师爱行为的度的控制
所谓“度”——即决定事物量的数量界限问题。师爱须有“度”,无度 就不能成功地达到陶冶和感化学生的教育目的。 (1)师爱的含与露 师爱要表现出来,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如果把“师爱”只限于一颗“心”, 而不外化为一定的态度和行为,那么“师爱”就只成了一种猜不出来的“谜”, 即使挚爱满腔,也是一种无效的“爱”。师爱要表现在备课、上课、辅导、 做思想教育工作从及一切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上。师爱要表现自然,在与学 生接触交往过程中,要与学生在感情上有交流,要理解学生,不要让学生误 解,表达感情不能太含蓄,要能够达到师生在感情上共鸣这个效果。但师爱 又不能不有所“含”,假如一泄无余,爱就没有了。如果像做戏一般地表现 过分,那只会适得其反。几十双眼睛很容易“识破庐山真面目”。似爱不爱, 情淡如水,想“含”也没有内容。 (2)师爱的同与异 师爱讲究表现方式:是用正表现,还是用逆表现,这要因人而异。有的 学生对正表现不相信,有的学生对逆表现反感。在一次调查问卷中,有百分 之二十左右的学生要求教师严厉,而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学生喜爱教师温和。 师爱就其总体来说,应是差不多的。不论相貌丑美、品德优劣、成绩好坏、 关系的关疏远近,都要一视同仁地爱,都要用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态度去对 待。同时,又要因具体对象的差别而有所不同,这同中之异,是为了在异中 求同,为了达到和谐地感化和陶冶学生这个“同”。譬如:我们不能用同样 的表情、表态和语言去处理任何一个迟到的学生,但我们不同的表情、态度、 语言的目的却是一个:养成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好习惯。有区别地对待具体 对象,并不是随意的,要不失其中肯,要不偏袒,更不能因师爱方式的不同 而使某些学生忘乎所以,或使某些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3)爱和不爱 爱是教育中感情的出发点,也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但对具体教育对象的 具体行为、品德、态度和思想,并不能完全都“爱”,不能爱其缺点、错误 和弱点,不能因某学生优点较多,连缺点也“爱”进去,而是泾渭分明,当 爱的则爱,不当爱的就不爱。因为学生通过比较才能对师爱有较深的感知, 这是其一,应让学生合理地接受多种心理体验,只接受爱的心理是不健全的; 其二,让学生接受是非、善恶及美丑等方面的正确评价,形成正常的心理反 映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其三,既然是“爱”,就不会无缘无故,教师不 能对学生做的任何事都报以弥勒佛式的微笑。应该注意:爱与不爱不能随教 师个人兴趣和利益而有所选择,因为这样会出现偏爱。要爱得公正无私,同 时又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爱与不爱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相互补充的教育 力量。 (4)师爱中的天伦感情与友情 天伦感情与友情共存不悖、互不矛盾。友情要建立在天伦感情之上,不 能因友情而影响天伦感情,更不能借友情营私或袒护。师生之间,友情虽有 区别,但不能听其自然,要充分发展友情,扩大交往,和优等生交朋友,和 差等生也交朋友,让学生体味到师爱是一种生活上坦荡无私的爱,是为着国 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是为后代茁壮成长的。这样,就能把师爱从狭隘的个 人感情发展、升华为博大的社会感情,这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远大志向的 树立,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5)需要与不需要 师爱要爱在需要之时,不同学生对师爱需要有着程度上的区别,一个学 生在不同阶级对师爱需要也不尽相同。特别需要师爱的时候主要表现在:受 到挫折、遇到困难、心理孤单、承受重大心理压力等。不需要时,师爱至多 是“锦上添花”;需要时,师爱如同“雪中送炭”。可以想见,后者一定有 较大的感化效果。这要求教师明察秋毫,不失时机给予爱。 总之,师爱的露与不露、正与逆、爱与不爱、需要与不需要,这都有“度” 的问题,如何把握这个“度”,这需要教师研究学生、研究自己,不但爱得 深沉,而且要爱得有道理,爱出效果来。
本文标题:师爱行为的度的控制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9/1997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9/19971.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9/1997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9/19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