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设计的十二种形式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 个处于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缺乏科学性的提问是无益于启发 学生思维的。如果提问太简单、太零碎,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提 问太深奥、太空泛,又会使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怎么回答,这些都无助于学 生思维的发展。 比较科学的课堂提问,应注意量力性原则。课堂提问首先应注意从学生 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水平较低的学生,提 较易的问题,答对了予以鼓励,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对水平较高的学生, 提较难的问题,答好了,不但对他本人有促进作用,对全班同学也有启发。 为了使课堂提高更加有针对性,教师对提问对象的选择应心中有数,这一节 课该提问谁,下一节课该提问谁,这个问题该问谁,那个问题该问题;谁问 得详,谁问得略;复习旧知识问谁,学习新知识问谁,等等,都必须十分明 确。以上这些便是通常所说的“量力性原则”。 科学的课堂教学提问,常用如下形式: (1)铺垫式 解决某一颇有难度的问题时,先提问将有关知识加以回忆或提示,使之 强化,成为通向未知的铺路石,让学生沿着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去思考答案。 这种提问既强化了已知知识,又降低了未知的难度,加速了新材料同原有材 料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有明显的倾向性。 (2)阶梯式 几个问题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每个问题是一级台阶,或者前面问题 是后面问题的准备,后面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发展;或者前面是一般性问题, 后面是一般性问题的演绎或应用;或者前面的材料是引起问题的原因,后面 问题是前面材料的结果。它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程度性,对于培养学生前 后联系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之沿着某个方向深入探讨,以获得对某个问题本 质的理解和掌握和很有好处。 (3)指向式 例如,设非负数 a , b , c ,满足 a + b + c = 5 ,求证: 2a + 1 + 2b + 1 + 2c + 1 £ 8 。学生证明这个不等式之后,再问:“这个不等 式右边的常数可以换成一个更小的常数吗?我认为是可以的,为什么?”这 种提问,教师肯定了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寻求其原因。被肯定的答案成为 学生寻求原因的指向,学生的思维有明显的倾向性。 又如,用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2n≥n2(n≥4)。学生对归纳的第一步有两 种做法: ①当 n=4 时,等号成立,又当 n=5 时,25>52,所以当 n=4 时和 n=5 时,不等式成立; ②当 n=4 时,左边=右边,所以不等式成立。教师问:“这两种方法都 正确吗?第二种方法不够严谨,是吗?”这种提问也是指向式提问。后面的 问题是对前面问题常规性答案的疑问,这个疑问,确定了学生思维的指向。 同时,这种提问利用学生思维的反思性,使之辨明某些模糊的逻辑关系、培 养了学生思维的批评性品质。 (4)对比式 所提问题在内容上是互相比较的,问题的提出,给学生显示了可比要求, 内容上的客观可比因素与可比要求相结合,这种提问才可以顺利进行。这种 提问,在讲授意义上没有相互包含关系,但能产生联合意义的“并列结合概 念”(例如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时,有特别的作用。 这种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不同认知对象的结合点和 不同点,限制负迁移效应的发生。运用对比方法来设计。 如鲁迅《药》中的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心理、神态和行动的对比;《田 寡妇看瓜》中田寡妇土改前后的表现的对比。通过对比提问,让学生比较分 析,区别事物之间的异同,抓住事物的特点,能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5)比较式 有比较才有鉴别。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一方面随着知识的日益丰富, 视野日益开阔;另一方面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局限性。因此,教师要提出 有思维性、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推理,去 探求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求取真知。 如教《送东阳马生序》,可抓住关键词语提出问题:①课文第一句“余 幼时即嗜学”,把句中的“嗜学”改为“好学”行不行?为什么?②“嗜学” 两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不是立即可以回答的,而是要认真阅 读课文并进行思考才能回答,因此学生钻研课文的热情就高。他们反复阅读, 反复推敲,反复比较,终于领悟到课文之所以用“嗜学”一词的精妙之处: “嗜学”虽然也有“好学”的意思,但“嗜”却不是一般爱好,而是特别爱 好,“嗜学”比“好学”语意更强,更能表达作者幼时好学的迫切心情。正 因为有这种好学精神,他才能像文中所写的那样,无所畏惧地克服学习中的 各种困难。“嗜学”两字统摄全文,与本段末的“勤且艰”相照应,也和篇 末的“善学”相照应,“嗜学”“善学”正是作者对马生的勉励和希望,也 是全篇文章的主旨。 (6)引路式 求取真知,不是一蹴而就的,何况学生还“知之不多”,对知识的理解, 有些还会出现“误区”。学生是教学的“受体”,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应作 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课堂上对所提问题的措词要确切,回答的活动范 围要小,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有时还可以比较具体明确地把一个大问题 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便于学生回答,有利于学生思维定向。 如,教《伐檀》这首诗时,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让学生自己翻译全诗; 课堂上,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节,请全班同学对照自己的译文判断正误结果, 没有同学发现译错的地方。这时提醒大家注意第一段最后一句诗:“彼君子 兮,不素餐兮!”的翻译,并请那位同学把最后这句诗的译文再念一次,就 有同学举手回答说,这句诗应译为:“那些大人先生们啊,可不是白吃饭的 啊?”这句是用反语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作强有力的讽刺,而那位同学却把 “不素餐兮!”错译成“可不是吃白米饭啊!”。“吃白饭”不是指“吃白 米饭”,“吃白饭”是指不劳而获,在这里是讽刺揭露统治者不劳动,吃饭 白。经这位同学一指点,全班同学都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起来。 因此,进行启发性教学,实现教与学“双向交流”,求取更佳教学效果, 讲究科学的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 (7)联系式 知识在于积累。中学生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又有求取新知的欲望,教师要 关于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 遨游,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比如,学习《崤之战》一课,当学到“蹇叔之子与师”这句时,教师提 问一个学生,这句中的“与”是什么意思?那位学生回答说,这句中的“与” 就是“参加”“参军作战”的意思,是动词。教师肯定了那位学生的回答是 正确的,并在学生理解了“与”就是“参加”的意思后,又引导学生联系已 学过的知识,举出一些相当于“参加”这个意思的“与”来。这时,课堂上 活跃起来了,学生争着举手回答:“咸与维新”中的“与”,“参与”的“与”, “与会者”的”与”……最后教师又联系了“与”这个词别的意义和用法, 如:“我与他”中的“与”是连词,“和”的意思,应念“yǔ”,第三声: “蹇叔之子与师”中的“与”是动词,“参与”的意思,应念“yù”,第四声。 这样,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的总结、对比,温故而知新,不仅学生学习兴 趣高涨,而且新获得的知识也更加广泛、更加牢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8)破题式 如教《“你们想错了”》问:“‘你们’指谁?想错了什么?为什么会 想错?”由于这三问贯串于全文的始终,是文章的主线,所以提问收到了以 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 (9)归纳式 由段意到主要内容,由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分析到人物性格的概括…… 常用这种提问方式。 (10)发散式 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数学中应用题的一题多解,语文中 相同题的不同答案,均会用到此法。 (11)自疑式 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自己生疑,教师讲授到火候处,引而不发,让学 生自己生疑解疑,这是应用自疑式提问的绝妙之处。例如,在讲授“平行线 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按教材顺序是先讲定理,再讲推论。教师有意识地 颠倒这一顺序,先引导学生用面积法证明推论,然后让学生看书提问,有的 学生就问:“书上定理的证明看不懂,定理有别的证法吗?”这样,教师拂 去教材表面的无疑性特征使学生自疑,然后引导学生解题:用推论证明定理, 学生恍然大悟为什么先证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不知不觉之中,强调 指出,我们已获得了一种重要的证题思想——用特殊证明一般。这样处理, 使学生对特殊与一般的这种相互依赖、相对独立的辩证关系加深了理解。 学生提问,教师不正面回答,而是根据学生疑问之处,反问学生,这也 是一种有效的自疑方式,学生提问后,期待着教师回答,教师反过来设问, 实际上是暗示学生问题可以自行解决,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把注意中心由教师 转向自己,从等待接收信息的静止状态转向寻求答案的动态思维,有助于培 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12)复合式 这种提问由许多小问题构成,各问题之间既有对比式的,也有阶梯式的 和指向式的,是前述几种提问方式的复合。这种提问,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 地认识整体的属性,也可以从某个侧面认识认知对象的新特征;既带有广阔 性,又不忽视与整体有关的一切重要细节,是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 养学生发挥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启发证明了“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 中点所得四边形为“中点四边型”,然后提问:下列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 什么四边形?这些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是菱形?是 正方形?
本文标题:课堂提问设计的十二种形式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70/1959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70/19596.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70/1959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70/19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