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学生质疑问难的课堂控制八法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3-1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教学中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提出 来的问题有的比较一般,课堂上不难解决,有的却是“奇思异想”,令教师 一时难置可否。产生疑难问题的原因又十分复杂,有的是由学生理解错误产 生的,有的是没有读懂上下文带来的,也有的是领悟不透文间的旨意造成的, 还有的是教材本身不够严密导致的。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迅速敏锐地捕捉 住这些问题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离度,再调控输出信息,这就给课堂控制带 来较大困难。 “质难问难”驾驭之难,说到底就是因为它具有信息交流的多向、活跃、 散漫性和随机性强的特点。如果教师控制失当,或者扼杀了学生质疑问难的 积极性,造成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甚至受阻中断,或者“东扯葫芦西扯瓢”, 偏离“定向”“定度”的控制要求,使无效信息率增高,有效信息率降低。 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有必要去吸收现代科学“控制论”的基本思想,把它灵活 地运用到“质疑问难”这个环节中去。
  (1)因势利导 学生的提问并不一一都要做详细解释,有的要因势利导,引发学生多思,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拓宽学生思路。如一位学生掌握了能被 2 整除的 数的特征后,立即发问“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可以看个位上的数 的特征呢?”另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我想是可以的。如 36, 129,它 们个位上的数是 3 的倍数,所以这两个数都能被 3 整除。”另一个学生反驳 说:“不完全是这样,如 46, 139 个位数仍是 6、9,但这两个数都不能被 3 整除。”同学们认为他们两人说的似乎都有点道理,正在学生困惑不解时, 老师笑着说:“刚才你们提的问题非常好,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 么?这正是我们明天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回去自学,然后再讨论。”教 师适时的点拨,不仅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积 极主动的状态,为获取新知努力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启发解疑 有些问题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这些提问,教师要把握时机,善于引 导,组织学生讨论,把提问和解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 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先按照教材的实验方 法,用自制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来做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圆锥体 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1/3 这一规律,让学生也用自制的 学具做同样的实验,亲身体验,加深对这一规律的印象。接着教师用等底不 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柱与圆锥再做实验,学生清楚地看到不存在上述的关 系,从反面强化“等底等高”这一概念,避免或减少学生在具体应用中的差 错。正当教师要小结时,忽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如果圆柱与圆锥既不等 于底又不等高,那么圆锥体的体积是不是圆柱体体积的 1/3 呢?”这一疑问, 激起了大家的思维,都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解答。这时教师抓住有利时机,鼓 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深入深究。有位学生说:“既然等底不等高或等 高不等底不存在 1/3 的关系,现在两个都不等,肯定讲圆锥体的体积不是圆 柱体体积的 1/3。”话音刚落,另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刚才讲 的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如果圆锥体的高是圆柱体的 高的 2 倍(或一半),而底面积正好是圆柱体的底面积一半(或 2 倍),那 么圆锥体的体积就可以是圆柱体体积的 1/3。”这种大胆的设想受到了师生 的赞扬,教师肯定了他设想的这种特殊情况的正确性。这种质疑解释的过程 正是学生积极思考,自求得之的过程,也是学生外部活动进行内化的过程。 它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而且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 育。
  (3)正向诱导 所谓“正向诱导”,就是鼓励每一个人能针对目标,不分高低地自由发 表意见,主持人不过早结论。在质疑问难时,教师应当积极诱导学生对疑难 问题进行群体讨论,自己不急于做出解答。这样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论辩思 维,加强对问题的理解,又有助于教师集思广益,有效地汲取反馈信息。如 在学习《一张珍贵的照片》时,一个学生提出:“周总理后来有没有到小桂 花家里去?”对此教师不包办代替简单下结论,而是启发学生做合理推想。 有的认为去了,有的认为没空儿,经过热烈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周总理 关心人民群众,说话算数,他一定会记得要去的。但不幸的是总理夜以继日 地操劳国事,最后积劳成疾,离开了我们,他想办的许多事都没有来得及办。 这样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4)等值反馈 就是教师以解释性的等量信息,直接做了解答。这是因为有疑难问题, 既没有多大讨论意义,学生又难以自己解决,教师如能用简易明白的语言直 接回答,帮助学生扫除理解课文的障碍,就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这些问 题多数是属背景材料介绍或解释一类的。如《将相和》一文中的一些问题, 什么叫“和氏壁”?赵王为什么那样害怕秦王?“上大夫”是什么官职?请 罪为什么要背上荆条等等。
  (5)反问控制 有些疑难问题具有各种发展的可能性,这就要采取合适的控制手段,促 进其向合理解决的目标前进,防止误入歧途。如学习《在炮兵阵地上》一课 时,一个学生问:“彭德怀同志是国防部长了,为什么还说错话?”显然, 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加控制,放手让大家讨论,就可能误入歧途。如果简 单地由教师作一番正面解释,又不易收到教育效果,这里较好地控制方法是 反问提出诘问,让学生再作兴思,教师用情感暗示,永发学生自己去解决疑 难,是一咱“反扣法”。对上面的问题,教师不妨反问:“袁总批评团长, 说的都是错话吗?”
  (6)定势调节 所谓“定势”,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一定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 态,也就是教师帮助学生作“势能积贮”,让他们自己去准备充分条件,实 现解释答难。如在学习《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课时,有些学生提问说:“课 文中写进电机房为什么要用‘钻进’,而不用‘进入’?”这时教师不直接 回答学生的问题,而仅仅引导学生去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动力准备状态”。 教师要学生找一找说明电机房的位置和重要作用的句子,学生找到了“我们 从坝顶乘电梯下了大坝,钻进水电站的心脏——电机房。”这一句,反复读 了几遍,就恍然大悟,因为电机房的位置在坝底,“我们”是从坝顶下去的, 又因为电机房好像是水电站的“心脏”,所以用“钻进”确实比“进入”生 动确切得多了。
  (7)弹性处理 “弹性原则”是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质疑问难的环节中,对有些问 题一时难以解决的,也有的做“弹性处理”。如在学习《寒号鸟》一课时, 有个学生问:“寓言中的寒号鸟是冻死的,可自然界的寒号鸟难道都冻死了 吗?动物有一套过冬的本领,寒号鸟是怎样过冬的?”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没 有考虑到的问题,当堂也不一定能准确地做出解释,就不妨告诉大家:“我 们都去谭外找找有关资料,看谁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处理所留下的“期 待环节”能造成强烈的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不断地引 导学生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8)系统综摄 学生对一篇课文的质疑问难,乍一听会使人觉得头绪纷繁。似乎难以下 手解决,但是如果能让学生集中提问之后来一个系统综摄,就不难发现许多 疑难问题都有着内部的密切联系,若作统筹解决,可以“闻一知十”。如教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稍做归纳就发现可 分五大类: ①是无意义的问题,如:小女孩的妈妈是生什么病死的? ②是由误解产生的问题,如:小女孩有金黄色的长头发为什么说她“光 着头”?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难道四面没有墙吗? ③是学生不知道的一些知识,如:鞋子怎么可以当摇篮?“穿着一双拖 鞋”和“穿过马路”这两个“穿”的意义有什么不同?火柴怎么可以在墙上 擦燃?“铜把手”是什么东西?蜡烛怎么点在树上? ④是没有深刻理解小女孩的问题,如:爸爸为什么不疼小女孩?人死了 脸上是没表情的,脸色是灰白色的,可小女孩为什么“两腮通红”“带着微 笑”呢?卖火柴能挣几个钱?小女孩为什么去卖火柴? ⑤对教材是有一定见地的批评意见,如:课文开头说“下着雪”,后来 一忽儿说“天空中闪烁着星星”,冬天的天气怎么会变得那么快?流星的光 应是该是桔黄色的,怎么会是红色的?这样一系统综摄,就有利于教师将这 些问题做适当合并后,分散到各个环节中去有机地结合解决,这样就会大大 提高解疑答题的效率。
  本文标题:学生质疑问难的课堂控制八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70/1959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70/19592.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