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交往中的两种主要倾向
教育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教育的各个领域都或多 或少涉及师生关系问题。因此,师生关系是教育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研究 国外关于师生关系的各种理论与模式,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师生关系理 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代师生关系理论中存在着两种倾向,即科学主义倾向与人道主义倾 向。科学主义力图运用严密的科学研究方法来揭示师生影响的客观规律,使 师生关系尽力客观化、科学化;人道主义力图确立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 位,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价值和个性全面发展,强调师生之间和谐的人 际关系,主张采用情感教育。这两种倾向曾经有过争论,各执己见、互相攻 短。虽然近年来两种倾向的论争有所缓和,有渐趋融合的态势,但仍然属于 师生关系理论中的两股潮流。教育学的科学化包含或主要体现在师生相互影 响的科学化上。关系的科学化是随着心理学的科学化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而 前进的,心理学的科学化则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而加速。行为主 义心理产生于本世纪初,产生的动因之一对盛行的冯特结构主义心理学内省 法的批判。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内省法是主观的,用于心理学是不可能 的,只有外显行为是有案可查的和客观的。因此,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 而行为是外界刺激的结果,可以通过行为推知刺激物,也可通过刺激物推知 行为,这样,人成了环境的产物,是被动物。这一理论运用于教育,使教育 研究逐渐客观化和科学化了。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扮演着刺激物的角色,学 生则扮演着被刺激物的角色。通过刺激与反应的研究,可以探索出教师刺激 学生,学生做出反应的一些规律,再把这些规律广泛运用于师生之间的相互 影响。在这里,教师是主体,是权威;学生是客体,是被动物。但它也确实 能使师生关系科学化和程序化。 人道主义倾向则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进入本世纪后,经过两次世 界大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促使人道主义倾向逐渐进入历 史进程的前台。60 年代以来,人道主义倾向日趋发展,大有压倒科学主义之 势。它反对流行的行为主义及“所谓”的科学主义,反对把人当成被动物或 被刺激物,反对科学化把人变成无血无肉无情感的冷血动物,主张教育学、 心理学要从自身入手,以人为研究出发点,强调人的需要、价值及和谐的人 际关系。在这种倾向中,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人道主义 倾向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并非教师机械的影响物,他 有自己的兴趣和个性,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因此,应让学生有自 立、自主和自强的自由。教师对于学生只是一个咨询者和辅导者,不是决定 者,这种倾向在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非常盛行。在前苏联,凯洛夫时代之后, 教育学家曾强烈呼吁纠正“教学中无儿童”的现象。实际上是强调重视学生 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坚持民主教育,给 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这种教育思潮的发展到近年来产生了合作教育学。合作 教育学以反对传统的教师决定论或中心论为起点,强调实行人道主义原则, 强调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学生是主体,反对强制性教学,提倡教师要努力 使学生个性得以全面发展。合作教育学在前苏联和其它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引 起了强烈反响。 从本质上说,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不相对立的,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但由于产生的背景和动因不同、观点的 针对性不同,所以二者发生了分歧,乃至争执。到了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 这两种倾向有融合的动向,科学主义日益重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重视学 生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因材施教和个性全面发展问题。人道主义日益代用 科学主义的方法和成果,以便努力使自己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且看到人 际关系、师生关相互影响有其客观的规律,必须遵循有关的科学法则。所以, 以发展趋势来看,国外师生关系的理论越来越坚持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结 合,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本文标题:师生交往中的两种主要倾向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9/2000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9/20007.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9/2000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9/2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