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地理课堂结尾行为十五式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3-1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1)总结式 它通常是指教师和学生对所教的课进行系统地总结、概括的一种教学结 束方式。它又可分为: 第一,归纳总结式。它是教师和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形式,全面地、系 统地总结出一篇课文所要掌握的知识的一种教学结束方式。如在教学《少年 闰土》时,可以用这种方式总结课文: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是 一个活泼可爱、聪明勇敢、知识丰富的农家少年)作者抓住了他的什么特征 来描写的?(抓住了他的外貌、语言、行动等特征进行描写的)这样,就全 面地总结出了这篇课文的重点知识。 第二,演绎总结式。它是教师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来总结一篇课文的教学 结束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能扩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蛇 与庄稼》时,可以采用这种总结方式: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复述什么 叫事物的简单联系?什么叫复杂联系?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何重要意义, 然后要学生思考:在我们身边哪些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简单联系?哪些是复杂 联系?弄清这些联系对我们有何帮助?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把知 识面延伸到书本之外。
(2)练习式 内容讲完了,可以安排适当的练习来结束教学,巩固所学知识。练习一 般应是书面练习,而是最好安排需要学生思考的主观性测试题,数量、难易 要求适中,以求架起一道知识通向能力、接受通向操作的桥梁。比如学了“描 写”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写一段景、一个人的肖像或一个小场面;学习了观 点与材料的关系的知识后,可以选一则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提炼出一个观 点。通过练习收尾,时间固然要长一些,但其效果是很好的。
(3)畅想式 如《穷人》有个戏剧性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 子。”针对这样的结尾,教师一般这样结束课文: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渔夫 看到酉蒙的两个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神态?他会说些什么?桑娜会说些什 么?他们会做什么安排?以后又为两个孩子做些什么?以《桑娜拉开帐子》 为题,要学生展开想象。
(4)悬念式 教师在结束课文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引起 学生的联想和思索。如《凡卡》教学结尾,可留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爷爷 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假如爷爷接到了凡卡的信,他会接凡卡回乡下去吗?凡 卡的痛苦生活能改变吗?这些问题萦绕在学生脑际,使他们深深关心凡卡的 命运。
(5)联系式 这是一种把知识勾连贯通加深推广的方式。用这种方式做结尾,教学显 得自然活泼。常用的方法有首尾联系,新旧知识联系,课内外联系等等。 第一,首尾联系。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中间、结尾常常 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因而,收尾就必须与开头的导语呼应,并为下一节课 埋下伏笔。比如在讲《荔枝蜜》时,导语是:“大家很害怕蜜蜂,因为它能 蛰人,蛰了人很疼痛。那么,我们能不能因蜜蜂蛰人而在心里贬斥它呢?为 此,我们看一看散文家杨朔同志对蜜蜂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吧!”收尾时我 们是这样与之呼应的:“学习了《荔枝蜜》这篇散文,使我们深受启发,作 家对蜜蜂的认识是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其最终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蜜蜂蛰 人是它的防卫本能,正因为如此,方显出它的个性和力量,也才显得可爱。 更可贵的是,蜜蜂能够酿蜜,为人类做贡献,精神崇高。因而我们要爱蜜蜂, 更要向那些像蜜蜂一样酿造生活的人学习。”这样,照应了开头,前后贯通, 把教学推向高潮时即嘎然而止,学生沉浸在对蜜蜂一样的人的敬仰之中,进 一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第二,新旧知识联系。在新课结束时,把与此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讲 解,“温故而知新”。比如在讲《六国论》结束时,就再一次提到《过秦论》; 讲《论积贮疏》结束时,再一次联系《过秦论》和《六国论》,让学生在“温 故”中理解“积贮”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讲《过秦论》结束时,引出柳宗 元的《捕蛇者说》等文章,让学生理解“论”“说”这类文章用记叙、描写 蓄势,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表现技巧。此法对语文这种“螺旋式”学科的 教学来说是十分适宜的。 第三,课内外知识联系。就是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视野扩大 到课外,用课外来弥补课内的不足,从而增加学生知识的容量。比如在讲授 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后,又介绍了作家的《一个官员的死》 《胜利者的胜利》《万卡》《第六病室》等小说的梗概,使学生了解契诃夫 创作题材广泛的特点。讲了莫泊桑的《项链》后,联系生活结束,让学生把 玛蒂尔德与自己所见所闻的人加以对照,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普 遍意义。
(6)激发式 收尾时用极富魅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 维。收尾并不意味着把知识滴水不漏地做全部交待,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 下一个回味、补充、延伸的余地和机会。这就要求结尾时不必把话说完,丢 一半留一半。同时,语言也不能太直白,而应当含蓄、蕴藉,耐人思索。比 如在讲完了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之后,问学生:“古人尚且为复兴故国, 重振江山而不惜捐驱赴难,那么我们今天华夏子孙能不热爱祖国、为国家的 繁荣昌盛而发奋努力吗?”用反问问句式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学生 本身就被原诗塑造的形象所感染,这样一激发,就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和思考的欲望,使之受到了教育。 又如在讲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场景描写之后,留下一个问题给学生: “作者写了样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悲惨情景,那么祥子的悲惨遭遇仅仅 是自然环境造成的吗?”把问题引深,迫使学生思考课文更深一层的意义, 也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的主题打下了基础。激发式收尾多用于文学作品,诸 如诗歌、小说的教学。因为,这类文体具有情感强烈、语言优美、形象鲜明 的特点,而且跳跃性强,具有较多的“空白”让人去补充、思考。收尾时顺 应作品特点,让学生咀嚼、分析,往往容易养成思考的习惯。
(7)比较式 俗语云:“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教学结束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 析,求同寻异,找出各自的特点,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对学生掌握知 识来说,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如在讲授《药》《祝福》及《阿 Q 正传》之 后,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找出这三篇小说的一些共性,特别是各自的特 点,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作品,编者为什么要把它们编在一册 书中让我们学习,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得到什么认识。又如在讲解 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之后,从如下几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总结:类比论证的 两事物(同类可,异类亦可)必须是以真实性为前提,并且除性质基本一致 外,还要有可以一一对应的对应点,并由此推出被论证事物的新结论;比喻 论证的事物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有时还可以进行极度的夸张, 而且同所论述事理的性质也往往不同,“只取其一点,不涉及其余”,主要 目的是使道理浅显化,形象化,通过比较,揭开看似相似的面纱后,内部构 造却大相径庭。同学们不但明白了其然,而且明白了其所以然。 进行比较式收尾要注意找好比较点。比较点的确定一般应选择本书课讲 授知识的重点、难点或前后知识的联系点,也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
(8)点睛式 有些作品有文眼,而且常常在课文的结尾。因此,在教学终了时也来个 “课堂点题”,揭示文章的主旨。特别是那些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和写景散文, 在课堂上可以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形象,咀嚼作品的韵味, 进行蓄势,然后在结尾时或点透事情的意主或概括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或分 析景中所寓之情,并尽可能与学生本人实际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起到引深 的作用。比如在讲完《小桔灯》后,抓住课文结尾一句“我们大家都好了” 结束整个教学:“这结尾的一句话表现了小姑娘所向往的,不就是我们今天 的现实吗?经过多少人的奋斗、牺牲,我们的祖国才走上了新的道路,我们 才过上了新的生活。现在我们大家不是都好了吗?”这样会使学生的思路进 一步开启,情感的闸门为之打开。
(9)欣赏式 欣赏式是教师在课文教学完后,借助于录音、幻灯、录像等电教手段, 让学生进行课文听读欣赏,它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欣赏能力,同 时也不乏趣味性。这种结束方法一般用于抒情散文的教学。 例如《桂林山水》的课终可这样安排: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时配一段富于 地方色彩的广西民歌,同时用幻灯打出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听着抑扬顿挫 的朗读、美好动听的音乐,看着旖旎秀丽的画面,会给学生再创赏心悦目的 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情境,会被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陶 醉,与课文作者一道从内心发出赞叹:“桂林山水美啊!祖国山河美啊!”
(10)导入新课式 导入新课收尾法,就是把课文的结束作为引导学生预习新课的引子,使 学生把前后内容、新旧知识衔接起来,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为旧知向新知 迁移打下基础。例如,学完《别了,可爱的中国》一课,可要求学生用比较 法去预习同一组教材中的《第一场雪》,并给学生提示:前一课是描述作者 在离别祖国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 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坚强决心;而后一课的作者是通过什么,抒发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在写法上与上一课有什么不同?这样既激起了学生预习新课的 兴趣,又提示了预习方法,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11)朗读背诵式 它是教师在学生深刻领会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地朗 读、背诵,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结束方式。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12)考查式 考查式是指教师在结束时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的习题,让学生作答,以 考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这既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实际教学 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 如教完《赤壁之战》,可当堂给学生出下列考查题: ①____的时候,周瑜用____方法在____仅 靠____军队打败了号称____的曹军。 ②火烧赤壁的过程,哪些地方说明周瑜、黄盖对这次“火攻”计划考虑 得十分周密? ③赤壁之战,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强大的曹军为什么 会惨败?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13)评价式 评价式的课终教学是指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对作品、作品中的人物以及写 作方法等说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评价。经常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鉴 赏、评价等能力。 如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后,引导学生评价,说法各一。有的说,《宿 建德江》不愧是古诗杰作之一,因为它写得情景交融,意境深幽,读来有身 临其境之感;有的说,这首诗用词高妙,一个“愁新”、一个“天低”和一 个“月近”就写出了诗人孤独无援、忧愁寂寞的心理;有的说,诗虽写得好, 但诗人那种因为官途不顺而忧愁、伤感是不足取的,我们对生活、对前途应 该始终充满信心和乐观……这样引导评价,而又不做定论,可发展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中的认知个性。
(14)引深式 引深式就是在结尾时把所讲内容引深、拓宽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 想透。其做法有二:一是沿着文章原来的思路进一步开掘,找出其潜藏或隐 含的内容;二是从文章的思路相反的方向去思索。例如,讲完《项链》后, 能否给予玛蒂尔德以肯定的评价?这样,问题就深入了,拓宽了学生的视角。 引深式可以从多角度引深,诸如,从定向引至不定向,从一维引至多维,从 课本引至生活,也可以从分散引至集中,从个别引至一般,方法殊异,不一 而异。 (15)快乐式 快乐式就是把内容讲完后,学生感到疲乏时,或讲一个故事,或说一个 笑话,或做一个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但这些故事、笑话或游戏最 好与所学的内容相关,否则,就会有为娱乐而娱乐之嫌。例如学习了《谈骨 气》之后,讲一些古今志士仁人在金钱、名利和死亡的引诱和威胁下,坚贞 不屈,保持铮铮铁骨的故事,用以补充课文的论据。在学习了对偶的修辞方 法后,可以让学生对对联。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可打破课堂的 沉闷气氛,在轻松愉快中结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本文标题:地理课堂结尾行为十五式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70/1961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70/19619.html

    标签:地理课堂结尾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