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网布局的基本原理(2)
(2)节约用地,充分利用现状:节约用地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 原则。国外市中心交通用地,占市中心用地面积的 30~40%,约占郊区面 积的 20%。我国一般城市用地中,道路用地比重约占 15~20%左右。 衡量与控制道路用地的经济合理性,常以每个城市居民占用道路用 地面积的平均指标(平方米/人),或道路占城市总用地的百分比来表示。 由于城市性质、自然地形等不同,每个城市不可能都用同一指标来衡量; 而要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条件,在首先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下,多种 方案比较,选择其中最经济合理的城市道路网方案;然后以此方案的用 地指标作为控制用地,目前我国道路广场用地指标:近期定为 6~10 平 方米/人,远期 11~14 平方米/人。 节约城市道路用地,降低道路用地的比重,主要是通过合理的道路 系统结构,合理地确定道路红线宽度和道路网密度来实现的。道路网密 度是指单位城市用地面积中拥有道路的长度(公里/平方公里)。城市干 道网的密度应考虑居民使用公共车辆方便,不发生阻滞和不浪费建设费 用。干道网密度低,居民使用不便,过高则占地多,且增加投资和养护 费用。一般大中城市,干道间距宜为 800~1,200 米,干道网密度大致 为 1.7~2.8 公里/平方公里。小城镇主要道路间距 500 米左右。
(3)结合地形和水文条件:地形和水文条件对道路网规划有多方面 影响。
①地形与道路规划:道路规划在满足城市交通前提下,要因势利导, 结合地形,以减少土石方、节约造价,在丘陵山区,尤应如此。片面强 调平直,不但工程和经济上不合理,而且还会使道路陷于路堑内或筑在 路堤上,影响与其它道路相交以及路旁其它用地连接。 还要注意到,道路修建费中,路面常高于路基,占总修建费用 60~ 80%。过分迁就地形,导致坡大弯多、路线加长,对养护和运营也不利, 还延长了地下管线。故必须作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才能收到良好布局效 果。 在规划道路线路时,应全面考虑道路在纵断面、横断面上合理结合 自然地形的可能性。一般平行于等高线的线路最平坦,路线沿标高几乎 相等的天然地面延伸,运量大,交通繁忙的主要道路应尽量选择这种走 向;道路线路如垂直于等高线,则道路随坡度直上直下,采用最为不利; 如所定路线同等高线斜交,则可收利用较缓坡度之效。
②道路与地面排水:如果地面趋于水平,或道路定线全顺等高线而 行,则由于道路纵坡等于零,反不利于地面水的排除。如遇上述场合, 则可将道路纵断面作成锯齿形,或使地下排水系统维持一定坡度,以保 证排水。一般在天然纵坡度达到 0.4~0.5%时,便要予以注意。 另外,道路两侧街坊的地面标高应高于道路中心线的标高,以免形 成雨季流水倒灌。旧城市街坊由于年久扫土,路面加厚,往往有这种情 况,改建时应将街坊地面垫高或将路面标高削低。郊区县镇有时沿路堤 式公路两旁发展新市区,致使道路两侧首当排水之冲,此为布局规划不 当所致,应予以注意。 还有,道路红线的坡度,应尽量同道路坡度保持一致,不宜大于 1~ 2%,以利于街坊排水。 ③水文地质对道路的影响:路面应与地下水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以 免道路翻浆和路面结构层的破坏。路面距地下水位的距离,根据各区域 气候、地理条件、结合土质类型来确定,自 0.8~2.1 米不等,一般粘性 土在 0.8~1.0 米左右。根据自然地面的水文地质特点,可以把道路土类 地基(土基)分为三个水文地带类型。 第Ⅰ地带:干燥型,能保证地面排水,地下水处于不起作用的深度, 上部土层干燥; 第Ⅱ地带:季节性潮湿型,不利季节时地面积水,地下水处于不起 作用的深度,但上部土层因地面积水而潮湿。 第Ⅲ地带:经常潮湿型,地下水很浅,距地面的距离小于所要求路 面距地下水位的最小高度,或地面经常积水,上部土层受地下水位或同 时受地面积水的作用经常潮湿。 在规划道路网时,应尽量避开第Ⅲ水文地带,以减少路基填土高度, 保证路面安全。同时,道路选线最好绕过粉土、软土和杂填土地段,粉 土毛细水上升高度大,易引起翻浆;软土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孔隙比 大于 1,强度太低;杂填土无结构、不均匀性大,需经换填或处理才能作 为土基。
(3)结合地形和水文条件:地形和水文条件对道路网规划有多方面 影响。
①地形与道路规划:道路规划在满足城市交通前提下,要因势利导, 结合地形,以减少土石方、节约造价,在丘陵山区,尤应如此。片面强 调平直,不但工程和经济上不合理,而且还会使道路陷于路堑内或筑在 路堤上,影响与其它道路相交以及路旁其它用地连接。 还要注意到,道路修建费中,路面常高于路基,占总修建费用 60~ 80%。过分迁就地形,导致坡大弯多、路线加长,对养护和运营也不利, 还延长了地下管线。故必须作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才能收到良好布局效 果。 在规划道路线路时,应全面考虑道路在纵断面、横断面上合理结合 自然地形的可能性。一般平行于等高线的线路最平坦,路线沿标高几乎 相等的天然地面延伸,运量大,交通繁忙的主要道路应尽量选择这种走 向;道路线路如垂直于等高线,则道路随坡度直上直下,采用最为不利; 如所定路线同等高线斜交,则可收利用较缓坡度之效。
②道路与地面排水:如果地面趋于水平,或道路定线全顺等高线而 行,则由于道路纵坡等于零,反不利于地面水的排除。如遇上述场合, 则可将道路纵断面作成锯齿形,或使地下排水系统维持一定坡度,以保 证排水。一般在天然纵坡度达到 0.4~0.5%时,便要予以注意。 另外,道路两侧街坊的地面标高应高于道路中心线的标高,以免形 成雨季流水倒灌。旧城市街坊由于年久扫土,路面加厚,往往有这种情 况,改建时应将街坊地面垫高或将路面标高削低。郊区县镇有时沿路堤 式公路两旁发展新市区,致使道路两侧首当排水之冲,此为布局规划不 当所致,应予以注意。 还有,道路红线的坡度,应尽量同道路坡度保持一致,不宜大于 1~ 2%,以利于街坊排水。 ③水文地质对道路的影响:路面应与地下水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以 免道路翻浆和路面结构层的破坏。路面距地下水位的距离,根据各区域 气候、地理条件、结合土质类型来确定,自 0.8~2.1 米不等,一般粘性 土在 0.8~1.0 米左右。根据自然地面的水文地质特点,可以把道路土类 地基(土基)分为三个水文地带类型。 第Ⅰ地带:干燥型,能保证地面排水,地下水处于不起作用的深度, 上部土层干燥; 第Ⅱ地带:季节性潮湿型,不利季节时地面积水,地下水处于不起 作用的深度,但上部土层因地面积水而潮湿。 第Ⅲ地带:经常潮湿型,地下水很浅,距地面的距离小于所要求路 面距地下水位的最小高度,或地面经常积水,上部土层受地下水位或同 时受地面积水的作用经常潮湿。 在规划道路网时,应尽量避开第Ⅲ水文地带,以减少路基填土高度, 保证路面安全。同时,道路选线最好绕过粉土、软土和杂填土地段,粉 土毛细水上升高度大,易引起翻浆;软土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孔隙比 大于 1,强度太低;杂填土无结构、不均匀性大,需经换填或处理才能作 为土基。
本文标题:城市道路网布局的基本原理(2)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04/1621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04/16216.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04/1621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04/1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