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河三角洲(4)
(一)人口发展概况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本区是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交接地带,战乱频繁,加上自然环境恶劣,故人口较为稀少。直至元代,整个京津地区人口总数只有60万左右,多分布在山前平原地区。明代为了加强北京附近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从外地向京畿大量移民,人口迅速增加。清末辖有7个州县的天津府,人口已达190余万,府城人口也近30万。1860年天津辟为商埠后,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和城镇人口的增长,本世纪30年代,天津市区人口已突破百万,1949年底,全区人口总数达到573.62万。
解放40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区域人口的增长。1988年全区人口增加到1179.91万,40年净增606.29万,年均递增2.06%,高于同期全国平均人口增长速度。在人口增长总量中,主要是自然增长量,净增长为522.86万人,占增长总量的86.24%,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6.33‰,略低于全国平均值(17.85‰。)。其中前15年(1949~1963)出生率高而死亡率较低,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3.90‰,呈现高自然增长的势态,1964年以后,随着出生率的降低,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后25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1.61‰。
老黄河三角洲地区解放以来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地区之一,人口不断从区外迁入,1949年至1988年,合计净迁入人口84.43万,移入人口占全区人口增长总量的13.76%。受全国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本区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人口的迁移过程起伏较大。50年代人口迁入数量扶摇直上,6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困难和知青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农村等原因,区域人口出现了负增长,70年代人口开始回升,并在80年代前期形成了新的高峰。
(二)人口的分布与密度
1988年底,本区人口最多的是天津市的武清县,人口数为75.48万;最少的是河北省的海兴县,人口仅有12.48万。从人口集结情况看,天津6个城区人口已达350.03万,7个郊区人口为208.12万,外围13个县(分属天津和河北)人口为621.76万,分别占全区人口总数的29.7%、17.6%和52.7%。
本区是我国人口较稠密的地区之一,1988年全区平均人口密度为544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值的4.7倍。区域内部人口密度差异很大。滨海地带土地辽阔,经济开发程度较低,除塘沽外,人口密度明显低于内陆。
整个三角洲地区人口以天津市为核心,密度呈圈层递减;在沿海地区则以塘沽人口密度最高,向南北两侧逐次下降。
(三)人口构成特征
人口的年龄构成反映一个地区的基本人口类型。按国际通用的人口3大年龄组划分,本区1988年常住人口的年龄构成中,0—14岁的少儿段人口为259.93万,15—64岁的成年段人口为846.47万,65岁以上的老年段人口为73.51万,分别占总人数的22.03%、71.74%和6.23%,老少比为28.28%,年龄中位数(82年)为26.67岁。对比1953年的老少比值12.9%和年龄中位数21.38岁,本区人口年龄构成已迅速实现了由年轻型向成年型的转变。(按国际通用标准,年龄中位数在20—30岁间,老少比在15—30%之间的人口类型为成年型)
人口的性别构成和民族构成也是区域人口自然构成上的重要指标。本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96,其中天津市为103.54,河北8县为105.21,均低于全国人口性别比值(106.29),属性比例基本平衡地区。人口民族构成以汉族占绝对主导地位,少数民族人口仅占2.1%左右,以回族和满族为主。
本区是我国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的地区之一。根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1982),全区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861.92万,占总人口比例的73.0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1%)。全区每千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17.1人(全国4.4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04.2人(全国66.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273.8人(全国177.4人),丰富的智力资源是本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本区人口文化程度在城乡间差别显著,每千人中的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天津市区为46人,塘沽、汉沽和大港三区为18人,天津郊区为9人,外围各县仅为2人。
人口的城乡构成方面,本区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全区非农业人口总数为491.62万,占总人口的41.67%,远远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20.46%)。在区域内部,天津市区和郊区就集中了全地区近九成的非农业人口,而在广大郊县农村,非农业人口比例都在10%以下,显示出本区是一个以特大城市为主的、人口城市化类型地区。
1988年全区共有劳动力人口695.86万,占总人口的58.98%(此值系按我国通行的男16至59岁和女16至54岁人口为劳动年龄人口的划分标准计算而得。若按国际通用的男女均从16至64岁劳动年龄标准,劳动力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4%)。在业劳动力总数为594.68万,占劳动力人口的85.46%。就业构成上,天津市区以城镇劳动力为主体,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52%,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高达60.38%和37.10%,主要部门就业人员比重依次为:工业(50.62%)、商饮服务和仓储业(12.06%)、建筑业(7.96%)、教育文化广播业(7.34%)和交通邮电运输业(5.19%)等。在周围各县,农村劳动力仍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高达55~65%(其中种植业劳力约占六成),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为25~35%,第三产业劳动力人数仅占7%左右。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将继续有所上升,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将有大的发展,而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则将逐步下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6/611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6/6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