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现代黄河三角洲
现代黄河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
(一)演变历史
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黄河由苏北北归,重新注入渤海以来,黄河泥沙堆积所成的三角洲,其形成只有136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大三角洲。
在沉积学上,现代黄河三角洲以宁海(东营市以北)为顶点,南起淄脉沟,西至徒骇河,面积约5400km2。从地貌上来看,则三角洲顶点在宁海以西的利津,三角洲南界可达小清河。现代黄河三角洲主要属山东省东营市所辖,但西北部徒骇河口一带则属于山东省惠民地区。在行政和经济区划上,现代黄河三角洲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和惠民地区共12个县(市、区),总面积约18000km2,人口500万。其中东营市面积7418km2,人口150万。
现代黄河三角洲位于中、新生代沉降区。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河南省兰考县)决口,夺大清河,由利津以北的老爷庙入海。当时,利津以北原为一个河口湾,大清河也是一条深窄的河道(水深6—9m)。黄河在利津入海,河口曾多次决口、出汊、摆动、改道,形成了广阔的扇形三角洲。自1855年至今(1991),黄河尾闾大的改道共11次。但1855—1876年间,铜瓦厢以下无堤约束,河水大部漫流在曹县、砀山和大运河间的广大平原上。1876年铜瓦厢至利津间大堤修成,黄河始由利津入海。又1938—1947年,花园口决口,黄河复向南泛流至徐、淮,未入渤海。故1855—1991年间,黄河实际在三角洲行水仅106年,即河口平均约每10年改道一次。
目前,利津站(距海约100km)黄河悬移质含沙量仍很高,平均为25.66kg/m3,最高曾达222kg/m3,到河口入海处,含沙量仍有20kg/m3。据估计,利津站的黄河悬移质输沙量中,大约24%沉积于河口以内,建造陆上三角洲,40%沉积于海岸带(包括距岸20km以内的浅海),36%向外海扩散,出渤海海峡,被沿岸海流搬运,向南直到长江口以北。
(二)地貌概况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势极为平坦,海拔大部分不到3m,有30%的面积海拔不到2m。地面平缓地从SW向NE倾斜,平均坡降仅万分之1—1.5。但由于三角洲内黄河河道曾多次改道,故三角洲平原上分布着复杂交织的废弃古河道,这些古河道高出周围平原约3m,成为现代黄河三角洲上的高地,而两条古河道间则为潮湿的洼地。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沉积和地貌与世界许多大三角洲有明显的差异。首先,由于三角洲形成年代很短,只有100多年,故沉积层很薄,厚度不到20m。第二,由于黄河河口含沙量和输沙量都很大,入海处为单一河道,并不分汊为若干大分流,故河口泥沙堆积迅速,三角洲沉积体呈舌状迅速伸入海中。但因河口河道大约每十年改道一次,舌状的三角洲沉积体无足够时间继续发育成长,已生成的舌状三角洲沉积体在河流改道后,即受波浪作用侵蚀,迅速消失。故整个三角洲虽平均每年向海淤进150—200m,但目前三角洲海岸大部均受侵蚀后退,海岸轮廓主要呈扇形,只有在现行河口为向海突出的舌状。例如,1964年黄河改道由刁口河入海,河口沙咀迅速向海淤长,至1976年已伸入海中约10km,以河口沙咀为骨架,已形成了一个雏形的鸟爪状三角洲。但1976年黄河又改道,向南由清水沟入海(即现在河口)。原来刁口河附近河口不再有大量泥沙供给,海岸受波浪侵蚀,迅速后退,河口沙咀亦已全被蚀去。由于黄河河口约每10年改道一次,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只有现在河口(清水沟)附近一小段为淤进海岸,其余海岸均为蚀退海岸。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496km,均为淤泥质海岸。按照海岸动力过程,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约可分为三个类型:
(1)淤进海岸 分布于现在河口两侧,由于现在黄河入海泥沙主要向南运移,故河口南侧的淤进海岸较长,一直伸延到小清河口。现在黄河口河道受科氏力影响,位置明显地偏向右方,即东南方。河口潮滩宽达8—10km。黄河河道向海伸长和海岸淤进的速度均极快,1976—1987年,河口河道向海伸长29km,造陆面积约400km2,而刁口河口附近则有大片陆地被蚀消失(1976—1980年被蚀去陆地65km2)。据测算,在1954—1975年间,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淤进造陆面积786km2,同期蚀退面积208km2,两者相抵,实际造陆面积578km2,年平均造陆约28km2。
(2)蚀退海岸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大部分海岸由于黄河尾闾改道,泥沙供给断绝,在海洋动力的作用下,海岸不断被蚀后退。兹以刁口河口的黄河海港附近的海岸为例,加以说明。黄河海港位于现在黄河口以北约55km,因现在黄河口与海港之间的海区有一个淡水与海水锋面,故目前黄河入海泥沙影响不到黄河海港。自1976年以来,这里海岸不断蚀退,岸滩受侵蚀后退的速度每年几十米以至几百米,海岸轮廓已成为弧形。
(3)强蚀退海岸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西北部海岸,面向强劲的北风,黄河尾闾废弃时间亦较久(至今已60—70余年),海岸侵蚀过程已经充分发育,并接近完成。沿岸常见泥质的侵蚀陡坎,高0.2—1m,高潮线附近分布着泥砾和低矮的贝壳堤。如套儿河口附近,在紧靠现代海岸处,断续分布有一列弧形贝壳堤,最高可达5m,宽近100m。由于潮上带滩地的不断被蚀退,形成了极宽(宽10km以上)的潮间带滩地,在滩地上散布着一些泥质小岛,它们是原来潮上带滩地的侵蚀残余。一些河口(如徒骇河等)和潮水沟口亦因潮差较大(2m左右),被改造成三角港。因此,海岸地貌主要为贝壳堤—三角港—泥质小岛组合而成,这是蚀退型淤泥质海岸发育晚期的特征。
(三)气候、土壤、植被
现代黄河三角洲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气温高,降雨多,有利于植物生长。秋季气温急降,雨量减少,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2.4℃,极端最低-20.2℃,气温年差较大,达29.9℃。年无霜期平均217.8天。平均年降水量594.3mm,70%降在夏季(6—9月)。平均年蒸发量2049.4mm,为降水量的3.6倍。特别是春季干旱,农作物需要灌溉。但蒸发量大又有利于沿海制盐工业。
现代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地势低洼,坡降极缓,大部地区排水不畅,地下水矿化度高(大多在10克/升以上),埋深浅(大多1—2米),故土壤大部分为盐土,土壤含盐量在1%以上,仅西南部地势较高(海拔4m以上)的地区分布有小面积的潮土。潮土现大部已辟为农田,盐土则尚待利用改良。目前东营市尚有未开发的盐碱荒地600多万亩,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2左右,土地资源潜在开发能力很大。
自然植物贫乏,主要为一年生的黄须菜盐生植物群落,及马绊草、芦苇等,还有一些柽柳等木本植物。在黄河故河道,公路两旁及其他地势稍高的地方,则有人工种植的刺槐、白榆、白杨、泡桐等,局部已成小片森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6/611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6/6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