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农业及土地利用
第一节 农业
珠江三角洲属热带性三角洲,物产丰富,商品经济发展很早,如西汉初年,广州即为热带水果、棉布和麻布等中心集散市场。现在,三角洲不少农产品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城市人口比重高达32%,如包括澳、港,则更高,达50%。消费市场广大,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发展。加上光、温、水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率和作物复种指数高,单产提高潜力很大。平原土壤有机质达2—4%,全氮0.18%,达到高产土壤要求。河网区可保证农业用水,如1963年大旱,反而丰产。沿海120万亩滩涂,深度、盐分宜浮游生物生长,宜发展海水和淡水养殖业。岗地则宜为建筑、交通用地,果园也很合宜。水利条件好,北宋修堤14条,把平原建成“潮田无恶岁”的丰产田,现在堤围已达防洪10—20年1遇水平。2000多年来,三角洲专业化农业生产已发展到全盛期(1920—1930),热带水果(荔枝、龙眼、香蕉和柑桔等)达36万亩,鱼塘100万亩,桑基140万亩,合计已达小三角洲平原一半。即老围田区基本上以上述农产占主要,兹分述如下:
1.热带水果 汉代以来,文献及出土文物中,已有荔枝、龙眼、桔、枸橼、蕉、桃、杨桃、青梅、李、人面子、榄、桂木、黄皮、番石榴、频婆、蒲桃、芒果、木菠萝、无花果、毛荔枝、林檎、枇杷、柠檬等,大部分为热带果木。如荔枝、龙眼、人面子、榄具有板根;杨桃、木菠萝等,有老茎生花;芒果、荔枝有锒钳叶(即叶密排争取阳光,树冠下不见日影)、衰颓叶;芒果、荔枝、龙眼、蒲桃等有滴尖叶(叶端有尖,以利排去叶面雨水)。1936年热带水果栽培面积35.5万亩,年产14.3百万担,外销香港1.88百万担。其中以荔枝为主。
荔枝在汉代已有大面积种植,成为番禺主要商品之一,宋代已远销日本、大食(今波斯,阿拉伯一带),品种已达100多个。清初《广东新语》说:“家有荔枝千株,其人与万户侯等”。荔枝适应性强,有山枝、水枝之分,根深可护堤固基,防风又不被虫蛀,土质肥瘠均可,沿岸山丘防风林可植之。目前生产较好的基地为增城的永和、新塘、增江,东莞的大朗、常平、茶山、横沥,从化的太平至温泉,中山的小榄,深圳的南头,还有广州郊区,均应大力发展,尤以名种糯米糍和桂味,世界畅销,且属三角洲特有品种。
园眼继荔枝上市,称“荔枝奴”,名种有石硖园眼,粗生,产量大,可晒干入药,获利大于荔枝干,且可阴生,故为农民喜种,生态与荔枝似,应加发展,可远销国外。
柑桔主要指橙而言,五岭以北植之变酸,故三角洲盛产,以新会甜橙为著,可藏5个月不坏,故能远销国内外,南朝已有“橙桔户”。柑以四会柑著名,因皮可入药,称陈皮,远销国内外。甜橙全盛期在20年代,收益高于种稻90倍,橙农占新会人口1/3,今天应予发展。
香蕉千多年前《异物志》已记有香蕉、大蕉、龙牙蕉3种,畅销华中、华北,1949年三角洲已种有5.3万亩,产92万市担,东莞麻涌一地有25000亩。今天中堂、沙田可建为基地。香蕉为热带种,过岭变涩味不能食,每年大宗出口。
菠萝明代始传入种植,为开发台地,丘陵坡地的良好果品,它耐旱耐瘠,可制罐头,是价值高的热带果类,可以推广。
目前三角洲开始大力发展热带果树,以糯米糍、桂味、芒果、香蕉等优良品种为主,面积已达100万亩,产量尚未追上30年代1400万担水平,但潜力大,山丘地多,基础好,赶上很快。
2.粮食作物 主要是水稻、番薯等。1989年粮食总产量全大三角洲为63478万吨。出口优质大米亦产三角洲区,1980年产119亿斤,调出商品粮达6亿多斤。因为在老三角洲的围田区人口多,而在冲缺三角洲的沙田区则人口较少,余粮多,且潜力大,目前亩产1100斤上下,水田亦为1100万亩上下(1981),水稻占粮食产量95%。此数必需稳定,城镇扩展不能使水田面积减少,才对发展有利。热带性三角洲为水稻原产地,故野生禾各处可见。3600多年前商代已记:“饭之美者,玄山之禾,南海之秏”(《说文》)。汉代已有二造耕作,佛山市东汉墓出土田块模型已有收割和插秧同时进行,宋代中原移民越梅关进入广州,建堤开垦,把一收潮田改为两造,三角洲即成粮仓,《宋史·孝宗记》即记广米运杭州事。真德秀《真文忠公集》也记“福、兴、漳、泉四郡,全靠广米”(南宋)。但到清代则转为缺粮区,沙田粮仓区只能供应广州1/10粮食,这是因为桑蚕兴起,占地多,蔗田发展又要平地之故。因此,洋米进口势所必然,1923年进口1000万公担,三角洲的三成人口吃洋米。1936年小三角洲产粮24.72万担,耕地522万亩,日寇占领时减产74.3%,三角洲人民大量饿死及逃荒。1949年亩产不到400斤/亩,建国后,才逐步恢复。1977年亩产1000斤。培养出矮脚和早熟等珍品,目前稻米生产向优质方向发展。
番薯明代传入种植,向为高产代粮主要作物,不能放弃,反宜推广。如新造大蕃薯,即为优质高产品种。大薯亦为热带民族主要粮食,三角洲古代亦是,《异物志》即说:“南人专食,以当米谷”,今土名仍称“黎洞薯”,即为黎族以前主食一种。现已转为蔬菜一类。小麦可植于高寒旱干坡地,宋代广州中原迁民多,曾盛一时,在水稻晚造收割后种植,明年开耕时收,因当时麦贵于米1—2倍,加上政府优待不赋。但清代后,洋面入侵,小麦不见发展。
3.经济作物 三角洲汉代以来已成经济作物区,果市和布市兴起即为其例,以后随地方经济发展,商品基地性的作物区不断出现,热带性蔗糖生产基地建成即为一例,还有蒲葵、棉、麻、水草、油料、茶、烟、蔬菜等等,均甚发达,现择要谈论。
甘蔗为热带原产,至今三角洲仍为我国产糖中心地区,1982年已达164万亩,占全省约1/2。产量854万吨,占全省57.7%。分布在蔗基鱼塘区;三江下游洼地,因蔗耐浸;新垦低沙田区,这里沉积层有牛皮沙(河相细砂层)可起畦种蔗,不致沉陷;水稻区种蔗,这里常引起蔗稻争地,但因供应糖厂需要,用高产田种蔗是必要的(1989年有年产蔗8000公斤/亩的)。蔗在2400年前已有记载,在宋玉《招魂》中即有“柘浆”一名(即糖浆),后因洋糖输入而衰落,1934—1936年才发展至40万亩。不少桑基改为蔗基。建国后,才得正常发展,每年可上调国家蔗糖30万吨上下。
蒲葵也是一种热带性作物,早在1500年前晋代葵扇是全国性商品,一次可运5万柄去南京发售(见《晋书·谢安传》);至清代集中新会,全盛时每围种蒲葵2顷,售至国外者占1/10。现蒲葵面积仍有4万多亩,可发展出口。
蔬菜是城镇郊区主要作物,产量高,品种多,尤以热带性蔬菜常见,如芥蓝即少见于亚热带的长江三角洲。水蕹原产地即在三角洲,可用竹排种植成“蕹田”。苋菜亦热带原生,在三角洲野生甚多,古代贫民采用。丝瓜、苦瓜亦热带原产,茭笋也是热带沼泽原生,都多见于三角洲。现在珠江三角洲新鲜蔬菜有大量出口至港、澳,香港一地年近60万吨(1990)。可大力发展,并提高质量(如无污染、新品种等)。
水草(咸水草)1600年前《尔雅·郭注》已记似莞草,织席用,东莞县得名亦以草多之故,沿海多植,1911年草席500万张输美,三角洲估产64万担。由于近年化纤兴起,织草业衰落。茶、棉、麻以前三角洲也是主产区,也是近年衰落,如东莞茶山镇、西樵山和河南均以茶著名。棉花宋前在三角洲盛种,故当时番禺有布市。清代广州织造业仍用“广花”为原料,当时棉花主要产区在番禺、中山等的丘陵地。棉花热带原产,三角洲棉花“茸头厚,暖倍洋棉”,洋棉入侵后,当地农民仍自种少量用制棉衣、棉被,轻松而暖。
从上可见三角洲是经济作物主要的地区,历2000多年的商品生产历史,兴盛衰落随当时经济发展规律变化,这是今天开发珠江三角洲农业一条重要经验,即向商品化、大规模外向型农产品方向发展,才能适应现代化要求。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6/609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6/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