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黄河三角洲废黄河三角洲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3-2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废黄河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

(一)三角洲形成过程

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北部,大致以云梯关(响水县境)为顶点,包括响水、浜海两县以及灌南、灌云和射阳县的一部分,面积约7160km2。但由于黄河入淮泛流范围甚广,加以废黄河三角洲泥沙后来受海流携带南下,故黄河泥沙在江苏北部的分布范围北至连云港,南迄洪泽湖、东台,面积远大于废黄河三角洲。如连云港市云台山即《西游记》中的花果山,18世纪初尚为海中岛屿,后由于黄河泥沙淤积,才逐渐与大陆相连。废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与黄河下游改道历史密切相关。1128年,黄河在李固渡(河南省)决口,河水向南,流入江苏和安徽北部。但在1128—1546年间,黄河改道后没有一条固定的河道,而分歧为许多分流,游荡于泗河(山东)与颍河(河南)之间,大部分泥沙堆积于这个宽250km的广大平原上。同时,在改道初期,黄河一部分流量仍入渤海。如1194年,黄河下游分为两支,一支东北流,注入渤海,一支西南流,取道泗河,入淮河,前者流量约占黄河总流量的20—30%。因此,在改道初期,废黄河三角洲生长极慢。1578年,在徐州与淮阴间建造了坚固河堤,把黄河入黄海的水流约束在固定的河道中;同时,大堤也将黄河流入渤海的流路切断。因此,1578年以后,废黄河三角洲迅速伸长,现在的废黄河三角洲绝大部分是1578年以来堆积的。

自1128年黄河南迁入淮,至1855年北归渤海,共728年,废黄河口向海延长共 88km,其中后期 278年(1578—1855),河口延长73km。河口延长速率1578—1591年间平均每年达1540m,1591年后逐渐减小,1591—1855年平均每年约200m。造陆速度也是如此,1128—1494年间平均每年3.2km2,1494—1855年平均为每年15.5km2。

黄河北归后,废黄河三角洲沿岸泥沙来源断绝,在风浪和海流的作用下,海岸从过去的加积伸长,变为侵蚀后退。废黄河口两侧目前约有长160km的岸线受侵蚀后退,如滨海县境内的55km岸线,近百年来蚀退17km,年平均蚀退150m,有23个村庄已沦为大海。如灌河口外的开山岛,1855年原为大陆的一部分,现已成为海中小岛,距海岸7.6km。据估计,黄河自1855年北归后,废黄河口附近已失去陆地1400km2。目前,这里的海岸仍以每年约10—20m的速度向后蚀退,因此沿海的一些大盐场均修筑了坚固的海堤和其他海岸防护工程。但在海堤比较薄弱的岸段,堤防仍常被台风大浪冲坏。

本区侵蚀型海岸常分布有低矮贝壳堤,如大喇叭口一双洋港间的贝壳堤1985年前原来宽约10—60m,高0.1—1.6m,对保护海岸起有益的作用。1985年底至1986年春该处贝壳堤全被挖光,使海岸侵蚀加速,威胁了海堤安全。其他岸段亦有类似情况,应加注意。

废黄河三角洲沿岸的海流主要自北向南,废黄河入海泥沙及后来废黄河三角洲被蚀的泥沙均被携带向南,堆积于江苏北部沿海,造成苏北广大的沿海平原。在盐城一带的苏北平原有4条平行的贝壳沙堤,它们形成的年代自陆向海分别为距今5600—7000年、4600年、3310—3880年和850年。第一条贝壳沙堤大致代表11世纪时的海岸线,著名的范公堤(1023—1027年宋范仲淹所建)即循此而建。黄河改道南下以前,苏北岸线是稳定的,在12世纪以前约5000年内,岸线只向海推进5—20km。在公元1100年左右,盐城、阜宁均尚在海滨,目前盐城以东宽约50km的沿海平原是1128年以来黄河泥沙淤积而成的。

由于黄河南迁夺淮,并流入洪泽湖,使江苏北部水系及湖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128年以前,淮河在阜宁以北的北沙入海。淮河输沙量很小(平均每年10.6百万吨),含沙量也很低(0.376kg/m3)。当时河口稳定,潮汐作用可影响到今洪泽湖南岸的盱眙。在12世纪初(1111年),现洪泽湖湖盆为一洼地,湖泊面积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1546年,黄河全部南流入淮,黄河的巨量泥沙很快地将淮河下游淤高、堵塞,淮河河水倒流向西,进入洪泽湖洼地,使湖泊面积迅速扩大。1680年洪水,洪泽湖面积进一步扩大,原来湖滨的繁荣大城市——泗洲城亦被淹没,现在湖底尚可见古泗洲城的遗迹。由于淮河入海流路被黄河泥沙堵死,淮河下游被迫改道南流,经高邮湖,至扬州附近注入长江。这样,17世纪末年以来,淮河就从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变为长江的一条支流,这是我国中部水系的一大变化,究其原因,显系受人类作用影响所致。直到现在,经过多次整治疏导,淮河流量的73%仍流入长江,只有27%流入黄海。

(二)气候、土壤

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即华北与华中,一般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淮河线东延即废黄河或灌溉总渠。故废黄河三角洲适居暖温带与亚热带之间。大家知道,在平原地区自然地理界线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较宽地域。因此,废黄河三角洲的气候具亚热带向暖温带逐渐过渡的特征。

废黄河三角洲地区热量和水分资源都比较优越,年平均气温14℃左右,一月0℃等温线大致与废黄河平行,无霜日期约210—220天。年降水量950—1000mm。作物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本区土壤主要由黄河、淮河冲积物母质发育而成。沿海一带土壤长期受海水浸渍,含盐量多在0.3—0.5%,为盐土。滨海平原西部,土壤含盐量较低,约0.1%左右,为盐潮土。三角洲平原大部则为淤土或两合土,地下水埋深1—2m或2m左右,土壤性质较好,适于耕作,废黄河故道高出附近平原3—5m,是本区最明显的高地。废黄河冲积物75—90%是细沙和粗粉沙,故废黄河故道的土壤沙性较重,主要为沙土,宜于种植果树、林木和棉花。

(三)滩涂和港口

废黄河三角洲及其以南沿海,滩涂广阔,江苏省的响水、滨海、射阳、大丰、东台5县,滩涂面积达600万亩,占江苏省滩涂总面积的2/3,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5,是重要的土地资源。黄河北归以后,射阳河口以北的海岸受侵蚀,滩涂甚狭,宽仅0.5—2km;射阳河口以南的海岸淤进,滩涂宽度常达10km以上,尤以大丰、东台两县的滩涂最宽、面积最大,且淤进速度最快。

本区滩涂除开发进行耕作和养殖外,在射阳河口以南的广阔滩涂上于1983年建立了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这是我国第一个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丹顶鹤俗称仙鹤,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每年秋季从黑龙江飞到盐城市滩涂越冬。这里沼泽河港相连,芦苇、蒿草丛生,鱼虾贝类丰富,冬春气候温和湿润,是丹顶鹤理想的越冬场所,被誉为丹顶鹤的第二故乡,1991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533只,占全世界丹顶鹤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1991年由中、日合资,在射阳县滩涂上兴建了国际高尔夫球场。这样,这里将来将发展成为滨海的一个旅游点。

本区一向缺乏较好海港,最近已着手在灌河口的燕尾港(在灌云县境)和陈家港(在响水县境)扩建港口。前者位于灌河口,已有5000吨码头,后者位于河口以上11km,已有 3000吨码头。灌河河道航行条件较好,陈家港以下水深8—12m,但河口有拦门沙需要治理。射阳港位于射阳河口,距盐城市区仅65km,是盐城市和里下河地区最近便的海港。现已在该港建设一座过驳平台,主要为运煤之用。射阳河口亦有拦门沙需要治理。江苏北部煤炭、电力短缺,影响经济发展,以上港口的功能近期主要为进口煤炭,并计划在海港建设规模较大的发电厂。此外,废黄河口的海岸由于连年蚀退,目前河口六合庄附近,负10m等深线已距岸很近,将来如有需要,亦可在此建设深水港。

  本文标题:黄河三角洲废黄河三角洲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6/611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6/6113.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