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德国-第一代大师: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1-0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弗雷黑尔·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 1833 年 5 月 5 日出生在西里西亚省 卡尔斯鲁厄的一个贵族家庭内。他受到地质学的强烈吸引,开始时在阿尔卑 斯山区进行研究,后来在奥地利政府资助下又去喀尔巴阡山。他在南提罗尔 研究花岗岩与白云岩,认为后者是珊瑚形成物。这是一个新观念,后来阿尔 布雷希特·彭克就运用这个观点去研究阿尔卑斯山地质。
  1860 年他随普鲁士一个探险队去东亚,然后去加利福尼亚,并在那里住 了六年。他一直对火山岩和金矿两者关系的性质感到有兴趣。他曾在匈牙利 研究过金矿。但是他也有实用方面的兴趣。他当了新闻记者,通过他为报纸 写的通讯,向德国公众报导加利福尼亚的黄金财富。他警告德国人不要投资 去开采金矿,但又劝他们投资去办冶炼工厂。他从旧金山报导著名的康姆斯 托克脉金矿的情况。1868 年他获得施展他伟大抱负的机会——到中国去作研 究工作,那时还没有人了解中国的地质情况。为了进行这项研究,他最初获 得加利福尼亚银行的资助。后来上海西商会向他提供在中国全国旅行四年的 经费,以便他能用英文(他已完全掌握这种语文)报告中国的经济,特别是 煤矿资源的情况。他是第一个要人们注意这项巨大资源的人。他在科学领域 内的活动是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形。由于承担着职业上的义务,他向上海西商 会提供了详细的报告。这些报告的内容表明他在搜集中国经济地理资料时的 确花了极大的功夫;报告的本身可以说是同类著作的典范①。 他想写一本比较大部头的关于中国的书,在书内介绍他科学调查的成 果。他的国家提供了这个机会。
  1872 年,他在离开十二年后回到德国。那时 新帝国刚刚成立,政府在资助研究方面是不吝惜的。李希霍芬获得了政府给 他的补助而着手有关中国的著述。这项工作差不多断续地占用他以后一生的 时间。该书在他逝世时没有完全写成,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德国的新的学术活 动过于繁重②。我现在来谈谈这部杰作的内容。 李希霍芬在第一卷内谈中亚山脉的构造,及其对居民移动的影响。他详 细讨论了他的有关中国的知识的逐渐增长。他认为华北的“黄土”沉积物是 风从草原吹来的尘埃。他说这项研究的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地理学试验。他这 部著作为近代地理学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第二卷研究华北,主要的根据是他自己的观察。地质和地形是主要内容, 因为他认为,对内部和外部构造的研究,是任何、也是每一地区知识的基础。 但他也考虑居民及其活动;书内也包括他写给上海西商会信内的经济资料。 第三卷本拟按类似方法研究华南,但他在完稿前逝世了。本书后来由埃 尔恩斯特·蒂森(ErnstTiessen)根据李希霍芬的资料撰写完成。本书还附 有一大册中国地图集,但李希霍芬没有编绘齐全,华南地图是他逝世后由马 克斯·克罗尔(MaxCroll)绘成的。这部著作由普鲁士教育部出资印行。 柏林城对一位游踪如此广远、学识如此渊博、判断如此敏锐的人提出了 许多要求。他很快就被任命为地理学会的领导人。他把这个学会提高到第一 流的地位。1875 年普鲁士政府想请他去柏林大学工作,又立即准许他暂不到任而继续写他的书。1877 年他受聘去波恩大学任地理学教授,所以他的全部 精力这时都用于讲学,有关中国的著述就暂时停顿了。时隔不久,他就在 1883 年被聘去莱比锡,致力于发展一门体系明确的地理学。这对德国的地理学思 想有深远的影响。 莱比锡有悠久的地理学传统。1871 年奥斯卡·佩歇尔被任为该校地理学 首席教授。这位伟大的学者那时已经临近他著述生涯的尽头了。佩歇尔于 1875 年逝世,这个大学面临着选择他的继任人问题。这个职位悬空了将近十 年,直到 1883 年才由李希霍芬来填补。1885 年,李希霍芬谢绝维也纳的邀 请,但阿尔布雷希特·彭克接受了。
  1886 年李希霍芬去柏林主持新设的自然 地理讲座。他在离开莱比锡时,建议彭克来接替他。可是彭克谢绝了,因为 他那时宁愿留在维也纳。最后,一位在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里有贡献的专家 弗里德里希·拉策尔同意去接替李希霍芬,并在莱比锡住到 1904 年。有趣的 是,二十年后,彭克决定接受邀请去柏林接替李希霍芬。 1886 年,李希霍芬被普鲁士政府再次召回柏林大学,主持一个新设的地 理学讲座。这个讲座的目的是研究和历史地理学齐头并进的真正的地理学。 那时该大学已有第二教授 H.基佩特在讲授历史地理学了。 当时李希霍芬的学术地位在柏林还没有获得普遍的承认。许多人仍然把 他看成主要是地质学家,但那些只考虑自己领域的地质学家又认为他研究的 范围太广。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他才在柏林科学院里取得他应有的地位。 但他的品格和能力逐渐赢得别人的尊重。他在讲课中提出一些在大学里从来 没有人接触过的问题。他的关于殖民和运输地理的讲稿在其身后出版(由奥 托·施吕特尔审订)。他的学术讨论会吸引来许多成熟的学者,其中有些人 成了旅行家——象瑞典的斯文·海定(SvenHedin),有些人则成为教师。 当 1872 年李希霍芬第一次来到柏林的时候,德国在非洲进行殖民扩张的 伟大时期刚要开始。在 1886 年他回到首都的时候,德国在非洲和南太平洋已 经有了殖民地,因此又开始了另一个等待探查的领域。李希霍芬对中国是忠 诚的①。他梦寐以求的目的是要德国在远东得到一个立脚点。很久以前,他就 在他研究中国的那部书里,要人们注意华北门户胶州湾的战略重要性。后来 德国终于在那里取得一个立脚点,主要是由于他的缘故。他经常鼓吹中、德 两国应有更密切的联系,因为他非常赞赏中国的文明。可是他未能筹得经费 去中国作进一步的探查工作,因为非洲那时是德国人选中的地域。十九世纪 末,德国越来越重视海洋和扩充海军,因此逐渐出现了在柏林建立海洋博物 馆的想法。李希霍芬被说服承担这个任务。他不想要一个为海军作宣传的机 构;他想建立一个启发广大群众的科学机构和博物馆。他把晚年的时间用在 这个计划上;作为大学校长,他发表有关这个问题的特别讲话,但他未能在 生前看到这项任务的完成,因为他在这个海洋学博物馆即将开放的时候逝世 了。 李希霍芬具有研究精神,他看问题很敏锐。他的《研究旅行指南》(1886) 主张人们作更深入的研究,要人们注意许多公开提出的问题。在这些问题 中,当然就象他那部论中国的书里所表明的那样,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关系已 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这本科学探险指南实际上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学。它第一部分谈的是野外观察的技术,特别适用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 它包括对路线、地图、文献等的预先选择,其次是测量、制图和气象记录的 收集。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要部分;实际上它是对地表形成过程的第一次系统 的阐述。它包括:对机械风化过程的观察,地下水与泉、流水的机械作用、 陆上水体、海上航行时观察到的海岸和岛屿。流水的作用包括河流的消融、 运搬、磨蚀和沉积作用,影响河床及河谷形态正常发育的岩性、结构、构造 与气候的变化。地形在每一种情况下都按过程分类。 第三部分讨论对土壤、岩石和山地构造的观察。它分成下列各章:土壤 的观察(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类型分布)、岩石的观察(结晶的、沉积的、 喷出的)、火山的观察、山地的构造、地形的主要种类、有用矿物的观察。 地形在各种不同过程的标题下按类型分类(也常按区域分布)。因此, 例如对一条河流的发育,利用剖面图而就水量、坡降以及由于其他因素(构 造、岩性、地壳运动、植被、坡向与气候区域)引起的、离开这种正常的发 育过程等方面进行描述。 一条河系的不同发育及与其相伴生的地形种类,则按松散地层、水平地 层及磨蚀面的分布区来进行研究。另外,也联系到有关的过程(地壳运动、 地表侵蚀、沉积),在适当的章节里对湖泊、海岸与岛屿进行分类①。 “如果我们……认为山脉与低地是两种基本的地表形态,那就可能有好 几种方法,在这两大类的内部作进一步的划分,或……某些类型。特别是对 山脉来说,这种方法已经作过尝试。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把具有明确长轴的 山脉和不具有这种形态的山块区别开来了。较好的作法似乎是利用发生学的 因素,根据在外部形态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营力,来对山脉作进一步分类。但 是,和前述其他划分的情况一样,由于在每一条山系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许多 种力在起作用,我们就以形成外部形态的主要营力作为划分的基础……然 后,次一级的划分就可以次要的力为基础。但是,和自然地理学大多数其他 部门一样,我们不能用这种方法获得明确的分布情况;因为形态能互相穿插, 而且有时两种不同的力可在一起起同等的作用。作为最后的手段,人们可用 外部形态作划分亚类的基础”①。 社会的联系使李希霍芬能对学术界和外交界施加广泛的影响。他利用这 些联系来促进科学探险。他的这一目的得到地理学会的支持。因此,他积极 地发起和组织在德里加尔斯基领导下的南极探险。后者得到他的高度器重, 后来成为德国的第一流地理学家。就在公布这个计划的时候,他突然逝世了。 这是 1905 年的事,他终年 72 岁。 李希霍芬在地理学界的重要性可以非常公正地和李特尔及洪堡相提并 论。他和后者一样地进行过长期的实地探查工作。但洪堡的方法是探索整个 的宇宙,他晚年过的是一种悠闲幸福的隐居生活。李希霍芬则不是这样,他 只研究地球的表面,晚年成为一位积极的教师。他的地理学和他的前辈李特 尔的地理学非常不同。李特尔主要依靠别人的著作和观察,而李希霍芬则和 洪堡一样,所有著作都是根据他多年旅行中自己所作的观察。李特尔在公开讲学时,吸引来拥挤的听众;而李希霍芬则仅在更亲切的气氛中,影响他讨 论会上的少数几个人。因此,他培养出许多能继续他事业的年轻学者,而李 特尔则没有造就一个出色的、能继续他事业的人。李希霍芬认为地理学是研 究地球表面的,他把地质学和地理学沟通起来。但这不是他唯一的长处。他 写给上海西商会的信中,含有出色的经济地理学内容;他在 1895 年赫特纳的 新杂志中发表的对《马关条约》的说明,是政治地理学的杰作①。 现在我们可以来谈谈李希霍芬对地理学问题和方法的看法了。李希霍芬 于 1883 年在莱比锡大学的就职演说题目是《当前地理学的任务和方法》 (AufgabenundMethodenderHeutigenGeographie)。以下几段是它的内容概 要。他说,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以及与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 ②。它不是对地球进行全面研究的“地球科学”。他比较喜欢用地表科学 (Erdo-berfl■chenkunde)这个名词。它的方法是对现象进行实地的测定和 观察。地理学可以通过对最小的区域作最详细的调查来进行研究,也可以通 过对较大区域的互相比较来进行研究。因此,根据主要目的究竟是区域还是 事物和现象,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第一种是特殊地理学,它主要是 描述的。第二种是普通地理学。一个是综合的,另一个是分析的。把这两种 方法合并起来用,就得到第三种研究方法。这个方法研究特殊区域内经过选 择的事物和现象类群,并试图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起因。这是生物分 布学的研究方法。 他为描述的、综合或特殊的地理学所下的定义如下: “地球上的每一个区域,不论它多大或多小,也不论它是大洲、小岛、 有自然边界的内陆区域、人为划定边界的国家、一条山脉、一条河流的流域 或一个海,都是作为较小区域单元的集合体,并根据其可见的外貌(其中包 括人类的文化成就)来进行研究的。” 它有两种研究方法。第一,地球表面是由许多区域组成的,把这些区域 并到一起就构成了整体。第二,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区域都是自然的六类要 素(事物和现象)的集合体,对它们只能全面考虑地来进行描述。“这样规 定的地方地理学的范围是全面的、折衷主义的和无穷尽的”。它是百科全书 式的,是知识的汇报(Repor-tiumdesWissens)。 因此,描述地理学有两个标准,他分别称之为地方地理学和生物分布学。 地方地理学没有越出各个地理区域所有外貌的系统集结的范围。它们的数量 是如此之大,以致人们被迫在实践中遵从“折衷主义的程序”。在地方地理 学的路线上,对一个小区域人文方面的描述将包括:人口分布、种族、语言、 边界、聚落、产业、宗教、贸易中心、道路和产品。地方地理学可以研究的 项目,其数量是无限的;如果再考虑人的话,还要扩大而包括历史的方面。 因此,综合是关键,虽然在把整个区域分解为其构成部分时,首先需要的是 分析方法。由于各种可借助的科学的发展,生物分布学的方法现在可以运用 了。它不仅要记录下存在的区域事实,而且要通过介绍区域内每一单独部分 各种现象的因果关系和动态的相互关系,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区域分布。斯特 拉波是使用这一方法的先驱者。这也是李特尔与洪堡的处理方式。可是李希霍芬指出,李特尔只是片断地处理洪堡所如此极力强调的那些自然现象在区 域上的相互关系;因为他(李特尔)认为,评价物质形态(自然资源、水供 应和植被)对人的影响是生物分布学方法的最高目的。自李特尔的时代以来, 由于解释各类特殊现象空间分布的特殊学科的成长,这种生物分布学方法的 使用已经很方便了。这就把人们引向普通地理学的领域。(对过程而不是对 分布)研究的越深,在对一个特殊区域作生物分布学探讨的用处就越少。 李希霍芬接着转向抽象的或分析的方法。这就是所谓普通地理学。地方 地理学的描述方式是说教的方式,它的进行程序是从事实和状况的区域分布 到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起因。综合法占有统治的地位,虽然在把整个区域分成 各个部分时也探讨分析的过程。另一方面,普通地理学不是前进的;毋宁说 它是倒退的,因为它从个别到一般,从条件到原因。 普通地理学在四重基础上研究固定在地球上的现象——形态、物质、变 化的力和原因、运动。这四个观点导致形态的、物质的、动态的和发生学的 四种研究方式。第四个方式决定了科学的形式,因为它回过头去研究以前的 力量对以前的现象的影响,也就是它们从前一阶段开始的发展情况。因此, 人们可以按照这四个原则把普通地理学分为四个不同的方面;或者说,人们 可以用最后(发生学)的一个方法作为说明另外三个方法的基础。李希霍芬 比较喜欢在前四个原则的标题下,研究自然的六个部门中每一个部门。 地理学的主要目的是确立区域内各现象的相互关系。洪堡采用这种方 法。李特尔由于他的哲学倾向而使它受到挫折,以致普通地理学分裂为各个 独立的阵营,如地质学、植物学和动物学。
  李希霍芬说: “只有那些和人种学有关的,如风俗、法律和人的衣着等仍然属于地理 学。因为人是李特尔地理研究的目标和目的,对区域的自然的研究,只好让 给其他特殊的科学,而地理学则仅是达到一个目的的一种手段。” 因此,历史学和地理学本来是被看作姊妹科学的。但不久,后者就降为 前者的女仆;人种学仅在历史学中找到一个卑微的位置。 在这些条件下,分析地理学和地方地理学都已不可能得到发展。十九世 纪早期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许多成果(物质的、生物学的和人种学的)都 丧失了。李希霍芬说,这可能是因为作为一门科学的地理学缺少明确的定义; 而在这方面,李特尔要负主要责任。在李特尔的时代,他的地方地理学描述 是鼓舞人的。它们的基础是夸大的、不能提出切实研究方法的哲学构想。李 希霍芬试图复活地球表面统一体的概念,并使分析研究法与生物分布学研究 之间有一个更密切的关系。十九世纪中期各门科学的发展及它们的研究方 法,现在允许李特尔的观念得到应用,和去描述地理统一体的事实。在李希 霍芬的时代,各个分支又再一次被纳入地理学领域之内;这在奥斯卡·佩歇 尔和埃利兹·邵可侣这类人的著作中是显然可见的。地理学(李希霍芬说) 现在把各种科学的问题联结成一个统一体,它的基础是地球表面,以及在它 上面呈区域排列的事物和现象。 在讨论普通自然地理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后,李希霍芬又转而考虑人的地 理学。这门科学研究的是种族和部落、居民和民族、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分 布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而且决不是仅仅从属于生物学规律的。在这个领域 里也有四种研究方式,即外形或外貌、相互关系、因果关系或动力、发生学 上的发展。第一个方式的基础是形态学的。第二个包括种族、宗教及语言、 种族的类聚原则。“所有这些现象与整个地球表面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是经常改变和发展的”。因此,就需要李希霍芬所谓的“动力人类地理学” 去“理解土地的性质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土地性质改变的影响”。这是拉 策尔已经作出贡献的领域(李希霍芬说),而且李希霍芬希望看到从这里出 现一套因果关系的规律。 他继续说,发生学的方法是接近历史学的。它研究的是人对自然环境的 关系。农业、灌溉、采矿、工业和殖民,构成地理学的静态要素,而贸易与 商业则形成它的动态要素。所有这些都和人的物质文化有联系。另一方面, 在它们局部的出现和发展中,以及在它们从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从它们 的起源地向更广阔地区的传播中,也有人的精神文化的证据。 总之(仍然根据李希霍芬),地理学研究的是自然(地球表面的固定形 态)的六个部门:土地,水圈和大气,动、植物界,人及其物质的与精神的 文化。它们中的每一个都被从四个观点进行研究:形态、物质内容、空间的 相互关系和发展。贯彻始终的指导原则是后三个部门彼此之间,以及它们和 地球表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原则。 对李希霍芬著名演说的概述,就谈到这里。 李希霍芬也许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功臣。他培养出 许多年轻人;其中有些后来成为出色的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如瑞典探险家 斯文·海定就是一个。他和李希霍芬曾经长期通信。西格夫里德·帕萨格在 这位大师指导下从事研究。奥托·施吕特尔也是如此,他还负责搜集、审订 李希霍芬关于殖民和贸易地理的讲稿。阿尔夫雷德·菲利普松在莱比锡跟从 李希霍芬学习,是他最老的学生之一,而阿尔夫雷德·吕尔(AlfredRühl) (参看第十一章)则是他在柏林的最后一个博士候选人。 遵从李希霍芬指导的地理学家,在本世纪第一季纪分成两个集团,他们 都有有关地球表面的自然方面,尤其是地质学的坚实基础知识。第一个也是 较早的集团,他们的研究或以区域为基础、或以全世界为基础的各种现象的 分布。第二个也是较晚的集团,研究特别的区域,并在区域自然(地质的) 环境的基础上说明各种现象的有秩序的排列。 第一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占支配地位,而且主要促进自然科学的 发展。他们关切的是寻求分布的一般规律。各个不同的种类——地、空气、 水、植物和人,在它(他)们和物质地球的关系上受到分别的考虑。著名的 著作家是 A.彭克和 F.拉策尔。属于这个集团的还有另一些同代人——A.基尔 希霍夫、A.苏潘、T.菲舍和 A.菲利普松。在彭克于 1887 年出版的关于《德 意志帝国》(DeutscheRejch)那本书中,这个方法表现得最清楚。这一时期 的另外两部著作是苏潘于 1889 年出版的奥匈帝国,和特奥巴尔德·菲舍于 1893 年出版的南欧。 第二个也是比较年轻的集团,试图在自然单元范围内确立空间排列现象 的相互关系。这是李希霍芬在他自己那部关于中国的著作中使用的方法。这 个集团特出的著作家是约瑟夫·帕奇和阿尔夫雷德·赫特纳。
  1913 年出版的 诺尔伯特·克雷布斯的主要著作《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地理学》,遵循着同一个程序,也是同类著 作中的典范。象他们这样的特出学者还有弗·马哈舍克、罗·格拉德曼、埃 里希·冯·德里加尔斯基、M.弗里德里希森、奥托·毛 尔与 G.布劳恩(Braun)。在这个集团的著作中,对特殊区域内地理分布的 特殊问题的探讨是显而易见的;所有他们这些人都遵循李希霍芬的传统,都 有坚实的地质学和地形学基础。 李希霍芬的地理学体系是空间分布的集合体。这个体系可以就全世界一 般分布的特性和原则、也可就存在于一个特殊区域内的各类现象来进行研 究。在后一情况下,主要基础和决定因素是“地质地形的基础”,而其他的 空间分布现象则被描绘为混合的三明治或一座有楼的建筑物,或如胡格·米 尔所想象的一座以自然为基础、以经济碎石堆为顶的金字塔。要对任何一个 特殊区域作出研究成绩,都需要有特殊的野外考察和查阅文献的技能,以便 去搜集、对比、绘图和解释有关的资料。有些人(象格拉德曼)能够用精通 某些特殊领域来克服这个问题,但这些专门技术的困难被李希霍芬加大了, 因为他主张他的学生(象菲利普松)到无人知道、无人绘过图的区域去工作。 让我们强调一下,世界上仍然有广大地区迫切需要这样分门别类、系统描述 的踏勘式研究。但是,不管人们对这些层列的内容能如何彻底地掌握和透辟 地说明,如果把它们凑到一起,仍然提供不出什么新的或独特的东西;因为 这里缺少一种带着自己的问题到这个三明治或金字塔的各层去选用合适资料 的专题性研究。在以后二十世纪内发表的著作中,将会看到对这一批评的反 响。
  本文标题:德国-第一代大师: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05/1625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05/16258.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