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六节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以上我们讨论了地球上主要植被型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分布。从中 可以看出,每一植被型是与环境,主要是与气候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 对植被发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土壤发生间接影响。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许多植 被型成带状分布的根本因素。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由 于它提供给地球的热量从南至北的有规律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因 而植被也成带状从南至北依次更替。这种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植被 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 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植被因水分状况 大体按经度方向成带状的依次更替(但与具体经度数字无关),即为植 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它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对地球上植被分布的一般规律,有过不少研究。如布罗克曼-耶罗 什(Brockmann-Jerosch)和留贝尔(R╞el)根据欧非大陆作出了植被 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图式。瓦尔特绘制了北半球和南半球不对称植 被带的“平均大陆”图式。在这张所谓的“平均大陆”植被 图上,可以看到如下的趋向:热带、北方带(寒温带)和极地带(在南 半球不存在相应的带)等各植被带大体是与纬度平行的。这在北半球比 较明显。但是,这种规律也是相对的。在南北纬40°之间的大陆东侧, 由于季风的湿润影响,有一个完全不存在干旱地区的区域。在西侧,则 情况甚为复杂,在亚热带,荒漠可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荒漠甚至 仅限于海岸区。在西侧的其余地区,明显地较为湿润,而海洋气候的影 响深入到内陆。这种趋向在平均大陆图上比在一般的世界植被图上容易 看出。平均大陆的植被图给人们提供了世界植被类型模式分布的状况, 表明了植被类型分布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目前已有许多推测植被类型变化的气候指标,最早使用的是年平均 温度和年降水量,其后应用较广的如格里高里耶夫和布迪科创立的太阳 净辐射 们的组合较好地反映了以植被特征为代表的自然地带规律。当q<0.3时 形成苔原,0.3<q<1.1时随R值减少依次更替为从热带到寒温带分布的 森林,1.1<q<2.3时为热带与温带分布的草原,q=3.4则为半荒漠与荒 漠的分界标志,但它们都限于一定的R值条件内。 1976年,日本学者吉良根据温暖指数(WI),划分以下各带: WI=0 极地永冻带 WI=85-180 暖温带 WI=0-15 寒带 WI=180-240 亚热带 WI=15-45 亚寒带(寒温带) WI>240 热带 WI=45-85 冷温带(中温带) 吉良还根据温暖指数、柯本指数K,桑斯威特(C.W.Thornthwaite,) 的PEI和爱斯特隆(ngstr” om,A.)的CIH三者结合作为湿度指数,以 北半球为例,划分为五个带,表示热量、干湿度与植被类型的关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夏雨气候条件下,森林类型随热量而发生变化, 在一定的热量范围内,发育着某一植被类型。同时,湿度的递减也出现 了森林类型的变化,并逐渐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在属于地中 海型的冬雨气候区,不论在欧洲或是北美,都发育着典型的硬叶林,有 别于夏雨气候区的照叶林。 上述各种对世界植被分布规律的论述,仅是概括性的,它往往从气 候方面加以说明。但世界植被的实际分布却复杂得多,它还要受到气候 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面,来考察一下几个主要大陆的植被分 布状况。 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根据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可把欧亚 大陆划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即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 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 阿拉伯系列。 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 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 这里夏绿阔叶林,由于冬季受到盛行极地大陆气团作用,以及沿岸又有 寒流经过,气候寒冷而干燥,因此,是由较耐寒旱的栎类等组成,且不 能向内陆深展,迅即尖灭。但这里的常绿阔叶林却大为发育,这是由于 受到夏季强盛的东南季风的作用。这两种现象与大陆西岸广为分布的夏 绿阔叶林以及北非的亚热带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具不对称性。 大陆内部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 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温带草 原和温带荒漠的出现,是与海洋湿气团难以到达大陆内部或是经过长距 离后已成为大陆气团,气候显著大陆性,干旱少雨等因素有关。这一带 的热量虽不低,但是降水量已较东西两岸明显减少,使需要湿润气候的 针阔混交林和夏绿阔叶林无法生存,而被耐干旱的草原和荒漠植被所代 替。 欧亚大陆与非洲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的植被系列与前两个系列有明显 差异,从北向南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 —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由于受地形和洋流等条件影响,纬度地带性植被中只有寒温带(北 方)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在大陆上东西连续不断。热带雨林在非洲东部高 原上受印度洋信风影响未能出现,在非洲西海岸亦因强大的奔给拉寒流 制约而使其分布限于刚果河口以北的狭窄范围内。 北美大陆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北到南 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 度分布。在回归线到北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 陆东岸更为湿润一些。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性,并没有横贯整个 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 草原和荒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 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这主要是与从大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 逐渐减少密切相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 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南美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西岸,植被在山的 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大系列。 澳大利亚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雨水充 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 草原和荒漠为主。 最后应指出,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的具体划分在学术界尚有不同意 见。这里引用沃尔特的方案作为参考。他共划出9个气候带和相应的地带 生物群落(Zonobiome,ZB),后者以地带性植被作为主要组成成分。 ZBⅠ周日气候型的赤道带——热带常绿雨林 ZBⅡ有夏雨的热带——热带落叶林和稀树草原 ZBⅢ亚热带干燥带(荒漠气候)——亚热带荒漠植被 ZBⅣ冬雨和夏旱带——硬叶木本植被 ZBⅤ暖温带(海洋性)——温带*常绿林 ZBⅥ有短期霜冻的典型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ZBⅦ有寒冬的干燥温带(大陆性)——有寒冬的草原和荒漠 ZBⅧ寒温带(北方的)——北方针叶林 ZBⅨ北极的和南极的——苔原(无乔木) 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的两类植被各自占据有 利生境,形成空间上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相互转化的过渡带,特 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Zonoecotone ZE)。例如落叶阔叶林被草原替 代,北方针叶林被苔原替代,相应形成森林草原带和森林苔原带。后者 在北欧可见到下述几个变化边界①最南部为具有采伐价值的森林北界, ②密林北界,③岛状分布的片林(或杂有孤立的树木)北界,④森林树 种分布北界,此时植株成为散生的灌木状或匍匐状,这也是苔原带的南 界。 此外我们也可以区分出边界更为模糊的渐变带,它主要表现为不同 层片在群落中优势的替代。如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之间多年生草本植 物层片的作用逐渐变化,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之间常绿树种层片的 逐渐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过渡带生长一些特有的物种,如我国草 原化荒漠中的沙冬青、四合木等,而未分布到带外。
(二)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植被分布规律由于地域规模差异和植被本身分类等级层次差异而各 有不同。前文讨论了全球规模的地带性植被型水平分布规律。在每一个 水平地带内部,各种植被型(或亚型)的具体分布情况同时受地方气候 和小气候变化以及具体生境的基岩性质、土壤质地和肥力,地下水位和 地貌特征等诸方面因素制约。
1)地带性植被在相应气候条件下主要以显域生境最为适宜,特征亦 最典型。如果地形平缓,地带内部常形成与气候差异有关的若干植被亚 型,亦呈带状分布。前文讨论的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草原、苔原 等都有这种现象出现,而且常被区分出数种植被亚型。
2)有些地带性植被东西向延伸,由于不同部位受海洋影响的情况有 别,亦可产生明显的类型变化。如我国常绿阔叶林可分为东部偏湿类型 与西部偏干类型,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带东西两端基本以暗针叶林为主, 在干冷内陆落叶松构成的亮针叶林占有优势。
3)在任何一个以某种地带性植被为主要类型的地带内,并非是清一 色的显域生境。受河流、湖泊、沼泽、流沙、盐渍土、白垩或石灰岩、 特殊地形等隐域生境影响,经常出现某些非地带性(隐域)植被,如草 甸、沼泽、沙生植被、盐生植被、石灰岩植被等(当然也可能出现该地 带性植被在相应隐域生境的变型)。隐域植被分布通常分散而面积相对 较小,在全球植被分布图中被略去不表,但在某一较小区域内它们可能 占地较广,甚至典型地带性植被反居劣势或未能形成,例如草原中的沙 地。 有些植被类型如草甸,在各气候带内都可能形成,但它们之间在生 态特征和区系组成上仍有较明显区别,被认为是带有地带性“烙痕”的 非地带性类型。
4)有些植被类型在自己成带状分布的地区以外,即在以其他地带性 植被广布的领域内,呈岛状分布,形成带外“飞地”。如中西伯利亚南 部为泰加林带,其中却有一些盆地和阳坡出现草原群落。我国柴达木盆 地荒漠与新疆荒漠近似,但被周围高寒植被隔断。这种现象不仅受现代 自然环境制约,可能与地区环境变化的历史有关,带有残遗分布区的特 点。
5)较小尺度的地形起伏促成小气候差异、排水优劣、侵蚀强弱和土 壤性质的梯度变化,产生相应的植被分布格局,这在半干旱和干旱气候 条件下尤为显著。如内蒙古草甸草原带的低山阴坡可有桦林分布,在阳 坡为较耐寒的线叶菊草原,而地带性的类型——贝加尔针茅和羊草草原 分布在阶地上,河谷滩地则为隐域性的草甸,这些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 系列。 我国温带荒漠中,高大山地前缘,各类荒漠多呈条带状分布。洪积 扇顶部的砾石戈壁罕见植物生长,在它中部形成稀疏的强旱生灌木、半 灌木荒漠,洪积扇下部时常布有沙包,生有柽柳、白刺、沙拐枣等灌丛, 在潜水埋深很浅的扇前平原则为盐化草甸或夹杂以沼泽化的地段,到盐 湖附近,多汁盐柴类荒漠获得发展。而在以盐湖为中心的盆地,由内向 外各类植被依次形成同心圆状环带。
6)在东欧草原带,平地分布着草原群落,在深沟或丘陵的北坡,出 现水平地带分布偏北的植被类型,在南坡则为偏南方分布的类型,它们 在此预告本带两侧应是哪类植被,阿略兴称之为“先期适应法则”。此 说有一定依据,因南北坡向所获太阳辐射甚为悬殊。但亦被人指出它未 能顾及坡度变化、物质组成和坡位高低等具体情况的影响。
以上我们讨论了地球上主要植被型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分布。从中 可以看出,每一植被型是与环境,主要是与气候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 对植被发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土壤发生间接影响。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许多植 被型成带状分布的根本因素。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由 于它提供给地球的热量从南至北的有规律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因 而植被也成带状从南至北依次更替。这种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植被 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 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植被因水分状况 大体按经度方向成带状的依次更替(但与具体经度数字无关),即为植 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它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对地球上植被分布的一般规律,有过不少研究。如布罗克曼-耶罗 什(Brockmann-Jerosch)和留贝尔(R╞el)根据欧非大陆作出了植被 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图式。瓦尔特绘制了北半球和南半球不对称植 被带的“平均大陆”图式。在这张所谓的“平均大陆”植被 图上,可以看到如下的趋向:热带、北方带(寒温带)和极地带(在南 半球不存在相应的带)等各植被带大体是与纬度平行的。这在北半球比 较明显。但是,这种规律也是相对的。在南北纬40°之间的大陆东侧, 由于季风的湿润影响,有一个完全不存在干旱地区的区域。在西侧,则 情况甚为复杂,在亚热带,荒漠可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荒漠甚至 仅限于海岸区。在西侧的其余地区,明显地较为湿润,而海洋气候的影 响深入到内陆。这种趋向在平均大陆图上比在一般的世界植被图上容易 看出。平均大陆的植被图给人们提供了世界植被类型模式分布的状况, 表明了植被类型分布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目前已有许多推测植被类型变化的气候指标,最早使用的是年平均 温度和年降水量,其后应用较广的如格里高里耶夫和布迪科创立的太阳 净辐射 们的组合较好地反映了以植被特征为代表的自然地带规律。当q<0.3时 形成苔原,0.3<q<1.1时随R值减少依次更替为从热带到寒温带分布的 森林,1.1<q<2.3时为热带与温带分布的草原,q=3.4则为半荒漠与荒 漠的分界标志,但它们都限于一定的R值条件内。 1976年,日本学者吉良根据温暖指数(WI),划分以下各带: WI=0 极地永冻带 WI=85-180 暖温带 WI=0-15 寒带 WI=180-240 亚热带 WI=15-45 亚寒带(寒温带) WI>240 热带 WI=45-85 冷温带(中温带) 吉良还根据温暖指数、柯本指数K,桑斯威特(C.W.Thornthwaite,) 的PEI和爱斯特隆(ngstr” om,A.)的CIH三者结合作为湿度指数,以 北半球为例,划分为五个带,表示热量、干湿度与植被类型的关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夏雨气候条件下,森林类型随热量而发生变化, 在一定的热量范围内,发育着某一植被类型。同时,湿度的递减也出现 了森林类型的变化,并逐渐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在属于地中 海型的冬雨气候区,不论在欧洲或是北美,都发育着典型的硬叶林,有 别于夏雨气候区的照叶林。 上述各种对世界植被分布规律的论述,仅是概括性的,它往往从气 候方面加以说明。但世界植被的实际分布却复杂得多,它还要受到气候 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面,来考察一下几个主要大陆的植被分 布状况。 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根据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可把欧亚 大陆划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即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 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 阿拉伯系列。 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 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 这里夏绿阔叶林,由于冬季受到盛行极地大陆气团作用,以及沿岸又有 寒流经过,气候寒冷而干燥,因此,是由较耐寒旱的栎类等组成,且不 能向内陆深展,迅即尖灭。但这里的常绿阔叶林却大为发育,这是由于 受到夏季强盛的东南季风的作用。这两种现象与大陆西岸广为分布的夏 绿阔叶林以及北非的亚热带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具不对称性。 大陆内部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 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温带草 原和温带荒漠的出现,是与海洋湿气团难以到达大陆内部或是经过长距 离后已成为大陆气团,气候显著大陆性,干旱少雨等因素有关。这一带 的热量虽不低,但是降水量已较东西两岸明显减少,使需要湿润气候的 针阔混交林和夏绿阔叶林无法生存,而被耐干旱的草原和荒漠植被所代 替。 欧亚大陆与非洲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的植被系列与前两个系列有明显 差异,从北向南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 —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由于受地形和洋流等条件影响,纬度地带性植被中只有寒温带(北 方)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在大陆上东西连续不断。热带雨林在非洲东部高 原上受印度洋信风影响未能出现,在非洲西海岸亦因强大的奔给拉寒流 制约而使其分布限于刚果河口以北的狭窄范围内。 北美大陆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北到南 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 度分布。在回归线到北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 陆东岸更为湿润一些。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性,并没有横贯整个 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 草原和荒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 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这主要是与从大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 逐渐减少密切相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 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南美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西岸,植被在山的 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大系列。 澳大利亚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雨水充 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 草原和荒漠为主。 最后应指出,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的具体划分在学术界尚有不同意 见。这里引用沃尔特的方案作为参考。他共划出9个气候带和相应的地带 生物群落(Zonobiome,ZB),后者以地带性植被作为主要组成成分。 ZBⅠ周日气候型的赤道带——热带常绿雨林 ZBⅡ有夏雨的热带——热带落叶林和稀树草原 ZBⅢ亚热带干燥带(荒漠气候)——亚热带荒漠植被 ZBⅣ冬雨和夏旱带——硬叶木本植被 ZBⅤ暖温带(海洋性)——温带*常绿林 ZBⅥ有短期霜冻的典型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ZBⅦ有寒冬的干燥温带(大陆性)——有寒冬的草原和荒漠 ZBⅧ寒温带(北方的)——北方针叶林 ZBⅨ北极的和南极的——苔原(无乔木) 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的两类植被各自占据有 利生境,形成空间上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相互转化的过渡带,特 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Zonoecotone ZE)。例如落叶阔叶林被草原替 代,北方针叶林被苔原替代,相应形成森林草原带和森林苔原带。后者 在北欧可见到下述几个变化边界①最南部为具有采伐价值的森林北界, ②密林北界,③岛状分布的片林(或杂有孤立的树木)北界,④森林树 种分布北界,此时植株成为散生的灌木状或匍匐状,这也是苔原带的南 界。 此外我们也可以区分出边界更为模糊的渐变带,它主要表现为不同 层片在群落中优势的替代。如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之间多年生草本植 物层片的作用逐渐变化,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之间常绿树种层片的 逐渐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过渡带生长一些特有的物种,如我国草 原化荒漠中的沙冬青、四合木等,而未分布到带外。
(二)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植被分布规律由于地域规模差异和植被本身分类等级层次差异而各 有不同。前文讨论了全球规模的地带性植被型水平分布规律。在每一个 水平地带内部,各种植被型(或亚型)的具体分布情况同时受地方气候 和小气候变化以及具体生境的基岩性质、土壤质地和肥力,地下水位和 地貌特征等诸方面因素制约。
1)地带性植被在相应气候条件下主要以显域生境最为适宜,特征亦 最典型。如果地形平缓,地带内部常形成与气候差异有关的若干植被亚 型,亦呈带状分布。前文讨论的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草原、苔原 等都有这种现象出现,而且常被区分出数种植被亚型。
2)有些地带性植被东西向延伸,由于不同部位受海洋影响的情况有 别,亦可产生明显的类型变化。如我国常绿阔叶林可分为东部偏湿类型 与西部偏干类型,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带东西两端基本以暗针叶林为主, 在干冷内陆落叶松构成的亮针叶林占有优势。
3)在任何一个以某种地带性植被为主要类型的地带内,并非是清一 色的显域生境。受河流、湖泊、沼泽、流沙、盐渍土、白垩或石灰岩、 特殊地形等隐域生境影响,经常出现某些非地带性(隐域)植被,如草 甸、沼泽、沙生植被、盐生植被、石灰岩植被等(当然也可能出现该地 带性植被在相应隐域生境的变型)。隐域植被分布通常分散而面积相对 较小,在全球植被分布图中被略去不表,但在某一较小区域内它们可能 占地较广,甚至典型地带性植被反居劣势或未能形成,例如草原中的沙 地。 有些植被类型如草甸,在各气候带内都可能形成,但它们之间在生 态特征和区系组成上仍有较明显区别,被认为是带有地带性“烙痕”的 非地带性类型。
4)有些植被类型在自己成带状分布的地区以外,即在以其他地带性 植被广布的领域内,呈岛状分布,形成带外“飞地”。如中西伯利亚南 部为泰加林带,其中却有一些盆地和阳坡出现草原群落。我国柴达木盆 地荒漠与新疆荒漠近似,但被周围高寒植被隔断。这种现象不仅受现代 自然环境制约,可能与地区环境变化的历史有关,带有残遗分布区的特 点。
5)较小尺度的地形起伏促成小气候差异、排水优劣、侵蚀强弱和土 壤性质的梯度变化,产生相应的植被分布格局,这在半干旱和干旱气候 条件下尤为显著。如内蒙古草甸草原带的低山阴坡可有桦林分布,在阳 坡为较耐寒的线叶菊草原,而地带性的类型——贝加尔针茅和羊草草原 分布在阶地上,河谷滩地则为隐域性的草甸,这些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 系列。 我国温带荒漠中,高大山地前缘,各类荒漠多呈条带状分布。洪积 扇顶部的砾石戈壁罕见植物生长,在它中部形成稀疏的强旱生灌木、半 灌木荒漠,洪积扇下部时常布有沙包,生有柽柳、白刺、沙拐枣等灌丛, 在潜水埋深很浅的扇前平原则为盐化草甸或夹杂以沼泽化的地段,到盐 湖附近,多汁盐柴类荒漠获得发展。而在以盐湖为中心的盆地,由内向 外各类植被依次形成同心圆状环带。
6)在东欧草原带,平地分布着草原群落,在深沟或丘陵的北坡,出 现水平地带分布偏北的植被类型,在南坡则为偏南方分布的类型,它们 在此预告本带两侧应是哪类植被,阿略兴称之为“先期适应法则”。此 说有一定依据,因南北坡向所获太阳辐射甚为悬殊。但亦被人指出它未 能顾及坡度变化、物质组成和坡位高低等具体情况的影响。
本文标题:5.6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53/1058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53/10581.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53/1058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53/10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