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5.6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3)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8-2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三、中国的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现行的植被分类系统,采用的是三级制,即植被型(高级单位) 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并设有辅助级和亚级。 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可以见到北半球所有的植被类 型。如在针叶林中,可以划分出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 叶林和热性针叶林。在阔叶林中,可划分出夏绿阔叶林、常绿夏绿阔叶 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珊瑚岛常绿林 和红树林等。全国共划分出29个植被型。从群系一级分析,则又反映出 类型的极其多样性。如在寒温性针叶林中,划分出了40余个群系,又如 在常绿阔叶林中,约划分出30个群系,在草原中,划分出近30个群系。 全国共划分出了560余个群系。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 和西北两个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西 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气温的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 较显著,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 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赤道雨林带。 在我国西北半部内陆地区,由于南部为青藏高原所占据,植被的水 平纬度地带性表现不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有南北分异,以天 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为温带荒漠带,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 为暖温带荒漠带,等等。 除上述植被的纬向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 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例如,大致在昆仑山—秦岭—淮 河一线以北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从东到西和从东南到西北,即从沿海 的湿润半湿润到内陆的干旱区,植被依次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 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原化荒漠—典型荒 漠)。 在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区域,植被的经向差异远不如北方 的显著,但在同一植被类型范围内,仍有所不同。在东部亚热带,降水 较多(1000—1800mm),旱季不明显,具有偏湿性的常绿阔叶林;西部 亚热带(云南高原)降水较少(800—1000mm),干湿季分明,具有偏干 性的常绿阔叶林。热带的东部以半常绿季雨林为主,局部湿润生境有湿 润雨林;热带西部(云南南部)则为偏干性的半常绿季雨林与季雨林。 我国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大气候的空间分异关系密切,目前已 有一些气候指标体系用于此种研究。如前文谈及的吉良温暖指数(WI)、 寒冷指数(CI=Σ(5—ti)、ti为低于5℃的月平均温度)、以及修订的 湿度指数(HI=P/WI,P为年降水量)、被用来探索我国东北各地带性植 被的气候边界值(徐文铎,1986)。北方针叶林带南界与吉良确认的WI=45 数据基本一致,但同样温度条件下湿度指标变化造成的植被更替现象十 分显著。
  东北地区湿润气候条件下(HI>7.5mm/℃·月)出现各种地带性森 林植被。半湿润气候条件下(HI为7.5—5.5之间),地带性植被为贝加 尔针茅草甸草原,半干旱气候条件下(HI为5.5—3.5之间),地带性植 被为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暖温带的本氏针茅草原要求较高的WI 值。 对山地垂直带水热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带性植被的热量指标 与水平地带基本一致,如森林界线(树木线)的WI为15℃·月,山地苔 原出现处低于此值。草原区内山地出现森林植被的条件是HI>7.5mm/ ℃·月,与水平地带性变化界线相同。山地WI的计算按每升高1000m,降 温0.55℃计,对HI值则需先推算出P值,P=P0+0.28(h—h0),式中P0 为已知海拔高度h0的降水量,h为所求算地点的海拔高度。 对我国内蒙古植被地带分异研究(内蒙古植被,1985)曾使用湿润度为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结果表明寒温型亮针叶林带I值为0.95—1.25, 温型夏绿阔叶林带为0.62—1.04,中温型草原带为0.11—0.88,暖温型 草原带为0.20—0.50,暖温性荒漠带为0.01—0.16(其中极端荒漠为0.01 —0.02),规律性显著。
  张新时等(1993)引用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指标并加以修正, 分别为①生物温度BT=Σt/365或BT=ΣT/12,式中t为<30℃与>0℃的日 均温,T为同样范围内的月均温;②可能蒸散率PER=PET/P,式中PET为年 可能蒸散量(mm),其值据实验测定为BT×58.93,P为年降水量mm,所 以PER=BT×58.93/P。照此计算结果见表5-9。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指标体系。但这些都近似地反映植被分布与大气 候条件的关系,具体的(大比例尺的)分布还受小气候、地形、地下水 位、土壤质地和基岩性质等环境条件变化影响。 四、植被区划 植被区划的意义 植被区划是植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性问题和 实际任务。它是关于地区植被地理规律性的总结,是在研究植被区系、 植被与环境间的生态关系、植被的历史和动态,以及植被分类的基础上, 对植被的空间结构和地理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同时,由于植被是自然地 理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植被区划对于综合自然区划和生物圈的研 究也具有很大意义。
  植被区划是地植物学为生产实践服务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提供 出植被资源空间分布及其生产潜力的基本资料,并且为合理利用自然资 源、发展农业、改造自然、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但植被区 划不同于植被分类,它依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征划分出若干个彼 此有区别、但在内部又相对一致的植被地理区。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是形成地球陆地上植被类型分布区域和 地带性分异的普遍规律,是决定植被分布格局的函数式,因而也是植被 区划最根本的原则。 在具体分区时,应依据植被本身的特征,即各级植被的分类单位及 其种类组成。并且还应参考其他各自然要素的区划。占优势的植被类型 是分区的主要标志,并根据一定的植被类型的组合作为分区的依据。栽 培植被也可作为分区的参考指标,但因素比较复杂,应予注意。
  总之,植被的三向地带性和非地带相结合是植被区划的原则,而植 被本身的特征(类型组合和植物区系)则是分区的具体依据。目前尚未 建立公认的全球分区系统和划分标准。 植被区划的单位 根据上述的区划原则和依据,我国植被区划的单 位,从高级至低级的顺序如下: 植被区域——植被地带——植被区——植被小区 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地带等。各区划 单位的内容和划分依据如下: 植被区域(region):区划的高级单位。具有一定水平地带性的热 量水分综合因素所决定的一个或数个“植被型”占优势的区域。区域内 具有一定的占优势的植物区系成分。如温带草原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区域等。 植被地带(zone):在植被区域或亚区域内,由于南北向的水、热 变化,或由于地势高低所引起的热量分异而表现出“植被型”的差异, 可划分为“地带”或“亚地带”。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部亚区域可分 为:北亚热带夏绿、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和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植被区(province):区划的中级单位在植被地带内,由于内部的 水热状况,尤其是由地貌条件造成的差异,可根据占优势的中级植被分 类单位,划分出若干植被区。 植被小区(district):在植被区内,根据优势的基本植被类型单 位(群丛组),划分出小区。
  根据上述原则、依据和单位,我国的植被分区可划分出8个植被区域, 22个植被地带。
  Ⅰ、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I1、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地带
  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 Ⅱ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
  Ⅲ、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Ⅲ1、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ⅣA、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 ⅣA1、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 ⅣA2、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ⅣA3、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ⅣB、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 ⅣB1、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ⅣB2、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Ⅴ、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ⅤA、东部(偏湿性)季雨林、雨林亚区域 ⅤA1、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湿润雨林地带 ⅤA2、南热带季雨林、湿润雨林地带 ⅤB、西部(偏干性)季雨林、雨林亚区域 ⅤB1、北热带季节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地带 ⅤC、南海珊瑚岛植被亚区域 ⅤC1、季风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 ⅤC2、赤道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
  Ⅵ、温带草原区域 ⅥA东部草原亚区域 ⅥA1温带草原地带 ⅥB西部草原亚区域 ⅥB1温带草原地带
  Ⅶ 温带荒漠区域 ⅦA西部荒漠亚区域 ⅦA1温带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地带 ⅦB东部荒漠亚区域 ⅦB1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地带 ⅦB2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地带
  Ⅷ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ⅧA高原东南部山地寒温性针叶林亚区域 ⅧA1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地带 ⅧB高原东部高寒灌丛、草甸亚区域 ⅧB1高寒灌丛、草甸地带 ⅧC高原中部草原亚区域 ⅧC1高寒草原地带 ⅧC2温性草原地带 ⅧD高原西北部荒漠亚区域 ⅧD1高寒荒漠地带 ⅧD2温性荒漠地带
  本文标题:5.6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3)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53/1058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53/10581.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