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工业的地域分工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12-0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在研究社会一般分工的基础上,适应近代工业发展的趋势,吸取了比较成本学说中的“合理内核”,形成了系统的地域分工理论。随之,地域分工由一般经济学的研究,进入经济地理、工业地理的研究领域,成为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1.地域分工理论的基本特点

  地域分工理论的基本特点是:

  (1)赋予地域分工以科学的内涵。社会生产专业化以至商品生产的各个阶段的专业化,在空间上就表现为地区专门化,导致地域分工。地域分工是在广阔的区域内,按商品分工实行生产的专门化,各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这种分工,把一定的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的一定地区。

  (2)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经济单位和地域单位都很狭小,地区经济活动超不出地主的世袭领土和小集镇的界限。新的生产力引起地域分工的发展,首先是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使地域分工成了各国的经济特点;产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使生产力空前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地域分工的范围,达到了世界规模,扩展为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这样,就在理论上纠正了斯密的“利己心”引起交换、交换引起分工的错误观点。

  (3)地域分工的性质及其进步意义。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但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的,因而地域分工的性质,必然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形成的地域分工,必然带有强制性、畸型性和剥削性的特点。由于富国与穷国劳动生产率不同,富国的个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在按国际价值出卖其商品时,就能获得额外收益。相反,穷国即使按国际价值出卖其产品,仍然要多付出物化劳动。“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富有的国家剥削比较贫困的国家。”①这就纠正了比较成本学说把国际分工同生产方式割裂开来的错误,明确了它是一个社会经济范畴,而不是一个超时间的自然范畴。但揭示这种社会属性,并不因此而否定地域分工的进步意义。这种进步意义在于:它可以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在任何情况下总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趋势。虽然劳动生产率低的穷国与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富国在交换中,所付出的实物形式的物化劳动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还是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仍然可实现一定的社会劳动的节约。比较成本学说的合理内核就在于此。充分利用地域分工是节约社会劳动的主要源泉之一。社会主义更需要节约社会劳动,并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因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地域分工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由于地域分工性质的变化,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地域分工会带来更大、更全面的社会劳动节约,促进生产力的协调发展。

  (4)全面地、动态地分析地域分工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①地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差异性;

  ②地理位置、产品销售市场与生产地点的距离及由此而产生的整个周转时间的差别;

  ③技术状况及由此而产生的生产受地方局限性的差异;

  ④历史发展特点及历史上已形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差异;

  ⑤民族特点、种族关系等。区域比较优势、比较利益以及由此形成的地域分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第一,各地区生产禀赋的差异,能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真正地形成区域的比较优势,取得比较利益,以及能否在一国范围内,通过各地区禀赋不同的生产要素的流动、组合,发挥组合效应,以形成更大的综合优势,取得全面的社会劳动的节约,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第二,各地区生产要素禀赋是可变的,即使是自然条件方面的禀赋,其作用也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具有比较优势、比较利益的产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从理论上把静态比较成本学说,推进到动态比较成本学说。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较为严重的缺陷是它的静态假说,有时难以应用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动态比较优势原理克服了这一缺陷。这个原理认为,在国际交往和国内区际交往中,不仅要考虑静态比较优势,更要从动态中考虑比较优势转移。这个原理是建立在经验研究之上的,它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区域贸易结构的演变过程,提出比较优势演变的经验规律,这就是:发达国家、发达地区,随着劳动成本的不断上升,在那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上,不断丧失优势,从而先是从纺织、制鞋等方面退出出口市场,随后又从造船、钢铁、一般机电行业、塑料制品业等市场中退却。中等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地区,就有可能先是把纺织品、鞋帽的出口市场接过来,随着实力的增长,再去接收那些中等技术性的机电、塑料制品的出口市场。如果这些国家、地区发展得快,大约在一二十年内,也会因为劳动成本的上升而逐步抛弃纺织、鞋帽的出口,进而把这部分市场转让给劳动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就在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的出口份额中,呈现出按产品劳动成本在国家、地区之间分组排队型的动态平移现象。每个国家、每个地区,就要努力在平移梯队中,根据自己各种商品的劳动成本,选择自己的适当位置,判断出未来若干年内自己的出口优势是什么,也就是盯住梯队中上方成员的出口商品来开展竞争,争取主动权。由此还可以推论出,一个国家、地区如果在出口上盲目追求对自己不适宜的高技术产业,可能会因代价过高而失败;同时,如果不及时甩掉那些已经缺乏竞争力的劳动过于密集的产业,也将延缓自身的发展,使矛盾积累,而最终激化。因此,在产业发展规划中,要动态地从比较优势转移的分析中,来运用比较优势原理,确定自己的优势产业,从而在国际分工、地域分工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本文标题:工业的地域分工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17/1504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17/15047.html

标签:工业地域分工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