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16)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3-3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17)宋代广州三城

  宋灭南汉时只有唐子城一座,后来不仅维修这座子城,还修建了东、西两城,这座子城被称为“中城”,这就是宋代的广州三城。

  宋中城比唐子城大,沿袭南汉兴王府修筑,并把南汉时凿平的番、禺二山包入城内。其范围大致北到中山纪念堂,西界西湖,东界文溪正流,南抵珠江岸边,为南北向的不规则形。中城内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即衙署区和商业区。北部为历代官衙所在,包括越王宫、南海郡和广州府治均设在这里,以今省财政厅为中心。具体说来就是今惠爱街(中山四路)以北地区。南部为商业区,以双门底为中心,直到西湖路附近。珠江沿岸即大市所在,也就是沿江商业区,包括河边码头,位于今惠福路一带。

  宋东城即古越城遗址。东城的范围较小,紧附于中城之东,其东界至于番禺县学,即今农民讲习所西侧。因中城无郭而修东城,主要为官舍区。东城以番禺县署为中心,形成“丁”字形干道,东西干道直通中城,署前南北干道即德政街,向南直达城外。

  由于中城以西形成繁华的商业区,故修西城。西城西界与今西濠相当,东界与西湖相当,北界与天濠街相当,南界与玉带濠相当。也就是说,西城大于中城,较之中城,其北界、南界均向外展出。周长6千米多,与文献记载的13里大体相符。西城为商业区,交通方便。街道格局与中、东城不同,呈方格状,以东西向的大市街与中城贯通。西城内蕃汉杂居,蕃商中以蒲姓巨商最为富贵,其中部有蒲宜人巷就是证明。该巷附近还有蕃巷等街巷。蕃商居室豪华也是西城的一大特色。

  南宋时沿珠江一带又形成新的商业区,故筑南城,亦称雁翅城。南城紧附宋三城之南,为明代的广州新城奠定了基础,由高第街到卖麻街大致都属于它的范围。见于记载的有高第街、濠畔街、清水濠街、卖麻街、东横街、西横街、状元街(通泰坊)等。

  (18)宋代泉州城

  北宋时泉州城南一带已形成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建有清净寺,接近码头和仓库区。南门内阛阓坊,连同唐代市场,“贾肆皆聚于此”,十分热闹。蕃坊之南聚宝街一带也是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关在子城(即唐城)北部一带,“州治在双门正北”,双门即城中部偏东处的十字路门,因有东、西二门,故名。其他官衙也设在州治附近,府治在州治东,晋江县在府治西,市舶司在府治南,节度推官厅、录事参军厅在州治西等等。由于商业发展,人口增多,北宋在子城外修筑罗城,南宋又在罗城南加筑翼城,市区不断沿晋江向南伸延,城周30里,80余坊,人口50万。

  (19)宋代扬州三城

  宋扬州三城主要指南宋的堡砦城(后改为宝祐城)、夹城和宋大城。堡砦城在蜀冈之上,宋大城位于蜀冈下的平原地带,二者相距1千米左右冈下的夹城以长桥把二者联系起来,形成两头大、中间细似蜂腰的平面格局,故称为“蜂腰城”。北宋时,由于江岸南移,冈下平原广阔,城池重心已完全移到蜀冈之下。宋室南渡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先后在蜀冈上筑堡砦城和宝祐城。并筑夹城联结冈上、冈下二城。后来李庭芝为控制平山堂这一制高点,又筑大城包平山堂于城内。

  蜀冈上的宝祐城是截唐子城西部改筑而成的略成正方形的城池。它的四周围有宽达100米的深濠,城垣也十分坚固。根据考古资料和《宋三城图》,设有五座城门和一座水门。城内有三条主干道,一条东西向和一条南北向道路仍沿用唐代道路。北城一条东西向的街道是新辟的道路。城内多为营寨,居民和工商业很少。

  平山堂城在宝祐城西门南缘外,平面略呈圆形。从《宋三城图》可知,它有高墙和深濠各两重,外有月河围绕,城墙上有敌台。城内除营寨、仓库等设施外,还有一些居民区和工商业区。

  夹城在宝祐城正南150米,为一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城。南北长约2里,东西约55米,四周有100米宽的深濠。城内与城门相连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大道,南北两门有长桥与冈上城池及宋大城相通。

  宋大城本名州城,位于夹城之南。平面形状为南北长、东西狭的长方形。北以柴河(今漕河)为界濠,东、西两面又以运河为城濠,城墙砌以青砖,十分坚固,共有城门7座。从图中还可见城内有连接东西和南北四门的两条干道,相交于开明桥东,把城区分成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部分。市河连接南北水门,与南北街道平行,纵贯西城。同时四个区域中心又有十字街交叉,并与不规则的街巷相通,形成扬州城内街巷曲折、密集的特点。城内西北区,主要为州衙等官署所在地,西北角还有许多军寨,如水军寨、装发营等,这与当地地势较高、便于防守有密切关系;西南区主要为文化教育机关,有教授厅、密儒坊、城隍庙等,沿城墙及市河附近为营寨、仓库所在地;东北区沿东西、南北大街分布着众多的酒楼、坊、市,为繁华的居民区和工商区;东南区中沿两条主干道也是繁华的工商、居民区。

  宋代扬州城的功能分区十分明显,蜀冈上的城池只是军事堡垒,而大城的西北部为官衙所在,西南部则为文教、寺庙等,而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则沿东西、南北大街布设,已完全成为开放式的城市。城市重心向东部转移,也同运河东移有密切关系。

  (20)宋代平江城

  平江是南宋时苏州的名称。今存宋平江城平面图——《平江图》碑,高2.48米,宽1.4米,是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郡守李寿鹏所作,吕挺、张允诚、张迪刻石。《平江图》采用裴秀的制图六体,是我国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为我们研究宋代平江城的布局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宋平江城是平江军、平江府及吴县、长洲县的驻地。从宋刻《平江图》来看,平江城有大城和子城。大城是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大修后的面貌,南北长约4.5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周长约16千米,面积约15.75平方千米。城垣高二丈四尺,厚三丈五尺,因袭五代吴越城规模。宋平江城共开5门,门上有楼。东门为娄门、葑门,北门为齐门,南门为盘门,西门为阊门,其中盘门设有瓮城。城西南的胥门因废弃改建为姑苏台。城墙四周还筑有向外突出的马面,墙外就是宽阔的护城河。另外,还有各城门旁的水门与城内的河道相通。

  平江府所在的子城,仍修筑在阖闾子城的原址上。子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1千米,周长约6千米。子城城墙与大城城墙平行,墙身里外,雉堞全用砖砌,南对平桥,北望阎桥,东临贤至桥,西近金母桥。子城的布局沿袭了唐代建制,分大厅、住宅、公干和郡囿四个部分。宅堂后是大花园及绍兴十四年(1144年)王映重建的“齐云楼”,左右侧是府军政机构及库房、作坊、校场等。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16)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标签:城市中国平面布局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