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11)
元大都城的街道排列整齐,依《周礼》之制,按经、纬设置,即南北9街,东西9街。“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其中长街有千步廊街、丁字街、十字街、钟楼街、半边街、棋盘街。24步为33.6米,12步为16.8米,证明大小街道都比较宽畅。正如马可·波罗所说:“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可由街道远望彼门也”可见街道宽直是大都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北风寒冷,所有纵横交错的街道都以东西向的横街为主,而且距离较近,胡同的宽度仅有六七米。今东四北的若干条胡同仍为元代规模。
大都的居民区仍称作坊,也就是被街道所分割的区域。据说共有50坊,今见于记载的坊名有福田坊、阜财坊、金城坊、玉铉坊、保大坊等40坊。《北京历史地图集》标出方位的为46坊。元代的坊只是居民区的称谓,与宋以前封闭形坊的性质完全不同。大都的居民区主要以胡同命名,整齐地排列在南北向大道的两侧,呈东西向布设,宽约六七米。胡同一名起于元代大都,经考证,即蒙语“水井”的意思,也就是《析津志》中的“弄通”。《析津志》指名“弄通本方言”,即蒙古方言。胡同中的居民点,大体上也是四合院式的庭院。马可·波罗说:“各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屋舍。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房舍。每方足以建筑大屋,连同庭院园囿而有余。以方地赐各部落首领,每首领各有其赐地。方地周围皆是美丽道路,行人由斯往来。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这不仅证明元大都规划整齐,街道犹如棋盘,而且居民区为方形,排列也十分整齐,开创了明清北京城四合院居住区之先河。
元大都城归警巡院管辖,有似于今天的市政府,成为中国最早的建制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初设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止设左、右二院,分领坊市民事。”尽管大都置大都路和大兴、宛平二县,由二县分管郭下,但警巡院与二县平级,显然大都城由左、右警巡院管辖。
大都城内各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屋舍”,但最繁荣的为斜街市(积水潭北侧,积水潭即今什刹海)、羊角市(今西四牌楼附近)、旧枢密院角市(今东四牌楼西南)三处。积水潭为运河码头,斜街市繁华自不待言,而羊角市、旧枢密院角市,也因位置适中,成为货物集散的中心。羊角市一带共有7处市场,即米市、面市、羊市、马市、牛市、骆驼市、驴骡市等,实际上是重要的牲畜交易市场。旧枢密院角市则主要为柴炭集市。除上述市场外,还有菜市、珠子市、鹅鸭市、穷汉市、鱼市、车市等专门市场二三十处,都十分繁荣。仅每天进入大都的丝车就有“千车”,“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当时与大都有商业往来的城市有“二百”处,大都为“商业繁盛之城”。
元大都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是继唐长安城之后又一个规模宏大、布局非常规整的城市。而且三宫鼎立,与风景区相结合,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一切有利的地理条件,显得雄伟壮观,庄严大方。特别应该提到的是郭守敬开辟水源,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供水和漕运问题,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2)明南京城
明南京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城垣残存部分清晰可辨。明初定都南京后即开始兴建,把南唐的江宁府城加以拓展,建成规模宏大的南京城,亦称京师。分为宫城、皇城、京城、外城几部分。
京城即今南京城,为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形,南北20里,东西11里多,周长67里,面积55平方千米。《明史·地理志》、《大明一统志》记载南京城周长96里是不正确的。南京城有13门,南3门,正门为正阳门;西5门;东1门;北4门。城墙用大石条奠基,完全用青砖包砌,有垛口13616个,藏兵洞200座,平均高度12米左右。城墙依山带水,尽占地利,十分坚固。北起狮子山,南到聚宝山,西包清凉山(石头城),东尽钟山之麓,“皆据岗城之脊”,犹如蟠龙。城内平面布局大体上可分为三区,即军事区、商业区和行政区。
军事区位于全城西部,即紧邻玄武湖的城墙以西地区。这里有十数个军卫和军仓,以密集的岗阜作为凭藉。商业区位于全城中部和西南部,即旧城区和秦淮河沿岸。这一带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店铺多沿街道布设,城中部的成贤街、北门桥,城南部的大中桥、镇淮桥、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一带,都是热闹的去处。城东部的钟山之阳就是皇城、皇宫所在地,皇城之南御道东侧为五部(礼、吏、兵、工、户),西侧为五府,即五军都督府(左、右、前、中、后),只有刑部、都察院在京城北门太平门外以西地区,不在城内。城内东部处于钟山之阳,地势开阔,“以乘王气,殿宇宫阙规模宏壮,象法天地,经纬阴阳”,故以东部为皇宫和行政区。由于明南京城有明显分区,功能各异,街道布局也就各有特点。
当时的街道为分三等,即官街、小街、巷道,三大区相对独立。西东二区与市的联系主要为洪武街和长安街。尽管从皇城南侧的长安街可以向西出西城门三山门,但终究偏南,说明东西联系并不方便。其中以东西向官街与皇城的连系最为方便,体现了以皇宫为中心的布局特点。估计当时路面宽度不少于20米,加上两侧官廊和廊外道路,总宽度当不少于30米。
南京城的居民区城内“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基本上按职业分类居住。仅城南18坊中,就居住有10余万手工业工人,包括织锦坊、鞍辔坊、弓匠坊、箭匠坊、铁作坊、银作坊、毡匠坊、杂役坊等。全城由附郭县上元(管东北部)和江宁(管西南部)两县管理,前者县治位于城的中部,编户“二百三里”,后者县治位于城的南部,编户“三十六坊厢,七十四里”,可见并非城内置坊,近城置厢,离城较远才置里。明代南京城还设置五城兵马司,目的是“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后来还兼理“市司”。永乐以后才专理“刑名盗贼,如两京知县”,证明明代的五城兵马司管理的事情很多,接近于今天的市政机关。中城兵马司在内桥北(城中部),东城兵马司在太医院南(皇城东南),西城兵马司在三山门外,南城兵马司在聚宝门外,北城兵马司在鼓楼北(神策门西南)。
大都的居民区仍称作坊,也就是被街道所分割的区域。据说共有50坊,今见于记载的坊名有福田坊、阜财坊、金城坊、玉铉坊、保大坊等40坊。《北京历史地图集》标出方位的为46坊。元代的坊只是居民区的称谓,与宋以前封闭形坊的性质完全不同。大都的居民区主要以胡同命名,整齐地排列在南北向大道的两侧,呈东西向布设,宽约六七米。胡同一名起于元代大都,经考证,即蒙语“水井”的意思,也就是《析津志》中的“弄通”。《析津志》指名“弄通本方言”,即蒙古方言。胡同中的居民点,大体上也是四合院式的庭院。马可·波罗说:“各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屋舍。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房舍。每方足以建筑大屋,连同庭院园囿而有余。以方地赐各部落首领,每首领各有其赐地。方地周围皆是美丽道路,行人由斯往来。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这不仅证明元大都规划整齐,街道犹如棋盘,而且居民区为方形,排列也十分整齐,开创了明清北京城四合院居住区之先河。
元大都城归警巡院管辖,有似于今天的市政府,成为中国最早的建制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初设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止设左、右二院,分领坊市民事。”尽管大都置大都路和大兴、宛平二县,由二县分管郭下,但警巡院与二县平级,显然大都城由左、右警巡院管辖。
大都城内各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屋舍”,但最繁荣的为斜街市(积水潭北侧,积水潭即今什刹海)、羊角市(今西四牌楼附近)、旧枢密院角市(今东四牌楼西南)三处。积水潭为运河码头,斜街市繁华自不待言,而羊角市、旧枢密院角市,也因位置适中,成为货物集散的中心。羊角市一带共有7处市场,即米市、面市、羊市、马市、牛市、骆驼市、驴骡市等,实际上是重要的牲畜交易市场。旧枢密院角市则主要为柴炭集市。除上述市场外,还有菜市、珠子市、鹅鸭市、穷汉市、鱼市、车市等专门市场二三十处,都十分繁荣。仅每天进入大都的丝车就有“千车”,“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当时与大都有商业往来的城市有“二百”处,大都为“商业繁盛之城”。
元大都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是继唐长安城之后又一个规模宏大、布局非常规整的城市。而且三宫鼎立,与风景区相结合,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一切有利的地理条件,显得雄伟壮观,庄严大方。特别应该提到的是郭守敬开辟水源,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供水和漕运问题,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2)明南京城
明南京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城垣残存部分清晰可辨。明初定都南京后即开始兴建,把南唐的江宁府城加以拓展,建成规模宏大的南京城,亦称京师。分为宫城、皇城、京城、外城几部分。
京城即今南京城,为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形,南北20里,东西11里多,周长67里,面积55平方千米。《明史·地理志》、《大明一统志》记载南京城周长96里是不正确的。南京城有13门,南3门,正门为正阳门;西5门;东1门;北4门。城墙用大石条奠基,完全用青砖包砌,有垛口13616个,藏兵洞200座,平均高度12米左右。城墙依山带水,尽占地利,十分坚固。北起狮子山,南到聚宝山,西包清凉山(石头城),东尽钟山之麓,“皆据岗城之脊”,犹如蟠龙。城内平面布局大体上可分为三区,即军事区、商业区和行政区。
军事区位于全城西部,即紧邻玄武湖的城墙以西地区。这里有十数个军卫和军仓,以密集的岗阜作为凭藉。商业区位于全城中部和西南部,即旧城区和秦淮河沿岸。这一带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店铺多沿街道布设,城中部的成贤街、北门桥,城南部的大中桥、镇淮桥、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一带,都是热闹的去处。城东部的钟山之阳就是皇城、皇宫所在地,皇城之南御道东侧为五部(礼、吏、兵、工、户),西侧为五府,即五军都督府(左、右、前、中、后),只有刑部、都察院在京城北门太平门外以西地区,不在城内。城内东部处于钟山之阳,地势开阔,“以乘王气,殿宇宫阙规模宏壮,象法天地,经纬阴阳”,故以东部为皇宫和行政区。由于明南京城有明显分区,功能各异,街道布局也就各有特点。
当时的街道为分三等,即官街、小街、巷道,三大区相对独立。西东二区与市的联系主要为洪武街和长安街。尽管从皇城南侧的长安街可以向西出西城门三山门,但终究偏南,说明东西联系并不方便。其中以东西向官街与皇城的连系最为方便,体现了以皇宫为中心的布局特点。估计当时路面宽度不少于20米,加上两侧官廊和廊外道路,总宽度当不少于30米。
南京城的居民区城内“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基本上按职业分类居住。仅城南18坊中,就居住有10余万手工业工人,包括织锦坊、鞍辔坊、弓匠坊、箭匠坊、铁作坊、银作坊、毡匠坊、杂役坊等。全城由附郭县上元(管东北部)和江宁(管西南部)两县管理,前者县治位于城的中部,编户“二百三里”,后者县治位于城的南部,编户“三十六坊厢,七十四里”,可见并非城内置坊,近城置厢,离城较远才置里。明代南京城还设置五城兵马司,目的是“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后来还兼理“市司”。永乐以后才专理“刑名盗贼,如两京知县”,证明明代的五城兵马司管理的事情很多,接近于今天的市政机关。中城兵马司在内桥北(城中部),东城兵马司在太医院南(皇城东南),西城兵马司在三山门外,南城兵马司在聚宝门外,北城兵马司在鼓楼北(神策门西南)。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11)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7/6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