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14)
(7)两汉宛县城
两汉的宛县为南阳郡治,也就是今天的南阳市。两汉南阳城是在秦代南阳郡城的基础上,经过高祖六年、建武十八年复修而成。《新修南阳县志》云:“南阳故郡城,秦建,汉曰南都”。又说:“宛城在县北旧郡城内”。郦道元《水经注》说,淯水“又南径宛城东……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今南阳郡治大城”。《括地志》也说:“南阳县故城,在宛大城之南隅,其西南有二面皆故宛城”。依据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宛城有两重,外城,即郡城,有“大城”、“郭城”之称。内城,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大城小城是相联结的,小城的西南两面都是大城。这种布局,和当时的临淄、邯郸等名城大体相似。小城是贵族和官僚的住所,大城则是一般居民区。手工业作坊主要分布在郡城的北部。依据考古发掘可知,今环城乡小北关村附近为汉代铸钱作坊,汉代的冶铁作坊位于今天的汉治村周围,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在汉代冶铁作坊的南侧,为汉代的制陶区。手工业作坊聚集的汉代宛城东北隅,同时也是汉代宛城人口的密集区,汉代宛城的商业区,也一定距此不远。
(8)魏晋南北朝历城县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水以东,修筑东城,与秦汉历城县城隔河相望。为顺应历水走向,并受东南山水冲沟的限制,东城为一长方形。所以采用双子城的格局,可以从两方面寻找原因。首先,座落在历水和泺水之间狭小地带的县城,城垣扩展的空间余地很小,跨河而城也不必要。其次,当时济南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战事频繁,双子城的格局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在战斗中可以相互呼应,彼此支援。《水经注》记载,北魏济南郡城外还有郭。公元468年,魏将慕容白曜围攻济南城,过了一年才攻下东郭,可见郭也是一道坚固的防御工程,但限于史料,城和郭的结合关系已不得而知。根据“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原则,两座子城内应以官衙和驻军为主,而外郭则是工商业者等平民百姓的居住区。但城区布局的详细情况已无从查考。
(9)魏晋南北朝晋阳城
西晋时,并州刺史刘琨在“府寺焚毁”的旧基上重建州城,周回27里,中有府、市、狱等建筑,也包括了春秋晋阳城的城基。北齐至隋晋阳城中出现了三组内城,即晋阳宫城、大明宫城和仓城。北齐高欢时建造的晋阳宫城,位于晋阳城西北部,周回7里左右,建造的目的是“以处配口”。晋阳宫城占据高亢之地,是晋阳城中最辉煌的建筑。据记载:晋阳宫南门曰景明门,次北曰景福门,门内景福殿、殿后门曰昭德门,次西昭福门,次西寝殿曰万福殿、殿北曰玄福门,又北曰玄德门,又北即玄武楼。殿西曰西闱门,次西曰威凤门,殿东曰东闱门,又一门昌明门,殿院东少阳院、殿西射殿、次西院太液池亭子,有宣德殿、崇德殿等。大明宫城位于晋阳城南郭,据记载晋阳宫“南面因大明城”。大明城周回4里左右,为北齐后帝所建。仓城位于晋阳宫城之西,周回8里,隋开皇年间筑。唐代以前晋阳城在布局上,以晋阳宫城为中心形成政治区域,文献记载,北齐时晋阳宫景福门西边是中书门下省,再西是内侍省,内侍省后是嫔嫱院、内库。仓城建在宫城之西,除了便于控制外,地势较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与隋洛阳含嘉仓位置靠近宫城相同。晋阳城有一个大的外城,内有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等,从城垣布局上看构成一座套城。一般居民散布于外郭城是没有问题的,也有固定的市场,但其分布地点已难确指。
(10)唐代广州城
《唐大和尚东征记》中称“州城三重”,即南城、子城及官城,大约相当于今广州市越秀山以南地区。自珠江岸登陆即为南城,穿过南城区即为子城,再入古越王宫的官衙区即为官城。清海军门位于番、禺二山间,形势险要,门外即为商业区,直至江边。今财政厅为隋唐广州刺史署,后为南汉宫殿区。今天的北京路即为唐城主干道,从刺史署直达江边。与此路相交叉的今东西向中山路,也是唐代以前的东西干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西形成蕃坊区,成为外来商人居住和经商的主要场所。蕃坊的范围北到今中山路,南达惠福路和大德路,西抵人民路(西城之西墙),东达解放路。在蕃坊内可以列出的街名有光塔街等11条。唐设置“岭南市舶司”,管理蕃坊事务。
(11)唐代泉州城
唐代的泉州城位于今泉州市区,为方形,周长仅3里,面积很小,设有四门。城内有东西、南北十字街,以钟楼前的十字路口为中心,政府机关设在钟楼以北地区,即唐“六曹新都堂署”。谯楼故址(北鼓楼)也就是唐代州治的所在。晋江县治位于城的东南部。工商业区位于十字路口钟楼以南坊内,称东坊、西坊。由于城北地势较高,政府机关设在城北,市场在南,呈前市后朝格局。这是泉州市区内最早兴起的城市,为今天的泉州市奠定了基础。
(12)唐代武昌城
唐代宝历初年修筑的武昌新城,不仅包括了夏口故城所在的整个地域,而且向东、向南有较大扩展,但城内房屋破乱不堪,街道坎坷不平,城内建筑、城区布局并没有大的改观。州吏将佐的官署和住地,因地势低洼,难免渍涝之患。唐代舒元舆《鄂政记》记载:城内“土势大凹凸,凸者颇险,凹者潴浸,不可久宅息,不可议制度。”后来削凸堙凹,整修街道,扩宽闾巷,疏理沟渠,调整城市平面布局,“南面北向立射侯军容佐,西翼东向立牙门料将院,东翼西向立门佐六椽院”。城区布局的主体——射侯军容佐、牙门料将院、门佐六椽院等均为军事机构或军事设施,表明唐代的鄂州城(即武昌)主要是一个军事性城市。鄂州当时驻扎军队3万,为避水患,军队移驻武昌城东门外,选择高亢之地,修建营房1500所(合3000间),使东门外的城市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所以把军营设在城东,是因为武昌城三面环水,惟有向东陆地面积较广,地势也较平坦,既能防潮避水,又提供了充足的营房用地和军训用地。一般平民的住地,布设在城内北区,因为城南、东、西三面均为行政官署,及将佐府第,与平民住地严格区分。由于坊制的严格限制,城内市场深受抑制,当时武昌城的市场位于城南门外的套口附近,宋代的南市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武昌城的州署帅府也多以蛇山为依托,既高亢清爽,又能控制制高点。
两汉的宛县为南阳郡治,也就是今天的南阳市。两汉南阳城是在秦代南阳郡城的基础上,经过高祖六年、建武十八年复修而成。《新修南阳县志》云:“南阳故郡城,秦建,汉曰南都”。又说:“宛城在县北旧郡城内”。郦道元《水经注》说,淯水“又南径宛城东……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今南阳郡治大城”。《括地志》也说:“南阳县故城,在宛大城之南隅,其西南有二面皆故宛城”。依据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宛城有两重,外城,即郡城,有“大城”、“郭城”之称。内城,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大城小城是相联结的,小城的西南两面都是大城。这种布局,和当时的临淄、邯郸等名城大体相似。小城是贵族和官僚的住所,大城则是一般居民区。手工业作坊主要分布在郡城的北部。依据考古发掘可知,今环城乡小北关村附近为汉代铸钱作坊,汉代的冶铁作坊位于今天的汉治村周围,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在汉代冶铁作坊的南侧,为汉代的制陶区。手工业作坊聚集的汉代宛城东北隅,同时也是汉代宛城人口的密集区,汉代宛城的商业区,也一定距此不远。
(8)魏晋南北朝历城县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水以东,修筑东城,与秦汉历城县城隔河相望。为顺应历水走向,并受东南山水冲沟的限制,东城为一长方形。所以采用双子城的格局,可以从两方面寻找原因。首先,座落在历水和泺水之间狭小地带的县城,城垣扩展的空间余地很小,跨河而城也不必要。其次,当时济南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战事频繁,双子城的格局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在战斗中可以相互呼应,彼此支援。《水经注》记载,北魏济南郡城外还有郭。公元468年,魏将慕容白曜围攻济南城,过了一年才攻下东郭,可见郭也是一道坚固的防御工程,但限于史料,城和郭的结合关系已不得而知。根据“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原则,两座子城内应以官衙和驻军为主,而外郭则是工商业者等平民百姓的居住区。但城区布局的详细情况已无从查考。
(9)魏晋南北朝晋阳城
西晋时,并州刺史刘琨在“府寺焚毁”的旧基上重建州城,周回27里,中有府、市、狱等建筑,也包括了春秋晋阳城的城基。北齐至隋晋阳城中出现了三组内城,即晋阳宫城、大明宫城和仓城。北齐高欢时建造的晋阳宫城,位于晋阳城西北部,周回7里左右,建造的目的是“以处配口”。晋阳宫城占据高亢之地,是晋阳城中最辉煌的建筑。据记载:晋阳宫南门曰景明门,次北曰景福门,门内景福殿、殿后门曰昭德门,次西昭福门,次西寝殿曰万福殿、殿北曰玄福门,又北曰玄德门,又北即玄武楼。殿西曰西闱门,次西曰威凤门,殿东曰东闱门,又一门昌明门,殿院东少阳院、殿西射殿、次西院太液池亭子,有宣德殿、崇德殿等。大明宫城位于晋阳城南郭,据记载晋阳宫“南面因大明城”。大明城周回4里左右,为北齐后帝所建。仓城位于晋阳宫城之西,周回8里,隋开皇年间筑。唐代以前晋阳城在布局上,以晋阳宫城为中心形成政治区域,文献记载,北齐时晋阳宫景福门西边是中书门下省,再西是内侍省,内侍省后是嫔嫱院、内库。仓城建在宫城之西,除了便于控制外,地势较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与隋洛阳含嘉仓位置靠近宫城相同。晋阳城有一个大的外城,内有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等,从城垣布局上看构成一座套城。一般居民散布于外郭城是没有问题的,也有固定的市场,但其分布地点已难确指。
(10)唐代广州城
《唐大和尚东征记》中称“州城三重”,即南城、子城及官城,大约相当于今广州市越秀山以南地区。自珠江岸登陆即为南城,穿过南城区即为子城,再入古越王宫的官衙区即为官城。清海军门位于番、禺二山间,形势险要,门外即为商业区,直至江边。今财政厅为隋唐广州刺史署,后为南汉宫殿区。今天的北京路即为唐城主干道,从刺史署直达江边。与此路相交叉的今东西向中山路,也是唐代以前的东西干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西形成蕃坊区,成为外来商人居住和经商的主要场所。蕃坊的范围北到今中山路,南达惠福路和大德路,西抵人民路(西城之西墙),东达解放路。在蕃坊内可以列出的街名有光塔街等11条。唐设置“岭南市舶司”,管理蕃坊事务。
(11)唐代泉州城
唐代的泉州城位于今泉州市区,为方形,周长仅3里,面积很小,设有四门。城内有东西、南北十字街,以钟楼前的十字路口为中心,政府机关设在钟楼以北地区,即唐“六曹新都堂署”。谯楼故址(北鼓楼)也就是唐代州治的所在。晋江县治位于城的东南部。工商业区位于十字路口钟楼以南坊内,称东坊、西坊。由于城北地势较高,政府机关设在城北,市场在南,呈前市后朝格局。这是泉州市区内最早兴起的城市,为今天的泉州市奠定了基础。
(12)唐代武昌城
唐代宝历初年修筑的武昌新城,不仅包括了夏口故城所在的整个地域,而且向东、向南有较大扩展,但城内房屋破乱不堪,街道坎坷不平,城内建筑、城区布局并没有大的改观。州吏将佐的官署和住地,因地势低洼,难免渍涝之患。唐代舒元舆《鄂政记》记载:城内“土势大凹凸,凸者颇险,凹者潴浸,不可久宅息,不可议制度。”后来削凸堙凹,整修街道,扩宽闾巷,疏理沟渠,调整城市平面布局,“南面北向立射侯军容佐,西翼东向立牙门料将院,东翼西向立门佐六椽院”。城区布局的主体——射侯军容佐、牙门料将院、门佐六椽院等均为军事机构或军事设施,表明唐代的鄂州城(即武昌)主要是一个军事性城市。鄂州当时驻扎军队3万,为避水患,军队移驻武昌城东门外,选择高亢之地,修建营房1500所(合3000间),使东门外的城市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所以把军营设在城东,是因为武昌城三面环水,惟有向东陆地面积较广,地势也较平坦,既能防潮避水,又提供了充足的营房用地和军训用地。一般平民的住地,布设在城内北区,因为城南、东、西三面均为行政官署,及将佐府第,与平民住地严格区分。由于坊制的严格限制,城内市场深受抑制,当时武昌城的市场位于城南门外的套口附近,宋代的南市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武昌城的州署帅府也多以蛇山为依托,既高亢清爽,又能控制制高点。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14)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7/6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