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20)
南宋汉阳城毁于元代,明代初年重修汉阳城,城周6里,地跨凤栖山,在城的东、南、西三面各开辟一座城门,北门旋开旋废。明代汉阳城的官署衙门集中于城北,背山面泽,座北朝南。朝宗门与凤山门之间有东西向干道相通,并与通南纪门的南北向干道相接,沟通了城内外的交通联系。城北为官署集中区,城南为仓库、祠庙、医酋斋等机构所在地。城北又以汉阳府治为中心,向东西展开,形成主要的行政区。汉阳城规模很小,布局也较简单。城内市场主要沿横贯东西的干道(今显正街、西大街一线)和南北向干道(今北城路一线)两旁布设,临街设店形成商业街。居民区均位于城外。因为“此城成于创造之初,单砖甃砌,未筑里墙,不通人行”,每遇贼警,险要不足。明嘉靖三年,千户朱凤奏修汉阳里城,顺应地势,形成城中之城。汉阳里城北依龟山,位于城北中间位置,辟设一座城门,大致与鼓楼、南纪门成一条直线,但汉阳城区并不是以这条线为中轴线进行对称布局,因为汉阳里城修建较晚,只不过巧妙地利用了鼓楼与南纪门的相对位置。鼓楼大概位于汉阳城的中心位置,城内的东西干道和南北干道在鼓楼附近相交。汉阳城的东南部大部分为郎官湖,为城内官宦、士民、工商游玩之所,今天的莲花湖,就是古郎官湖的一部分。明代初期汉阳城外江滨地带,尤其是龟山以南的汉水入江口附近,由于航运条件较好,形成市场。汉水成化年间改道以后,港口、市场北移,但汉阳江滨仍是重要的市场之一。
清代汉阳城的布局仍保持了明代汉阳城的基本格局。汉阳内城囊括了汉阳府、经历司、粮厅、刑厅、照磨所等机构在内。内城西边有府学、衙门、汉阳县治,东边为武昌道、分司、城隍庙,城北几乎全为官署机构占据。汉阳城的西南为县学、医学、阴阳学所在地,通济仓设在城的西南角,因为这里靠近凤栖山麓,地势高亢干燥,易于防湿避潮。汉阳城的东南为郎官湖,但面积已大为萎缩,仍为城内商民游憩之所。汉阳的免溺堤(又名杨柳堤,明正德年间修),清代也成为商业街,“襟江而带湖,盖汉镇居民入城孔道也,舆马之所践,负贩之所息,春秋祈赛士女之所追逐,舍路无由”,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十分兴盛。清末因修建拦江堤,杨柳堤被废弃,改建为条石街道,称为高公街(即今晴川街)。清雍正年间,自龟山尾至汉水南岸修建郭公堤,把月湖隔成东西两半,后也逐渐形成街道,现为联系汉江桥与钟家村的纽带。明末清初的汉阳鹦鹉洲一带,更是平时以堤为街,汛时以街为堤,堤与街巧妙地结合为一体。此外拦江堤、月湖堤、腰路堤等也先后演变为街道。随着汉口商业的兴起,汉阳的手工业迅速发展,手工业作坊散布于城内外,相对集中在几条交通干道附近,多以临街设店、屋后开作坊的形式出现。
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在汉阳创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厂址在龟山北麓,今武汉国棉一厂的厂址上,长六百丈,宽一百丈,南枕龟山,东临大江,北滨汉水,与汉口隔汉水相望,既能很便捷地将钢铁制品运至汉口,藉汉口以为销场,又便于将矿渣、煤渣运往汉口后湖,填筑湖身,以免后湖水、汉口上流水浸淹之患。汉阳铁厂充分利用了汉阳兼得长江、汉水航运方便,又紧临商业中心汉口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汉阳城区向工业中心转变的先声。
汉口最初的居民点出现在汉江河堤上,因为汉江堤防减缓了汉口的渍涝灾害,堤防本身相对地势较高。初期的汉口城区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居民区、港口建筑和商业市场。由于拥有天然良港和优越的交通条件,汉口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商业中心。明末崇祯年间修建袁公堤,为汉口城区向西北发展创造了条件。明代汉口的主要街道为汉正街,建于嘉靖年间,为汉口最古老的街道。
清代时汉口对外贸易出现了飞跃,城市建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东濒长江,南临汉水的地理形势,对汉口的街道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街道顺应江河形势伸展,形成数十里的长街。“汉泉风俗最繁华,二十里嚣尘百万家”,“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等著名诗句,都反映了汉口街道沿江沿河布设,成为长街,如汉正街、长堤街等。汉正街西起硚口,东止集稼咀(接驾咀),长达3194米,西段最窄处2.3—3.5米,下段宽达5—6米;长堤街长3559米,宽不足4米,它的雏形为袁公堤(即长堤)。当时在今民众乐园西南侧的贤乐巷一带,为一个很大的土塘,汛期潴水成湖,到乾隆年间,在长堤南侧形成独特的半边街(今统一街附近),同半边街相交叉的为东西向的打铜街。相传在清代的米厂和大码头外,还有两条街道,到清道光年间早已崩坍。汉口的东西向街道又宽又长,南北向街道数量多,但又短又窄,仅供沟通各东西向干道之用。大街小巷纵横交织,“四通八达巷如塍,路窄墙高脚音腾”,墙高巷深,颇具特色。当时居民按横向,把汉口主要街道分为下路(又称下街,含循礼、大智二坊)和上路(又称上街、含居仁,归义二坊),又依纵向分汉口为三路——正街(汉正街)、中路(以大夹街为主)、中路后(以长堤街为主)。
当时汉口有八个码头,分别为:艾家咀、关圣祠、五圣庙、老官庙、接驾咀、大马头、四官殿和花楼。
清代在汉口设置仁义、礼智两个巡司管理汉口,礼智司辖区自金庭店至茶庵,下置循礼、大智二坊,仁义司辖区自硚口至金庭店,下置居仁、归义二坊,四坊所属范围,即为市廛鳞集、人烟稠密之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汉口被帝国主义辟为通商口岸,英、德、俄、法、日等国相继在汉口开辟租界。英租界南起今江汉路,东达于江,北到今合作路,西迤中山大道,面积达800亩;德租界自通济门沿江起(今一元路),至李家墩(今六合路)止,面积600亩;俄租界在英租界以北,到今蔡鄂路,计414亩余;法租界在俄租界北,共372亩;日租界位于今六合路以北,面积622亩。这样,今江汉路以北,黄埔路以南,中山大道以东,长江以西,面积达数千亩的广大土地,相继沦为租界区,成为国中之国,而获得畸形发展。20世纪初叶,租界区已成“危楼杰阁,车马殷阗,万里航船,衔尾碇泊”的繁盛之区。在租界地盘的选择上,为了实现掠夺资源和倾销商品的需要,帝国主义者选中了三镇中作为物资集散地、商业向称发达的汉口。汉口各国租界的分布相对集中,沿长江西岸相互连接,每个租界都占据一段江岸,拥有长江航运之便。当时汉口能同时享受长江、汉水航运之便的老城区,而没有剩余的地盘,若将租界设于老城区以西汉水沿岸,则势必有深居堂奥之嫌。而老城区以北的长江沿岸,既近长江水运之利,又兼得京汉铁路之便,且当时多为荒芜之区,故成为帝国主义设立租界的理想选地。汉口的租界区与老城区风格迥异。老城区长街窄巷,犹如九曲回肠,以木屋、板房居多,作坊、商号错杂其间,且多古旧建筑;租界区街道宽畅,建筑石柱红砖,阳台明窗,以高层西式楼房居多,洋行、教堂、领事馆遍布,与老城区形成鲜明的对照,成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现在这一带仍是港口、码头、仓库的集中区域,一些具有西欧风格的建筑物至今还保存着。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20)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7/6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