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农业及土地利用(3)
三角洲自汉代植桑,宋代桑园的建立,到明代桑基鱼塘的独特生产型式形成都贯彻一条丝织品外销的方向。到清代全盛时,以顺德为中心扩散入南海、中山、三水、新会、高明、鹤山等县,形成独特的桑基鱼塘景观,为我国三大生丝产区之一。1831年全为桑基,无水稻。1894年《高明县志》称:“基六塘四,基树桑,塘蓄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即由于生丝出口价不断上涨所致(1914年每磅3.18美元)。1925年桑基面积曾达1398625亩。1926年出口生丝值63155126关两(每关两合规银1.114两)。全盛时为全国生丝出口量1/3,相当日本生丝出口量的32.2%,在国际上有一定地位。缫丝厂由手工业改为机器工业,1926年有299家,每担生丝可换好米200担。织造业中,纱绸业(主要)全盛期织机3万台,年产250万匹,晒绸工人1万多,从事蚕丝业人员共144万多人,使农业经济社会形态发生变化,即手工业工人和机器工人大量增加(顺德达总人口的20%),缫丝女工(少女)即有10万人以上。圩镇工人阶级的兴起,产生了争取自由民主思想,如女工有组织向封建家庭的冲击,形成不落夫家的风俗,这和母系社会的遗俗不落夫家性质完全不同,不能视为古代越族人的遗风,而是工人阶级向封建思想反击的行动。由于女工经济独立,可买田建屋,作为姊妹安度晚年地方,各村有“姑婆屋”建立,女工往往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
由于丝厂分散在乡镇,刺激乡镇兴旺,因丝茧市、桑市的建立,使圩市日兴。尤其顺德等蚕丝区无粮食生产,而日用品需要量大,故顺德与容奇、广州、香港都有船通,运生丝、白银,广州十三行银号和香港银号(钱庄)即多由顺德帮商人操纵,今天恒生银行仍与顺德帮有关。顺德县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县份之一,今天仍达1100人/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为三角洲各县之冠(19.6万,1986),人口万人以上的城镇11个,2.5万人以上4个(大良8.5万,桂州3.8万,容奇4.5万,陈村2.5万)。
三角洲丝业衰落,是由于国际经济危机发生(1929),丝价大跌,且受日本生丝排挤,国内税重,加上日寇占领期大肆破坏,直到建国后,始行复苏,并加强了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如发展养猪业,塘种水浮莲养猪,猪屎肥桑,蚕屎养鱼,塘泥上基肥桑的桑、蚕、鱼、猪结合,使生丝产量提高,计1975年已比1949年增产3倍,1978年蚕茧产量达2万吨多。但是由于商品化的基塘区受乡镇企业发展影响,蚕丝业不振,而鱼塘生产却得到发展。因水产要供应三角洲区近2000万人食用,日不可少,与生丝情况不同。
丝业近期变化的情况至为突然,显示政策的影响。建国后,生丝已略有回升,但1978年以后却急速下降。
蚕丝中心产区顺德也是如此。笔者1986年去桂洲镇调查时,3000亩桑基全部铲光,改种高值作物。新会全县桑基亦被砍光。广东省委设法改变,仍无效果,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市场导向发生效果所致。目前除一些老年专业户难于转业外,农民多不愿经营蚕丝。如桂洲镇种桑户每天每人获利2至2.5元,改种高产作物则在5—6元,相差成倍,而桑农劳动时间长、技术专门化、风险大,工作艰苦等等,已和今天生活不相合拍。蚕桑饲养员严重缺乏。环境污染不利桑蚕生长,桑叶含氟量高达300ppm以上(标准数字为80ppm以下),蚕茧收购价低,成本高,比种蔗和水稻还不如。据南海县物价局资料,1986年农民养蚕的每天收入只有养鱼的13.7%,种蔗的40.1%,种稻的36.9%,故农民多不愿种桑养蚕。
蚕农花劳动力多而效益低。因此,近年来桑基已大量改种高价作物,改为草基、菜基、杂基。
今后对策应是两方面,一是大力扶持专业户,有技术的蚕桑老农不愿改行,南海、顺德都有一些专业老农能达7元1日收益,可加扶助,如提高蚕茧收购价,优惠供应工具等等。但从保证广东生丝和丝织业创汇着眼,则应从速开辟新蚕桑区、把蚕桑业移出三角洲平原区,转向半山区、山区,因为那里群众还很穷,蚕桑业仍属致富之路,可发展成为我省生丝生产基地。今天三角洲外30个县,都已发展蚕桑,成绩可人,1985年山区蚕茧产量即比1978年增加18%。如外贸部门能让利给蚕农,蚕茧收购价和国际价值接近,即成为扶持生产的有力措施,可发挥广东热带亚热带优势。因广东桑比外省白桑种有很多优点,如生长顶芽快,生长速,年采叶八造,产量高等等。养蚕技术也有一套防湿防高温技术。唐代已每年养蚕五造,今天可达八造。织造技术由唐代“广东锦”起已经出名,至清而盛,畅销国外。即从广东本省出发,蚕桑业也是有发展前途,亟应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6/609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6/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