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编写说明(7)
6.为体现大区域的农业发展以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区域农业布局特点”,教材选择东北地区作为案例,所取的区域范围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被称为生态农业的范例,但是许多专家认为,基塘农业不适宜作大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教材考虑到这方面的意见,在“区域农业发展”一节的最后,提供基塘生产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基塘生产。
7.对于“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这条标准,教材以荒漠化和森林为案例进行说明。由于水土流失问题和荒漠化问题有许多共性的地方,教材未单讲水土流失问题;对于湿地的问题,教材在第二章后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中予以体现。
(五)关于《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说明
1.本册教材共3章11节。教材的基本框架是以人地相互作用关系为主线,一方面把对自然灾害的地学分析,融入到了对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相互作用的分析之中,同时展现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另一方面从防灾减灾角度入手,注重人类及其技术进步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响应和减灾意识的培养。为此,教材“章” 的设计以《高中课标》为依据,第1章和第2章注重分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体现内容体系的科学性;第3章和第4章注重与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体现基本内容的应用性。
2.教材内容的选择以《高中课标》所给出的知识点为基础,一是从学科知识角度强调主要灾害种类的概念、成因和规律;二是从区域国情知识角度突出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形成机制和危害;三是从国家安全和学生安全知识角度突出自然灾害的监测、防御和救助。
3.自然灾害涉及的内容很多,考虑到课时的限制,教材在保证教学内容相对完整的基础上,采取了教学详略有别的策略。例如,第三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对我国的影响大,尤其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因此这些灾害是主要内容,对它们采取了详写的办法;而对生物灾害采取了略写的办法。相应案例的选择重点也与之配套。
4.教材编写认真整理了自然灾害的学科体系和基本内容,一是对《高中课标》内容的顺序和提法进行了调整;二是着重在“将科学概念通俗化”“将科学地图变为教学地图” 和“加强案例和活动教学” 等方面进行研究、设计和实践,使高中学生能够接受。
5.在教材编写之前,编者针对《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要点和教材编写提纲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对上百名高中学生(包括大一新生,涉及9个省区)的调查结果和学生的需求,我们对课标进行调整与补充,如将“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作为一节来设计。此外活动设计中的能力培养也参考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六)关于《选修6 环境保护》的说明
1.本册教材共5章17节。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试图贯彻以下思想。
(1)明确人口—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当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无计划的增长,形成了人类无限的需求(即使世界人口达到了零增长,但人类世代的延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无限的)与有限的资源储量和有限的环境容量的矛盾。要保护好环境,就要解决好这个无限与有限的矛盾,并由此引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上一篇:冰蚀地貌
下一篇:洪积扇与冲积扇的区别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1587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15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