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编写说明(6)
3.教材以案例分析为依托,讲述不同的人文地理原理。但是教材在处理案例陈述与原理分析的关系时,并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一事一析” 的格式,而是更多地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设计。例如,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其中有两个案例,一个是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另一个是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两者对照,写法不完全相同。季风水田农业分析得比较细致,而商品谷物农业则讲得比较概略,重点是让学生仿照对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自主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生产的特点。在这里,分析能力的迁移更显重要。
4.教材中大部分章节,都会涉及中国和外国的实例。在中外内容的比例上教材给予了充分的考虑。例如,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分别讲了国际和国内的人口迁移;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从典型性的角度确定案例,更多地选择了国外的例子,但是在“活动” 中,大部分都有结合中国的题目设计。
5.课程标准中的个别要求,在教材中由一章或两章共同完成,例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分散揉到了第一章和第二章中。
6.对于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区的分类,学术界有多种方法。教材既参考多家方法的共同部分,又考虑教学的需要。例如,教材为便于学生理解,将工业区分为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两类。
7.对于留民营的生态农业,现在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教材本着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原则,仍用留民营做案例。
(四)关于《必修 地理3》的说明
1.本册教材共5章10节。以区域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本着由自然至经济、由区域内至区域间的学习思路设计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依次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等。
2.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全书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组织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节内容都贯以“以XX区域为案例”的副标题。但是,在教材内容的组织方面,为方便教学,基于“进得去,跳得出” 的编写思路,教材还将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把应掌握的内容以适当的形式体现出来,以力求“见事见理”。
3.教材各章内容并不拘泥于副标题所限的地区,而是以此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就某一个主题向其他区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案例扩展到西非萨赫勒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案例扩展到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开发。教材内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种局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4“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程标准中有四条“标准”,教材用一节的篇幅介绍并安排在第一章,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这部分内容单设了一门选修课;(2)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各册教材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此方面的内容,本册教材没有必要做过多的介绍;(3)从全书知识结构看,单列一章不顺,而在别的内容中顺带写出又难以完成“标准”的要求。
5.“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在课程标准中安排在第一部分。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单列一章并安排在最后一章,从加强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使学生的学习视角从区域内扩大到区域间。
上一篇:冰蚀地貌
下一篇:洪积扇与冲积扇的区别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1587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15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