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解读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2-05-1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一、相关课程标准解析

  在2017版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选择性必修3模块是新增加的内容——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程标准为该模块确定的目标为,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增强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的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可分解为4个基本概念,“资源”和“环境”属于自然环境范畴,是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国家”属于人类社会范畴,是一个国家尺度的区域单元;“安全”是免受威胁或风险的状态与能力,体现了两者的相互作用。从一般的意义上讲,“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所涉及的主题是人地关系中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的方面,是指国家尺度上维持与“资源”和“环境”影响相关的安全状态或能力。使国家安全免于受到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威胁,是国家尺度上人地和谐的具体体现。因此,“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模块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概念来构建其知识体系的,重点是阐释以自然环境约束条件的人地和谐机制。该模块不仅对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可以籍此理解国家总体安全观及与资源、环境相关的国家战略,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窗口。

  课程标准在“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模块给出了8条具体的“内容要求”,其中1—4条为自然资源方面,5—8条为环境方面(表1)。这8条具体“内容要求”,从不同侧面对认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提出了具体要求。

表1 《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内容要求及其视角解析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

  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以资源、环境的影响为线索学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落脚到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要求,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包括三个维度,即:(1)自然环境影响因子维度,“资源”和“环境”有哪些方面影响国家安全?(2)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维度,“资源”和“环境”如何影响国家安全?(3)区域维度,“资源”和“环境”如何通过国家内部的尺度转换和国家间的区域关联影响国家安全?这三个维度也是选择性必修3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

图1 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主要维度

(图中数字对应各内容要求的编号,各内容要求只显示其三个维度中最主要的方面)

  在以上三个维度中,从资源(环境)到国家安全过程维度属于新的认知维度,该过程始于资源或环境,终于国家安全,按照资源/环境—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传递层序发生。而“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类型和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可视为已有知识,它们在必修和其他选择性必修模块已多有涉及,本册教材从自然环境服务的视角,通过系统总结形成相关认识;区域维度上认识国家尺度上的区域与区域关联,亦属于借用于已学习的区域认知视角,是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检验和进一步巩固提高。

  本册教材的内容逻辑起点是:资源、环境安全本质上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并在国家尺度上认识保障资源、环境安全所需要的战略与行动。教材从安全的视角构建知识体系,即以资源(环境)到国家安全过程的维度为主线,分别按照“资源—资源安全—国家安全”“环境—环境安全—国家安全”两条影响传递层序组织内容。

  两条主线的起点“资源”和“环境(问题)”是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两个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提供物质支撑,同时受到环境问题的危害与制约。与其他生物不同,人类可以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断改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并创造着人类自身的文明;但大自然本身又是脆弱和需要平衡的,打破平衡,必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可统一到自然环境的服务,它们均依赖于自然环境维持其正常的运行状态,这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认识自然环境如何支撑起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的前提和关键。

  “资源—资源安全—国家安全”或“环境—环境安全—国家安全”影响传递的发生,是资源问题或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的结果。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源自于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影响超过了自然界容许的限度,即超越了自然资源供应的极限、危害了自然环境的净化与自我修复能力,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化为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再进一步发展超过某个临界值就可能危及国家安全。面对资源、环境安全威胁,人类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会基于对威胁的认知和所具有的应对能力采取包括政策、技术等在内的响应措施。从资源(环境)问题演变资源安全(环境安全)问题的过程,可能已有多方面的人类行为参与其中;到国家安全层次,与作为初始驱动的资源(环境)问题已不一定直接相关,而是演化为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问题。

  在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时,不仅要从机理上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如何能够影响国家安全,还要探讨人类如何能够通过采取合理的行为使国家安全免于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威胁,即从政策措施的角度了解有哪些可以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政策与行动,这体现了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主动性。人类应基于科学的认知,制定正确的政策,采取合理的行动,以减轻甚至免于资源与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三、教材章节安排

  基于以上思路,《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教材基于核心概念的逻辑关系进行章节构建,把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里涉及的知识点纳入以安全为核心的知识结构中,帮助学生建立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按照“总—分—总”的框架,全书分为4章,以“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开篇,其后为并列的“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与“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两章内容,最后接“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图2)。

图2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章节之间的关系

  本书4章共分14节,其中有9节的内容与课程标准的8条内容要求直接对应,这些课标节主题的选择首先是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重点落实内容要求提及的知识点,以完成具体内容要求的要求为目标;此外,有5节为非课标节,包括每章的第一节和第一章的第三节,非课标节在编写上相对简化,其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课标节的知识做准备和铺垫,二是着重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和概念体系。各章的节按照“总—分”结构编排,每章第一节先总体介绍概念体系,其他节分别就课标要求的内容要求进行编写。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用“自然环境服务”将“资源”和“环境(问题)”统一到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社会这一主题。“资源”和“环境(问题)”是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两个方面,也分别是“资源—资源安全—国家安全”和“环境—环境安全—国家安全”两条主线的起点,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提供物质支撑,同时受到环境问题的危害与制约。安全的“资源”和“环境”的基础是良好的自然环境服务,它们均依赖于维持其正常的运行状态,这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第一章重点讲述以下三点:其一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即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阐明人类能利用的自然环境服务存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人类若想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服务就不能突破安全的限度和范围;其二是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即自然环境提供的供给服务以及人类如何利用这项服务,结合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说明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范围与程度,渗透人地协调观,此部分内容落实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为第二章准备相关的资源知识;其三是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及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应具有的限度和后果,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此部分内容为第三章准备相关的环境知识。

  “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旨在说明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现代人类社会是靠大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来维持的,充足的战略资源保障是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其二,资源安全是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平衡关系的体现,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受总量限制与区域分布不均匀性影响,在一定的时期内存在极限,人类的需求超过这个极限就可能会演化为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资源安全问题;其三,如果那些事关国家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战略资源安全出现重大问题,就会造成重大健康、生命和财产损失,损害生态系统,触发经济、政治、军事危机,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本章的内容以理解国家单元内的“资源—资源安全—国家安全”影响传递过程为重点,承接第一章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平衡关系入手,解析从资源到资源安全、再到国家安全的发展演化过程,并分别通过“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海洋空间开发与国家安全”等具体案例,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本章教材重点讲述以下几点内容:一是我国以石油为标志的能源安全、我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海洋空间资源等战略资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理解“资源—资源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传递过程,以增进学生对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的理解,为培养学生人地关系协调观奠定基础;二是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等方面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国情,建立基于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而因地制宜的区域认知,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所掌握的地理专业知识认识和评价现实问题的地理实践力;三是我国应对能源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和国土安全问题等重大资源安全问题的国家战略和措施,增进学生对国家重大资源战略和总体安全观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旨在说明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人类生存需要阳光和清洁的空气、水和食物作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自然环境的提供资源、容纳消解废弃物、调节气候、减缓灾害等服务功能。其二,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会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并可能演化为威胁人类社会的环境安全问题。其三,环境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限度,就会造成重大健康、生命和财产损失,损害生态系统,触发经济、政治、军事危机,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根据课程内容要求的要求,该章的内容承接第一章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在认识人类从自然环境大量获取自然资源,并排放超过自然环境调节能力的废弃物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三类环境安全问题,解析从环境问题到环境安全、再到国家安全的发展演化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关系的认知。落实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要求,三类环境问题分别侧重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问题在国家尺度上的区域与区域关联(区域维度)的一个侧面,环境污染突出跨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落实课程标准中“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生态退化问题强调国家内部的安全问题,落实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地位于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环境安全问题,落实课程标准“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本章教材重点讲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污染物跨国转移、生态退化、人为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二是我国应对跨国污染问题、生态退化问题等的国家战略和措施,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合作,以培养学生区域与区域关联的区域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关注国家和世界地理问题的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

  “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旨在探讨人类如何能够通过采取合理的行为使国家安全免于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威胁,即从政策措施的角度了解有哪些可以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政策与行动。本章在前三章对于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人类行动的视角进行剖析,以人类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观念转变切入,进而到国家内部从国家层面到个人层面行动的战略与具体政策措施,再到世界范围内的国家间的多边与双边合作,揭示人类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对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采取正确的战略与具体政策措施保障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感,培养学生的资源安全意识、环境安全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观。本章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的“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和“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这两条内容要求均涉及人类应对行为的政策保障问题,有助于理解政策措施在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本章教材重点讲述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资源环境领域有哪些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政策、措施;二是碳减排国际合作对于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内容说明

  1.对“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理解

  本册教材以人地相互作用过程为主线,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把资源和环境看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可以理解为国家尺度上与资源、环境相关的人地协调的状态与能力。“资源、环境”都是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或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起点,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安全”就是人地和谐的具体体现。本册教材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在国家尺度上,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并认识保障资源、环境安全所需要的战略与行动。因此,本教材不能简单照搬资源、环境的知识体系,而是需要以此为出发点构建知识体系,重点筛选足以影响国家安全的相关资源与环境内容。

  2.为什么以自然环境服务为理论基础

  本册教材的基本脉络为资源/环境——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国家安全,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是:资源、环境如何在国家尺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自然环境服务是“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具体化。自然环境服务的概念源于生态学领域的“生态系统服务”。经济学家和生态经济学家认识到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广泛但未被重视的服务,于是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这个术语。这一概念被生态学家发展完善,成为当今国际上通用的认识生态系统对人类影响的基本概念,并被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所采用。

  编写组在对“环境”和“生态”的概念进行辨析后认为,这两个概念好比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是自然环境的不同表达,在许多场合是可以被替换使用的,其具体内涵需要依据具体的情景来判断。而且,“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最早也曾有过被称为“环境服务”的说法。考虑到地理学人地关系表述习惯,为了不增加新概念而加深难度,本册教材采用了“自然环境的服务”这一概念,其含义与“生态系统服务”类似,具体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

  资源、环境都是自然环境服务的一部分。资源来自于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环境对应的是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资源安全是建立在充足的供给服务基础上的,环境安全是建立在正常的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基础上的。

  基于以上认识,本册教材以自然环境服务为理论基础,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能利用的自然环境是存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的,人类若想持续使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服务,就不能突破安全的限度和范围,这样才能做到人地和谐。

  3.扩展的内容

  本册教材以自然环境服务为理论基础,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将课标要求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由此,教材需要扩展一些知识,包括“自然环境提供的服务”“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走向生态文明”等节内容。

  本文标题: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解读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803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8035.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