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编写说明(5)
选修6:《环境保护》:(2004)120号
6.计算单位、标点符号、字和词语等用法,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语委等部门的相关规定。
(二)关于《必修 地理 1》 的说明
1.本册教材共5章16节。第1章以太阳系为核心讲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第2章、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三个要素──大气、水文和地貌为例,阐述要素的运动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使学生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进而能够对自然景观的形成与人类活动形态作出初步的分析和解释。第五章通过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的分析,讲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教科书的一些章虽然是以自然地理要素为标题,并不是追求地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以自然地理基本要素为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阐述自然地理基本要素的运动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3.对于标准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的要求,教科书采取分散处理的办法。分别归入相应的自然地理要素基本过程,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地球的保温(温室)效应”是大气部分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课时限制,教材没有在文字部分阐述,而是在“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5.“全球气候变化”部分重点讲述的是近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历史时期和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仅仅是作为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讲述的。
6.对于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因为物质循环的范围下到软流层,上到地表,只是地壳内部不确切。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一内容时,采用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提法。
7.教材以“山岳的形成” 和“河流地貌的发育”为案例,分别说明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以“山岳对交流运输的影响”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为案例,分别说明“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8.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部分,课文没有用“热量带”,而是采用了黄秉维先生生前曾多次提倡的“温度带”。
9.本书中的“活动”,多是围绕体验、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而设计的。一些“活动” 的具体内容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加以改造,如热力环流的小实验,三圈环流模型的制作,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作图分析,试图引导学生在“做” 中学习地理。
(三)关于《必修 地理2》的说明
1.本册教材共6章16节,主要包括人口、城市、生产活动、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等六大方面的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内容,落实了课程标准关于各模块知识结构的相对完整性的要求。
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力求体现基本的人文地理过程:人口过程、城市化过程、农业和工业地域形成过程、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等,初步探讨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2.本册教材结构设计上的一个创新就是选用了一些案例来说明问题,以推动地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全书一共采编了33个案例。“案例” 这个新栏目使教学内容比较新颖、充实,也成为本册新教材的特色之一。教材中的“案例”力求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激发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改变教材单一的、严肃的面孔。(2)真实性。案例中提供的材料是真实的。(3)时代性。能反映时代气息和现实问题。(4)情景性。使知识与案例提供的情景紧紧结合并互动,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力。
上一篇:冰蚀地貌
下一篇:洪积扇与冲积扇的区别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1587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15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