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物类旅游资源概述
生物是自然界有生命的物质,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其中肉眼能 看到的不少动植物的美学特征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形成自然旅游资源中 不可缺少的一大组分——生物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的发挥, 形成了赏花旅游、观鸟旅游、狩猎旅游、垂钓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森林旅 游等生态旅游项目。
一、生物的旅游意义
生物是自然界最具活力的组分。在地球上没有生物出现之前是寂静的、 单调的,生命的出现使地球上有了生机,有了色彩。生命演化至今,丰富多 彩的生物使地球生机盎然。生物具有构景、成景、造景三个方面的旅游意义。
(一)构景 构景指的是生物以其美化环境、装饰山水的功能而成为构成旅游景观的 一大组分,失去生物,旅游景观便会因此失去魅力。有的人将植物比作大自 然的毛发,“峨嵋天下秀”的“秀”,指的就是在起伏流畅的山势上由茂密 植被所构成的色彩葱绿、线条柔美的景观特色;“青城天下幽”的“幽”, 指的是在深山峡谷中茂密的植被更增加了其景深层次,使人产生幽深、恬静 的美感。有人将动物比作大自然的精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 山”,描写的就是主要由猿声而构成的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观。“山青水秀”、 “鸟语花香”所形容的都是由生物美化环境的功能所构成的美景。人们早已 认识到生物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生物进行园林建筑、装点城市。
(二)成景 成景指的是自然界中由动植物本身的美学价值引起人们的美感,吸引游 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而形成的旅游景观。动植物的成景作用源于其形态和生 命过程的美、奇、稀的特征。从生物的形态上看,不少植物的花色之艳、花 姿之俏,不少动物色彩艳丽、体形奇特、鸣声悦耳,此为“美”;不同环境 有不同的生物,致使热带动植物对于温带的人来说充满奇特之感,此为“奇”; 世界上数量稀少而又极具科学考察和观赏旅游价值的生物,被视为无价之宝 而倍受人们宠爱,如我国的大熊猫,此为“稀”。从生物的生命过程来看, 植物随季节变化形成的春季观花、秋季赏叶,动物随季节迁徙形成的蝴蝶谷、 天鹅湖等,都能成景。
(三)造景 造景指的是人们根据生物的特征,将野生生物驯化后进行空间移置,在 新的空间创造出新的具有旅游价值的景观。通过人工营造环境,将各地的植 物活体汇集一园形成的植物园,具有较高的科学考察、探奇、观赏、娱乐价 值,如英国邱皇家植物园、美国阿诺尔德树木园、加拿大蒙特利尔植物园, 中国的北京、中山、华南和西双版纳等植物园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人类驯 化并栽培和养殖的生物形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态景观,为大自然添景 增色,如极有韵律的梯田、麦浪滚滚的丰收景象、万亩油菜花的壮美、硕果 累累的果园等景观,历来为人称颂,成为田园旅游美景。
二、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
由生物的成景和造景作用所形成的生物旅游资源,它具有丰、特、季、 生、弱、赏、情七大特征。
(一)丰富性 丰富性指生物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这一特征。地球 上任何地方,无论是陆地或海洋,无论是天空或地下,都有生物存在,而且 生物种类、自然生态系统均丰富多样,都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再加上各地区 人工创造的各具特色的生物景观,使地球表面广泛存在着丰富的生物旅游资 源。
(二)特色性 特色性指的是生物受地域分异规律控制而形成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生物景 观的特点。可以说地球上不存在环境完全相同的地区,地区之间多少存有差 异。环境的地区差异,大尺度的遵循纬度地带性、干湿差异性;中尺度的遵 循垂直地带性;小尺度的遵循地方性等地域分异规律。生物是环境的产物,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生物。热带的植物叶大、常绿、秋冬不落叶, 寒带的植物多为针状叶,秋冬落叶;热带的动物皮毛不如寒带的厚。各个地 方都存在适应当地环境的生物奇观。人们一提到热带,就联想到陆地上茂密 的热带林、独树成林的大榕树、大象和孔雀,海洋中的热带观赏鱼;提到两 极就会联想到北极的北极熊、南极的企鹅;提到澳大利亚就会联想到袋鼠; 这一系列的“联想”都来自各地特色生物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的自 然反映。
(三)季节性 季节性指生物随季节变化而发生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变换而形成季节性旅 游景观的特点。如植物,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植物开花,春季的茶花、樱花、 牡丹花,秋季的菊花,冬季的梅花等;不少植物的叶色也随季节变化而更换 色彩。不少动物随季节有规律地南北迁徙,出现了生物空间位置随季节变化 等胜景。
(四)再生性 再生性指由生物的繁殖功能、可驯化功能和空间移置性所决定的,由人 与自然共同创造形成的生物旅游景观。生物与无机物不同,它具有繁殖能力, 使生物世代相传,这一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利用上的可持续性。生物的可驯化 性和空间位置可移置性,决定了人们可以在局部改变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将 野生动植物驯化、移置、栽培、饲养,形成动、植物园和农村田野风光等人 造生物景观,同时还能作为园林造景、美化城市的衬景。
(五)脆弱性 脆弱性指生物及自然生态系统在抗干扰的能力上较为脆弱的特点。动植 物都是有生命的物质,灾害性环境变迁,会使不少生物死亡甚至整个物种绝 灭,如地质时期白垩纪时灾变环境,使称霸一时的恐龙绝灭。人类过度地干 扰破坏也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物种的绝灭。如原始的刀耕火种,烧去茂 密树林,使动物失去栖息地而影响其生存,土地失去植物根系的固着导致水 土流失,这种遭破坏的生态系统必然失去其旅游美学价值。由此可见生物旅 游景观是极为脆弱的,在开发利用上只宜提倡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生态旅游。
(六)观赏性 观赏性是由生物的色彩、形态、发声、习性、运动等特征引起人们美感 的特性。这一特性也正是生物成其为旅游资源的根本所在。观赏动植物的色 彩是最引人注目、最具感染力的。云南的一棵万朵山茶树被誉为“树头万朵 齐吞火,残雪烧红半边天”,十分壮观。北极熊雪一样洁白的皮毛;鸟类清 脆、婉转的鸣啼声,使大自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猛虎下山、鱼游水中的 生物运动曾令不少人浮想联翩。
(七)冶情性 生物的某些特征中蕴藏着某种备受人们推崇的精神,能够启迪人的心 灵,陶冶人的情操,这就是生物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所在。岁寒三友的松、 竹、梅不畏严寒的精神,成为人们不畏逆境的精神支柱;孔雀和大象成了傣 族人民对美丽和威武追求的象征;不少动植物因其精神价值而成为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象征,国花、国鸟、市花都寄托着人们的某种精 神追求。
三、生物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生物旅游资源的形成,将其分为自然生物旅游资源和人工生物旅游 资源。自然生物旅游资源指的是自然形成的生物旅游景观,人工生物旅游资 源是指根据生物的特点,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生物旅游景观。自然生物旅游 资源根据其生物学特性续分为植物、动物及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自 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人工生物旅游资源根据其创造形成的方式续分为 植物园、动物园和田园风光。
一、生物的旅游意义
生物是自然界最具活力的组分。在地球上没有生物出现之前是寂静的、 单调的,生命的出现使地球上有了生机,有了色彩。生命演化至今,丰富多 彩的生物使地球生机盎然。生物具有构景、成景、造景三个方面的旅游意义。
(一)构景 构景指的是生物以其美化环境、装饰山水的功能而成为构成旅游景观的 一大组分,失去生物,旅游景观便会因此失去魅力。有的人将植物比作大自 然的毛发,“峨嵋天下秀”的“秀”,指的就是在起伏流畅的山势上由茂密 植被所构成的色彩葱绿、线条柔美的景观特色;“青城天下幽”的“幽”, 指的是在深山峡谷中茂密的植被更增加了其景深层次,使人产生幽深、恬静 的美感。有人将动物比作大自然的精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 山”,描写的就是主要由猿声而构成的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观。“山青水秀”、 “鸟语花香”所形容的都是由生物美化环境的功能所构成的美景。人们早已 认识到生物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生物进行园林建筑、装点城市。
(二)成景 成景指的是自然界中由动植物本身的美学价值引起人们的美感,吸引游 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而形成的旅游景观。动植物的成景作用源于其形态和生 命过程的美、奇、稀的特征。从生物的形态上看,不少植物的花色之艳、花 姿之俏,不少动物色彩艳丽、体形奇特、鸣声悦耳,此为“美”;不同环境 有不同的生物,致使热带动植物对于温带的人来说充满奇特之感,此为“奇”; 世界上数量稀少而又极具科学考察和观赏旅游价值的生物,被视为无价之宝 而倍受人们宠爱,如我国的大熊猫,此为“稀”。从生物的生命过程来看, 植物随季节变化形成的春季观花、秋季赏叶,动物随季节迁徙形成的蝴蝶谷、 天鹅湖等,都能成景。
(三)造景 造景指的是人们根据生物的特征,将野生生物驯化后进行空间移置,在 新的空间创造出新的具有旅游价值的景观。通过人工营造环境,将各地的植 物活体汇集一园形成的植物园,具有较高的科学考察、探奇、观赏、娱乐价 值,如英国邱皇家植物园、美国阿诺尔德树木园、加拿大蒙特利尔植物园, 中国的北京、中山、华南和西双版纳等植物园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人类驯 化并栽培和养殖的生物形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态景观,为大自然添景 增色,如极有韵律的梯田、麦浪滚滚的丰收景象、万亩油菜花的壮美、硕果 累累的果园等景观,历来为人称颂,成为田园旅游美景。
二、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
由生物的成景和造景作用所形成的生物旅游资源,它具有丰、特、季、 生、弱、赏、情七大特征。
(一)丰富性 丰富性指生物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这一特征。地球 上任何地方,无论是陆地或海洋,无论是天空或地下,都有生物存在,而且 生物种类、自然生态系统均丰富多样,都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再加上各地区 人工创造的各具特色的生物景观,使地球表面广泛存在着丰富的生物旅游资 源。
(二)特色性 特色性指的是生物受地域分异规律控制而形成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生物景 观的特点。可以说地球上不存在环境完全相同的地区,地区之间多少存有差 异。环境的地区差异,大尺度的遵循纬度地带性、干湿差异性;中尺度的遵 循垂直地带性;小尺度的遵循地方性等地域分异规律。生物是环境的产物,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生物。热带的植物叶大、常绿、秋冬不落叶, 寒带的植物多为针状叶,秋冬落叶;热带的动物皮毛不如寒带的厚。各个地 方都存在适应当地环境的生物奇观。人们一提到热带,就联想到陆地上茂密 的热带林、独树成林的大榕树、大象和孔雀,海洋中的热带观赏鱼;提到两 极就会联想到北极的北极熊、南极的企鹅;提到澳大利亚就会联想到袋鼠; 这一系列的“联想”都来自各地特色生物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的自 然反映。
(三)季节性 季节性指生物随季节变化而发生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变换而形成季节性旅 游景观的特点。如植物,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植物开花,春季的茶花、樱花、 牡丹花,秋季的菊花,冬季的梅花等;不少植物的叶色也随季节变化而更换 色彩。不少动物随季节有规律地南北迁徙,出现了生物空间位置随季节变化 等胜景。
(四)再生性 再生性指由生物的繁殖功能、可驯化功能和空间移置性所决定的,由人 与自然共同创造形成的生物旅游景观。生物与无机物不同,它具有繁殖能力, 使生物世代相传,这一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利用上的可持续性。生物的可驯化 性和空间位置可移置性,决定了人们可以在局部改变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将 野生动植物驯化、移置、栽培、饲养,形成动、植物园和农村田野风光等人 造生物景观,同时还能作为园林造景、美化城市的衬景。
(五)脆弱性 脆弱性指生物及自然生态系统在抗干扰的能力上较为脆弱的特点。动植 物都是有生命的物质,灾害性环境变迁,会使不少生物死亡甚至整个物种绝 灭,如地质时期白垩纪时灾变环境,使称霸一时的恐龙绝灭。人类过度地干 扰破坏也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物种的绝灭。如原始的刀耕火种,烧去茂 密树林,使动物失去栖息地而影响其生存,土地失去植物根系的固着导致水 土流失,这种遭破坏的生态系统必然失去其旅游美学价值。由此可见生物旅 游景观是极为脆弱的,在开发利用上只宜提倡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生态旅游。
(六)观赏性 观赏性是由生物的色彩、形态、发声、习性、运动等特征引起人们美感 的特性。这一特性也正是生物成其为旅游资源的根本所在。观赏动植物的色 彩是最引人注目、最具感染力的。云南的一棵万朵山茶树被誉为“树头万朵 齐吞火,残雪烧红半边天”,十分壮观。北极熊雪一样洁白的皮毛;鸟类清 脆、婉转的鸣啼声,使大自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猛虎下山、鱼游水中的 生物运动曾令不少人浮想联翩。
(七)冶情性 生物的某些特征中蕴藏着某种备受人们推崇的精神,能够启迪人的心 灵,陶冶人的情操,这就是生物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所在。岁寒三友的松、 竹、梅不畏严寒的精神,成为人们不畏逆境的精神支柱;孔雀和大象成了傣 族人民对美丽和威武追求的象征;不少动植物因其精神价值而成为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象征,国花、国鸟、市花都寄托着人们的某种精 神追求。
三、生物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生物旅游资源的形成,将其分为自然生物旅游资源和人工生物旅游 资源。自然生物旅游资源指的是自然形成的生物旅游景观,人工生物旅游资 源是指根据生物的特点,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生物旅游景观。自然生物旅游 资源根据其生物学特性续分为植物、动物及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自 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人工生物旅游资源根据其创造形成的方式续分为 植物园、动物园和田园风光。
本文标题:第一节 生物类旅游资源概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0/1914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0/19148.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0/1914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0/19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