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民居
民居是指除宫殿、官署和寺观以外的居住建筑,受气候、土质、地形、 民族文化和生产力水平等诸多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地方特 色。可分为六类: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它以木构架房屋为单体,在南北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 对峙建厢房,即“一正两厢”形式院落。正房的间数必须为奇数,而且明间 宽于次间,门开在明间,以突出中轴线。正房无论在尺度、用料或在装修的 精度上都大于、优于其它房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 客和男仆住外院,符合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内外有矩 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大 部分人及其它少数民族中部分人广泛使用。但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 式不同而有差别。 (一)四合院 四合院以北京民居为代表,分布在华北、东北地区。在布局上受宗教礼 法支配和冬季寒冷气候的影响,房屋南向,在南北纵轴线两侧对称地布置房 屋,一般为三进院落。又受“风水”说的影响,大门不开在轴线上,而开在 “八封”的“巽”位或“乾”位,即东南角或西北角。门内建影壁,使外人 看不到宅内的活动。自此进入前院。坐南朝北的正房称南方,作外客厅和杂 用;自前院纵轴线上的二门(通常做成华丽的垂花门)进入面积较大、作为 全宅核心的正院。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正房,是全宅中最高大、质量最好的房 屋,供家长起居、会客和举行礼仪活动之用。从东耳房夹道进后院,有一排 房称罩房,供老年妇女居住和存放东西之用。大型住宅在二门内,以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四合院向纵深方向排列。更大的住宅在左右或后院建有花园。 北京四合院建筑,经长期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结构和造型。一 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外围砌砖墙,屋顶式样以硬山居多。墙壁和屋顶都比 较厚重,并在室内设炕床取暖。在色调上,一般以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 而在大门、二门、走廊与主要住房处施彩色,在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 砖面上加若干雕饰,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四水归堂”式住宅,分布在江南,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 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用。因为各屋面内侧坡 的雨水都流入天井,所以称“四水归堂”。大门开在中轴线上,第一进院正 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 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单体建筑也是奇数开间,穿斗式木构架。墙壁 底部为石板墙,上部为砖墙或竹抹灰墙,墙面多刷白色,并有各种各样防火 山墙,屋顶铺小青瓦。青瓦、粉墙,使住宅显得素雅明净。 (三)“一颗印”式住宅 分布在云贵高原,原则上与“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 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住宅平面布局虽然单调,但多数楼居、 正房与厢房大小、高低颇有变化,构成独具风彩的建筑形体。 (四)大土楼 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围成环形楼房,即大土楼。直径可达 70m、居 50 人家。楼由 3~4 层相套,木构架,内包庭院。外环房屋高 4 层,底层厨 房、杂用,二层储粮,三层以上住人。其它两环房屋仅高一层,中央建堂, 供族人议事、婚丧典礼用。外墙用厚达 1m 以上的夯土承重墙,大门牢固,上 设防水火幕,防卫性强,外观坚实雄伟、像座堡垒。这是客家人为保护自己 生存而创造的独特建筑形式。
二、黄土窑洞
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黄土层厚、质地均一、壁立不倒的特性,沿 水平方向挖出拱形窑洞。这种住宅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 经济适用。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靠山窑 利用垂直的黄土壁面开洞,向纵深挖掘,进深可达 20m。也可数孔并列, 互相穿套;或者叠层开掘,形如楼阁。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防止泥 土崩塌,或在洞外砌砖墙,保护崖面。 (二)平地窑 在平地上按所需大小和形状,垂直向下挖出深坑,成为院子,再在坑壁 上挖靠山窑洞,布局原则同四合院。在入口处挖隧道式或开敞式阶梯通向地 面。 (三)靠山窑院 在窑外建成房屋,使房屋与窑洞结合组成院落。
三、干阑式住宅
分布在我国南岭以南,为傣、景颇、壮族常见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 木等构成的楼房。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 上层住人。这种建筑有利于隔潮、通风、防盗,防虫、蛇、野兽的侵扰。
四、雕房
藏族地区的一种住宅形式,分布在藏、青、甘、川地区。因本区域雨量 稀少,石材丰富,故外部用石墙、内部用密梁构成楼层和屋顶,形似雕堡。 雕房一般 2~3 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在造型上,由于善于结合地形, 房屋高低错落,朴实优美、富于变化。
五、毡帐
毡帐是游牧民族的住房形式,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性帐蓬。 (一)蒙古包 蒙古族住的毡帐称蒙古包。平面呈圆形,用木枝条编成可开可合的木棚 做壁体骨架,中间用细木椽组成木骨架,外铺羊皮或毛毡,顶部装圆形天窗, 供通风采光之用。 (二)帐房 藏族住的毡帐称“帐房”。帐房内立几根木柱支顶,平面为方形,用黑 牦牛毛织成帐蓬。 (三)仙人柱 是鄂伦春和鄂温克住的毡帐,称“仙人柱”,汉族称“撮落子”。它用 30 多根细树杆搭成圆锥形架子。外形与塔相似。夏秋覆上带黑边的白布,给 人以朴素大方之感。冬天围上苇制围子和栗红色的“勒敦”(狍皮围子), 给人以温暖、庄重、敦实之感。这种建筑坚实耐用,可防凶禽猛兽,又可抵 御严寒风雪。
六、“阿以旺”
新疆低洼沙漠地区,夏季少雨炎热,冬季严寒大风。为适应这一气候条 件,维吾尔族创造了“阿以旺”式住宅。土木结构,密梁式平顶,房屋建成 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 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通常不开窗。平面布局灵活、墙壁和棚顶厚 重、冬暖夏凉。 我国幅员广阔,地理环境差异大,民族众多,因而民居住宅复杂多样。 除上述类型外,还有许多特殊类型,也是我国特色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它以木构架房屋为单体,在南北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 对峙建厢房,即“一正两厢”形式院落。正房的间数必须为奇数,而且明间 宽于次间,门开在明间,以突出中轴线。正房无论在尺度、用料或在装修的 精度上都大于、优于其它房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 客和男仆住外院,符合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内外有矩 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大 部分人及其它少数民族中部分人广泛使用。但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 式不同而有差别。 (一)四合院 四合院以北京民居为代表,分布在华北、东北地区。在布局上受宗教礼 法支配和冬季寒冷气候的影响,房屋南向,在南北纵轴线两侧对称地布置房 屋,一般为三进院落。又受“风水”说的影响,大门不开在轴线上,而开在 “八封”的“巽”位或“乾”位,即东南角或西北角。门内建影壁,使外人 看不到宅内的活动。自此进入前院。坐南朝北的正房称南方,作外客厅和杂 用;自前院纵轴线上的二门(通常做成华丽的垂花门)进入面积较大、作为 全宅核心的正院。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正房,是全宅中最高大、质量最好的房 屋,供家长起居、会客和举行礼仪活动之用。从东耳房夹道进后院,有一排 房称罩房,供老年妇女居住和存放东西之用。大型住宅在二门内,以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四合院向纵深方向排列。更大的住宅在左右或后院建有花园。 北京四合院建筑,经长期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结构和造型。一 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外围砌砖墙,屋顶式样以硬山居多。墙壁和屋顶都比 较厚重,并在室内设炕床取暖。在色调上,一般以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 而在大门、二门、走廊与主要住房处施彩色,在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 砖面上加若干雕饰,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四水归堂”式住宅,分布在江南,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 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用。因为各屋面内侧坡 的雨水都流入天井,所以称“四水归堂”。大门开在中轴线上,第一进院正 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 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单体建筑也是奇数开间,穿斗式木构架。墙壁 底部为石板墙,上部为砖墙或竹抹灰墙,墙面多刷白色,并有各种各样防火 山墙,屋顶铺小青瓦。青瓦、粉墙,使住宅显得素雅明净。 (三)“一颗印”式住宅 分布在云贵高原,原则上与“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 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住宅平面布局虽然单调,但多数楼居、 正房与厢房大小、高低颇有变化,构成独具风彩的建筑形体。 (四)大土楼 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围成环形楼房,即大土楼。直径可达 70m、居 50 人家。楼由 3~4 层相套,木构架,内包庭院。外环房屋高 4 层,底层厨 房、杂用,二层储粮,三层以上住人。其它两环房屋仅高一层,中央建堂, 供族人议事、婚丧典礼用。外墙用厚达 1m 以上的夯土承重墙,大门牢固,上 设防水火幕,防卫性强,外观坚实雄伟、像座堡垒。这是客家人为保护自己 生存而创造的独特建筑形式。
二、黄土窑洞
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黄土层厚、质地均一、壁立不倒的特性,沿 水平方向挖出拱形窑洞。这种住宅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 经济适用。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靠山窑 利用垂直的黄土壁面开洞,向纵深挖掘,进深可达 20m。也可数孔并列, 互相穿套;或者叠层开掘,形如楼阁。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防止泥 土崩塌,或在洞外砌砖墙,保护崖面。 (二)平地窑 在平地上按所需大小和形状,垂直向下挖出深坑,成为院子,再在坑壁 上挖靠山窑洞,布局原则同四合院。在入口处挖隧道式或开敞式阶梯通向地 面。 (三)靠山窑院 在窑外建成房屋,使房屋与窑洞结合组成院落。
三、干阑式住宅
分布在我国南岭以南,为傣、景颇、壮族常见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 木等构成的楼房。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 上层住人。这种建筑有利于隔潮、通风、防盗,防虫、蛇、野兽的侵扰。
四、雕房
藏族地区的一种住宅形式,分布在藏、青、甘、川地区。因本区域雨量 稀少,石材丰富,故外部用石墙、内部用密梁构成楼层和屋顶,形似雕堡。 雕房一般 2~3 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在造型上,由于善于结合地形, 房屋高低错落,朴实优美、富于变化。
五、毡帐
毡帐是游牧民族的住房形式,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性帐蓬。 (一)蒙古包 蒙古族住的毡帐称蒙古包。平面呈圆形,用木枝条编成可开可合的木棚 做壁体骨架,中间用细木椽组成木骨架,外铺羊皮或毛毡,顶部装圆形天窗, 供通风采光之用。 (二)帐房 藏族住的毡帐称“帐房”。帐房内立几根木柱支顶,平面为方形,用黑 牦牛毛织成帐蓬。 (三)仙人柱 是鄂伦春和鄂温克住的毡帐,称“仙人柱”,汉族称“撮落子”。它用 30 多根细树杆搭成圆锥形架子。外形与塔相似。夏秋覆上带黑边的白布,给 人以朴素大方之感。冬天围上苇制围子和栗红色的“勒敦”(狍皮围子), 给人以温暖、庄重、敦实之感。这种建筑坚实耐用,可防凶禽猛兽,又可抵 御严寒风雪。
六、“阿以旺”
新疆低洼沙漠地区,夏季少雨炎热,冬季严寒大风。为适应这一气候条 件,维吾尔族创造了“阿以旺”式住宅。土木结构,密梁式平顶,房屋建成 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 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通常不开窗。平面布局灵活、墙壁和棚顶厚 重、冬暖夏凉。 我国幅员广阔,地理环境差异大,民族众多,因而民居住宅复杂多样。 除上述类型外,还有许多特殊类型,也是我国特色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本文标题:第六节 民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0/1913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0/19132.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0/1913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0/1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