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热带的植被类型(9)
稀树草原在非洲的面积最大,且多种多样,在非洲东部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最为发达。主要类型是伞状金合欢(Acacia spirocurpa)为主的萨王纳群落。其中生长着著名的植物非洲木棉(猴面包树Adansoniadigitata)。它是稀树草原的一种特有的高大乔木,高可达25m,具粗大树干(直径最大的可达9m),内贮大量水分,故能在干燥气候下生存,年龄可达4000 — 5000y 。草本植物主要有禾本科的须芒草属(Andropogon)、黍属(Panicum)和龙胆科的绿草属(Chlora)等。双子叶植物仅处于从属地位。
从非洲中部热带林向北依次分布有:1)几内亚带-高大的萨王纳疏林;2)苏丹带-萨王纳园林并伴以矮乔灌木萨王纳(金合欢为主);3)萨希尔带-矮乔灌木萨王纳,它在东非也占地很广。非洲中南部有大面积萨王纳疏林分布。
澳大利亚的稀树草原有多种常绿的桉树为优势种,是与他处不同之处,但金合欢仍很普遍,另有独特的瓶子树(Brachychiton australe),高达20m以上,树干粗大。矮乔灌木萨王纳和萨王纳草地占地最广,疏林则分布于东、北两侧的准平原化高台地上。
在南美巴西高原上分布着萨王纳疏林(称坎普群落),乔木高仅4—8m,树干扭曲,可能因干旱使顶芽死去之故,树皮厚而开裂,叶虽较大但质地坚硬,故干季仍能保持很久,只短期无叶。南美北部的委内瑞拉和圭亚那等地的广阔河谷冲积平原上,因砖红壤风化壳(硬盘)埋藏较浅,树木 的根系一般难以穿透,故常以草地为主或杂有少量乔木,称为里雅诺群落。巴西高原东北部,气候显著干旱,多月不雨,降水不规律,此处形成的卡汀珈群落包括热带旱生具刺落叶疏林和刺灌丛等类型。卡汀珈群落的特征之一,是具有体内贮藏大量水分的纺锤树,属木棉科,树干粗大,上下两端较小。此外,还有众多的肉质植物,如仙人掌类、非附生的凤梨科和大戟科植物。
在亚洲,稀树草原分布在印度半岛22°N以南、斯里兰卡的北半部、巴基斯坦、中南半岛及东南亚地区。
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南部,由于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干湿季明显,稀树草原通常出现在砖红壤或红棕壤以及砖红壤性红壤的地区,其中大多数是由于森林受到人为破坏后产生的,故是一种次生性的植被。但局部也有些是由于季节性干旱影响引起的。
稀树草原的植物种类,在广东省和海南省共有481种,隶属于321属108科,其中以禾本科植物最多,共93种。它们的区系成分是属于热带的,但缺乏稀树草原典型的植物种属。在不同地区,种类组成差异又很大,这也反映出稀树草原的次生性质。海南岛西部稀树草原面积较大,群落中常见的草本植物有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华三芒(Aristidachinensis)、白茅和香茅(Cymbopogon)等。灌木有刺篱木(Flacourtiaindica)、基及树(Carmona microphylla)、老人皮(Polyalthiacerasoides)等,常成丛状,高不足1米。乔木彼此相距十余米和数百米不等,大多是耐旱和阳性种类。树高一般3—10m,胸径10—40cm,分枝低矮,树皮较厚(1.5—2.5cm),叶厚而粗糙。主要树种有鹊肾树(Streblusasper)、黄豆树(Albizia procera)等。
此外,云南南部元江干热河谷的稀树草原,可以作为分布在生境特别干旱炎热河谷中的代表。群落结构是以扭黄茅占优势构成草本层,高度60—80cm,盖度可达90%。群落中的灌木生长分散,丛生,高度在1m以下,盖度小,不能形成灌木层。其中以虾子花(Woodfordia fruticosa)为常见,牛角瓜(Caletuchis gigatea)也较显著。至于稀疏孤立的乔木树种,一般高3—7m。在不同地段,分别可遇到木棉、厚皮树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53/1112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53/1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