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地域分工、区域联合中区际利益的协调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12-0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从一国范围内的地域分工与区际联合,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分工与国际 经济合作,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趋势。时至今日,任何一个国家,不管其社 会制度如何,经济发展阶段如何,都不可能生存在“经济真空”之中。孤立 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不可能取得经济或工业的健康增长而跻身于世界先进 民族之林。在一国范围内,更不可能靠建立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区域工业体 系或国民经济体系而能进入先进地区的行列。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世 界还是在一国范围内,分工联合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都还存在种种阻力和 矛盾。这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利益关系问题。尽管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关系,同国与国之间关系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相对说来较易解决,但由于在全国权益结构中,区域代表着一个权益层次。 因利益主体不同,出发点不同,所要实施的目标也存在着具体差别,这样, 从纵向看,存在着局部与全局在利益上的矛盾;从横向看,存在着区域之间 的目标冲突和利益矛盾。在相互交往中,也有个谁吃亏谁占便宜的问题,这 就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政策来指导,正确运用社会主义经济机制、手段来加 以调整和协调,这是塑造合理的地域分工与区际联合的关键所在。 多年来,中国区际利益上的矛盾,突出地表现为制造业发达地区与采掘、 原材料产区间的利益分配上。这一点又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价格体系不 合理交织在一起。具体表现为: (1)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使相当一部分经济落后的地区, 地方财政拮据,与地方财政直接相联系的城镇建设、地方性科教文卫事业, 严重缺乏发展和维持资金,个人收入偏低,群众生活困难,特别是导致扩大 再生产的投资能力削弱,这又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一定程度上 的恶性循环。 (2)价格体系不合理,特别是某些矿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偏低。与加工工 业相比,原材料生产的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劳动强度大,但由于比价不合 理,利税率均低于社会其它产业的平均水平。除去税收,利润率往往成了负 值。能源、原材料在产业结构中占比重较大的地区,高成本的能源、原材料 产品,往往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调拨出去,这等于把这类地区的部分利益无 偿地转移给资源加工地区。这些原料在加工制造业发达区加工或深加工后, 再以高价返回原材料产地。这种不等价交换,其经济上的后果是进一步扩大 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旧体制下,可以通过中央财政高度集中 的统收与统支,将资源加工地区的部分超额收入,以投资、补助等形式,转 移到原材料产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弥补了上述地区间利益分配上的 矛盾。但在旧的财政体制、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有所改革、调整时,旧的价 格体系的某些不合理部分却未能实施同步改革,这样,原先隐蔽下来的区际 利益上的矛盾,就随之暴露出来。 (3)在一定条件下,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可能成为经济进一步 发展的动因,这个条件就是平等的市场条件,即具有相同的竞争基础,商品 必须进行等价交换。在此笔者参照国外“公平理论”研究中关于“分配公正 理论”的公式加以修改,来衡量区际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如果利益分配是公 平的,可用以下 3 种公式来表示: ①A 地区的得益(所得减去成本)/A 地区的投资=B 地区的得益/B 地区的 投资; ②A 地区在全国的重要性/其它地区在全国的重要性=A 地区所得/其它地 区所得; 这里的“在全国的重要性”相当于上式中的“投资”。 ③A 地区所得/其它地区所得=A 地区相对于所得的尺度/其它地区相对于 所得的尺度。 这里的“相对于所得的尺度”,包括地区劳动者的技能、教育程度、工 作态度。 上述各等式成立的前提是各地区平等的市场条件。由于价格体系的不合 理,原材料产区低价调出产品,换取高价的加工产品,这就缺乏平等的竞争 基础。由此造成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则只能加深区际利益上的矛盾, 造成地区间的苦乐不均。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必然影响某些地区生产建设 与联合的积极性。要协调区际利益,促进区域联合,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以下问题: (1)在互补互惠前提下,大力发展原材料产区与加工地区间的横向联 合,逐步减少国家统一调拨原材料的比重,更多地代之以原材料产区与加工 区双方在自愿基础上,按经济合理原则进行自由结合。使原材料产区比较自 由地在加工区寻找合适的销售对象,加工地区也可以在原材料产区寻找理想 的协作伙伴。加工地区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与资源富集区联合开发资源,扩 大原材料生产能力,既能解决加工地区原材料供应不足的困难,又解决资源 地区资金、技术上的困难,其前提是协调好双方的利益分配,即重视原材料 产区的经济利益,调动原材料产区的积极性。加工地区要主动让利,将利润 的一部分返还给原材料产区。 (2)积极开展同质地区间的联合。上述区域联合,通常属于非同质区域 间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联合。由于这类地区各自的优势条件与限制因素明显 不同,发展水平、主导产业和区域产业结构均有较大差异,经济上的互补性 较强,彼此都有所求,因而一般说来,联合的愿望比较强烈,联合的势头较 大,见效也较快。而有些同质地区,由于优势资源、主导产业、生产力发展 水平比较类似和接近,单干思想比较强烈,联合的愿望比较淡薄。实际上, 同质区域间的联合也同样必要和有利:①类似、接近并不等于相同。彼此之 间,总还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即使是同为煤炭资源富集区,也还有煤种、煤 质上的差别,从而对煤炭加工转换的方式也就不同,其后续工业的产品更有 差异,同样也有个互补的作用。②这类地区,既有一些共同的优势,也有一 些共同的限制因素,如资金、技术力量不足,或能矿资源贫乏、基础设施不 足等,如果各干各的,优势既难充分发挥,克服限制因素也感力不从心。如 果把重点放在联合解决共同性问题上,把联合深入到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通过水平分工、发挥综合优势,各方也都能得到好处,并提高联合双方在全 国地域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这种区域联合,发展得还不够,是今后值 得大力开拓的一个新领域。 (3)逐步改革价格体系,理顺原材料与加工产品、农产品与工业品的比 价关系。有计划地提高原材料的价格,第一步先使市场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 第二步使指导性计划价格靠拢价值、与价值一致,由原材料价格的“双轨制” 向“单轨制”过渡。实现价格的“单轨制”,可使价格体系简化,有利于提 高价格信号的准确性和经济运行机制的透明度,从而有利于地区之间开展平 等的竞争。当然,原材料价格的上调,要以加工企业、加工地区的消化吸收 能力为限,如果上调幅度过大,超过了加工企业、加工地区经营管理水平、 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幅度,加工地区消化不了,区域联合就很难巩固和深化。 在比价关系未理顺以前,区际物资协作可参考国家物资局公布的协作参考比 例(参阅《经济日报》,1987 年 5 月 22 日)。这些参考比例,是以国家统 一规定的出厂价为基础,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制定的。特别值得提出的是, 近年来流通环节混乱,加剧了利益分配的不协调。如当前沿海地区计划外煤 价,已高达产煤区当地煤价的 5~8 倍。这巨大的价差,却基本上都被流通环 节拿走,包括流通环节的乱收费,官倒、私倒的中间盘剥。用煤地区煤价飞 涨,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减少;而产煤区售价一般仍低于生产成本,亏 损局面难以扭转。即使是盈利企业,盈利也很有限。这种混乱的流通环节, 起不到沟通区际联系、促进地区联合协调发展的作用,蜕变为区际联系的严 重障碍。因此,价格改革必须与大力整顿流通环节同步进行,严格控制流通 环节乱收费的反常现象,彻底清除官倒、私倒,保护生产地与消费地双方的 利益,调动原料产地与加工地区进行经济技术协作的积极性。 (4)全面实行生产要素的赋税制。运用税收这个重要的经济杠杆,来调 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通过调节分配来调节区际利益。广义的生产要 素,包括土地、矿产、水力、资金、人力。现在的问题是,税种设置不全, 如对水力资源、国有固定资金、科技设施和人力资源还不征税,对土地和一 些矿产资源课税太低,因而税收的调节作用还不大。应在全面实行生产要素 赋税制的同时,适当调整某些税率,减少地区间的苦乐不均,促进区域联合。 (5)配合价格改革,运用一系列经济、行政手段,调节区际利益。在中 国现行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下,经济杠杆的作用程度,除受自身局限性的制 约外,还要受其它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干扰。以价格杠杆为例,由于税收体 制、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不能同步改革,原材料价格的改革,提价利益的运 动方向可能发生偏差,使原材料产区不能从中得到调整出的利益。如原材料 产区的主要原材料企业主要是部属企业,原材料调价调整出的利益,也大都 转入中央财政,地方、企业实惠不多。而且原材料价格的变动,造成加工品 的成本上升和价格上涨,这样原材料比重大的原材料产区,在商品交换中, 与加工制造业发达地区相比,就处于一个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价格改革, 还必须有其它的经济、行政手段相配合,才能有效地调节区际利益。包括: ①原材料企业应更多地下放给地方,扩大地方、企业的自主权,以利于原材 料产区与加工地区的自由结合,便于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原材料产区与加 工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②适当调整原材料产区的产业结构,同时扭转沿海 地带发展战略方向的偏移。长期以来,中国产业布局的基本格局,是在资源 富集的不发达地区,偏重于采掘原材料工业的建设,而安排在这类地区的轻 工业、加工制造项目过少,其产业结构长期过分偏重于能源、原材料工业, 在全国地域分工体系中,长期处于向加工制造业发达地区提供廉价能源、原 材料的地位。从全局来看,这是必要的,对这类地区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造成地区产业结构的某种失衡。一大批骨干企业虽然建立起来,但 对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效并不大。这种状况应逐 步加以调整。即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一方面用先进技 术改造、武装能源、原材料产业,提高能源、原材料的产量与质量;一方面, 在保证国家调拨和区际协作需要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能源、原材料的自留比 例,有选择地发展地区内部的加工和深加工产业,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和区域 的综合效益。而在沿海发达地区,则应当走引进、改造、输出、振兴的道路,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以技术为导向,逐步提高技术产业的比重,给中 西部腾出一些能源、原材料和传统工业品的市场,同时更多地向中西部输出 技术、资金、人才,这样有利于深化地区间的地域分工,强化相互之间的关 联性和互补性,使地区间的发展趋于协调,从而协调地区间的利益关系。但 近几年来,沿海地区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偏移了它的发展战略。依赖进口 原材料,大量发展传统加工产业,以其在国内市场的固有优势和通过引进形 成的的新的优势,在传统加工产品上强化了与中西部地区的竞争能力,越来 越多地占领了中西部的市场份额。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也随着东部传统制成 品的大量涌入而流向东部,这种“内挤”的趋势,使中西部处于更加被动和 不利的地位。为了对抗这种“内挤”的压力,一些能源、原材料产区也纷纷 致力于传统加工产业的发展,从全国看,这就加剧了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的 失衡,也造成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化。这种发展战略方向的偏移,单靠市场 机制的作用是难以自我矫正的,同时需要国家的宏观调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 特殊政策的配合。即从政策上、行政上,鼓励、诱导加工工业发达区,由加 工工业在同水平上的过度扩张,转向自身的技术改造,新兴产业的开拓,加 快发展以高技术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同时尽快与能源、原材料产区的比较 单一的产品转移联系,发展到产品、资金、人才、信息、劳务等经济因素交 错转移的多元化联系,使地区联合的内容有质的提高,优势互补的效益有明 显的上升。③政策上的优惠。在空间政策和产业政策上,对能源、原材料产 区的原材料建设适当倾斜;在税收上,减低原材料的产品税;在贷款上,放 宽政策,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在资源分配上,对资源产区给予优先照顾;对 加工地区与原材料地区的联合项目,特别是到资源富集地区开办的能源材料 企业,给予优先安排和优惠待遇,使之有利可图,促进加工地区比较先进的 生产要素的横向移动。
  本文标题:地域分工、区域联合中区际利益的协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17/1504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17/15045.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