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工业空间结构的构造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12-0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空间结构,亦称布局框架,系指在一定时期内,全国工业布局的宏观安 排,它从总体上反映出全国生产力布局发展变化的态势。布局框架的构造,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采用的模式也有区别,但也有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模式结合起来,来构造布局框架。
  (一)增长极与发展区模式
  增长极主要是由法国提出并付诸实施的。1964 年法国以大中城市为中 心,在全国范围内规划了 8 个“增长极点”,它们是里昂/圣太田、马赛/埃 克斯、里尔/鲁贝、南场/梅斯、波尔多、南特/圣纳泽尔、图卢兹、斯特拉斯 堡。这些增长极点都处于法国国土的四周,其目的是为了改变以巴黎为核心 的区域格局,通过促进边缘地区城市的发展,建立以多个增长极点为中心的 空间结构。为了使这些增长极点逐步形成地区经济中心,分别制定了自己的 发展规划,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机场,开辟高速公路,修建地 铁,完善通讯网络,建造办公大楼等。这些增长极点的发展,一方面扭转了 内部人口的流向,促进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减轻了巴黎的压力,使 巴黎不再是吸引人口和工业流向的唯一地区。但同时,这种模式,促使人口、 经济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在被选作为增长极点时就已经是大中城市),加大 了城市与农村、山区的差别。为此,从 70 年代初开始,又从 3 个方面来充实 增长极计划:(1)在上述地区中心城市(即 8 大增长极点)周围选建卫星城, 分担中心城市的某些职能;(2)农业区在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同时,大力扶持适 合各地特点的工业、手工业(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加工和传统工艺品),同时 鼓励工商业资本同农业资本相融合,借助于工商业企业家的雄厚资本,建设 “农工商综合体”,增强农区的经济实力,并发展农区的交通、通讯、旅游 业、文教事业,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活质量,发展中小城市,形成农业区的增 长极点;(3)在占全国国土面积 1/5 的山区(主要是南北阿尔卑斯山、比利牛 斯山、汝拉山、孚日山等),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和手工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在人烟稀少的偏僻山区,重点改善交通通讯条件,发展服务业,加强文化教 育和职业培训,重建居民住宅,繁荣山区经济,建设小城镇,形成山区的增 长极点。 为了促进边缘地区、农区、山区增长极点的发展,法国政府还积极完善 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的全国交通运输网络,包括高速公路的新线建设和旧 线延伸,打通地区间的通道,形成环绕法国边境线的高速公路网;重点开辟 3 条南北向的高速铁路新干线,改建北部—东部、南方—东部、香槟—里昂 —地中海、洛林—里昂—地中海的铁路干线,开辟中央高原旅游专用线以及 地区小城镇间的铁路连接线。 由上可见,法国是以在全国边缘地区、农区、山区,建设不同规模、不 同层次的增长极点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网络,以改善地区产业结构为内容, 来构造全国工业布局框架的。 其它国家如意大利、英国、荷兰、原联邦德国,也吸取了增长极的思路, 但更多地注重“增长区”的建设,即在大区中进一步规划出小区或发展中心, 实行“增长极”与“增长区”相结合,来构造自己的布局框架。
  (二)经济圈模式
  经济圈主要是日本在点轴模式基础上,由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经济技 术联系及政府宏观管理等因素结合而成的、构造全国工业布局框架的一种模 式。日本为了充分利用由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四大工业地带与新兴的 濑户内海工业地带联结起来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将工业 向这个工业地带以外的地区扩散,将全国划分为 7 个经济圈:中央部分 3 个, 即以东京都为中心的首都经济圈,以大阪为中心的近畿圈,以名古屋为中心 的中部圈;周围 4 个地方经济圈,即以札幌为中心的北海道圈,以仙台为中 心的东北圈,以广岛为中心的中国与四国圈,以福冈为中心的九州圈。以前 3 个圈为中心,以新干线、高速公路等交通通讯网络为主轴,来促进、制约、 影响其它地方经济圈的经济活动,使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央部分的三大经济圈,主要是发挥东京、大阪、各古屋三大中心城市 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综合功能:(1)全国经济管理中心。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及 全国大企业的总公司,大都集中在这三大经济圈内,对其它地方经济圈发挥 控制和调节作用。除政府的行政作用外,还通过总公司对设立在各经济圈的 中心城市内的分公司起着指挥和控制作用;(2)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心。这三大 经济圈土地面积仅占全国 13%,但人口占全国的 48%,工业产值占 58%, 商业销售额占 65%,特别是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这三个经济 圈内;(3)金融中心;(4)文教科研中心。这 3 个经济圈的东京、横滨、大阪、 名古屋、神户、京都、北九州等 7 个城市,集中了全国 1/3 以上的大学和 50 %以上的高校在校学生,科研机构也大多分布于这些大城市,向全国各地输 送科技人才;(5)情报、信息中心。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发达的信息产业,既汇 集、处理全国的科技情报、经济情报,又向全国各地提供信息服务,并通过 各种技术协作、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将创新成果扩散、转移到全国各地。 在经济圈的建设中,根据各地特点,充分利用已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把 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结合起来,把发展工业与多种经营结合起来,扬长避短, 发挥各自优势。根据经济圈内发展的需要和具体条件,分别建设规模不等、 特点不同的工业生产地域综合体、工业团地,或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技术 集约城市。
  (三)条带模式
  这是点轴模式的扩展。80 年代,中国将全国(暂不包括港、澳、台)划 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把东部的更快发展同中、西部的开发有机结 合起来,构造全国工业布局框架。90 年代,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 下,把改革开放同开发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构造由 6 条条带组成的布局 框架。 框架构造的基本思路是:以改革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产业结构和空间 结构的协调,将经济发展布局框架同对外开放布局框架有机耦合起来,形成 外引内联、双向循环、东西互补、南北联动的新的区域格局。 中国框架布局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沿海地带继续贯彻沿海战略 沿海地带要以技术为导向,以结构的协调化、高度化为主要目标,跟踪 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走势与国内地域分工、优势互补的要求,更大幅 度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比较优势, 攀登新的台阶。重点建设“一环”(环渤海区)、“一岛”(海南大特区), “一湾”(北部湾)、3 个“三角”(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 角洲)。其着力点是: (1)着眼长远,注重效益,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第三产业放在优 先发展的位置,大力发展金融、贸易、房地产、信息咨询业,使第三产业比 重明显提高,形成外商云集的局面;在第二产业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 展,提高新兴支柱产业的比重。现有传统工业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求得新的 发展,抓好高新技术的应用,开发一批新门类产业,同时坚决调整一批不符 合产业政策或没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产品;第一产业逐步向城郊型现代化和 高产高值高效农业转变。 (2)扎扎实实建设好开放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以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和转化为主,形成一批高层次的区域增长极。 (3)完善城镇体系,开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一方面,充分发挥沪、京、 津等大城市对生产要素集聚、扩散和转换的功能,促进沿海地区或所在区域 要素的优化配置;发挥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和结构转换上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引发沿海地区城乡产业结构的连锁反应,带动沿海地区以至全国产业结构的 优化与转换;运用自身比较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经济信息的诱导以及企业间、 区域间的联合协作,对所在地区内外部企业的运行进行微观的调控。另一方 面,有重点建设一批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通讯等城市服务发达的中等城市, 分别联结其周围为数更多的工业小城市,构成中国密度最高、最繁荣的城市 群体,使社会文明程度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4)依托核心区,扩大沿海内部资源开发的规模和深度,促使产业、人 口及其它要素,向地带内部开发不足的低谷转移、扩散,加强沿海地区的整 体优势。 上述“一环”、“一岛”、“一湾”、“3 个三角”,以长达 18000 余 公里的海岸线为纽带,联结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密集带和对外开放带,面向 东亚以至世界,辐射中、西部。 2.以浦东开放开发为契机,以上海为龙头,推动长江干流(重庆以下) 产业带的建设 作为上海直接腹地的长江流域各省的沿江地带,一方面可与浦东开放开 发接轨,将一部分生产要素直接进入浦东,进而与国际市场接轨;一方面发 挥各自的所长,为浦东开发服务,或承接浦东的辐射,推动自身的发展。作 为长江三角洲两翼的江、浙,江苏以沿江 7 市为重点,浙江以北仑港、宁波 小港、温州、杭州的经济技术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舟山的海洋产业群 体为重点。并以此为辐射源,分别加快江苏南起南通北到连云港的沿海地带、 从连云港到徐州的东陇海铁路沿线地带以及浙南、浙西的开发建设。皖、赣、 湘、鄂,分别重点建设皖江经济带、昌九工业走廊、长株潭经济区、以武汉 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经济区、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长江沿岸经济带和以重 庆为中心的川东沿江经济区。由上述重点建设区、带组成长江干流产业带, 其东部以高新技术产业群及具有高精尖新特色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其西部以 大运量、高耗水、大耗电工业和集约化、商品化农业为主,以黄金水道、超 高压输电走廊、南水北调线路为纽带,东西联动,南北扩展,加工工业与基 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推动、外向型经济与内向型经济相互 融合,进而形成与沿海地带并驾齐驱的产业密集带。 3.以环渤海区为依托,以黄河及陇兰铁路为纽带,重点建设黄河中上游 两大能源原材料及其制品的工业带 陇兰沿线、黄河中上游,是中国能矿资源最密集的地带之一。主要限制 因素是产业结构层次、区内产业关联度和结构性效益低,农业基础普遍薄弱, 对外通道及区内路网密度小,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从总体上看,还是 一个待开发的地区,但经过 40 年的建设发展,已远不是建国初期基本与现代 文明隔绝的封闭落后地区。这里已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形成了一些具有全 国意义、辐射力强的工业行业,一批装备精良、资产存量大、技术力量集中 的大中型企业,已发展起如郑州、洛阳、西安、兰州等综合性的经济中心和 一批中等经济中心与一些专门化率较高的工业小城市。为了较快发挥其独特 的资源优势,缓解全国性的基础工业(特别是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严重失 衡的矛盾,也为了有效地扩大开放、加强民族团结、稳定大局,90 年代要加 快开发步伐。重点建设中游以山西为中心的能原重化工基地,上游以兰州为 中心的开发区。以“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煤炭和黄河龙青段 水电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冶金(铝、镁、铜铅锌、稀土、镍、铂族金属、钼、 金、铁合金)化工(焦化、乙炔氯碱化工、石化、盐化、硫酸、复合肥料)、 轻型、新型建材为重点。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依托,逐步向两头延伸:一头 通过改组、改造,释放“三线”企业的潜能,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航空、电子、仪表仪器、数控机床、新型材料、核技 术的应用、高压输变电设备、电气器材);一头发展轻纺工业,从而与地区 机电产业和农业、轻工业相融合,促进地区支柱产业的多元化,提高资源附 加价值和区内产业关联度,使增长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 黄河中、上游区的开发,与下游环渤海区相联结,将构成中国最大的煤, 水、油、气四者兼备的能源工业带和冶、化、建综合发展的原材料工业带。 4.以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海南、北部湾为窗口,以西江、南防、 南昆等铁路为纽带,打通出海口,深化川、云、贵、桂优势资源的开发,建 成中国另一个大型综合性能源重化工区带 川、云、桂、贵,是中国能矿资源密集、矿种齐全、空间组合优异的地 区。与能矿资源同样丰富的黄河中上游区相比,这里的水资源、气候条件、 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但地形复杂,对外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经济社会发育程 度,低于黄河中游区,与黄河上游区相近,资源开发潜力更大。 90 年代,产业发展系列是:(1)突出水电、有色、磷硫盐化和天然气化 工。对本地区而言,这些产业既具有基础性,也具有主导性,是在全国具有 明显地区比较优势的部分。90 年代,地区水电进入大规模梯级开发阶段,除 在建的 9 个超 120 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外,还有十几个大型电站分别在雅砻 江、金沙江、澜沧江、乌江上陆续投入建设,到 2000 年,地区水电建设装机 总规模将超过 2000 万千瓦,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和西电东送的主力。与 此相配套,建设西南能源基地联结粤港澳地区的南方电力走廊(由天(生桥) 广(广东佛山、江门)、天鲁(布格)、天贵(阳)等大型输电线路组成), 形成联结黔云桂粤、电力总装机超 3000 万千瓦的南方大电网。以能源工业为 龙头,建设全国最大的磷矿肥、磷化工基地、锡工业、铅锌工业、钒钛工业 基地,重要的黄金、铝工业基地;(2)改组、改造机电工业,重点是航天、大 型发电设备、重型机械、轻型汽车、大马力内燃机车、燃气轮机车、电子通 讯导航设备,既培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点,又提高地区在全国地域分 工中的层次和效益;(3)巩固提高具有优势、有地方特色的轻纺工业(烟、酒、 糖、丝),扩大区外市场占有率,增强地区的财力和经济实力;(4)拓宽“瓶 颈”产业,主要是强化大农业这个基础,开辟对外通道,并提高地区内部的 运网密度。 在空间布局上,重点开发川滇黔接壤区、滇西区、乌江流域、西江工业 走廊。 上述两条能源原材料工业带,既是强化基础工业、协调中国工业结构的 主力,也是改善全国工业布局、协调区域关系的重要环节。 5.以沿边开放为突破口,启动南北边疆地带的发展 中国陆地边界线长达 2.1 万公里,绝大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在漫长的 边疆地带,水、土、森林、草原、煤炭、水电资源、石油、铜铅锌、稀土稀 有贵金属(锂、铍、钼、铪、锆、钍、金)、石墨、白云母等资源丰富,但 经济基础更薄弱,是中国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带。 同中国毗邻和接壤的周边国家有 15 个,北部吉、黑、内蒙古、新等省区 与独联体诸国及蒙古、朝鲜接壤,南部的藏、云、桂等省区与东南亚诸国毗 邻,彼此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上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构成了 中国边疆地带与邻国开展边境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的基础。对中国来说,沿 边开放有多方面的意义:(1)与沿海开放带相呼应,有利于东西双向开放、南 北相互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新格局的形成;(2)以边贸为先导,可扩大 地方财政收入,吸引内地、沿海的人员、商品、资金的流入,带动边疆地带 的资源开发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的繁荣,还可提高边疆人民的商品经济 意识、竞争意识及开发精神;(3)有利于边疆地带、内陆与沿海的相互促进, 改善全国的产业布局和区域格局;(4)有利于睦邻,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 环境。 中国沿边开放,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一方面周边国家同中国比改革、 开放,加快步伐,在许多方面采取的措施比中国更灵活、更富有吸引力,同 中国争夺西方的资本、技术,加强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中的主动权;另一方 面,西方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同中国比技术、比实力,比办事效率, 同中国争夺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东北亚的市场、原料,已经走在中 国前面。在东南亚市场上,中国商品从南向北后撤,他们的商品步步紧逼; 在哈萨克首府阿拉木图,韩、意、法、日已取得土地、房产成片开发权;在 远东、西伯利亚已有 50 多个国家、地区在活动;美、英、法、德、伊朗、土 耳其、以色列、巴基斯坦争相进入中亚各国,日、韩、泰、澳、加(拿大) 已在中亚兴办了电子等方面的合资企业。面对一场综合性的竞争,中国要深 化沿边开放,也需要有长远目标,总体部署、多方协作、积聚后劲,不能满 足于小打小闹做买卖。为此,需要采取一些积极措施:(1)增加开放口岸,加 强开放口岸的建设和边疆交通运输建设,提高与邻国的过货能力;(2)按外向 型调整边疆地区的产业、产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使 出口商品逐步向多样化、高档化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周边国家的市场需 求;(3)扩大内联,努力做到“边境有边,边贸无边”;(4)与毗邻国家相对 应,建立自由投资贸易小区;(5)扩大对外合作范围。从单一的易货贸易,发 展成为“三来一补”、工程承包、劳务输出,进而发展到合资办厂、开矿、 种植作物;合作对象,由原来的毗邻地区,向双方腹地纵深发展,并扩大到 更多地区和部门。
  (四)区块模式
  上述 3 种构造布局框架的模式,大体上都是以点轴理论为依据的。区块 模式,则主要是以经济区划理论为指导的。 综合经济区,是根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历史发展特点、已有经济基 础以及在历史上已形成的经济联系,以若干个在经济上具有近似特点、彼此 有较密切、较稳定经济联系、并具有形成一个地区经济综合体基本条件的省 区,结合而成为一个较大的经济地域单元。这些地域单元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在地理范围上不交叉、重叠;每个经济地域单元,都具有自己的地区专门化 产业,有自己的经济特色,有数量不同、规模不等的大中型经济中心和经济 比较发达的核心区,可以带动区内各地区的发展;原则上不打乱省级行政区 划的界限。当个别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相矛盾时,可适当调整行政区划以适 应经济区划的需要。 综合经济区的主要经济职能,是在国家总体战略指导下,根据区内的客 观条件和全国地域分工的要求,从全区国民经济的总体着眼,组织区内整个经济活动,协调区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经济活动。国家通过综合经济区划, 协调全国各经济区之间的经济活动。这是正确安排各区域间及各区域内各产 业间发展比例关系的一种较科学的组织形式,它比条带模式那种粗略的地域 划分,更能清晰地勾勒出全国总体布局的框架,将宏观布局与微观布局有机 结合起来,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1.对中国六大经济区的划分及其发展方向 根据经济区划原则,笔者筛选出反映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特点的评价 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法,提出了中国六大经济区划分方案。各区经济、社会、 自然特点,如表 20 所示。根据各经济区的条件、特点,确定各区的主攻方向, 构成全国总体布局的框架。
  (1)东北区。包括辽、吉、黑 3 省和内蒙古东 3 盟 1 市。以沈阳、大连、 哈尔滨为中心,辽中南区、哈长吉大(庆)齐(齐哈尔)区是全区的经济核 心区。发展方向是:(1)加强内蒙东部、黑龙江东部、沈阳周围的煤炭开发, 稳定作为全国主力油田的大庆、辽河油田的产量,积极开发第二松花江与嫩 江的水电资源,着手进行黑龙江的梯级开发的前期工作,缓解区内能源供需 矛盾;(2)优先发展为重工业技术改造服务的相关产业和技术,相应加强农 业、轻工业和港口建设,改善区域产业结构;(3)依靠技术进步,改造、振兴 老工业区,进一步发挥全国性重工业基地作用。 (2)黄河中下游区。包括京、津、冀、晋、内蒙古(中西部)、鲁、豫 等省、市。以京、津为中心,京津唐秦区、胶济沿线区、同蒲沿线区、郑洛 三平(顶山)区、呼包区、石邯区,是全区的经济核心区。发展方向是:(1) 扩大以煤、油、铝土、黄金、铁矿、海盐为主的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规模; (2)积极发展优势资源的加工转换,搞好能源(煤、电、石油)、重化工(冶 金、机械、电子、煤化工、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基地的建设; (3)完善以运输、供水为主的基础结构;(4)抓好生态农业以及建立在区内优 势农业原料(棉、烤烟、柞蚕茧、花生、芝麻等)基础上的农产品加工工业。 本区东西两部分,自然资源丰度、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产业结构特点有 较大差异,互补性强,发展方向也有所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区:一 是东部包括京、津、冀、鲁的环渤海区,以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二是西部的内蒙古(中西部)、晋、豫区,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及其加工转 换工业。 (3)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沪、苏、浙、皖、赣、鄂、湘等省、市。以上 海、南京、武汉为中心,长江三角洲区、武汉-大冶区、襄(樊)十(堰)宜 (昌)沙(市)区、长株潭区、皖中长江沿岸区、南(昌)九(江)贵(溪) 景(德镇)区,是全区的经济核心区。发展方向是:(1)重点对产业结构进行 战略调整,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开发新兴工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 创汇产业的比重,积极发展第三产业;(2)建设长江中下游平原综合农业生产 基地,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进一步发展高中档轻纺工业;(3)搞好浦东开 放开发和三峡水利枢纽两大跨世纪工程;(4)加强区内东西南北的横向联合, 更大规模地参予国内外的劳动分工,更好地发挥对内对外辐射扇面枢纽的作 用,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核心区。 本区东部有技术,有资金,有人才,加工能力大;西部有资源,有原材 料和良好农业发展条件,可以划分为两个亚区:一是长江三角洲区(包括沪、 苏、浙),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群和具有高精尖新特色的加工制造业;二 是中游皖鄂湘赣区,重点建设以大运量高耗水大耗电工业和集约化商品化农 业为主的沿江经济走廊。 (4)东南区。包括闽、粤、桂、琼等省区。以广州为中心,珠江三角洲 是全区也是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经济核心区;闽南三角洲、西江工业走廊, 是发展势头大的后起的重要经济小区。发展方向是:(1)按贸工农顺序发展加 工工业和商品性外向型农业,建设国际海运中转港及港口产业,发展金融、 信息产业、高中档食品罐头服装及热带亚热带作物和海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 业、电子、仪表、精细化工,以及建立在南海油气资源基础上的石化工业及 其后续工业,形成外向型的区域经济体系;(2)开发红水河、闽江水系水电资 源及西江航运,建设沟通西南腹地及连结北煤产区的铁路干线,积极发展核 电,促进区域能源结构和来源的多样化,保证区域经济的发展;(3)以五大经 济特区、4 个开放城市和两个经济开放区为依托,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台及东 南亚的经济技术联系,建设成为“大中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5)西南区。包括川、贵、滇、藏等省区。以重庆为中心,成渝地区、 昆明地区、贵阳-遵义地区是全区的经济核心区。本区水电资源、钒、钛、钴、 铝土、铜铅锌、锡、汞、锰、铬、磷、岩盐、石棉、天然气资源富集,矿产 资源与水电资源的地区组合比较理想,川、滇、黔接壤区又是全国重要的煤 铁资源区,而且水源充足。发展方向是:(1)建设大中型水电站群,并以此为 依托,分期分批建设多种能源-高耗能工业的联合生产基地;(2)在粮食自给 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轻纺工业;(3)以涵养水源为中心,以营林 为基,建设永续利用的林业基地;④以铁路为骨架,公路先行,结合水电建 设,开发长江及主要支流的内河航运;(5)改革、改组、改造“三线”企业,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点和重大设备的重要生产协作基地。区内可划分为 两个亚区:(1)川贵云区,是西南开发的主体;(2)西藏区,以“一江两 河”的开发为重点,以改造入藏公路为前哨,执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的 “阳光计划”,扩开西藏开发局面。 (6)西北区。包括陕、甘、宁、青、新等省、区。以西安、兰州为中心, 关中地区、兰银(白银)地区是全区的经济核心区。这是全国又一个资源后 方。煤水油气多种能源资源都较丰富,镍、铂族金属、钼、铍、锂、铌、钽、 铅锌、钾盐、硼、钠、硝石、石棉、石膏、镁等资源富集,又是全国空间广 阔、土地资源、特别是草原资源丰富的地区。与西南区北南对应,构成中国 自然资源最丰富、开发潜力最大、但开发程度还低的待开发地带。发展方向 是:(1)适应国家的急需,利用本区的区域比较优势,以水电为龙头,以有 色、稀有金属资源、盐类资源、优质动力煤资源的重点开发为主体,加快陕 甘宁盆地、新疆三大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步伐并投入开发,逐步形成煤、水、 油、气四者兼备的综合性能源基地;(2)依托能源、综合利用优势矿产资源, 建成以多种有色稀有金属冶炼、盐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为主的重化工基 地;(3)结合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大力种草种树,改良草 场,建设基本农田,并与大中型蓄水引水工程建设相结合,开垦宜农荒地, 扩大灌溉区,建设好关中平原、河套平原商品粮基地,以及有地区特色的瓜 果基地,名优土特产的加工工业,使区域经济总量和综合效益有较大提高, 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有所改善,困扰地区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较多地得 到治理和控制,为下个世纪进入更大规模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 生态环境。 2.日本的十大区划 日本在建设七大经济圈的基础上,在其第四次国土开发计划中,进一步 将全国划分为 10 个大区,构造新的布局框架。 十大区中,以东京大区、中部大区和近畿大区 3 区为重点。东京大区集 中拥有金融和情报职能;中部大区集中拥有产业技术职能;近畿大区集中拥 有文化、学术和研究职能。其它七大区的发展方向和主要职能分别是: (1)北海道大区。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品供应基地,与世界各国进 行交流的据点,大规模的旅游胜地; (2)东北大区。建成为尖端技术产业的据点,食品和木材供应基地、 观光旅游基地,并分担首都地区的部分职能;
  (3)北陆大区。利用现有集中起来的产业所形成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 文化积累,在加强综合实力的同时,发展成为旅游基地;
  (4)中国大区。利用濑户内海区域已有的工业基础,向山阴方面扩展 其扩散效应,谋求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并加强与近畿、九州和四国的交流;
  (5)四国大区。建设成为大阪地区的食品供应基地、大城市居民“休 息的空间”,并加强区域内部的联络网。
  (6)九州大区。发展成为尖端技术产业区和观光区,并作为南方的国 际交流据点,推进与东南亚、大洋洲各国的联系和合作;
  (7)冲绳大区。作为与东南亚交流的接续地点来发展,使之成为国际 性的休养场所。 从上可见,中国和日本虽然都采用区块模式来构造布局框架,但由于两 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布局重点有很大区别:中国总体布局框架的主体仍是 工业;而日本的重点则是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
  本文标题:工业空间结构的构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17/1503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17/15031.html

    标签:工业空间结构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