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地理课堂活动 实践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是世界各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一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二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不利于因材施教;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现象;特别是妨碍学生学习主动力性的发挥;如果课堂是一出戏的话,传统课堂教学这一出戏的主角就是教师,少数学生能充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只能是观众而矣。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以被动的听为主要方式来接受知识。由于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不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发现和探究,从而使学生在无形中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教师表演得精彩,学生还有点兴趣,如果教师表演水平不怎么样,下面的观众索然无味,可能就酣然入睡了或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了。
课堂教学的这一弊端,早已被发现,所以在很久以前就教育界就在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这并没有使这一问题得到根本地解决。因此,全国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也就响亮地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口号。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所处的知识的弱势地位就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导。现代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而教师是导演。所以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有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人主。
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教学在教学中设计好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下面我就以地理这门学科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地理这门学科有复杂性、综合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其知识的时空跨度太大,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在初中和高中一级年,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学生缺乏学习地理的主观愿望。如果我们的地理课堂再死板、教条,缺少对他们的吸引力,那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那怕就是选修地理的高二、三年级的文科学生,他们也不会喜欢缺乏活力的地理课堂的。
怎么样才能根据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地理学科特色,建立充满活力、学生乐于参与、富有效率的地理课堂呢?我认为地理教师就必须巧妙地设计好课堂活动。
什么是学生课堂活动?学生课堂活动是以围绕实施课堂教学目标为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的活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学生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世界地理教学中,各大洲的地形特点是一个重点,要掌握好各大洲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也是一个难点。我们习惯的方法是在课堂上用识图、填图法,实际教学效果不是太好,分析其原因:应该是此方法仍显抽象,没能形象、具体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对此,我在此内容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学生活动,以突破此重难点。比如,在北美洲的地形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请学生自己查阅了教材的相关课文和图像后,再请学生来到讲桌前,用讲桌上的物品:黑板擦、粉笔盒、几本教材分别代表不同的地形,从下面的同学的视角来在讲桌上模拟出北美洲的地形的特点。请上来的学生都能比较敏锐地发现黑板擦、粉笔盒、几本教材从大小、高低上的差异正好可以代表北美洲的高山、低矮的高原山地和平原。但在模拟过程中由于对空间概念的不清晰,学生会在地形区的走向和空间位置上出错,但经过教师的提示和学生的数次修正,一个用黑板擦、粉笔盒、几本教材模拟的北美洲的地形展现在讲桌上:从讲台下的学生的角度看去:讲桌的左边空间是太平洋,讲桌的右边空间是大西洋,讲桌的桌面就北美洲,讲桌左部靠边纵向放置的粉笔盒就是北美洲西部南北纵列的落基山等高大山脉;中间放置的教材就是北美洲中部宽广的中央大平原;讲桌右上部靠边横放的黑板擦是东西走向的拉布拉多高原,右下部一点右上左下斜放的黑板擦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阿巴拉契亚山。然后做填图练习。虽然比传统采用的识图、填图的方法花了更多的时间,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地理的空间概念的效果,无疑是传统的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再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三圈环流部分知识的教学无疑是个重难点。我曾尝试过多种方法来突破这个重难点,如讲解法、图示法、绘图法等,但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经过分析我发现,此知识点难度在于:此问题本身头绪多、空间变化大,而学生在认识这一问题时又多注重结论,轻理解掌握形成过程。即使是学生有通过理解来掌握此知识点的意识,但由于其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限制,使得用常规方法来进行此知识点的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经多次实践后,我发现利用学生活动法可以突破此重难点。具体做法是:根据三圈环流是在假设的均匀的地球表面上产生的,因而具有纬度地带性的特点,把教室设定为地球,第一、三、五、七横排分别是0°N、30°N、60°N、90°N纬度,每排的同学分别模拟各自位置的大气运动。第一排的同学是位于赤道上,所以起立并高举双手,代表在赤道附近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而第七排的同学由于是位于在极地附近,所以起立并双手斜下举,代表在极地附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我则用直尺模拟在高空,气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途中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30°N附近下沉,第三排的同学则起立并双手斜下举,代表高空气流下沉在30°N附近形成副热带高压带。而第二排的同学则坐在座位上,先前平举双手,代表近地面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从副高指向赤道低压带,然后右移双手成右斜平举,代表在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东北信风带,这样北半球的低纬环流就呈现出来了。同理,第四到第七排的同学模拟出中、高纬环流。一幅活生生、极富立体、运动感三圈环流示意图就由学生自己模拟出来呈现在教室里和同学的脑海里,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也得到培养。
类似的学生活动还有不少,但在设计组织学生课堂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设计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应是:简单、实用和目的明确。所以设计学生课堂活动忌舍本求末。一定不能追求课堂活动热闹的形式,而勿视了设计课堂活动的根本目的;而且设计学生课堂活动要因地制宜。设计课堂学生活动必然要用到一些“道具”,在设计时,“道具”的选择原则是易得好用。
二、设计课堂活动是教师的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巧妙地设计学生课堂活动就是一种创新,就是在向学生活生生地展示创新,就是在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创新,就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设计和利用好课堂教学,是符合新一轮课改思想要求的,是符合教学教育规律的,它能较好地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效果,我们教师理应对此高度重视,并加以认真实践。
课堂教学的这一弊端,早已被发现,所以在很久以前就教育界就在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这并没有使这一问题得到根本地解决。因此,全国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也就响亮地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口号。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所处的知识的弱势地位就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导。现代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而教师是导演。所以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有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人主。
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教学在教学中设计好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下面我就以地理这门学科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地理这门学科有复杂性、综合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其知识的时空跨度太大,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在初中和高中一级年,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学生缺乏学习地理的主观愿望。如果我们的地理课堂再死板、教条,缺少对他们的吸引力,那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那怕就是选修地理的高二、三年级的文科学生,他们也不会喜欢缺乏活力的地理课堂的。
怎么样才能根据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地理学科特色,建立充满活力、学生乐于参与、富有效率的地理课堂呢?我认为地理教师就必须巧妙地设计好课堂活动。
什么是学生课堂活动?学生课堂活动是以围绕实施课堂教学目标为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的活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学生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世界地理教学中,各大洲的地形特点是一个重点,要掌握好各大洲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也是一个难点。我们习惯的方法是在课堂上用识图、填图法,实际教学效果不是太好,分析其原因:应该是此方法仍显抽象,没能形象、具体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对此,我在此内容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学生活动,以突破此重难点。比如,在北美洲的地形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请学生自己查阅了教材的相关课文和图像后,再请学生来到讲桌前,用讲桌上的物品:黑板擦、粉笔盒、几本教材分别代表不同的地形,从下面的同学的视角来在讲桌上模拟出北美洲的地形的特点。请上来的学生都能比较敏锐地发现黑板擦、粉笔盒、几本教材从大小、高低上的差异正好可以代表北美洲的高山、低矮的高原山地和平原。但在模拟过程中由于对空间概念的不清晰,学生会在地形区的走向和空间位置上出错,但经过教师的提示和学生的数次修正,一个用黑板擦、粉笔盒、几本教材模拟的北美洲的地形展现在讲桌上:从讲台下的学生的角度看去:讲桌的左边空间是太平洋,讲桌的右边空间是大西洋,讲桌的桌面就北美洲,讲桌左部靠边纵向放置的粉笔盒就是北美洲西部南北纵列的落基山等高大山脉;中间放置的教材就是北美洲中部宽广的中央大平原;讲桌右上部靠边横放的黑板擦是东西走向的拉布拉多高原,右下部一点右上左下斜放的黑板擦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阿巴拉契亚山。然后做填图练习。虽然比传统采用的识图、填图的方法花了更多的时间,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地理的空间概念的效果,无疑是传统的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再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三圈环流部分知识的教学无疑是个重难点。我曾尝试过多种方法来突破这个重难点,如讲解法、图示法、绘图法等,但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经过分析我发现,此知识点难度在于:此问题本身头绪多、空间变化大,而学生在认识这一问题时又多注重结论,轻理解掌握形成过程。即使是学生有通过理解来掌握此知识点的意识,但由于其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限制,使得用常规方法来进行此知识点的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经多次实践后,我发现利用学生活动法可以突破此重难点。具体做法是:根据三圈环流是在假设的均匀的地球表面上产生的,因而具有纬度地带性的特点,把教室设定为地球,第一、三、五、七横排分别是0°N、30°N、60°N、90°N纬度,每排的同学分别模拟各自位置的大气运动。第一排的同学是位于赤道上,所以起立并高举双手,代表在赤道附近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而第七排的同学由于是位于在极地附近,所以起立并双手斜下举,代表在极地附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我则用直尺模拟在高空,气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途中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30°N附近下沉,第三排的同学则起立并双手斜下举,代表高空气流下沉在30°N附近形成副热带高压带。而第二排的同学则坐在座位上,先前平举双手,代表近地面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从副高指向赤道低压带,然后右移双手成右斜平举,代表在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东北信风带,这样北半球的低纬环流就呈现出来了。同理,第四到第七排的同学模拟出中、高纬环流。一幅活生生、极富立体、运动感三圈环流示意图就由学生自己模拟出来呈现在教室里和同学的脑海里,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也得到培养。
类似的学生活动还有不少,但在设计组织学生课堂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设计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应是:简单、实用和目的明确。所以设计学生课堂活动忌舍本求末。一定不能追求课堂活动热闹的形式,而勿视了设计课堂活动的根本目的;而且设计学生课堂活动要因地制宜。设计课堂学生活动必然要用到一些“道具”,在设计时,“道具”的选择原则是易得好用。
二、设计课堂活动是教师的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巧妙地设计学生课堂活动就是一种创新,就是在向学生活生生地展示创新,就是在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创新,就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设计和利用好课堂教学,是符合新一轮课改思想要求的,是符合教学教育规律的,它能较好地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效果,我们教师理应对此高度重视,并加以认真实践。
本文标题:巧妙设计地理课堂活动 实践创新教育
上一篇:浅谈从南海地名词汇看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下一篇:浅议地理教学中知识信息的收集与储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lunwen/2699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lunwen/26995.html
上一篇:浅谈从南海地名词汇看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下一篇:浅议地理教学中知识信息的收集与储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lunwen/2699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lunwen/26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