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旅游资源分区(3)
五、华中名山峡谷旅游资源区
(一)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包括重庆、四川、湖北和湖南 三省一市。北临中原区,南接西南区,西靠青藏区,东连华东区,是全国唯 一既不靠海又无国境线的一级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分析 本区东西横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地形起伏变化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山地、盆地、平原相间的地形受流水切割和风化,塑造了形态各异、特色鲜 明的名山峡谷旅游资源。大部分地区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本区处于地 势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植被具水平分布的东西过渡性,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同时具备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高山冰雪等多种垂直景观带,特别是不少地 区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保存完好,原始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是全国河网稠 密、湖泊众多、水利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 早在旧石器时代,本区就留有人类的足迹。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 长期争战于此,留下众多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遗址。 本区地处我国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 多变,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联系密切。由于长江的串连,壮 丽的山川雄姿、雄伟的峡谷风光、原始的自然保护区、引人入胜的三国胜迹 等,具有地域关联性,区域特征突出,是我国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地区。
(三)区域特色 1.自然保护区众多且自然风光秀丽 本区生物资源具有南北融汇的过渡色彩,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原始情趣 自然浓厚。为保护自然环境及珍稀动植物而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遍布全 区,主要以九寨沟、卧龙、神农架等为代表。 2.峻岭名山各具风彩 复杂的地貌形态、葱郁的森林植被蕴育了秀丽多姿的峻岭名山,峨嵋山、 青城山、张家界、武当山、衡山、缙云山等各显风姿,景色怡人。 3.三峡风光驰名中外 长江三峡,风景壮丽,为长江风景线上景色最为奇秀、资源最为集中的 山水长廊;沿线文物古迹众多,又构成了一幅历史文化画卷;其幽深壮丽的 峡谷景观,配合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现代雄伟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和葛洲 坝,形成了中外久负盛名的峡谷风光旅游景观。 4.三国古迹遍布各地 三国时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霸王的魏、蜀、吴三国,为了争相统 一全国而展开了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本区为“三国”时代的矛盾中心,留 下许多历史遗迹,为三国胜迹游创造了条件。
六、华南热带风光旅游资源区
(一)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我国最南端,北回归线穿过广东的德庆、三水、汕头等地。区 域范围包括广东、福建和海南三省。本区南临南海,东靠东海和华东区,北 接华东区和华中区,西连西南区。
(二)区域分析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经流水侵蚀切割和风化、溶蚀,形成许多自然 奇景;绵长的海岸带有不同类型的海岸和滨海景观,别具特色;众多的岛屿, 风光各异。本区干湿季度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长夏无冬、高温多 雨。 由于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加之闽粤交通不便,使其区域开发的历史较中 原地区要晚一些。 本区背陆面海,地理区位条件优越,旅游业起步早,旅游资源开发、利 用、保护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 使其形成一个以热带风光为主,山海景色、阳光海岸和名特优产品为特征的 开放型的旅游资源区。
(三)区域特色 1.旅游资源热带特征明显 在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上均有表现: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季雨林为主, 热带水果各季都有,花卉四时不断;住宅、饮食习惯、婚丧嫁娶、节日庆典 等无不表现出热带环境下特有的风貌。 2.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本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人类开发建设的旅游区集中分布。这种经济 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的一致性,形成其分布上的相对集中,便于旅游活动的 组织。 3.以近、现代旅游资源为主 在近代史上,华南特别是广东,一直是革命的策源地,留下众多的近现 代革命遗址、革命遗迹、革命纪念性建筑物;50 年代以来,特别是 1978 年 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滋生出一大批现代化旅游资源。 4.人文旅游资源的风格南北并蓄、中外兼采 由于本区区域开发的历史和独特区位条件,使其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 色。以华南园林为例,既吸收了北方皇家园林的风格,也吸收了江南私家园 林的特色,并注意吸收西南少数民族、外国造园经验,使各家特色完美结合, 成为华南园林独具的特征。
本文标题:第二节 中国旅游资源分区(3)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0/1911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0/19110.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0/1911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0/19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