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22)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3-3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明清太原城是山西省省会所在地。明太原城为九边重镇之一,城内设左、右、前三卫,位于城的西半部。明太原城北部军事地位重要,镇远门外筑有北关城,驻扎军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北关又筑新堡,“以居营兵”。清顺治六年(1649年)在城西南角筑起一座周八百四十三丈四尺的满城。满城开有两个东门,驻扎八旗兵,位置在今天水西门街和大南关一带。这里地势低洼,屡遭水患,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在城东南角另建新城。现在大南关的旧城街和火车站一带的新城街就是因新、旧满城而得名。明代位于城东北的晋王府城,清顺治三年(1646年)被大火焚烧殆尽,留下一片废墟,雍正年间在这里建成营房4千余间,驻扎精骑营。精骑营以北有演武场、火药库,形成军事区,今天的精营街、教场街、营坊街、营西街都因此而得名。

  明清时期太原城东南一带以太原府儒学、贡院、书院、考棚为主形成文化区。太原府儒学位于府治东。贡院在迎泽门东、承恩门西,面城背水,占地47亩多。考棚在承恩门内东侯家巷。顺治十七年(1660年)建立的晋阳书院,一名河汾书院,位于北门附近。乾隆十三年“以北门逼处阛阓,不免嚣杂”,于是移于城区东南三立祠,又名三立书院。

  明清太原城四面各有两个城门,但东西之间、南北之间并没有街道直通。城市的主要干道有入镇远门的大北门街“涂(途)容四轨”,入迎泽门的大南门街“涂容三轨”,直抵黑虎庙,入振武门的水西门大街“涂容四轨”,入阜成门的旱西门大街,入承恩门的新南门大街。主要干道大都与城门相连,这不仅说明城门交通地位的重要,而且城门对城区干道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干道中以水西门大街和大南街在城区西南十字相交。次一级道路勾通主干道,把城区内各功能区分隔开来,如柳巷、三道巷、都司街、棉花巷等。鼓楼虽是全城的中心建筑,俯视城内大街小巷,但没有大街和城门直通,除大南门、水西门外,从其他城门均难于直达鼓楼。明代太原城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拓展后,原来的丁字街并没有多少改变,影响城区的交通。八个城门中,迎晖门(小东门)、拱极门(小北门)交通能力最差。交通地位最为重要的是迎泽门和镇远门。明代晋王府城占据城区东北大片地方,阻碍街道的延伸,迎晖门、拱极门交通能力最差,也与此有关。

  明清太原城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一定的功能分区:宫殿区、官衙区、工商区、文化区。这些功能区与城区地理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宫殿区位于城的东北部,地势高爽,容易形成气势宏伟的建筑;官衙区,主要集中于鼓楼之北,位于城的北部,便于控制全城;工商区,主要集中在大南关一带,这里交通地位重要,人口云集,是商业贸易的最佳场所;文化区,位置在城区东南,这里人烟稀少、环境幽静。由此可见,明清太原城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以及道路系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地区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35)明清宁夏城

  元末塔尔巴哈台参政放弃宁夏府路城的西半部,主要是为了防御红巾军以及周围响应的小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明洪武初年的宁夏镇城承袭了元末塔尔巴哈台所守的东半城。明正统以后,宁夏镇城才恢复了元宁夏府路城的规模,仍为周长十九里三分。

  正统以前的宁夏镇城范围只包括秦落院、副总兵宅、都察院和右卫衙门在内的以东部分,并以这些建筑物所在坊的西缘南北一线为界。在这条南北线以东有一座好像城楼的建筑物,与清和门之间的笔直街道构成东半城的中轴线。城的西半部主要是寺观、草场、手工业作坊、仓库和习射地,还有许多民房,多为正统以后所设置。正统以后,西半部也设置了许多王府,人口不断增多,但城的中轴线仍与西夏兴庆府、元宁夏府路城相同,仅街道格局有所变化。在太监宅与永祥寺之间,有一条与中轴线平行的南北大街,在振武门与光化门之间的大街以东,还有两条与它平行的南北大街。

  城内的庆王府、寿阳王府、巩昌王府、弘农王府及帅府、总兵官宅、按察司、都察院、各卫衙门等机构均分散设置。这些重要机构的修建,事前并没有进行统一规划,而是见缝插针,故比较分散。庆王府建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座落在四鼓楼南,“萧墙高一丈二尺,周二里”,形状为正方形,布局整齐。嘉靖《新志》记载:府内建有逸乐园、迎宾馆等多处园林,仅设置的服务性机构就达13处之多。

  镇城内的居民区主要有熙春、泰和等32坊。不过这时的坊只是居住区的名称,与唐代的坊市制度己有严格的区别。

  宁夏镇城因为是军事重镇,所以城内为军事服务的手工业十分发达,有很多制造兵器的作坊,主要分布在城的西部,杂造局、兵车厂专门制造头盔、长枪、腰刀、弓箭,神机库制造贮藏枪炮……

  宁夏镇城的商业非常繁荣,从这里通向各地的墩堡、深沟高垒都是商旅通行的安全道路。因而城内集市贸易十分活跃,全城共有六大类集市,即熙春、泰和等六坊的胡麻、糟糠、杂物市场;毓秀坊的苏杭杂货、鱼肉、瓜菜、五谷市场;感应坊的米市;清和坊的果品、颜料、山货贸易市场;修文、乐善等十九坊内的猪肉、羊肉市场;永春、迎薰等四坊的骡、马、猪等牲畜市场。从镇守宁夏的太监在城内拥有三座店铺来看,城内的固定商业店铺很多。镇城南关还设有“税课局”,所征收的商税“充边兵赏劳激劝之用”。

  宁夏镇城还是明代宁夏地区的文化中心。城内有儒学、东号两所官学。儒学生员为军余子弟,规模很大,有房屋几百楹。天启元年(1621年)这里还特设商学,“以惠商人”。另外,城内还有养正书院(后改为揆文书院)和朔方书院。

  尽管明代的宁夏镇城是一座军事重镇,风景却非常优美,还是一座景色佳丽的园林城市。城外借四周湖塘建有丽景园、金波湖、南塘等风景区。城内修有乐游园、撷芳园、永春园等园林50多处。丽景园在城东门外, 园内有台池、楼阁、花圃,景色迷人。金波湖在丽景园的青阳门外,“垂柳沿岸、青杨蔽日,中有荷菱,画舫荡漾,为北方盛观”。南塘在城南门外,“植柳千株,潦以短墙,注以河流。周方百亩,菰浦频藻,鸥鹭凫鱼,杂然于中,泛以楼船,人目之如西湖,居民喜为乐土”。这些园林把宁夏镇城装扮得十分秀丽,显示了北国江南特有的风光。

  清代的宁夏府城,顺治、康熙两朝屡有修筑。它的规模、布局在乾隆三年(1738年)前与宁夏镇城是相同的,“周回十九里三分,高三丈六尺,城根阔二丈,外面包砖,四面共计六门”。乾隆三年的特大地震,使府城成为一片废墟,城墙、建筑物和园林全部被毁。乾隆五年重建府城,改建工程于六年竣工。新建的宁夏府城周长二千七百五十四丈,即十五里多,东西长四里五分,南北宽三里一分。

  位于府城西北的满城,周长六里多,兴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乾隆三年被地震毁坏后,于乾隆五年向西迁15里,在今天火车站附近重建。新建的满城周回七里多,是一座方形的城。城墙的高度和厚度与府城相同,每面各开一门,门上有城楼,门外有瓮城,上布有炮台。城外有护城河,城内街巷整齐划一,东西、南北大街,把满城分成四大块,八旗军分片镇守。镶黄、正白镇东北部,正黄、正红镇西北部,镶白、正蓝镇东南部,镶红、镶蓝镇南部。整个满城是一座军营,城内设有火药局,城东门外有八旗教场,各旗都有军械库。

  新建府城布局与以前相似,城内主要街道的格局也与明宁夏镇城相同。城西部马营、永祥寺、草场,以及城内马神庙、鼓楼、城隍庙、永静寺等建筑物的布局也与过去相仿。城内四鼓楼(今鼓楼),最初兴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917年重修。玉皇楼(今玉皇阁)大约是嘉庆后修建的。城外的海宝塔,被乾隆三年地震震坏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当地人民捐资重建。承天寺塔被震毁后,嘉庆时重新修复。。

  清代宁夏府城内,明代的豪华王府已不复存在,往日的坊市也被街巷所代替。据《宁夏府志》记载,城内街巷共有127条;街道的命名多以街巷内的建筑物、寺庙、衙门、市集贸易的主要商品,以及离城门的远近而定。

  乾隆三年地震后,新建府城的商业也很繁荣,贯穿城内东西、南北的大什子街,“通衢四达,百货杂陈,商贾云集”。城内有米粮市、羊市、炭市、猪市、东西柴市、骡马市、查子市、青果市、蕃货市、木头市、故衣市、箱柜市等17类大市场,南关内仍设有课税局。

  清代宁夏府城的文教事业也有新的发展,在明代儒学的基础上建有宁夏府学,并重新设置商学。雍正三年(1725年)在府城东北建宁夏县学和宁朔县学。 嘉庆四年(1799年),城内又添设满营学校。另外,城内还有社学、银川书院等。

  清代时,府城内的穆斯林人数大增,回族修建的建筑物也越来越多。清真寺由明代的一座发展为三座,除宁静寺西的礼拜寺外,在什字街北、镇远门南又修建了两座,府城已成为回族的主要聚居地。

  新建府城的格局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也有一定变化。同治二年(1863年),起义民众从振武门攻入城内,事后因此而封闭了振武门。振武门与光化门之间的道路也就不通了。民国初年,城内的街巷由原来的127条变成了121条,名称变化不大。1938年,在马营的基础上修建了中山公园,成为城内最大的游乐胜地。

  1913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1944年,朔方道城更名银川,这是银川得名的开始(11)。

  (36)明清西安城

  在西安城发展的历史上明代是一个重要时期,就连它的名称也是明初才有的。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一名和元代的安西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安定西北的意思。

  由于西安既是控制西北、西南的咽喉,又是对付元朝余孽扩廓帖木儿的前哨阵地,需要强有力的统治者镇守其地。洪武三年,朱元璋遂封其次子为秦王。为了让秦王就藩,同年即在西安府城东北隅营建秦王府。秦王府城周长九里余,城墙包砌砖石,东西南北各开一门,南为端礼门,北为广智门,东为体仁门,西为尊义门。“宫殿轩敞,川园亭池极一时之丽观”。当时称为“王城”,后讹为“皇城”,也就是今天西安城内的“新城”。

  今天的西安城墙是明洪武三年到十一年间修建的,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城“周四十里(此数字有误),高三丈,壕深二丈,阔八丈,门四,东长乐、西安定、南永宁、北安远”,“四隅角楼四,敌楼九十八座”。嘉靖五年(1526年),巡抚王荩重修城楼。隆庆二年(1568年),巡抚张祉给城墙外侧包砌了一层青砖。崇祯末年,巡抚孙传庭又修了南、北、西关城,今西安城的规模到此已完全具备。

  明初修建的西安城,除西、南两面仍依韩建“新城”的位置外,北、东两面向外约扩展了三分之一。

  扩大以后的西安城,其城内布局大致仍依旧城,洪武十三年(1380年)和十七年(1384年)分别修建了鼓楼和钟楼,其位置与元代的敬时楼(鼓楼)和钟楼无异。万历十年(1582年)移钟楼于今天的位置,一无所改,按原样重建起来,才使城内格局有所变化。从此以后,四条大街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去,使城市建设有了明显的中轴线(并不在正中)。当然,由于迁就旧城的格局,城内主要建筑物已无法对称布设。布政使司和西安府治东西一线,均在西大街以北,大致位于今社会三路与北院门大街之间。西安府署即元代的奉元路址(今省文化厅招待所),布政使司署即元代的行省治所(今社会三路)。巡抚院署在布政使司署西北,即今北院门西安市政府所在地。按察使署在鼓楼以西,也就是元代的御史台所在地,即今化觉巷南段偏西处。贡院在安定门内以北,今为儿童公园。长安县署在按察司署以西,即今西安教育学院所在地。咸宁县署在布政使司署东南三里许,即今县门北街以北处。从城内重要机关的布设可以看出,明代西安城的重心是在西半部,东半部虽然向外展出,但仅有秦王府和咸宁县署,说明新建的西安城与元奉元城之间的依存关系。

  清代占有西安后,城内布设仍依明代之旧,但在城的东北隅修建了一座满洲驻防城,在城的东南隅修建了汉军驻防城,以及在钟楼西南修建了总督部院署等。

  顺治六年(1649年)以明秦王府城改筑为满城。但满城的范围远比秦王府城为大,把秦王府城完全包入城内,改为八旗教场。满城的面积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它的北墙和东墙也就是西安城的城墙。只有西墙是从钟楼的东北面起,沿北大街经西华门、后宰门街西口到北门的东侧;南墙是从钟楼的东南角起,沿东大街经端履门、大菜(差)市到东门的南侧。城周长7千米左右,东西广2千米左右,南北1.5千米左右。满城共计6门,除在今后宰门街西口、西华门、端履门、大差市各开1门外,钟楼的东穿洞是它的西门,东城门是它的东门。满城内的基本格局,从嘉庆《咸宁县志·图》和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图》来看,街巷十分密集,将军署在今后宰门街以南,右翼署在今南新街以西,左翼署在今西安市体育场附近,火药库和兵库在今城的东北角,东岳庙在今东门以北等等。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22)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标签:城市中国平面布局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