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水源(3)
物产丰盈 中国的河流沿岸不仅土地平坦,而且往往又是物产丰盈的所在。河流沿岸土壤肥沃,是最早的农业地区。农业经济虽然不是城市兴起的支柱产业,但中国的城市一直未能同农村脱离关系,城内居住有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因此,中国城市就多在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兴起。城市人口众多,粮食销量十分可观,就近供应是中国多数城市解决粮食问题的基本方法。农业经济发达就不能不成为中国城市兴起的重要支柱。当然,物产丰盈不仅仅指农业,河流中的水产也应包括在内。
供水方便 城市离不开水源,没有水源的城市是无法生存的。而靠近河流是城市解决水源的主要途径。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多数都在河流沿岸,目的就是为了取水方便。村落的人口较少尚且如此,城市出现以后,成为人口密集的所在,城址选择就更要接近水源,就近解决供水问题。河流犹如条条银白色的乳带,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供养了城市。小城市可以采用地下水,而大城市仅靠地下水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建国以来西安等大城市供水的经验教训都是证明。由此可见,有了深井技术开采地下水尚且不能满足需要,而在没有深井技术的情况下,大城市供水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中国的多数城市离不开河流,就是为了解决城市供水问题。
交通便利 城市是全国或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址必须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区,不言自明。交通条件有陆路和水路交通之分,而河流及其沿岸往往二者兼得,既陆路交通方便,又水路交通方便。中国的陆路交通线,在平原地区以距离近、最为便捷为原则,形成许多习惯线。而在山岳、高原、丘陵地区,则沿河流展开,伸展到很远的地区。同时,许多河流又有舟楫之利,是水路交通线的干道。正因为河流及其沿岸是水陆交通最便利的所在,城市城址离不开河流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交通是城市兴起的杠杆,中国所有城市都位于水陆交通线之上,河流既有水路之利,又为陆路交通提供了方便,城址与河流自然会结下不解之缘。
3.湖泊与城址
中国的湖泊数以万计,仅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有2800多个,面积8万多平方千米。著名的大湖有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青海湖、赛里木湖、呼伦池、松花湖、镜泊湖、滇池、洱海、纳木湖、罗布泊等。其中青海湖、赛里木湖、纳木湖、罗布泊等为咸水湖,湖水难以引用,湖岸也就无法兴建城市。其他都为著名的淡水湖,湖岸也少有城址,却是值得研究的。像岳阳位于洞庭湖岸上,昆明位于滇池岸上,巢县位于巢湖岸上,洪泽、盱眙位于洪泽湖岸上,高邮位于高邮湖岸上,微山位于微山湖岸上等,实在很少,与湖泊星罗棋布的形势极不相称。实际上岳阳、洪泽、盱眙、高邮、微山诸城市,都是洞庭湖、洪泽湖、高邮湖、微山湖膨胀以后才位于诸湖岸上,原来并非如此。譬如今天的岳阳就是西晋的巴陵郡,而西晋时巴陵郡距洞庭湖还有相当距离。后来由于洞庭湖的膨胀,巴陵才位于洞庭湖岸上。在上述县级以上城市中,真正位于湖岸上的只有巢县和昆明。今天的巢县即南朝的蕲县,位于巢湖岸上。昆明市即元代的昆明县,位于滇池岸上。巢湖、滇池都为地质构造时期的断陷湖泊,湖盆深陷,范围清晰,既有入湖之水,又有出湖河流,水位比较稳定,巢湖与长江相通,滇池与金沙江相通,水位稳定就成为自然之势。位于湖岸上的巢县、昆明城址稳定,当与不受湖水水位升高的威胁有密切关系。
从总体上说,位于湖岸的城市比较少,几乎屈指可数,其原因就是中国多数大湖沿岸不适宜于兴建城市。首先是湖面盈缩不定,洪水威胁城市安全。中国的著名大湖几乎都有这个问题。像鄱江湖、洞庭湖、洪泽湖等,都是湖面盈缩最剧烈的湖泊。注入鄱阳湖的大河主要有赣江、抚江等,为江西境内诸河的蓄洪湖,可减轻长江汛期洪水的压力。这是由于鄱阳湖口地势较高,长江很难倒灌入湖。但由于湖区新构造运动强烈,南部沉降明显,湖区不断向南扩大。汉代的鄱阳湖只有湖口一段,南宋时周回达200余里,明清时更扩展到500余里,今天又有缩小的趋势。注入洞庭湖的主要河流有湘、资、沅、澧等,并受长江灌注,南北朝时“湖水广圆五百余里”,元明时周回达“八九百里”,而现已分割成许多小湖,只有岳阳市西南的湖体较大,仍保留了洞庭湖的名称。洪泽湖本来是淮河以南的几个小湖,称为破釜塘、白水塘。明清两代修筑高家堰,“蓄清敌黄”,借湖水济运,终于使洪泽湖膨胀成今日的规模。仅以此三湖为例,就可以证明大湖水体盈缩不定,威胁城市安全,是大湖沿岸城市稀少的根本原因。其次是水质差,无法解决城市供水问题。像青海湖、赛里木湖、纳木湖等,水体广阔,但却是盐湖,无法饮用。青海湖面积达4583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一大湖,湖岸上没有一个县级以上城市,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造成的。青海湖周围地势虽高,但较平坦,自然环境还是比较优越的,湖岸上未能形成城市,只能用水质差来解释。
4.水源与城市发展
水源是城市兴起与发展的生命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没有水源的城市是无法想象的,中国历史上被废弃的城市很多,除战争破坏外,由于缺水而终止了生命的城市也不在少数。尤其是位于中国西部干旱地区的城市更是如此。西汉时位于今新疆地区的许多城邦国家,后来销声匿迹,未见于史册,成为废墟,固然原因很多,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河流改道,水源奇缺,绿洲消失,城址废弃。内地的城市也有这种情况,譬如西汉的美阳县,位于陕西扶风法门镇,东临美阳河。由于河流下切,地下水愈来愈深,供水困难。东汉时美阳县只好迁址,迁于今武功县西北重建。中国历史上县级城市的迁徙最为频繁,除自然环境变迁、人为破坏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源不足,城市无法延续和发展。水源对城市发展所以如此重要,因为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对城市来说也不例外。
城市人口众多 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的所在,现在如此,古代亦然。县级城市规模较小。但就一个县来说,也是人口最多的地区。中国的县城大多在1平方千米左右,人口也就是数万人。县级以上城市规模都比较大,尤以首都规模最大。从春秋战国起,中国首都的规模绝大多数在10平方千米以上,尤其是统一王朝的首都更多在数十平方千米以上。人口数十万以上的大城市和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几乎代代都有。这么多的人口集中在一起,既要吃水,又要生活用水,没有充足的水源是不可想象的。缺少水源的城市寸步难行,更不要说向前发展了。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的水源(3)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7/616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7/6168.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7/616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7/6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