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保护
第二节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保护
土地资源土地是陆地的表层部分。它的主体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和土壤①所构成。土地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受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不同类型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土地不仅是人类生活和从事生产建设的必需场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指可供农业利用的土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通常所说的耕地、林地、草地、滩涂、沼泽、建筑用地等等,是按土地利用类型来分类的。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我国是一个面积广大的国家,土地资源的构成和分布,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由于地质、地形和水热等条件的综合差异,以及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使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林地、草地、荒漠、滩涂等都有大面积的分布。
(二)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据估计,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3,平地约占1/3。山地多,平地少,尤其是平原少,是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样,就使我国耕地的比重较小。世界上许多国家(如印度、荷兰等),耕地比重都在30%以上,而我国只有10%多一些。
(三)农业用地绝对数量较多,人均占有数量较少。据估计,我国现有耕地、天然草场、森林的面积均居世界前列。这是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一面。但是,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计算,各类土地资源的相对数量是少的,特别是耕地和林地更少,这是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现在,我国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数的1/3。
(四)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中,草原多分布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山地,森林多集中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这种分布不均的状况,造成我国各地区土地生产力的巨大差异。就是同在季风区,南方与北方的土地生产力差别也很大。同在西北内陆地区,既有荒瘠的沙漠,也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分布着土地生产力较高的绿洲。青藏高原山地海拔较高,土地生产力的垂直差异非常显著。
合理利用及保护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和积累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丰富经验。但是,由于人们的短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又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尤其是遭受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从而丧失大量良田。此外,土地利用中的次生盐碱化问题①,以及城市、工交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的不断扩大,也使土地资源中耕地的面积不断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