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生物资源及其利用保护(3)
1.“三北”防护林体系 西北、华北、东北的“三北”地区,有面积广大的沙漠、沙地和戈壁,形成长达4—5千千米的风沙线,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当地的自然承载能力。这里是我国生态平衡最为脆弱的地带。从1978年开始,国家开展了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大型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从新疆到黑龙江的13个省级行政区内551个县(旗、市),按照规划,有步骤地大规模营造防护林。到1994年底,已造林1788万公顷,约有1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1000万公顷的草场得到保护和恢复,3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控制。计划到2050年,共造林3500万公顷,使万里风沙线的生态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大大改观。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森林的过度采伐和人为破坏,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植被大大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大量增加,每年土壤侵蚀量达22.4亿吨,因此长江有变成另一条“黄河”的危险。为了改变这一面貌,国家决定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计划从1989年起,用30—40年时间,在本地区11个省的200个县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000万公顷,使水土流失面积下降40个百分点以上,土壤年侵蚀量减少4亿多吨,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治理长江流域的目标。
3.沿海防护林体系 从1988年开始到1994年,在我国18000千米大陆海岸线上,已建成大陆海岸基干林带14000多千米,造林200多万公顷,完成了到2010年造林任务的一半多。沿海防护林的建设,大大缓解了每年数次台风、海啸、暴雨的侵袭,使300多万公顷农田得到有效保护,1/2的沿海平原县实现了农田林网化,1/3沿海山区县消灭了宜林荒地,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太行山绿化工程分布在山西、河北两省间的太行山地区,植被覆盖率极低,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殃及华北平原。由于本区水源涵养条件差,加重了华北水资源的短缺。国家从1986年起,计划用15年时间,在本区110个县造林360万公顷,使当地森林覆盖率由15.3%提高到43.6%,这一工程将对本区生态环境、华北平原的农业生产、京津唐地区的水源条件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5.平原绿化工程为了保护农田,国家在被称为“森林空白地带”的平原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平原绿化工程。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已营造起世界规模最大的农田防护林体系。3000多万公顷耕地实现了林网化。计划到2000年,使全部平原县都达到平原绿化标准。
为了加速实现绿化祖国的宏伟目标,发扬中华民族植树爱林的优良传统,我国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性的义务植树运动。每个公民每年应义务植树3-5棵。这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是治理山河,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措施。现在我国人工造林成绩显著,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30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