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贵州省遵义市高考三模文综地理试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繁育种基地逐步成为我国最大的育种基地,每年9月份以后,有大量科研育种人员季节性入驻"南繁"。下图阴影部分示意南繁育种基地分布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我国北方地区育种基地相比,南繁育种基地的优势是( )
A.地势平坦
B.土壤肥沃
C.积温值高
D.雨热同期
2.每年9月以后,大量种业科研人员季节性入驻南繁的主要原因是( )
A.提高科研效率
B.获得规模效益
C.加强交流协作
D.共享科研信息
3.南繁育种基地的建设,关键在于( )
A.劳动力丰富廉价
B.传统的生产方式
C.先进的农业科技
D.丰富的种植经验
【答案】1.C2.A3.C
【解析】
1.南繁育种基地位于海南省,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势起伏较大,并不平坦,A选项错误。海南省以砖红壤为主,土壤较为贫瘠,B选项错误。南繁育种基地纬度较低,积温值较高,利于植物育种,C选项正确。我国南方与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季风气候为主,均具有雨热同期的优势,D选项错误。故选C。
2.种业科研人员主要是进行科研工作,每年9月以后,马上进入冬季,在内地,冬季不能从事大田科研生产,因此种业科研人员主要是为了利用中国南端典型的热带气候条件,来到这里开展农科活动,可以提高科研效率,A选项正确。规模效益不是种业科研人员入驻南繁的主要目的,B选项错误。种业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协作不受时间影响,C选项错误。种业科研人员共享科研信息也与时间关系不大,D选项错误。故选A。
3.南繁育种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科学育种,需要的是大量的技术人才,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小,A选项错误。传统的生产方式与丰富的种植经验对现代科学育种的作用较小,B、D选项错误。先进的农业科技利于促进科学育种,C选项正确。故选C。
【点睛】南繁是指将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收获后,冬季拿到我国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这样一年可繁育2-3代,加速育种过程,缩短育种年限,且能鉴定育种材料的抗病性及对湿、光的反应等,提高竞争力。每年全国有29个省区市的700多家农业科研机构的数千名科技人员到海南从事南繁工作。
微气候环境是指特定空间条件下、涉及范围较小的小型气候,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速、辐射等主要指标,是影响城市多层住宅区建筑布局的重要因素。下图分别示意哈尔滨城区内不同时期规模相当的多层住宅建筑布局代表,黑色表示建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哈尔滨市不同年代多层住宅区建筑布局变化特点是( )
A.密度逐渐变大
B.布局逐步开放
C.墙体明显增厚
D.朝向完全一致
5.21世纪新建的多层住宅区,主要需要考虑( )
通风采光需求
方便人们出行
热岛效应增强
供暖设施完善
A.
B.
C.
D.
【答案】4.B5.C
【解析】
4.由图可知,早期的多层住宅区利用围墙围住小区,住宅区较为封闭,1998年后住宅区相对开放,2011年后住宅区基本上各个方向都开放,可知,哈尔滨市多年来住宅区建筑布局逐步开放,B正确。由图可知,图示黑色为建筑,且黑色的密度逐渐变小,可知住宅区密度变小,A错误。根据图示没有信息表明墙体增厚,C错误。由图可知,不同时期住宅区朝向完全发生了变化,D错误。故选B。
5.根据材料“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速、辐射等主要指标,是影响城市多层住宅区建筑布局的重要因素”可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考虑温度、湿度、风速、辐射等微气候因素的有效,更加注重生活环境。哈尔滨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昼短夜长,光照较少,新建的多层住宅区对考虑通风采光需求,以增加住宅的采光率,提升生活品质,正确。人们的出行不属于微气候,不是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且该时期住宅区多为开放布局,交通已经较为方便,错误。热岛效应增强会使住宅区温度偏高,不利于提高生活质量,错误。哈尔滨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冬季需供暖以保证舒适过冬,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
【点睛】我国不同区域的住宅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我国由南往北,纬度越来越高,气温越来越低,建筑墙体越来越厚;由南往北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楼间距越来越大;自东南网西北,降水越来越少,屋顶坡度越来越缓。
归一化植被指数能反映植被覆盖度及其生长活力,当指数值较高时,表示植被此时很健康。天山东部山脉的北坡2200——2700米处分布一定数量的森林,研究发现,该地区森林上限树木年轮宽度与降水相关性不大,而与前一年10月的温度和当年夏季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而该地区森林下限树木年轮宽度与气温的关系多呈负相关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天山东部北坡森林的主要生长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影响天山东部森林上限海拔高度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土壤
C.热量
D.降水
8.天山东部森林下限地区森林夏季生长缓慢,其原因主要是( )
A.山间风力大
B.太阳辐射强
C.对流天气多
D.土壤水分少
【答案】6.B7.C8.D
【解析】
6.由材料可知,归一代植被指数能反映植被覆盖度及其生长活力,当指数值较高时,表示植被此时很健康。由图可知,天山东部山脉的北坡的6-8月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最高,说明此时植被覆盖度高,具备生长活力,因此天山东部北坡森林的主要生长季节是夏季,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7.根据所学知识,森林上限海拔高度也就是林线高度,主要是受到气温、土壤等因素影响。由图可知,气温与归一代植被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森林上限海拔高度主要是受热量条件的影响,C选项正确。一般来说,在山地地区,同一坡向的光照条件差异较小,A选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明显的土壤特征,B选项错误。山地地区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一般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而“该地区森林上限树木年轮宽度与降水相关性不大”,所以降水与森林上限海拔高度关系不大,D选项错误。故选C。
8.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森林下限树木年轮宽度与气温的关系多呈负相关关系,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水分少,不利于森林生长,D选项正确。山间风力大影响树木的生长高度而不是生长速度,A选项错误。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对森林生长有利,B选项错误。天山位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对流天气多会增加降水,利于森林生长,C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在平地一般是高寒地带的针叶林的北限(北半球),见于北纬60-70°附近,而海岸附近多为较此更低的纬度。在高山,大体上是以发达的亚高山带针叶林为上限,如日本岛根县大山也有山毛榉林。森林界线的高度随着低纬度趋向高纬度而降低,在北半球同一座山,一般南侧比北侧要高。再有普通台地连接的高山也比孤立的高山要高。日本本州中部高山大概在2400-2600米附近,北海道高山是1000米附近。在森林界线以上或以北,乔木疏生,并即将达到乔木界线,而无乔木生长。连接于高位沼泽的水湿地区的森林也表现出一种界线,这是在高纬度地区以外所存在的局部现象。狭义的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一般规律为: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多,林线越高。
下击暴流是指雷暴云中局部性、极小范围的强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会产生一股直线型大风。且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大,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小概率、强对流的特点,目前难以预测。2021年5月14日20时至21时,武汉市遭遇了局地下击暴流的影响。下图示意下击暴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推测下击暴流难以预测的主要原因是( )
A.风速大
B.突发性
C.规模小
D.强对流
10.与反气旋相比,下击暴流不同主要表现在( )
A.伴随强风暴雨等天气
B.气流向外辐射范围广
C.中心气流顺时针辐散
D.易形成于我国的冬季
11.当武汉市受到局地下击暴流的影响时,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A.北京枫叶正红
B.武汉迎来伏旱
C.地球公转变慢
D.伦敦满天星辰
【答案】9.B10.A11.C
【解析】
9.下击暴流难以精准预报主要是因为下击暴流具有突发性,存在时间短,难以捕捉,只有特定的雷达才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预警,B正确。风速大、规模小是下击暴流形成后的影响或表现,并不是能否精准预报的主要原因,A、C错误;强对流这一特点同样不是能否精准预报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
10.结合材料,下击暴流到达地面后会产生一股直线型大风,且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大,会把云层中水汽带到地面附近,会带来强风暴雨;但反气旋一般主导晴朗无风的天气,因此在天气现象的表现上与反气旋不同,A正确。下击暴流是极小范围的强下沉气流,影响范围小,B错误。下击暴流与反气旋类似,地面中心气流主要为辐散,因此辐散方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为顺时针辐散,南半球为逆时针辐散,C错误。下击暴流多产生于发展成熟的强对流云团中,冬季不易出现,D错误。故选A。
11.结合材料可知,此时正当五月份,正直春末夏初,北京枫叶还未变红,A错误;伏旱一般发生在7、8月份,此时尚不容易发生,B错误;地球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变慢,C正确;此时伦敦地方时约为12时至13时,D错误。故选C。
【点睛】下击暴流多产生于发展成熟的强雷暴云之中,是一种局部性的强下沉气流。它发生时,通常表现为一束强烈的气流从天空冲向地面。接触地面后,气流会向四面八方扩散,但一般以向雷暴云前进方向扩散为主,产生一股与地面平行的强风,且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大。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下击暴流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小概率、强对流的特点。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印度大部分油气资源埋藏于海盆,电能主要以煤电为主,是世界上油气资源进口大国。目前全球控制污染最严重的二十座城市中,印度有十三个.巴德拉太阳能电站于2020年3月完全投入运营,但在使用中频繁遭遇沙尘暴的影响。下图示意印度巴德拉太阳能电站地理位置及印度部分区域油气资源分布。
(1)分析印度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的必要性。
(2)简述巴德拉太阳能电站选址的优势条件。
(3)说明沙尘暴对太阳能发电的不利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
(1)石油、天然气开采难度大;对进口能源的依赖高;大力发展煤电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太阳能为清洁能源,可改善环境质量;人口众多,对能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
(2)沙漠无人区,地租便宜;气候干旱,晴朗天气多,太阳能资源丰富;人类活动影响小;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小,发电量稳定。
(3)影响:沙子覆盖太阳能板,导致发电效率降低;大风沙尘暴易毁坏设备,缩短设备寿命。
措施:定期进行人工清理;在太阳能板上安装智能清理的设备;沙尘暴后及时进行设备检查。
【解析】【分析】该题以印度太阳能发电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了太阳能发达的必要性,太阳能发电站的区位条件和自然灾害对太阳能发电的不利影响和解决措施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1)根据材料可知,印度大部分油气资源埋藏于海盆,因此印度油气资源开发条件较差,开发难度大,因此大量能源需要进口,进行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可以减轻能源的对外依赖性;印度电能主要以煤电为主,煤炭发电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太阳能资源属于清洁可再生资源,对环境影响小;且印度人口庞大,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2)由图可知,印度巴德拉太阳能电站位于印度的西北部,气候干旱,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所处地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且变化较小,太阳能资源供应充足且稳定;当地以沙漠为主,土地资源丰富且人类活动影响小。
(3)不利影响:沙尘暴的大量沙子会覆盖太阳能板,降低太阳能的发电效率,同时沙子容易渗入设备中,造成设备损坏,使发电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解决措施:解决沙尘暴对太阳能发电的不利影响主要从如何控制沙子来源,因此可以组织专人管理,定期清理太阳能板上的沙子,或者安装清理沙子的设备,此外在沙尘暴发生后及时进行检查等。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四纪冰期末,位于青海省的卓乃湖湖水曾外泄一度成为淡水湖,后因气候变化,湖水不再外流而形成面积较稳定的内流湖。2011年8月-9月,当地连续降雨,加之东岸湖提环境脆弱,导致卓乃湖水外泄,目前其溃决口达1km宽。据监测表明,近年来湖区周围风沙活动频发并加剧了湖水外泄。下图示意卓乃湖变迁。
(1)分析第四纪冰期末一度成为淡水湖的原因。
(2)简述2011年东岸湖堤溃决的地质原因。
(3)说明近年来风沙活动加剧湖水外泄的过程。
(4)有人提出在湖泊溃决处新建大坝恢复卓乃湖原有水位,从而解决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但有人又反对。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1)第四纪冰期末,大量冰川融化,淡水补给量大;气温仍较低,蒸发弱;湖水外泄,将大量盐类物质排出。
(2)东岸为早期排水口,东岸附近有大量松软堆积物;该区域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风沙活动频繁,风力侵蚀作用强;古河道溯源侵蚀作用强。
(3)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消退区湖底泥沙裸露;大风扬沙并带入湖泊沉积;泥沙不断沉入湖底抬高水位;加剧湖水外泄。
(4)赞同:修建后,可以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减少风沙活动导致沙漠化加剧;补充地下水。
不赞同:卓乃湖溃决口较长,建设成本高;溃决处土质较疏松,修建难度大,工程量大;该地生态环境脆弱,过多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这是自然演变现象,应遵循自然规律。
【解析】【分析】本题以青海省卓乃湖变迁的有关图文资料为背景,设置了卓乃湖第四纪冰期末一度成为淡水湖的原因、2011年东岸湖堤溃决的地质原因、说明近年来风沙活动加剧湖水外泄的过程、探究在湖泊溃决处新建大坝恢复卓乃湖原有水位的可行性四个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对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1)第四纪冰期末,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和冻土中的水分释放增多,降水量增加,淡水补给量大,且当时气温仍然较低,湖水蒸发支出较少,导致湖泊面积扩大、水位上升,造成了卓乃湖湖水外泄,湖水中的矿物盐分随之排出,湖水中盐类物质积累少,盐度降低,成为淡水湖。
(2)2011年东岸湖堤溃决的地质原因可从冻土、风沙活动、风化作用、原有的古河道汇水冲刷等加剧流水侵蚀的角度分析作答。具体原因为:由于8月-9月当地气温较高,湖岸冻土融化,地表塌陷;卓乃湖湖面较高且东岸的古河床有大量松软堆积物,卓乃湖漫出的湖水流速快,流水侵蚀能力强;“近年来湖区周围风沙活动频发”,风力对湖堤侵蚀作用加强,风沙活动加速了湖泊沉积;泥沙不断沉入湖底抬高水位,加剧湖水外泄;该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使湖堤土质更为松软,易被冲垮;同时沿古河道外溢的流水,由于古河床岩土疏松,溯源侵蚀作用显著。
(3)随着湖泊面积变小,调节气候能力减弱,当地的气候更加干燥,大风日数增多,湖水消退区湖底泥沙裸露,增加了风沙活动的沙源物质;大风扬起的泥沙被带入湖泊沉积;使湖床不断升高,随着湖底的抬高,湖泊水位上升,加剧湖水外泄。
(4)若不赞同在湖泊溃决处新建大坝恢复卓乃湖原有水位,理由可主要从地质、地势、气候、生态环境等不利角度分析回答。卓乃湖决口处有很多堆积物,堆积型湖岸土质松软,卓乃湖溃决口长达达1km宽,建坝工程量大;当地海拔高气温低,多冻土分布,大坝稳定性差、安全性能低;当地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工程建设会进一步导致生态破坏。
若赞同在湖泊溃决处新建大坝恢复卓乃湖原有水位,理由可主要从对当地气候、生物、水文等生态环境的改善角度分析回答。修建后,恢复卓乃湖原有水位,可以恢复湖泊对当地气候的调节作用,改善局部小气候;恢复沿岸植被,抑制风沙活动,可有效防止土地退化,有利于提高地下水水位,增加调蓄作用,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等。
14.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随着世界遗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遗产与旅游的关系日益繁密,"遗产旅游"进入人们视野。加之各种传播媒介的带动,促使"遗产旅游"出现了火爆的局面。
说明“遗产旅游”火爆对遗产地的影响。
【答案】
有利:促进遗产地经济的发展;带动就业,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促进区域文化交流等。
不利:游客大量进入,可能对遗产造成破坏;产生大量废气废水和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对遗产地传统文化造成破坏等。
【解析】【分析】
该题以"遗产旅游"信息为材料,设置了1个小题,涉及了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从有利角度来说,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大量外来游客的进入可以增加与当地人民的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内的文化多元化发展等。从不利角度来说,大量游客的进入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破坏,同时也会增加大量的垃圾、废水、废气污染;此外外来文化的冲击会对当地的传统文化造成影响等。
15.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今年"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是"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根据2016年的评价成果,我国有21个省(区、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采问题,其中华北地区最严重,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区。
分析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
原因: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地表水资源较短缺;春季气温回升快,多春旱;人口多,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水资源赋存量少,供需矛盾突出。
措施:发展节水农业、工业,节约用水;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实施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等,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
【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今年"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和解决措施,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学科素养。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华北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且降水季节变化大,地表水资源较短缺,需开采地下水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此时雨带未到,降水少,多春旱,此时春耕需水量大,需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华北地区人口多,生产生活需水量大;该地水资源赋存量少,供需矛盾突出。
针对水资源短缺状况,可从开源和节流角度进行分析。发展节水农业、工业,减少工农业的需水量,节约用水;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施跨流域调水,增加华北地区的水资源数量;利用海水淡化增加当地淡水量,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
上一篇:2022届山东省潍坊市高考二模地理试题
下一篇:2022届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高考二模地理试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837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8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