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聚落形式-中地学说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3-04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在地面上,由于人类文化的进步,发展成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疏散而 小型的居住区,成为乡村。密集而大范围的,成为城镇。城市的形成,有一 定的腹地以及它的服务区,然而在地面上,到底有什么法则支配城市在空间 的排列和分布?同样大小的城镇,在分布上,距离是否相等?同时所谓服务 区是否互有关系?是否有重复现象? 1933 年德国人克里斯特勒(Walter Christaller)写了一本书名为《南 部德国的中地》(The Central Place of SouthernGermany),就是想解答 以上问题。是书共分四部分,即 1.理论部分——城市地理的经济理论基础, 2.区域理论对于实际聚落地理的作用,3.南部德国中地的数目大小与分布, 4.结论。1938 年,国际地理学会在荷兰国都阿姆斯特丹(Amstardam)举行 大会。克氏用法文宣读一篇论文题为“都市聚落与乡村之间的机能关系”, 宣扬中地学说,引起各国代表注意。 1941 年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乌曼 (Edwand Unman)在美国社会学月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发 表一文“城市区社学说”(A Theory of Location of Cities),介绍中地 学说,引起英语国家学术界的兴趣。1960 年 8 月,国际地理学会在瑞典南部 的伦德(Lund)大学,举行都市地理讨论会,宣读论文 32 篇,其中有关中地 学说的论文占一半,克氏自己首先提出“城市的体系”论文,其余共有 12 篇由各国学者报告,在各地实际研究中地学说的成果,足证克氏学说受人重 视。1966 年美国的倍思根(Carlisle W.Baskin)氏将《南部德国的中地》 译成英文,行销于各国,从此克氏的中地学说,成为聚落地理中的重要理论, 尤其是研讨城市区位的主要依据。它的重要性,可与农业地理图恩(Thünen) 的“孤立国”、工业地理韦伯(Weber)的“工业区位论”相提并论,成为人 文地理学上的重要学说,产生重大的影响。
1.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克氏的中地学说是一个模式,就是不考虑研究对象地理条件的差异。假 想某地区表面为均一的平原,原料和人口分布均匀,交通设施一无妨碍。他 的设想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和发现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他的方法是计算 中地体系的模式来与实际的情形相比较,找出例外和变例。 克氏的设计,最主要的是计算出各地的中心点以供应中央的货物和服 务,以满足当地人民生活需要。每个城市和乡镇大都位于所服务的区域的中 央,故称为“中地”,而服务区为“周地”。依照图恩“孤立国”的理论, 城市的周地是圆形的,如果各个中地的周地也是圆形的话,必有若干地方即 三个圆接触的地方,接受不到中地的服务。克氏在德国南部人口分布比较均 匀的区域里实际考虑的结果,发现各级中地的相关周地不是圆形的,而是六 角形的。 克氏又计算出南德各级中地的人口数和相互间的距离。他发现相应周地 的人口数和面积,随中地等级的增高而增加。
克氏原系经济学家,他研究中地,最初是从城乡之间商业关系着眼,而 所用方法是城外电话线接线次数(The Numberof Out-of-Town Telephone Calls)法。高等级的城市与其周地之间电话接线较多,等级愈低的中地与周 地的电话线接线次数愈少。
2.中地学说的七点重要含义 i.城市的基本机能是向其他周地,供应中央的货物和服务。因此称为“中 地”,为了有效发挥此种机能,中地尽可能位于周地的中央,而其间的往返 距离为最短。 ii.中地作为服务和购物中心,中央性高低不同,中央性愈高的中地,则 其所列入的等级愈高,因此城市的中央性,高于大乡镇,大乡镇的中央性, 高于小乡镇,以下类推。 iii.高级中地较之低级中地供应较多的货物和服务,有较多的社会设施 和商店种类,较多的定居人口和较大的周地及周地内较多的人口,做成较多 的业务,而相互的距离也较大。 iv.三大类货物和服务由各级中地供应之。 满足生活需要的货物,大致可分为下列三大类(以工业社会为例): a.低级的——近需货物,指日常必备的,中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 醋茶”以及新鲜蔬菜、鱼类、肉类;普通文具及药料,往返时间少而商店规 模也小。 b.中级的——如廉价的钟和装饰品、家具、普通衣服和电灯为较高中地。 c.高级或远需的——购物者非住本城,而行较远的路程,如冰箱、高级 家具、汽车、高级衣料,不经常购买。 v.高级中地的货物,大都由规模较大的商店出售,等级货物愈高则有关 商店数目愈少,但其供应范围却愈大。能够供应高级货物的高级中地比较少, 而高级中地相互间的距离却比较大。 vi.高级中地提供较多的购物机会,而对价格、货物种类有比较和选择的 便利,故其周地较低级中地为大,因购物者可有机会在一次往返中,购买这 两类货物。 vii.在中地体系中,每级较高的中地所能发挥的中央机能为其周地较低 的中地所无,为此两级中地所以分为高低的标准,较高级的周地包括较低级 中地的周地,这样便形成较高级周地笼罩较低级周地,因而形成一套周地体 系。 3.主要贡献 中地学说在学术上主要的贡献,是它不但获得地面聚落的空间模式和计 量,而且能对一个人口及地区大的地方,就其空间结构的若干特征,作有体 系的说明。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尝试,克氏所讨论与选择的方法及所做成和编 制的计量,处处表现他对于若干基本经济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解,从空间的 观点上,研究人类活动的经济体系,以及其组织的关系和机能的方法和程序。 克氏的成就是可崇扬的,中地学说是提供人文地理和其他社会科学的一种想 法,一个楷模,也是新的研究的出发点。同时在计量地理学上,有促进作用, 荷兰在 50 年代,将次德海(Zeeder Sea)围海成陆地后,在数千平方公里范 围内,曾按照克氏的模式,规划居住点和交通网。 可是克氏的中地学说中,仍需修补以及有待改进之处,许多学者认为在 进行大规模实地试验中,发现有不太完善之处。第一,克氏的假设条件,脱 离现实,实际上许多自然因素,如地貌、资源、河流可能影响城镇大小、职 能特征和分布。同时快速廉价运输工具,可以扩展高级中地的吸引范围,并 影响低级中地职能的发挥,因而导致大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小城镇人口的减 退。第二,实际上城镇关系,并不是静止状态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不断发 生变化,是动的状态。第三,学说的市场最优原则主要以利润为标准,而对 历史、社会、民族等因素有所忽略,使学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时间的 推移,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消费原则,不断发生变化,市场最优原则的作用也 有所不同,城市体系是经过历史的演变而形成的,城市的服务职能,并不一 定取决于它们所在地的位置。因此许多学者不断对此学说提出问题,补充意 见,以便建立更为理想,更加现实的模式,给人文地理学增加更新的内容。
  本文标题:聚落形式-中地学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4/1953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4/19530.html

    标签:中地学说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