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明-二次经济大革命和生产形式
人类在世界上,最基本的目的是求生存,可是他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 理想完善的。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不但要适 应环境,同时也要利用环境,人类的物质文明,可以说是改造自然环境的成 果。 人类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发育了各种器官,有了这些特殊发育的 器官,人类不但能够生存,而且进而为万物之灵。人类有了各种器官,就有 创造能力,也积累了适应环境的经验。经验中发现了错误和缺点,然后加以 改良,人类的文化乃逐步前进。 人类文化虽然已经进入太空时代,可是人类日常生活仍旧依赖农业生 产,无论是吃与喝,无一不依赖着种植作物和繁殖牲畜,农业是人类在地面 上最主要的活动,也是改变地面现象的主要动力。 人文地理学着重在研究人类文化在地面上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而这种 文化景观,由人类文化演进的阶段而不同。人类的生活方式由简陋进步到繁 荣,而一切生活方式又都是适应它的特殊环境而产生的。现代文化最大的贡 献,是科学技术,科学以自然为对象,其原理的应用为技术,有了技术,就 可促成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目前的衣食住行,因为近代科学技术进步,变 得便利。农业由野生植物变成农作物,其间不知要经过多少年月和无数人类 的智慧和实验。自 18 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使整个人类从事于无穷尽的物质 生产。就交通而言,轮船、汽车、火车、飞机,以及电讯传播,使世界收缩 了几百倍,真成天下一家了。本章所讲的人类物质文明,分农业、工业和交 通三项加以叙述,它不是从经济地理的观点,着重数字和实际生产的情况, 它是从人类文化演进的角度来说明这三项人类物质文明的过程,也就是从人 文地理学来论述人类的经济活动。 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经过了二次经济上的大革命。第一次为农业大革 命,发生在远古时代的驯养动物和培植作物。人类的智慧和技术使野生动物 变为家畜,野生植物变成作物,这是一个伟大的改变。农业革命的结果是人 口剧增,自然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大的改变,以及主要文化的再适应。
第二次是工业革命,目前仍在汹涌澎湃地发展,它关系到全人类的前途。 到 1700 年,工业革命尚未普及以前,人类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的工具都 是靠体力劳动、手工制造,而且在农村中进行的。各种行业,如木匠、瓦工、 铁匠、修补业工人等都有师傅相传。人数既少而且分散。制造业一词英文为 “manufactur- ing”,意为 made by hand。到了 18 世纪工业化以后,制造 业就起了变化。第一,手工为机器所代替,产品大量增加。第二,体力被动 力所替代,即水力或燃料,甚至原子。可是这种发展对农村的劳工并不有利, 甚至剥夺了他们的生存机会。“罢工”一词 sabotage 源自法国工人用他们的 木鞋——sabot 阻塞机器开动的意思。 人类对工业的发源及传播的了解,远比农业更清楚。工业革命的发展有 详细的记载,并且有不少的研究发表,至少我们知道它的发源地,以及传播 路线。不象农业的发源及传播要经过历史考证,追求证据互相推理,并作出 各种假设。 概括说来,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易、消费三种,从人文地理学 的角度来讨论人类的经济活动,要以生产和交易为主要对象,而对于消费则 视为次要,因为生产和交易(包括交通和贸易)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但是 消费方面的地域差异性就比较小了。举例来说,纸浆的生产主要在温度较冷 的森林地区,但是纸的消费遍及于全世界。又如咖啡主要产区集中在热带的 巴西和哥伦比亚等几个国家,可是它的消费地区几乎到处都是。同时,生产 和交通贸易的资料较为齐备,易于研究,而消费的资料就不很完整,也就不 易研究。
生产之中,又可分为以下三级: 第一级,将地面上的资源加以利用和吸取。如:打鱼、采矿、伐木和农 耕。这一类生产又可分为“可再生产”或者“不再生产”。前者如农林等, 后者如渔、矿,尤其是矿产,一经采取,就无法复原,故又称“掠夺经济”。 第二级,工业上的制造过程,称为“制造业”。它主要是将第一级生产 的原料加以加工,使其产生价值。矿变成钢,林变成木材,鱼变成罐头鱼。 同时工业产品又可变成另一种工业的原料。如钢变为汽车工业的原料,木材 变成房屋建筑业的原料。这些第二级的生产,在地域上大都集中在北半球中 纬度地区。如美国、欧洲、苏联和日本。在美国则集中在东北部的工业带; 在欧洲聚集在西欧地区;在苏联,集中在莫斯科附近;日本则在内海沿岸。 有的国家,如巴西、墨西哥,已不光从事采矿业,也开始从事制造业。 象伊朗和阿拉伯地区的生产石油的国家,则从事于石油的多方面生产。 第三级,既不采集地面上的资源,也不加工制造,而是从事于产品的运 销与服务,包括批发零售、银行、医院、学校,及政府机关等各种服务行业。 与经济生产关系较密切的是交通和通讯,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电讯等。 就从事工作的人数而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为农业。农民的人数 占全球生产工作者的 75%,服务业的人员和交易活动约共占 12%,制造业人 数,只占 10%。其余如矿、渔、林等人数共只占 1%。 凡是渔、牧、农、林、矿的生产并不能立刻送到现代化市场出售,如小 麦要制成面粉,木材要制成纸浆,矿要熔炼制造成成品,鱼肉也需要处理, 棉花更需加工后才可供应顾客消费。这种改变产品形式以增加其价值的过程 叫做制造业,经济学上称为第二级生产。 世界上从事制造业的人数无法确知,估计约为全世界人口的 1/10,即 4 亿人,或是全世界全部受雇人员的 1/3,其分布情况,以西欧占首位,北美 次之,苏联第三。
第二次是工业革命,目前仍在汹涌澎湃地发展,它关系到全人类的前途。 到 1700 年,工业革命尚未普及以前,人类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的工具都 是靠体力劳动、手工制造,而且在农村中进行的。各种行业,如木匠、瓦工、 铁匠、修补业工人等都有师傅相传。人数既少而且分散。制造业一词英文为 “manufactur- ing”,意为 made by hand。到了 18 世纪工业化以后,制造 业就起了变化。第一,手工为机器所代替,产品大量增加。第二,体力被动 力所替代,即水力或燃料,甚至原子。可是这种发展对农村的劳工并不有利, 甚至剥夺了他们的生存机会。“罢工”一词 sabotage 源自法国工人用他们的 木鞋——sabot 阻塞机器开动的意思。 人类对工业的发源及传播的了解,远比农业更清楚。工业革命的发展有 详细的记载,并且有不少的研究发表,至少我们知道它的发源地,以及传播 路线。不象农业的发源及传播要经过历史考证,追求证据互相推理,并作出 各种假设。 概括说来,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易、消费三种,从人文地理学 的角度来讨论人类的经济活动,要以生产和交易为主要对象,而对于消费则 视为次要,因为生产和交易(包括交通和贸易)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但是 消费方面的地域差异性就比较小了。举例来说,纸浆的生产主要在温度较冷 的森林地区,但是纸的消费遍及于全世界。又如咖啡主要产区集中在热带的 巴西和哥伦比亚等几个国家,可是它的消费地区几乎到处都是。同时,生产 和交通贸易的资料较为齐备,易于研究,而消费的资料就不很完整,也就不 易研究。
生产之中,又可分为以下三级: 第一级,将地面上的资源加以利用和吸取。如:打鱼、采矿、伐木和农 耕。这一类生产又可分为“可再生产”或者“不再生产”。前者如农林等, 后者如渔、矿,尤其是矿产,一经采取,就无法复原,故又称“掠夺经济”。 第二级,工业上的制造过程,称为“制造业”。它主要是将第一级生产 的原料加以加工,使其产生价值。矿变成钢,林变成木材,鱼变成罐头鱼。 同时工业产品又可变成另一种工业的原料。如钢变为汽车工业的原料,木材 变成房屋建筑业的原料。这些第二级的生产,在地域上大都集中在北半球中 纬度地区。如美国、欧洲、苏联和日本。在美国则集中在东北部的工业带; 在欧洲聚集在西欧地区;在苏联,集中在莫斯科附近;日本则在内海沿岸。 有的国家,如巴西、墨西哥,已不光从事采矿业,也开始从事制造业。 象伊朗和阿拉伯地区的生产石油的国家,则从事于石油的多方面生产。 第三级,既不采集地面上的资源,也不加工制造,而是从事于产品的运 销与服务,包括批发零售、银行、医院、学校,及政府机关等各种服务行业。 与经济生产关系较密切的是交通和通讯,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电讯等。 就从事工作的人数而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为农业。农民的人数 占全球生产工作者的 75%,服务业的人员和交易活动约共占 12%,制造业人 数,只占 10%。其余如矿、渔、林等人数共只占 1%。 凡是渔、牧、农、林、矿的生产并不能立刻送到现代化市场出售,如小 麦要制成面粉,木材要制成纸浆,矿要熔炼制造成成品,鱼肉也需要处理, 棉花更需加工后才可供应顾客消费。这种改变产品形式以增加其价值的过程 叫做制造业,经济学上称为第二级生产。 世界上从事制造业的人数无法确知,估计约为全世界人口的 1/10,即 4 亿人,或是全世界全部受雇人员的 1/3,其分布情况,以西欧占首位,北美 次之,苏联第三。
本文标题:物质文明-二次经济大革命和生产形式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4/1952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4/19529.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4/1952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4/19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