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典园林类旅游资源概述
一、园林概念
园林,即“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 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 作而成的美丽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汪菊渊)。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园林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以法国古典园林的几何形园林为代表,其特 点是:整齐一律,均衡对称,为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园,笔直的 林荫道,规整的水池,华丽的雕像和喷泉,修剪过并具有一定造型排列成行 的树木,以及壮丽的建筑物等。它是建筑在西方“唯理”美学基础上,推崇 人工的几何美,反映了封建地主庄园的享乐意识,以及仪典性排场的需要。 东方,以中国山水园林为代表再现自然美,并和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从 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它深受山水诗词和山水游记的艺术 影响。有一些园林就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营造的,反映文人超然脱 俗的感情,飘逸的风度和无华的气质情操。满足文人可居、可游的要求。 我国人造园林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吴王夫差就建造了太湖风景区; 秦朝时建造了兰池宫的长池;汉武帝在建章宫太液池建造了蓬莱、方丈、瀛 洲三岛;魏晋南北朝时,又发展到沿湖岸布置假山、种植花木、布置各种建 筑物。从此以后,以水池为中心的园林布局,就成为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传 统手法。 明清时代,除了大规模营造皇家园林外,官僚贵族、地主豪绅,先后在 各地,尤其在江南造了许多私家园林,造园的手法也达到很高的水平。目前 保存的,大部分是明清时代的园林。
二、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我国古典园林同世界其他园林相比较,主要特点有:本于自然,高于自 然;建筑美与自然美高度的统一;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基础,以植被作为装点。利用山、水、植物的素材, 经过人工的改造、调整、加工、剪裁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 了的自然。例如我国南方,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温度高,降水丰富,风化与 侵蚀强烈,因而花岗岩、石灰岩和砂岩地区,多形成峰林地貌,山体空灵秀 丽。要把它完全模仿制作出来,是不可能的,其原因:一是空间容纳不下, 二是原始自然景物,典型性不集中,芜杂。只有通过人工改造,提炼,才能 将江南风光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出来,使人们在小的空间里,可以一览江南 山岳风景和水乡风光。 在园林内,匠师们选择不同色泽、纹理和造型的各种石块,创造出小尺 度的自然的峰、峦、岭、岫、洞、谷、悬崖、峭壁等。从它们的堆积章法和 构图上,可以看到天然山岳的构成规律和面貌。因此可以说,成功的假山都 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模写,使在很小的地段内展现出咫尺山林, 幻化出千岩万壑。 在园内开凿的各种水体也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的艺术概 括。哪怕再小的水面也必须曲折有致,有聚有分,有急流,有瀑布。并利用 山石点缀岸、矶、港汊,制造水口以显示水有源头。稍大的一些水面,则筑 堤、岛,架设各种各样桥梁。在有限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这就 是“一勺则江湖万里”之立意。 在植物配置上,以树木为主调。不讲究成行排列,也不以数量多取胜。 往往三株五株、虬枝枯干,而使人有蓊郁之感,联想到大自然发华繁茂的生 态环境。 山水园林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对自然各要素的利 用,要做到精炼、典型,使之“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符合自然之理,获 天然之趣。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 在山水园林中,以山水花木做为主体,体现一派自然风光,建筑是画龙 点睛之笔,二者融为一体,达到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效果。为达到这一点, 在园林建筑中,虽在景点上是重要标志,但数量有限,散落在山水之间,建 筑布局不追求严整、对称、均齐格局,而是因山就水,自由随宜,高低错落。 同时,还利用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通透、流动的可能性,把建筑物的小空 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联系起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 甫),“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许浑),描绘的就是小中见 大,丰富了美的感受。 廊,在建筑中本来是联系建筑物,划分空间的手段,但在园林中千变万 化,有楔入水面、飘然凌波的水廊;蜿蜒曲折、通花渡壑的游廊;蟠蜒山际、 随势起伏的爬山廊等,如纽带一样把建筑物与自然联贯起来,使建筑物同自 然界构成一个整体。
(三)诗画的情趣 园林布置在于成景。景,就是诗情画意。诗,是语言艺术,又叫时间艺 术;画,是造型艺术,又称为空间艺术。而园林是具有诗情画意的综合性立 体艺术。因此在园林建设中,时时处处在追求诗画情趣。 成功的园林作品,如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有着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组合起来,有前奏、起始、展开、转折、高潮和结尾的连续变化。例如“何 处黄鹏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杨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 别样红”(杨万里)、“万顷湖光平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石治棠),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荫杨里白沙堤”(白居易),是杭州西湖四个季节四 处代表的景点,游览者看着景色如踏歌行进。 在造园中,“以画入园,因画成景”,是传统的艺术手法。因而每个景 点,要达到“画境”,需利用框景的手法,制造一幅幅画面,如奇峰、怪石、 波光、云影等。在游览路线的组织上,因为水平位移的左右周围的视点变换, 或垂直位移的仰视、俯视和平视的变化,将各个景点纳入画面系统中,达到 最佳的效果,获得美的感受。因此可以说,中国园林是一幅把大自然概括和 升华的山水画,并又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到人们现实生活中来。
(四)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即主观 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即理念与生活,感情与景 物的结合。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融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是引 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的联想。正如宋代诗人严羽讲的“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 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与西方追求形象 本身的逼真性有很大区别。 中国山水园林借助于山、水、花木和建筑所构成的立体画面来传达意境 的信息,而且还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 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游人在园林中所领略的已不仅是眼睛能看到 的景观,而且还有不断在头脑中闪现的“景外之景”;不仅满足了视觉感观 上的美的享受,还能够获得不断的情思激发理念的联想,即“弦外音”,“景 外情”。这就是创作者做到“寓情于景”;旅游者感到处处皆景,“见景生 情”。
园林,即“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 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 作而成的美丽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汪菊渊)。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园林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以法国古典园林的几何形园林为代表,其特 点是:整齐一律,均衡对称,为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园,笔直的 林荫道,规整的水池,华丽的雕像和喷泉,修剪过并具有一定造型排列成行 的树木,以及壮丽的建筑物等。它是建筑在西方“唯理”美学基础上,推崇 人工的几何美,反映了封建地主庄园的享乐意识,以及仪典性排场的需要。 东方,以中国山水园林为代表再现自然美,并和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从 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它深受山水诗词和山水游记的艺术 影响。有一些园林就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营造的,反映文人超然脱 俗的感情,飘逸的风度和无华的气质情操。满足文人可居、可游的要求。 我国人造园林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吴王夫差就建造了太湖风景区; 秦朝时建造了兰池宫的长池;汉武帝在建章宫太液池建造了蓬莱、方丈、瀛 洲三岛;魏晋南北朝时,又发展到沿湖岸布置假山、种植花木、布置各种建 筑物。从此以后,以水池为中心的园林布局,就成为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传 统手法。 明清时代,除了大规模营造皇家园林外,官僚贵族、地主豪绅,先后在 各地,尤其在江南造了许多私家园林,造园的手法也达到很高的水平。目前 保存的,大部分是明清时代的园林。
二、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我国古典园林同世界其他园林相比较,主要特点有:本于自然,高于自 然;建筑美与自然美高度的统一;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基础,以植被作为装点。利用山、水、植物的素材, 经过人工的改造、调整、加工、剪裁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 了的自然。例如我国南方,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温度高,降水丰富,风化与 侵蚀强烈,因而花岗岩、石灰岩和砂岩地区,多形成峰林地貌,山体空灵秀 丽。要把它完全模仿制作出来,是不可能的,其原因:一是空间容纳不下, 二是原始自然景物,典型性不集中,芜杂。只有通过人工改造,提炼,才能 将江南风光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出来,使人们在小的空间里,可以一览江南 山岳风景和水乡风光。 在园林内,匠师们选择不同色泽、纹理和造型的各种石块,创造出小尺 度的自然的峰、峦、岭、岫、洞、谷、悬崖、峭壁等。从它们的堆积章法和 构图上,可以看到天然山岳的构成规律和面貌。因此可以说,成功的假山都 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模写,使在很小的地段内展现出咫尺山林, 幻化出千岩万壑。 在园内开凿的各种水体也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的艺术概 括。哪怕再小的水面也必须曲折有致,有聚有分,有急流,有瀑布。并利用 山石点缀岸、矶、港汊,制造水口以显示水有源头。稍大的一些水面,则筑 堤、岛,架设各种各样桥梁。在有限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这就 是“一勺则江湖万里”之立意。 在植物配置上,以树木为主调。不讲究成行排列,也不以数量多取胜。 往往三株五株、虬枝枯干,而使人有蓊郁之感,联想到大自然发华繁茂的生 态环境。 山水园林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对自然各要素的利 用,要做到精炼、典型,使之“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符合自然之理,获 天然之趣。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 在山水园林中,以山水花木做为主体,体现一派自然风光,建筑是画龙 点睛之笔,二者融为一体,达到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效果。为达到这一点, 在园林建筑中,虽在景点上是重要标志,但数量有限,散落在山水之间,建 筑布局不追求严整、对称、均齐格局,而是因山就水,自由随宜,高低错落。 同时,还利用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通透、流动的可能性,把建筑物的小空 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联系起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 甫),“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许浑),描绘的就是小中见 大,丰富了美的感受。 廊,在建筑中本来是联系建筑物,划分空间的手段,但在园林中千变万 化,有楔入水面、飘然凌波的水廊;蜿蜒曲折、通花渡壑的游廊;蟠蜒山际、 随势起伏的爬山廊等,如纽带一样把建筑物与自然联贯起来,使建筑物同自 然界构成一个整体。
(三)诗画的情趣 园林布置在于成景。景,就是诗情画意。诗,是语言艺术,又叫时间艺 术;画,是造型艺术,又称为空间艺术。而园林是具有诗情画意的综合性立 体艺术。因此在园林建设中,时时处处在追求诗画情趣。 成功的园林作品,如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有着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组合起来,有前奏、起始、展开、转折、高潮和结尾的连续变化。例如“何 处黄鹏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杨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 别样红”(杨万里)、“万顷湖光平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石治棠),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荫杨里白沙堤”(白居易),是杭州西湖四个季节四 处代表的景点,游览者看着景色如踏歌行进。 在造园中,“以画入园,因画成景”,是传统的艺术手法。因而每个景 点,要达到“画境”,需利用框景的手法,制造一幅幅画面,如奇峰、怪石、 波光、云影等。在游览路线的组织上,因为水平位移的左右周围的视点变换, 或垂直位移的仰视、俯视和平视的变化,将各个景点纳入画面系统中,达到 最佳的效果,获得美的感受。因此可以说,中国园林是一幅把大自然概括和 升华的山水画,并又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到人们现实生活中来。
(四)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即主观 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即理念与生活,感情与景 物的结合。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融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是引 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的联想。正如宋代诗人严羽讲的“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 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与西方追求形象 本身的逼真性有很大区别。 中国山水园林借助于山、水、花木和建筑所构成的立体画面来传达意境 的信息,而且还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 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游人在园林中所领略的已不仅是眼睛能看到 的景观,而且还有不断在头脑中闪现的“景外之景”;不仅满足了视觉感观 上的美的享受,还能够获得不断的情思激发理念的联想,即“弦外音”,“景 外情”。这就是创作者做到“寓情于景”;旅游者感到处处皆景,“见景生 情”。
本文标题:第一节 古典园林类旅游资源概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0/1912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0/19123.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0/1912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0/19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