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大陆(9)
2.干草原带
自森林带向大陆方向前进,降水逐渐减少,干季逐渐延长,树木渐渐稀少,然后过渡为热带稀树干草原。这一类型在澳大利亚分布较广,主要是在西澳大利亚州西部、大陆北部和东部的内陆。这里降水量少于700mm,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草本植物主要有毛茛科、百合科、兰科和禾本科草类。草原中散生着能适应较长干季的桉树属、金合欢属的乔木和灌木,在西北部地区则散生着特殊的瓶树,它树干粗壮,树干的组织内能积蓄水分。草原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木本百合科植物——黄万年青属,这是澳大利亚特有的灌木,木质茎高6—9m,茎上有1m以上的草状粗糙叶子,花序高达3m。随着雨季的缩短和降水量减少,热带稀树干草原具有愈来愈明显的旱生外貌,独株乔木减少,草被变得稀疏而短小,而后逐渐过渡为灌木草原和草本草原。干草原带的土壤,主要有黑土和红棕壤。黑土分布在东部高地内陆,因发育在草地植被之下,含有较多的腐殖质,肥力较高。红棕壤是澳大利亚的具有中等降水量(400—650mm)、干湿季交替地区的典型土壤,它们发育在稀树干草原植被之下,表土呈棕色,壤质,底土呈红棕色,粘质。3.荒漠带澳大利亚荒漠分为热带荒漠和亚热带荒漠两种类型。大陆中部南回归线两侧,气候十分干旱,沙漠遍布,属热带荒漠。在平行排列的沙垄的斜坡和顶部生长着硬叶旱生禾本科植丛——鬣刺型植物,这种植丛主要由三齿草属的各个种和野百合属的两个种组成。这种多年生植物能抗耐久旱,雨后能形成郁闭的植被。在沙垄间的平坦地方生长着金合欢属的特殊种——无脉金合欢和桉树属的灌木丛。30°S以南的大澳大利亚湾沿岸为亚热带荒漠。年降水量在250—500mm的地区,主要发育着以灌木和半灌木为主的群落,在当地叫马利灌丛,灌丛中的空地上生长着针茅草丛。年降水量不足250mm的地区,分布着猪毛菜灌木荒漠。纳勒博平原是这种灌木荒漠的典型例子。这里仅能生长滨藜属和猪毛菜属的灌木,草本植被稀疏,主要为针茅属和黍属草丛。荒漠带的土壤是无农业价值的未成熟的荒漠土,它包括内陆沙漠区的灰色及棕色粘质土壤,马利灌丛的栗色土壤,这类土壤缺乏腐殖质。沙漠区还有大片盐碱土。
六、动物界
(一)动物区系特征
在动物区系中,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属于澳洲区。除此之外,澳洲区还包括新几内(亚伊里安岛)、俾斯麦群岛、所罗门群岛和帝汶岛。作为澳洲区主要构成部分的澳大利亚大陆,在动物区系方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古老性(即原始性)和特有性。澳洲动物区系按其古老性来说,在八大区中仅次于新西兰动物区系而占第二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单孔目动物是哺乳类中最原始的,代表动物有鸭嘴兽和针鼹,这两种动物为澳大利亚所特有。这种动物的生殖孔和排泄孔同时开口于泄殖腔,与外界只有一孔相通,单孔目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它们以产卵进行生殖,没有乳房也没有乳头,乳汁顺毛而出。有袋目动物种类多,它们属于两个亚目:多门齿亚目和双门齿亚目。除南美洲还有几种有袋目动物外,其他大陆仅见于地下化石。澳大利亚有袋目动物有12科,约150种,它们分布于所有的生境。有袋目动物也是比较原始的哺乳类动物,幼仔出生时发育很不成熟,必须在母兽腹外育儿袋中继续发育相当长一段时间,如赤大袋鼠的幼仔要在出生200天后才离开母体育儿袋。澳大利亚肺鱼也是古老肺鱼残存下来的属。目前世界上肺鱼类中仅存三属,除本区外,南美、非洲各有一属。澳大利亚肺鱼是三叠纪肺鱼的后代,只分布在大陆东北部的少数河流中,干季时,它钻进泥土中,靠肺进行呼吸。体现澳大利亚动物区系的古老性例子,还有很多,不再列举。澳大利亚动物区系的特有性也是很重要的。上面列举的典型动物也都是特有的。此外,还有许多特有动物。例如有袋目的树袋熊(或称考拉)、蜜袋貂、袋鼯、袋鼹等。鸟类中有记录的达650种以上,其中450多种是特有种。走禽类的鸸鹋是世界较大的陆地鸟。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左边一只袋鼠,右边一只鸸鹋,可见袋鼠和鸸鹋都是代表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鸸鹋生活在澳大利亚草原和沙漠地区,翅膀已退化,不能飞翔,善于奔跑。在大陆东南部森林中有羽毛美丽的琴鸟,以尾羽极似箜篌(古乐器,象瑟而比较小)而得名。雄鸟尾部外侧有一对长羽分向左右,弯曲如弓,鸣声悦耳。在森林中还有一种珍奇鸟类——笑鸟,因为它会发出一种特殊笑声。世界上共有310种鹦鹉,60种生活在澳大利亚,种类之多超过其他大陆。鹦鹉分黑白两种,黑鹦鹉有较宽的尾,白鹦鹉有玫瑰色的冠,都很美丽。风鸟、食火鸡等也是特有鸟类。爬虫类中的蜥蜴是特有的。刺蜴身上的刺状赘瘤可吸收空气中的少量水分。全大陆只有澳洲犬是当地的大型食肉兽,也是特有动物。其他高级哺乳类动物本区几乎没有。在距今约2.2亿年以前三叠纪时期,地球上各大陆几乎相连而组成一个泛大陆。当时气候温暖而半干燥,原始的哺乳动物开始产生,并不断发展。中生代末期泛大陆逐渐分裂、漂移。第三纪以来,澳大利亚大陆就与其他大陆隔绝了,近代哺乳类的祖先在北方大陆发展的时候,澳大利亚仍是有袋类动物占统治地位。澳大利亚分离出来以后,一直比较稳定,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冰川活动。从现代自然条件看,有森林、草原,也有荒漠,为各类动物提供了较为多样的生境。再加上原来大陆上没有大型的真兽类(即有胎盘类)动物与它们进行生存竞争,因而使澳大利亚原始动物得以保存并发展。后来,虽然引进了真兽类动物,但不久对于这些古老动物就进行人工保护了。重视环境保护,顺乎自然生态规律,是澳大利亚得以保存世界上许多珍贵的原始动物,享有“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美称的重要原因。
自森林带向大陆方向前进,降水逐渐减少,干季逐渐延长,树木渐渐稀少,然后过渡为热带稀树干草原。这一类型在澳大利亚分布较广,主要是在西澳大利亚州西部、大陆北部和东部的内陆。这里降水量少于700mm,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草本植物主要有毛茛科、百合科、兰科和禾本科草类。草原中散生着能适应较长干季的桉树属、金合欢属的乔木和灌木,在西北部地区则散生着特殊的瓶树,它树干粗壮,树干的组织内能积蓄水分。草原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木本百合科植物——黄万年青属,这是澳大利亚特有的灌木,木质茎高6—9m,茎上有1m以上的草状粗糙叶子,花序高达3m。随着雨季的缩短和降水量减少,热带稀树干草原具有愈来愈明显的旱生外貌,独株乔木减少,草被变得稀疏而短小,而后逐渐过渡为灌木草原和草本草原。干草原带的土壤,主要有黑土和红棕壤。黑土分布在东部高地内陆,因发育在草地植被之下,含有较多的腐殖质,肥力较高。红棕壤是澳大利亚的具有中等降水量(400—650mm)、干湿季交替地区的典型土壤,它们发育在稀树干草原植被之下,表土呈棕色,壤质,底土呈红棕色,粘质。3.荒漠带澳大利亚荒漠分为热带荒漠和亚热带荒漠两种类型。大陆中部南回归线两侧,气候十分干旱,沙漠遍布,属热带荒漠。在平行排列的沙垄的斜坡和顶部生长着硬叶旱生禾本科植丛——鬣刺型植物,这种植丛主要由三齿草属的各个种和野百合属的两个种组成。这种多年生植物能抗耐久旱,雨后能形成郁闭的植被。在沙垄间的平坦地方生长着金合欢属的特殊种——无脉金合欢和桉树属的灌木丛。30°S以南的大澳大利亚湾沿岸为亚热带荒漠。年降水量在250—500mm的地区,主要发育着以灌木和半灌木为主的群落,在当地叫马利灌丛,灌丛中的空地上生长着针茅草丛。年降水量不足250mm的地区,分布着猪毛菜灌木荒漠。纳勒博平原是这种灌木荒漠的典型例子。这里仅能生长滨藜属和猪毛菜属的灌木,草本植被稀疏,主要为针茅属和黍属草丛。荒漠带的土壤是无农业价值的未成熟的荒漠土,它包括内陆沙漠区的灰色及棕色粘质土壤,马利灌丛的栗色土壤,这类土壤缺乏腐殖质。沙漠区还有大片盐碱土。
六、动物界
(一)动物区系特征
在动物区系中,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属于澳洲区。除此之外,澳洲区还包括新几内(亚伊里安岛)、俾斯麦群岛、所罗门群岛和帝汶岛。作为澳洲区主要构成部分的澳大利亚大陆,在动物区系方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古老性(即原始性)和特有性。澳洲动物区系按其古老性来说,在八大区中仅次于新西兰动物区系而占第二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单孔目动物是哺乳类中最原始的,代表动物有鸭嘴兽和针鼹,这两种动物为澳大利亚所特有。这种动物的生殖孔和排泄孔同时开口于泄殖腔,与外界只有一孔相通,单孔目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它们以产卵进行生殖,没有乳房也没有乳头,乳汁顺毛而出。有袋目动物种类多,它们属于两个亚目:多门齿亚目和双门齿亚目。除南美洲还有几种有袋目动物外,其他大陆仅见于地下化石。澳大利亚有袋目动物有12科,约150种,它们分布于所有的生境。有袋目动物也是比较原始的哺乳类动物,幼仔出生时发育很不成熟,必须在母兽腹外育儿袋中继续发育相当长一段时间,如赤大袋鼠的幼仔要在出生200天后才离开母体育儿袋。澳大利亚肺鱼也是古老肺鱼残存下来的属。目前世界上肺鱼类中仅存三属,除本区外,南美、非洲各有一属。澳大利亚肺鱼是三叠纪肺鱼的后代,只分布在大陆东北部的少数河流中,干季时,它钻进泥土中,靠肺进行呼吸。体现澳大利亚动物区系的古老性例子,还有很多,不再列举。澳大利亚动物区系的特有性也是很重要的。上面列举的典型动物也都是特有的。此外,还有许多特有动物。例如有袋目的树袋熊(或称考拉)、蜜袋貂、袋鼯、袋鼹等。鸟类中有记录的达650种以上,其中450多种是特有种。走禽类的鸸鹋是世界较大的陆地鸟。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左边一只袋鼠,右边一只鸸鹋,可见袋鼠和鸸鹋都是代表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鸸鹋生活在澳大利亚草原和沙漠地区,翅膀已退化,不能飞翔,善于奔跑。在大陆东南部森林中有羽毛美丽的琴鸟,以尾羽极似箜篌(古乐器,象瑟而比较小)而得名。雄鸟尾部外侧有一对长羽分向左右,弯曲如弓,鸣声悦耳。在森林中还有一种珍奇鸟类——笑鸟,因为它会发出一种特殊笑声。世界上共有310种鹦鹉,60种生活在澳大利亚,种类之多超过其他大陆。鹦鹉分黑白两种,黑鹦鹉有较宽的尾,白鹦鹉有玫瑰色的冠,都很美丽。风鸟、食火鸡等也是特有鸟类。爬虫类中的蜥蜴是特有的。刺蜴身上的刺状赘瘤可吸收空气中的少量水分。全大陆只有澳洲犬是当地的大型食肉兽,也是特有动物。其他高级哺乳类动物本区几乎没有。在距今约2.2亿年以前三叠纪时期,地球上各大陆几乎相连而组成一个泛大陆。当时气候温暖而半干燥,原始的哺乳动物开始产生,并不断发展。中生代末期泛大陆逐渐分裂、漂移。第三纪以来,澳大利亚大陆就与其他大陆隔绝了,近代哺乳类的祖先在北方大陆发展的时候,澳大利亚仍是有袋类动物占统治地位。澳大利亚分离出来以后,一直比较稳定,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冰川活动。从现代自然条件看,有森林、草原,也有荒漠,为各类动物提供了较为多样的生境。再加上原来大陆上没有大型的真兽类(即有胎盘类)动物与它们进行生存竞争,因而使澳大利亚原始动物得以保存并发展。后来,虽然引进了真兽类动物,但不久对于这些古老动物就进行人工保护了。重视环境保护,顺乎自然生态规律,是澳大利亚得以保存世界上许多珍贵的原始动物,享有“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美称的重要原因。
本文标题:澳大利亚大陆(9)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54/1195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54/11958.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54/1195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54/1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