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地理感性知识和地理理性知识的教学?(2)
二、地理理性知识的教学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特别是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理性知识占的比重是
很大的。地理理性知识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的地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思维,并使地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形成地理理性认识,获得地理
理性知识。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外表,还要求
学生能够透过外表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地理理性知识的教学必须
同地理直观方法紧密地配合,注重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方法的
运用。
1.怎样进行地理概念的教学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地理概念的教学是使学生通过
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揭示各种地理事物本质属性,从而建立地理概念。
(1)学生形成地理概念是从对地理事实材料的感知、分析、综合开始的,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地理事物的本质,然后用一个适当的词语概括
这一概念。可见,地理概念的形成依赖于地理感性知识的形成。因此在实际
教学中,应采用感知(借助直观教具或已有感性知识)→分析(对感知到的现象
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得到理性概念的教学程序。
例:“回归线”的教学
第一步: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教师可用“三球仪”,《地球公转示
意图》、还可以利用教鞭和地球仪配合演示(如图62 图示)。
第二步: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绕日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有什么
变化?
第三步: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分析一下太阳直射点移动有什么规律?或
特点?
第四步:请同学们看:当太阳直射点向北半球移动时,到哪条纬度就不
再向北移动了,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出现什么变化?(或现象)
第五步:同上提出南半球的问题。
第六步:这两条纬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和最南界。纬度是23.5°N 和
23.5°S。同时这两条纬线还指示了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这里就开始回移(回头)
的现象。根据这种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称这两条纬线为⋯⋯?
第七步:回归线。
例2:“山脉”的教学。
第一步:用一长条硬纸、折叠、在绘上一系列山形图案见图63 示意图:
第二步:将其折叠只剩一个山,提问:请观察图上绘的是什么地形?—
—山
第三步:这是一座山,如果我们看见许多的山连成串(此时教师将折叠纸
拉直,现出一串山),管这一串山叫什么呢?——山脉
第四步:山脉的延伸方向,我们叫走向。
⋯⋯
(2)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地理概念给于明确、准确的讲解。否则就会
给学生造成思维上的混乱。如教师问“中国的地势特点是什么?”,学生回
答的却是:“地形多种多样”。因此,地理概念的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地图、
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特别是比较贴切的比喻等,使学生能
从具体到抽象,形成准确、清晰的地理概念。
例:“褶皱”“断层”的教学,教师就应自制一些教具,如用不同颜色
的海绵、或书页等进行演示。要是能放一段录相就更形象了。
(3)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概念,教学中应有不同的要求和教法。比
如初中阶段对概念就尽量不要求学生记忆严格的定义,而高中阶段则要给出
正确、严格的定义。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较差,教学中应多从直观感受入手,
从具体的实例开始,分析归纳出概念。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教地理概念时,
也可以先给出概念的定义,再做具体的分析、比较。
如《高中地理》中的“能源”、“自然资源”、“自然带”就是先对概
念下了严格的定义,之后再学习分类等知识。教师教学时就要对定义做准确
的解释,而《初中地理》(人教版)中关于“自然带”的概念是这样讲的:“世
界气候有冷热、干湿等地区差异,陆地上反映各地气候特征的自然景观,也
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多呈带状分布,所以叫作自然带。”并不
要求教师给严格定义。
2.怎样进行地理特征的教学
地理特征是多种多样的,如非洲的地形特征、中国的气候特征、新加坡
的经济特征、中国北方地区特征等。既有自然环境特征,又有经济环境特征。
既有世界、国家等大区域的特征,也可以有某一地区或某一地理事物的特征。
在教学中,归纳、综合、比较的方法是进行地理特征教学的主要方法。
例:《北京版初中地理》中关于“中国降水的特征”教学。
第一步:我国的降水存在着地区分布不均和时间分配不均的特征。
第二步:观察《中国年降水量图》,请同学们先看图例,根据图例提供
的线索分析我国各地降水状况?
第三步: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400 毫米、800 毫米、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
并指出大致穿过的地区?
第四步:请同学们归纳我国降水分布的规律是什么?
第五步:出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
第六步:请同学们读出四城市降水最多的季节各是哪几个月?
第七步:通过这四个代表性城市降水的状况,请分析我国降水在一年中
变化的特点?
3.怎样进行地理规律的教学
地理规律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联系,在认识地理事物结构、成因、分布
中起重要的作用。掌握地理事物分布、演变的规律;有利于使学生了解事物
的本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记忆地理知识的能力。
(1)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最常见的是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知识。
这两种规律知识都是对地理感性知识中的地理分布和演变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和发展。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一般是感性知识在前,地理规律紧接其后。因此
教学中应采取首先通过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地理分布、演变的感性知识,
之后,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从中归纳概括出地理
规律。
例如前面举过的“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我国降水分布的规律”
都是在观察、读图之后,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概括出规
律的。
(2)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为学生
理解地理规律创造了条件。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前面已学过的有关基础
知识,帮助学生运用旧知识、旧规律和成因,学习认识新的地理规律。
例:“中国的水能资源”教学(北京版教材)。
第一步:读《中国水能资源分布图》,指出各地区水能资源量。(得出分
布不均)
第二步:在图中请同学找出水能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得出水能集中西南
地区)
第三步: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华北、东北地区也有松花江、黄河这样
的大河,可是水能蕴藏量却很少?西南地区却很多?(教师提问后应停一下,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再提示可以结合学过的地形去考虑)
第四步:读《中国主要流域水能蕴藏量图》,请说出我国水能资源蕴藏
最多的是哪条河?
第五步:对比长江和黄河水能蕴藏量,请同学们思考:两河长度相差不
到一千千米,可为什么水能量却相差这么大?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黄河、长
江水系知识。分析河流水能的多少与水系大小,流域内降水多少,河流水量
大小,及流域内地形有联系。使学生初步认识水能分布的一般规律。
4.怎样进行地理成因的教学
任何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产生,任何地理规律和地理特征的形成,都
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各种地理事物、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结果。随
着地理教育的发展,地理教学观念的转变,知识教学已不能仅仅是告诉学生
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是什么的表象描述,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也就
是说还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地理基本理论。地理成因就属地理基本理论知识,
它对学生理解、掌握、运用地理知识,树立环境观念、规范自己行为都有非
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在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l)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地理要素发生变
化,必然会导致其它要素的变化,也就是说,一种地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
就会引起另一种地理现象的产生,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在讲授
地理成因时,建立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理清关系,理解成因的有效方法。
例1:讲述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就可以采用下列知识结构图。
地球绕日公转
地轴倾斜66.5 °
保持一定方向
太阳直射点
在地球表面
南北移动
四季更替
黄赤交角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公转轨道
形成造成
造成
造成
例2:初中教材(北京版)我国的气候特征中“气候复杂多样”的成因分
析。
中国面积大
我国动植物种类繁多
(2)在教学中要以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结合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积极引导学
生发问、激发兴趣、开动脑筋,认识成因。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地理
知识。
例:京版初中第二册,华南地区气候特征的教学。
第一步:将教材P72 的福州、广州、南宁、海口四城市的位置在《中国
政区图》中找到。
第二步:读这四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说明这四个城市的气
温和降水有什么共同性?
第三步: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此地区会一年大部分时间都表现为
高温多雨呢?
第四步:此时学生们会联想学过的温度与纬度关系、降水与季风活动的
关系,所处地理位置等等要素对华南地区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完整的明
晰华南地区气候的显著特征是高温多雨。
(3)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述、动态录相或投影的演示都可以帮助学生尽
快的理解成因,掌握成因,运用成因分析问题。如讲授地震是怎么回事,为
什么难预报,为什么突然地表快速颤动时,教师可以这样比喻:拔河比赛时,
界河上的绳子受很大的拉力,突然绳子断了,会怎样呢?也可举学生常玩的
骑人比赛。压力和拉力大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产生颤动,发生地震。
(4)不同的学生(如城市的学生与农村的学生)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
的教材,对成因的讲述要求应该不一样。例如高中阶段的学生应重视成因教
学,尽量利用地理的基本原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要求上
应该是理解和应用的层次。在初中阶段,地理成因的分析是为帮助学生记忆
和理解其它知识的重要手段,故不应过多、过细的分析,也不要要求学生必
须理解或掌握。
例如初中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工业部门的分布与矿产资源和交通有着重要
的联系,并能说出哪个部门应接近哪种资源就可以了。而高中则要求从工业
布局的理论去掌握某地区工业布局的原理,同时还要求会应用原理分析具体
问题、评价布局的合理性。
由以上各种地理理性知识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地理理性知识
的教学要有地理感性知识教学做基础和支撑。中学阶段,离开感性知识教学
就不可能完成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
地理基础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种地理基础知识之间,既有区
别,又有联系。做为地理事实材料的感性知识是认识过程中的最低层次,也
是最基础的认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等知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中间层次,
是一般的较为简单的认识活动——地理成因或地理理论是认识的高层次,需
要以前两个层次的知识为条件,进行较复杂的归纳、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
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它们联系起来,使学
生不仅了解“有什么”,还能认识“为什么”,更应该懂得应用地理知识“做
什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教学体系,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
果,完成中学地理大纲所规定的知识教学要求。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14/915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14/9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