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中国城市的形状(3)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3-3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山城也往往成为不规则的城市,今天的重庆就是一个典型例证。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会处一个半岛上,城市建于山上,城墙周十二里六分,门十七,九开八闭,俗以为九宫八卦之形,环江为池,形成不规则的城市。像重庆这样的不规则形山城,完全是受两江和山地地形制约的结果。今天的重庆市更沿长江、嘉陵江发展,形状愈加不规则,体现了当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与重庆相似的还有四川万县、江西石城等。纯粹受山地地形限制的城市有四川西昌、雅安,山西石楼等,也都是不规则城市。石楼城周三里三十步,建于唐代,明重修,沙河绕城以为池,完全依河而筑,弯弯曲曲,说不上是什么形状。

  在不规则的城市中,还有一种类型,即两城并列,从单独一个城看,形状是规则的,把两个城合起来看,形状就不规则了。譬如今天的呼和浩特,是由历史上的绥远、归化二城演变而来的,二城基本上都是方形,距离甚远,连为一个城市就成为不规则形。绥远城在东北,归化城在西南,前者大而后者小,后来归化城外发展较快,使该城成为不规则形。归化城也就是明代时蒙古俺答汗所修建的板升,是蒙古地区最早出现的城郭之一。板升即蒙语屋、建筑物的意思。类似这样的城市还有甘肃夏河、平凉,陕西安康等。

  到了近现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代城市多成为不规则形,几乎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今天的西安市本来是东西向的长方形,直到建国初期,除四关外,市区仍未超出城墙的范围,建成区仅13.2平方千米。经过建国后40余年的建设,东、西、南、北郊都有很大发展,东到纺织城,西至三桥镇,南逾电视塔,北超龙首村,东、西、南、北各数十里,已经很难说它属于什么形状,只能说是不规则形。而且,今天的西安市还有飞区阎良,更使它的形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清代太原城基本上维持明代的规模,为南北向的长方形。顺治六年(1649年)在城西南角划出一块地方修筑满城,南北长二百六十七丈,东西宽一百六十一丈六尺,周围共八百四十三丈四尺。明代的南关城在明末战争中遭到一定破坏,顺治十七年(1660年)巡抚白如梅“修筑东西墙接大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官府在小北门外柏树园普济观一带设机器局,北门外一带形成了新的城区。这说明由于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城区拓展速度加快,并逐渐冲破城墙的束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铁路线穿过太原城区东部,车站设在承恩门外(又称新南门、首义门)。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铁路沿线城区迅速拓展,居民点迅速增多,城墙内的街道从南、北、东三个方向伸展出去。火车站附近的首义关街、晋西路、桥头街日益兴盛起来。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太原城四关之内共有3万人,到清末时已发展到5万人。到1936年,太原市辖区东至把儿沟,西至汾河边,南至大营盘,北至新城,总面积约15平方千米。1949年,太原房屋建筑面积为300万平方米,人口21万。1949年后,太原城区在继续向南北推进的同时,城区迅速拓展到汾河以西,逐渐形成一座跨河而建的城市。

  今天的太原市,其建成区早已越出城墙的范围,向南、北、东三个方向发展,尤以南北伸延最远。老城区只有8平方千米,而今天以老城区为中心的汾河以东建成区,大约7倍于老城区,形状为南北向的长条形,极不规则。由于汾河以东可利用的土地已基本上被全部利用,太原市只能向汾河以西发展,今天汾河以西的建成区已三倍于老城区,也是沿汾河作南北向展开,从而使太原城跨河而立,汾河纵贯市区,形状更加不规则。

  明清的济南城,形状接近方形。明洪武四年(1371年),包砌砖石,城周十二里四十八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济南城区向四郊扩展。

  济南的四座城门在城区拓展中,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并不处于相等的地位,西郊的发展最早也最快,北关的发展则是相当缓慢。由于城内大明湖的存在,北门是水门,“启以季春,闭以孟冬”,不利通行。北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是湖泊沼泽区,“多陂泽,多斥卤,多砂砾”,故开发较晚,直到清朝末年仍然人口稀少,经济萧条。济南座落在东西交通大道上,东门和西门在城市对外交通中地位重要,尤其是西门,由于泺水连通大清河,后来又是小清河的源头,有舟楫之利,因此西门可以说是城市对外交通的水陆枢纽。元初大批西域穆斯林商人来济南经商和定居,西郊是穆斯林的一处聚集地,杆石桥东建有清真大寺,形成了“回回街”。明代济南成为省会后,由于官署衙门大量迁入济南,特别是明德藩王宫的修建,使城内空间拥挤不堪,一些住户、商人、官僚,甚至行政机关,只好在城郊选址建房,致使城郊迅速形成人烟稠密的居民区。对济南城来说,以东、西、南城门为中心形成三条关外大街,然后又以关外大街为主轴,形成次级街巷。离城门愈近,交通愈方便的地方形成居民区也越早,反之,居民区形成就比较晚。在西郊,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趵突泉,这里水源丰富,航运方便,风景秀丽,又距西门较近,因此很快形成以趵突泉为中心的稠密居民区。明末趵突泉周围居户已达数百家。在康熙九年(1670年)的一次大风雨中,“趵突泉水溢,飘没庐舍无算”。乾隆中叶趵突泉周围有20条街巷,达到1208户,4738人。人口稠密,可见一斑。西郊地理条件优越,是济南市最早转化为市区的地方。由于明清时为安插官署而迁出的寺观多数都建于南郊,济南南郊居民虽少,但寺观之多却为四郊之首。尽管南郊近南山,地势高亢,道路坎坷崎岖,但也少有水患,并且北有城河,东有黑虎泉群,水源也容易解决,具有定居的许多有利条件。加之南门是南山木材、薪柴、山货等进城的主要孔道,更加促进了南郊的发展。而且南关还是驻军区,营房密集,人数也很可观,乾隆中叶,南郊有21街巷,1117户,4851人。东关发展缓慢,据记载宋人曾在东门外建净居寺,明末刘敕在东门外建有别墅一瑞园。但直到乾隆中叶,东郊只有7条街巷,不足600人。这主要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特别是东南山区山水冲沟经过东关,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到洪水的冲没,发展缓慢也很自然。另外,东门外偏北靠近人烟稀少的湖泊沼泽地带,门内又有大明湖,也是城内居户稀少的地区,这都制约着东郊的发展。清咸丰年间,捻军围攻济南,团练大臣杜鄂,“因关厢无障蔽,督绅董筑土圩以环之,周四十里”。这就把东、南、西三城郊以及北郊的大片土地围进圩内,大致北到水屯,东到柳行头。同治时为加强防御改筑石圩,“以城北多水,缺其一面,减圩之三”。石圩的修筑,标志着城郊已经成为市区的一部分,石圩也就是城区扩展的边界。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的形状(3)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7/617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7/6171.html

标签:城市中国形状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