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5)
内城也就是汉魏洛阳城,除重建宫城外,又兴建了许多寺庙,著名的永宁寺就在铜驼街之西,其他基本上依如汉魏之旧,变化不大。
外城是北魏新建的。“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余。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百二十里。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对于北魏洛阳外城的大小,历来都有争论,主要是杨炫之所说的20里和15里之里,到底是道里之里还是闾里之里。一种意见认为即道里之里,一种意见认为即闾里之里。按照考古发掘所复原的北魏洛阳城图,应为道里之里。也就是说,北魏洛阳外城与里城的方向相反,由南北向的长方形变成了东西向的长方形。对北魏洛阳城里的多少也有不同记载,除杨炫之的220里外,还有景明二年(501年)“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于京四面筑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的记载。据宿白先生估算,按东西20里,南北15里的规模,也只能布设300个里坊,除去道路、宫殿、庙社、府曹,以220里之说比较接近实际。这220个里坊主要分布在外城,十分整齐。其称呼可以里相称,也可以坊相称,均见于文献记载。里为方形,方300步,或周长1200步,开四门,有十字形街道。里坊整齐,有里正二人管理,制度严密,其目的就是便于维护社会治安,使“奸盗永止”。
北魏洛阳设有三市,东西两郭的市都设在距离洛阳旧城3里外的地方。西郭市“周回八里”,名大市,在白马寺东。经考古发掘,大市范围内的瓦片堆积层,有的地方厚达2米,证明大市十分繁荣。“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市北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輀车为事。”可见大市的繁荣带动了周围里坊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大市为中心的经济繁华区。西郭市即汉魏马市,亦称小市。建春门外石桥南“有魏朝时马市”,“即中朝牛马市”,证明马市在北魏时称牛马市,为牲畜交易市场。南郭的市名四通市,在旧城宣阳门外。“别立市于洛水南,号曰四通市,民间谓永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士庶须脍,皆诣取之。”“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由于四通市位于洛水浮桥永桥之南,水路交通方便,又靠近四夷馆,来洛阳经商的各国商人无不云集于此。伊、洛之间为四夷里,主要居住外国客人,“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已成为洛阳城南最繁华的所在。
北魏洛阳城既改造了汉魏洛阳旧城,又新建了外城,宏伟壮观,布局整齐,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里、外城的佛寺达1367所,皆建筑宏丽,也为洛阳城增添了光彩。其具体位置,见《洛阳伽蓝记》。
(7)六朝建康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孙吴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位于今南京市区。今日南京市最早称为金陵邑,据说楚灭越后,为镇压王气,埋金以镇之,故名金陵。六朝的建康城位于今玄武湖以南地区,为孙吴所建。孙权自武昌(今鄂州)迁都秣陵,改为建业,即建功立业之意。诸葛亮使吴至建业,称这里“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证明建业山川形势险要是孙吴迁都的主要原因。“其建业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以孙策府第改为太初宫,“自武昌城建业太初宫居之”,位于大城中部偏西地区。在城西南凿渠,引秦淮河北抵仓城,仓城位于东晋南朝建康宫西华门内道北。
太初宫周回五百丈,正殿曰神龙,南面开五门,正中曰公车门。东西各三门,北一门,共开有12门。孙皓建昭明宫,周五百丈,以赤乌殿为正殿,位于太初宫之东,即大城中部地区。东晋时,苏峻之乱,“宫室皆焚毁”,重修新宫,“署曰建康宫”。这就是东晋南朝的皇宫,位于建康城中部偏北地区。宫有五门,南面正中为大司马门,正对大城宣阳门,两门之间为御道,即全城的中轴线。建康宫一名苑城,亦称台城,京都有事,以台城为固。台城内有华林园,位于北部,风景如画。
由于孙吴建业城和东晋建康城均恃大江为固,并未建成坚固的城墙和城门,直到南齐时才有所改变。建元二年(480年)“五月,立六门都墙”,从此以后,建康城才固若金汤。在此筑城以前,不仅城不完固,城门也多为竹篱门,缺少防御能力。“宋世外六门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六门指建康城的六个城门,南面三门,西曰陵阳门,后改名广阳门,世谓之尚方门。正中宣阳门,本吴所开,世谓之白门,晋为宣阳门。门三道,上起重楼悬楣,上刻木为龙虎相对。南对朱雀门,相去五里余,名为御道。这条御道,实际上就是全城中轴线的延长,两侧槐柳成荫,十分壮观。东为开阳门。东面二门,南为清明门,门三道,门东出青溪港桥。北(正东)为建春门,后改为建阳门,门三道。西面一门,正西南西明门,门三道,东对建春门,两门之间即宫城大司马门前横街。正北面用宫城,别无门。苑城即吴之后苑,一名建平园。“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本吴旧址,晋江左所筑,但有宣阳门。”从《地舆志》的记载可知,城为方形,边长5里余,即边长2.077千米,面积4.31平方千米,范围比较小。由于宫城南有南北向干道和东西向干道,又可把全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和南北两部分,布局整齐。主要政府机关都布设在宫城南御道的两侧,有“府寺相属”,“屯营栉比,廨署棋布”之称。在建康城外,还有许多小城,以东府城、西州城最为著名。东府城位于大城东南,宋武帝初领扬州,筑东府城。元嘉中彭城王义康更开拓之,自后常为宰相府第。西州城位于大城西南,为扬州刺史治所。另外还有丹阳城(大城西南)、白下城(大城北)、江乘城(大城东北)等,证明建康城的范围比较小,许多重要机关在城外各自为城。当然,也有加强防御的意义,战争年代可以互相支援。不过这种形式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同时也说明建康城区不断向城郊发展,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实际上,早在孙吴时,“京师鼎族,多在青溪左及潮沟北”,青溪即东渠,通城北堑潮沟。也就是说,孙吴时许多名门大族多居住在城北堑潮沟外和城东北青溪附近。青溪在城北,“以泄玄武湖水,南入秦淮”。另外,城南秦淮河一带也是人口稠密区。“横塘(秦淮河堤)、查下(巷名,横塘西),邑屋隆夸;长干(里名,秦淮河岸山岗间的平地称为干)、延属,飞甍舛互。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虞(文绣)魏(周)之昆,顾(雍)陆(逊)之裔。”也是名门望族,证明从孙吴起,有权有势的人就多住在水路交通发达、经济繁华的地区,这也是六朝建康城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城小市区大,贵族多居住在城外。城东南的东府城,也就是东晋简文帝和会稽王道子的私宅,南朝时才成为宰相办公的所在。
外城是北魏新建的。“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余。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百二十里。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对于北魏洛阳外城的大小,历来都有争论,主要是杨炫之所说的20里和15里之里,到底是道里之里还是闾里之里。一种意见认为即道里之里,一种意见认为即闾里之里。按照考古发掘所复原的北魏洛阳城图,应为道里之里。也就是说,北魏洛阳外城与里城的方向相反,由南北向的长方形变成了东西向的长方形。对北魏洛阳城里的多少也有不同记载,除杨炫之的220里外,还有景明二年(501年)“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于京四面筑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的记载。据宿白先生估算,按东西20里,南北15里的规模,也只能布设300个里坊,除去道路、宫殿、庙社、府曹,以220里之说比较接近实际。这220个里坊主要分布在外城,十分整齐。其称呼可以里相称,也可以坊相称,均见于文献记载。里为方形,方300步,或周长1200步,开四门,有十字形街道。里坊整齐,有里正二人管理,制度严密,其目的就是便于维护社会治安,使“奸盗永止”。
北魏洛阳设有三市,东西两郭的市都设在距离洛阳旧城3里外的地方。西郭市“周回八里”,名大市,在白马寺东。经考古发掘,大市范围内的瓦片堆积层,有的地方厚达2米,证明大市十分繁荣。“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市北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輀车为事。”可见大市的繁荣带动了周围里坊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大市为中心的经济繁华区。西郭市即汉魏马市,亦称小市。建春门外石桥南“有魏朝时马市”,“即中朝牛马市”,证明马市在北魏时称牛马市,为牲畜交易市场。南郭的市名四通市,在旧城宣阳门外。“别立市于洛水南,号曰四通市,民间谓永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士庶须脍,皆诣取之。”“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由于四通市位于洛水浮桥永桥之南,水路交通方便,又靠近四夷馆,来洛阳经商的各国商人无不云集于此。伊、洛之间为四夷里,主要居住外国客人,“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已成为洛阳城南最繁华的所在。
北魏洛阳城既改造了汉魏洛阳旧城,又新建了外城,宏伟壮观,布局整齐,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里、外城的佛寺达1367所,皆建筑宏丽,也为洛阳城增添了光彩。其具体位置,见《洛阳伽蓝记》。
(7)六朝建康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孙吴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位于今南京市区。今日南京市最早称为金陵邑,据说楚灭越后,为镇压王气,埋金以镇之,故名金陵。六朝的建康城位于今玄武湖以南地区,为孙吴所建。孙权自武昌(今鄂州)迁都秣陵,改为建业,即建功立业之意。诸葛亮使吴至建业,称这里“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证明建业山川形势险要是孙吴迁都的主要原因。“其建业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以孙策府第改为太初宫,“自武昌城建业太初宫居之”,位于大城中部偏西地区。在城西南凿渠,引秦淮河北抵仓城,仓城位于东晋南朝建康宫西华门内道北。
太初宫周回五百丈,正殿曰神龙,南面开五门,正中曰公车门。东西各三门,北一门,共开有12门。孙皓建昭明宫,周五百丈,以赤乌殿为正殿,位于太初宫之东,即大城中部地区。东晋时,苏峻之乱,“宫室皆焚毁”,重修新宫,“署曰建康宫”。这就是东晋南朝的皇宫,位于建康城中部偏北地区。宫有五门,南面正中为大司马门,正对大城宣阳门,两门之间为御道,即全城的中轴线。建康宫一名苑城,亦称台城,京都有事,以台城为固。台城内有华林园,位于北部,风景如画。
由于孙吴建业城和东晋建康城均恃大江为固,并未建成坚固的城墙和城门,直到南齐时才有所改变。建元二年(480年)“五月,立六门都墙”,从此以后,建康城才固若金汤。在此筑城以前,不仅城不完固,城门也多为竹篱门,缺少防御能力。“宋世外六门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六门指建康城的六个城门,南面三门,西曰陵阳门,后改名广阳门,世谓之尚方门。正中宣阳门,本吴所开,世谓之白门,晋为宣阳门。门三道,上起重楼悬楣,上刻木为龙虎相对。南对朱雀门,相去五里余,名为御道。这条御道,实际上就是全城中轴线的延长,两侧槐柳成荫,十分壮观。东为开阳门。东面二门,南为清明门,门三道,门东出青溪港桥。北(正东)为建春门,后改为建阳门,门三道。西面一门,正西南西明门,门三道,东对建春门,两门之间即宫城大司马门前横街。正北面用宫城,别无门。苑城即吴之后苑,一名建平园。“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本吴旧址,晋江左所筑,但有宣阳门。”从《地舆志》的记载可知,城为方形,边长5里余,即边长2.077千米,面积4.31平方千米,范围比较小。由于宫城南有南北向干道和东西向干道,又可把全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和南北两部分,布局整齐。主要政府机关都布设在宫城南御道的两侧,有“府寺相属”,“屯营栉比,廨署棋布”之称。在建康城外,还有许多小城,以东府城、西州城最为著名。东府城位于大城东南,宋武帝初领扬州,筑东府城。元嘉中彭城王义康更开拓之,自后常为宰相府第。西州城位于大城西南,为扬州刺史治所。另外还有丹阳城(大城西南)、白下城(大城北)、江乘城(大城东北)等,证明建康城的范围比较小,许多重要机关在城外各自为城。当然,也有加强防御的意义,战争年代可以互相支援。不过这种形式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同时也说明建康城区不断向城郊发展,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实际上,早在孙吴时,“京师鼎族,多在青溪左及潮沟北”,青溪即东渠,通城北堑潮沟。也就是说,孙吴时许多名门大族多居住在城北堑潮沟外和城东北青溪附近。青溪在城北,“以泄玄武湖水,南入秦淮”。另外,城南秦淮河一带也是人口稠密区。“横塘(秦淮河堤)、查下(巷名,横塘西),邑屋隆夸;长干(里名,秦淮河岸山岗间的平地称为干)、延属,飞甍舛互。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虞(文绣)魏(周)之昆,顾(雍)陆(逊)之裔。”也是名门望族,证明从孙吴起,有权有势的人就多住在水路交通发达、经济繁华的地区,这也是六朝建康城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城小市区大,贵族多居住在城外。城东南的东府城,也就是东晋简文帝和会稽王道子的私宅,南朝时才成为宰相办公的所在。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5)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7/616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7/6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