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高中地理新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地理德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新世纪的要求,地理德育体系应不断完善并与之相适应。目前正在试用中的高中地理新教材,突出育人目的,体现了时代精神和21世纪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地理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地理德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建立多层次目标体系,加强地理德育
任何学科的德育目标都是根据其教学内容和特点来确定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注重深化人地关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依据新大纲的要求,其德育的目标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进行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其树立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地理作为一门科学,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从自然与人文等诸多地理要素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出发,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论证。所以,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从地理角度认识国情,即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反映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关系,及如何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等问题。在国情教育中,除了要遵循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外,坚持以知国—爱国—报国为教学目标的正面教育,讲清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等国情劣势。既使学生明确国情优势,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使他们了解了国情劣势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通过教育活动,逐步把学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责任感,铸造他们的报国志。
2.在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认识人类、资源、环境、社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能够更好地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观点的教育: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陆地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资源的物质属性”等;运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等;联系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资源”、“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工业、农业、交通和商业的区位选择”、“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气象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工业、农业、交通、商贸、旅游等的发展”、“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画龙点睛,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以传授知识为契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获取的有关自然现象和生产活动的信息相结合。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都收看电视台的天气形势预报和天气预报,记录下本地一个月以来每天的天气预报内容,在讲天气时,就可以利用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图”,让学生说出图中反映的天气状况,并说出天气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活动的关系。在讲课时,从感性到理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以上三个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德育的总体目标,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具体操作,教师还有必要将其深化细化为要素目标和课程目标,才能保证各部分知识在各级目标的控制下,发挥应有的德育功能。
二、利用高中地理新教材进行德育的原则
1.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之中。
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认识国情就要认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地理环境既有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场所和物质来源的作用,又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有保护利用也有破坏污染作用的辩证关系;就要明确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要人类能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中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德育因素,就构成了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与德育情操的培养过程的一致。
2.实事求是,正确导向。
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运用辩证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发掘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那种一切不如外国好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思想,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失误,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相反,应把困难讲清,问题说明,以激发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使学生产生忧国、富国、强国的崇高情感和树立报效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3.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地理教育。
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讲究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国情教育。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国情小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发布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有些活动也可以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联合进行,以求综合效益。
4.以新的质量观评估学习成绩。
在地理教育中,有些评估单靠采用考试是难以获得的,如情感、意志、态度、行为等。然而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它们是学习成绩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这部分,评估就不能全面。这些外部行为的表现和内心活动的流露,最充分也最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评估学生成绩的优劣,除了考试等定量测定外,还应看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情感的内化程度和国情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能力。我们应努力探索和掌握地理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水平三者结合的评估方法。
地理德育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加强地理德育是时代的需要,我们要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地理德育提高到新水平。
上一篇:新课程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lunwen/2680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lunwen/26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