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7(上海专用)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4-07-2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图1 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

图1 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 图2 哈得孙湾及周边地理简图
1.北美自然带A-B-C-D更替体现了(选填:纬度/沿海到内陆/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下面四幅景观图,属于C景观的是( )(单项选择)。(2分)

① ② ③ ④
【答案】纬度
【解析】考点:地域分异规律,植被。图1 中自然带A-B-C-D南北(纬度变化)方向更替,故为纬度地带性;自然带A-B-C-D都沿海,故不是从沿海到内陆地带性;自然带A-B-C-D沿线地表起伏小,故不是垂直地带性。C为亚寒带针叶带,图②为单一的针叶林,故正确。图①地面布满苔藓,为极地苔原夏季景观;图③阔叶落叶满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图④草原遍地,树木稀疏,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2.纽芬兰岛海域曾经浮游生物密集,饵料丰富,吸引鱼群集聚,是世界上著名渔场,下列关于其成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2分)
A.位于温带浅海大陆架,水下阳光充足,水温较高
B.河水注入从陆地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C.寒暖流交汇将海底营养盐类带到海洋
D.上升流将海底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
【答案】D
【解析】考点:渔场。图1显示,纽芬兰岛海域位于温带浅海大陆架、河流入海口、寒暖流交汇处,故营养盐类、光照、热量丰富,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丰富,吸引鱼群集聚。此处无因离岸风导致的上升流,故D不正确。
材料二 位于加拿大东北部的哈得孙湾,是一个近乎封闭的内陆浅海湾,面积约120万km2。哈得孙湾的冰封期比同纬度其他海区更长,海湾内的海水10月就开始结冰,直到次年8~9月海冰才能消融,全水域几乎终年都有冰群存在,为极地动物北极熊、海豹等提供生存空间。图2为哈得孙湾示意图,图3 为哈得孙湾沿岸冻土类型示意图,图4为哈得孙湾正在捕食海豹的北极熊。

图2 哈得孙湾及周边地理简图 图3 哈得孙湾沿岸冻土类型

图4 哈得孙湾正在捕食海豹的北极熊
3.下图为注入哈得孙湾河流某水文站流量统计图,判断该河河水主要补给类型:A,B(4分)

【答案】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
【解析】考点:陆地水体关系。据图1,哈得孙湾地区主要位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和苔原气候区,冬季漫长严寒,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形成春汛;夏季降雨多,雨水大量补给河流,形成夏汛。
4.下列关于哈得孙湾南部沿岸平原沼泽湿地的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有( )(多项选择)(2分)
A.纬度高,气候寒冷,蒸发弱,地表湿润
B.平原地形,多洼地,排水不畅
C.地下多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D.多高山,涵养水源
【答案】ABC
【解析】考点:陆地水——沼泽水。沼泽是地表及地表下层土壤经常过度湿润,地表生长着湿性植物和沼泽植物,有泥炭累积或虽无泥炭累积但有潜育层存在的土地。沼泽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地貌条件和水热状况。图2显示该地纬度高,气候寒冷,蒸发弱,地表湿润;题设信息“南部沿岸平原”,平原地形,多洼地,排水不畅;图3显示地下多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地表积水,故ABC正确。题设信息“南部沿岸平原”,说明该地五高山,故D不正确。
5.与同纬度世界其他海区相比,哈得孙湾海水盐度偏(选填:高/低),并解释其成因。(6分)
【答案】低 四周有大量河水(或:陆地淡水)注入,稀释了海水盐度;海区封闭,与外海水体交换少。
【解析】考点:海水的性质。题设“与同纬度世界其他海区相比”,这里的成因解释不需要考虑降水量、蒸发量。根据材料二“是一个近乎封闭的内陆浅海湾”信息,推测海区封闭,与外海水体交换少,外海区高盐度水不能进来,里面低盐度海水不能出来,是导致盐度低的原因之一。图2显示有众多河流(陆地淡水)注入海湾,,稀释了海水盐度。
6.北极熊体型巨大,以捕食海豹为生,单次进食,需要五六十公斤的食物,北极熊狩猎时需要寻找掩体。说明全球变暖对生活在哈德孙湾地区北极熊的影响。(4分)
【答案】全球变暖,导致该地结冰期缩短,冰川融化加速,冰川面积缩小,进而导致北极熊、海豹的栖息地减少, 海豹的减少导致北极熊食物缺乏;冰川减少,导致北极熊狩猎时掩体减少,捕食困难;北极熊还会因不能适应变暖的气候而发生变异、退化乃至灭绝。
【解析】考点:全球变暖,生物因素。该地气候寒冷,北极熊不仅进食量大,而且需要富含高蛋白的海豹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图4),全球变暖,导致北极熊生存环境恶化,食物缺乏,栖息地减少,最终可能导致灭绝。
二.图1为云贵高原某地地质地形图(从,岩层年龄由老到新),图2为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分)

图1
1.甲、丁两地的相对高差可能为 () (2分)
A.0米 B.100米
C.200米 D.300米
【答案】A
【解析】考点:等高线地形图。图1可显示,甲、丁都位于等高线1500-1600m米范围之间,两地高差≥0米、小于 100米,但是不到 100米,故A 正确,BCD 错误。
2.若该地突降暴雨,最易受泥石流灾害影响的地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解析】考点:等高线地形图、地质灾害(泥石流)。山谷为集水线,为山地河流位置。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夹带大量泥沙、碎石的特殊洪流,故泥石流只会出现在山谷。由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可知,甲、丁位于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处,为山脊,乙位于山坡上,皆不可能出现泥石流,ABD错误;丙位于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处,即山谷中,故 C正确。
3.简述甲处岩石的形成过程。(2分)
【答案】甲处岩石是岩浆在地下冷凝而成
【解析】考点:岩石。根据图例,甲处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的。
4.乙处大理岩按成因属于(选填: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该类岩石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
(选填:层状/片理/气孔)构造。(4分)
【答案】变质岩片理
【解析】考点:岩石。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变质而成的变质岩,具有明显的片理构造。层状构造是沉积岩的特征;气孔构造是喷出岩(火山岩/玄武岩)的特征。
5.寻找承压地下水,适合在(选填:丙/丁)处打井,从地质构造角度,解释其原因。(4分)
【答案】丁 丁处岩石年龄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利于地下水储存。
【解析】考点:地质构造。向斜构造因岩层向下弯曲,为良好的储存地下水构造。根据图1岩层年龄信息,可以判断丁处为向斜构造。
6.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结合图2,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角度,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6分)

图2
【答案】富含石灰岩的地层随着地壳运动上升到地表(2分),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因流水溶蚀作用,首先发育的是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接着形成溶洞和地下河;随着地面溶蚀加剧,溶洞塌陷,地表形成溶蚀盆地和峰丛(2分);溶洞内因流水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地貌(2分)。
【解析】考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喀斯特地貌。图2中①时期,石灰岩层位于海底,②时期变成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地形,说明①--②地层随着地壳运动上升到地表,为内力作用。云贵高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②到③时期,受流水溶蚀作用,发育的是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地表破碎,接着形成溶洞和暗河,地表海拔也下降到3000米左右,③-④时期地面随着流水溶蚀作用加剧,溶洞塌陷,地表形成溶蚀盆地和峰林;溶洞内因流水化学沉积作用,出现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地貌。(注意:下划线,即相应的地质作用类型)
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 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
材料三 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是指区域开发中对重要的、带有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特定区域的整体谋划,图1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示意图。

图1
材料三 区域空间组织是依靠行政机制、经济机制和社会文化交流机制等形成的区域之间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关联网络。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由多个等级城市共同组成的成渝城镇网络体系(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2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图2
材料四 表1, 图3
表1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 年GDP 及产业结构统计表



图32000 年、2010 年和2016 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1.根据成渝地区的位置特点,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有、 (4分) 。
【答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解析】考点:我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图文信息提取能力。材料三“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图2中的注记“长江”,结合图1,判定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据图2,简述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4分)
【答案】城市数量众多,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
【解析】考点:城市群,图文提取信息的能力。图2城市分布图该城市群城市数量多、广泛分布。图例中显示了四个等级的城市,说明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并有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
3.据表1,简述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答案】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
【解析】考点:区域发展差异,表格信息提取能力。表1提供了三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和“产业结构”两组数据,这也是本题比较区域经济特征的两个要点。需要注意的是,回答产业结构特征,是三大产业比重的组合状况,而不是数量大小状况。
4.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下列关于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正确的是( )(多项选择)(2分)
A. 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B.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
C. 城市间发展不均衡 D.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
【答案】ABCD
【解析】考点:区域发展。表一显示,相较于其他城市,成都、重庆人口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说明其作为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严重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性不强,没有能够做到相对的均衡发展目标。
5.从大都市对外辐射和区域空间组织角度,分析推动成渝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措施。(6分)
【答案】依靠行政机制、经济机制和社会文化交流机制,推动重庆、成都这两个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发挥其在制造业、交通、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辐射功能;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不同等级城市之间资源、商品、劳动力、技术、信息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 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庞大且完善的不同等级之间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关联网络,推动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解析】考点:大都市的对外辐射,区域空间组织。根据第4题,结合大都市的对外辐射,区域空间组织相关知识,成渝城市群进一步发展表现是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由各级城市组合成的城镇网络体系(城市群)内部的生产网络、市场网络、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等高度发育,各个城市之间商品、资金、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高强度流通。伴随着行政机制的改进、经济机制的完善和社会文化交流机制的增强,经济联系强度持续提高,成渝城市群的区域空间组织才能愈加合理和完善,据此提出发展措施。
四.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1)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土壤贫瘠。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政府出资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灌溉农业得到发展,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到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蔬菜、瓜果出口量加速增长,过去的贫瘠之地终于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但温室农业迅猛发展也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
材料二 图2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图1 图2
1.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气候原因是冬季可以充分利用(选填:光照/热量/水分),夏季可以减少
(选填:光照/热量/水分)丧失。(4分)
【答案】光照水分
【解析】考点:农业区位。根据图2,可知甲地冬季气温温和,使用日光温室目的主要是可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以满足蔬菜、瓜果生长需要;当地夏季高温少雨,光热充足,但因蒸发旺盛,水分不足,日光温室将土壤蒸发的水分直接保留在温室内,同时还可以截留为数不多的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分析甲地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甲地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地表坡度大,土层薄;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处于西风的背风坡,全年少雨,植被覆盖率低,因此土壤缺乏水分、有机质,肥力低,土壤贫瘠。
【解析】考点:土壤因素。读图可知,该地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为主,坡度大,土层薄;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蒸发量大,冬季处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温较高,降水少,故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缺乏有机质补充,故土壤贫瘠。
3.下列关于甲地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理由,正确的是()。(多项选择)(2分)
A.上层沙土透水性好 B.中间层的有机肥,增加土壤矿物质
C.中间层的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 D.下层黏土,透水性差,保水保肥
【答案】ACD
【解析】考点:土壤质地。上层沙土,质地疏松,增加土壤空隙,透水透气性好,利于水肥下渗;中间层的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下层黏土,质地致密,透水性差,可以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故ACD正确。土壤中矿物质,来自母岩(或:成土母质),而不是有机肥,故B不正确。
4.简述甲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的有利条件。(6分)
【答案】甲地纬度比欧洲低,蔬菜、瓜果成熟早,上市时间早,市场竞争力强;采用滴灌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温室推广、培育良种等,农业科技水平高;邻近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欧洲,市场大;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稳定了蔬菜产量,提高了蔬菜质量,提高了运输效率,大大提高蔬菜、瓜果的出口竞争力;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相对较低,生产成本较低。
【解析】考点:农业区位。“欧洲蔬菜之都”说明这里是欧洲蔬菜供应地,必须具备蔬菜生长优势条件和运输条件。甲地比欧洲其他国家纬度低,热量条件好,蔬菜、瓜果成熟早,可反季节供应,冬季气候温和,温室设备简单,不需要加温,生产成本低,三明治式的土壤改良、温室推广,为蔬菜大规模生产提供条件;冷藏和保鲜技术的进步,方便蔬菜储存和运输,降低蔬菜运输损耗;集群式发展便于提高产量,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也有利于加强优良品种培育,相互协作,减少无序竞争,形成品牌,提高了甲地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相对发达国家,甲地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相对低廉,生产成本较低。
5.甲地温室农业迅猛发展,不仅存在于沿海滩涂、丘陵,甚至发展到山地地区,也因此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受影响最大的自然环境要素是(选填:气候/地形/地下水)。(2分)
【答案】地下水
【解析】考点:农业影响。甲地气候干旱,降水少,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减少;因温室大棚截留雨水,严重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导致海水入侵,地下水矿化度上升,导致水质变差。温室农业对气候、地形的影响小。
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南北自然环境迥异,生态环境脆弱。该市的“神木--府谷”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该市的天然气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石油预测储量达6亿吨。2003年3月,该市正式获批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图1和图2为榆林市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图1 图2
1.榆林市北部多沙地,春季该地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选填:暴雨/沙尘暴),南部为黄土高原,该高原是在(选填:流水/风力/冰川)沉积作用下形成的。(2分)
【答案】沙尘暴风力
【解析】考点:气象灾害,分成地貌。春季,升温快,多大风天气,水汽少,不会出现暴雨天气,植被稀少,砂石裸露,易发生沙尘暴天气。黄土高原,为黄土堆积区,是风力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2.从流量、含沙量、结冰期角度,简述该市河流主要水文特征。(6分)
【答案】该市河流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有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大。
【解析】考点:河流特征。该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过渡地带,河水以雨水补给为主,年降水量小,夏季多雨,故河流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有夏汛;植被覆盖率低,故含沙量大;最冷月在低于0℃,故有结冰期。
3.榆林市能源资源主要特征有储量(选填:大/小)、类型(选填:多/少)。输出煤炭的方式有公路、,输出石油、天然气的方式主要是。(4分)
【答案】大 多 铁路 管道
【解析】考点:能源资源,交通运输。文字信息“榆林市神木一府谷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该地区的天然气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石油预测储量达6亿吨。”说明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大、类型多;从图中位置可以看出: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市场需求大;煤炭为固体,使用铁路、公路输出;石油、天然气为气体、液体,通过管道输出。
4.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分析榆林在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6分)
【答案】榆林市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植被稀少,面临荒漠化、水土流失可能会加剧的状况;矿产资源与常规能源不可再生,未来面临枯竭状况;煤炭等能源工业“三废”排放量大,加剧环境污染;采矿导致植被破坏,加剧生态破坏,环境承载力可能会越来越差。
【解析】考点:资源环境问题。榆林市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为资源型城市,因此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限制性因素可以从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水资源的不足、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等方面分析。
5.榆林市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可采取的措施是(  )(单项选择)(2分)
A.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开发当地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取代常规能源
C.加大资源的加工转换,提升经济效益
D.发展坑口电站,减轻大气污染
【答案】C
【解析】考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科技水平高、环境质量好,该市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目前环境质量差,故A不正确。该市太阳能和风能丰富,是未来能源转型发展方向,开发太阳能和风能,资金、技术要求高,目前该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丰富,尚不能被太阳能、风能取代,故B不正确。该市资源丰富,加大资源的加工转换,如发展坑口电站,将其转换成电能输出等,或者加大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延长产业链,发展相关产业,可以提升经济效益,故C正确。但发展坑口电站,会产生大量废气,加剧大气污染,故D不正确。
  本文标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7(上海专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496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4960.html

    标签:地理模拟卷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