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4届高考地理押题卷7答案解析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4-05-2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工业城市之一,随着城市发展,武汉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系统和公共配套设施不断优化,许多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即“工转商”和“工转居”。为了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武汉市政府提出了“工业上楼”的政策。完成下面小题。

1.与“工转商”相比,“工转居”在空间上更靠近(   )

A.支路       B.主干道       C.高速公路       D.铁路

2.武汉市城市用地转型(   )

A.“工转商”的面积大于“工转居”       B.会导致工业企业数量减少

C.“工转商”地区会形成交通枢纽       D.会减缓城市用地的扩张速度

3.“工业上楼”有利于(   )

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②防止产业空心化③减轻中心城区交通压力④促进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1.A    2.D    3.B

【解析】1.与居住用地相比,商业用地对交通通达度的要求更高,相对而言更靠近主干道、铁路和高速公路。而住宅用地迫于地价、噪声污染等问题,离主干道、铁路和高速公路有一定距离,更靠近支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城市中住宅用地需求大于商业用地需求,所以“工转居”的面积大于“工转商”,A错误;交通通达度高是“工转商”的原因,但“工转商”后不一定会形成交通枢纽,C错误;城市用地转型使城市扩张由低效粗放向高质量集约发展转变,城市用地的扩张速度会因此而减缓,但工业企业数量不会减少,B错误,D正确。故选D。    

3.“工业上楼”可以降低工业用地成本,使一些单位附加值较低的工业避免因地租上涨而被迫迁出,从而防止产业空心化,②正确;适宜“上楼”的产业多为低污染、低耗能、高技术的产业,“工业上楼”政策可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①正确;“工业上楼”会促使产业集聚从而加重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③错误;能源密集型产业大多能耗高,污染较大,不适宜“上楼”,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近年来,中俄两国为破解边界河流近4个月的冰封期造成的货物运输瓶颈,尝试建设浮箱固冰运输通道(由浮箱连接搭建、甲板上能通行车辆且固置于冰层的冰上运输通道,如图所示)。为保证通道稳固、便于重载货车通行,架设浮箱需抓住半个月的窗口期,待4月初开江时再进行拆解,货物运输转向摆渡期船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4.架设浮箱固冰运输通道的窗口期通常在(   )

A.10月初到10月中旬       B.11月初到11月中旬

C.12月初到12月中旬       D.1月初到1月中旬

5.与摆渡期船运相比,采用浮箱固冰运输通道可(   )

A.缩短运输距离       B.提高运输需求量       C.降低入境关税       D.增加每日过货量

6.通过浮箱固冰运输通道由俄罗斯出口至我国的货物,可能主要为(   )

A.粮食和木材       B.建筑材料       C.水果和蔬菜       D.电子产品

【答案】4.C    5.D    6.A

【解析】4.如图示浮箱的下部有一部分在冰面以下,说明架设浮箱的时间应在水面刚开始结冰的时候,据题干信息冰封期4个月,于4月初开江,说明水面应在12月初开始封冻,水面封冻的时候直接把原来浮在水面上的浮箱也冻结固定,形成类似桥墩的效果,过早放置浮箱可能发生未知的移动,过晚放置浮箱导致无法固定浮箱,所以放置的时间应该是水面刚开始封冻的时候,也就是12月初及之后的短短一段时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水域中的空间距离并未因放置浮箱固冰而缩短,无法缩短运输距离,A错误;运输需求量受市场供给双方决定,与交通运输方式无关,B错误;采取何种运输方式与降低入境关税无关,C错误;采用浮箱固冰运输通道的重载货车货运量也较大,且运速远快于船运,每日过货量高于摆渡期船运,D正确。故选D。

6.俄罗斯地广人稀,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极广,林木资源丰富,可能向中国出口木材,俄罗斯是传统的粮食出口大国,可能向中国出口粮食,A正确;建筑材料来源广,中国建筑材料相对较为丰富,俄罗斯出口到我国的货物不大可能是建筑材料,B错误;俄罗斯由于热量条件不足,水果和蔬菜产量少,不大可能出口,C错误;中国的电子产品的数量和品质远优于俄罗斯,我国不大可能进口俄罗斯的电子产品,D错误。故选A。

水汽通量散度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单位体积内水平方向辐合进来或辐散出去的水汽量(单位:克/秒·厘米²·百帕),其中正值表示水汽辐散,负值表示水汽辐合。下图为某年8月2日14:00(北京时间)沿112.58°E水汽通量散度等值线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7.推断该日14:00控制甲地区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8.图示天气状况对甲地区的影响是(   )

A.缓解伏旱旱情       B.形成沙尘暴       C.延长光照时间       D.减少地质灾害

【答案】7.C    8.A

【解析】7.读图可知,8月2日14:00,甲地区水汽通量散度在低空为负值,高空多为正值,说明该地区水汽在低空辐合,在高空辐散,在垂直方向上气流由近地面向高空上升,由此可推断此时控制该地区的天气系统应为气旋(低气压)。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读图可知,甲地位于(25°N,112.58°E)附近,8月初处于伏旱,水汽辐合上升可能带来降水,缓解该地区伏旱带来的旱情,A正确;此区域无沙尘暴,B错误;此时为降水天气,缩短光照时间,C错误;降水增多会诱发地质灾害,D错误。故选A。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某些月份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下图示意某中资企业采矿区及所在区域。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9.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来源地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推测含锆重砂矿物在海岸带高潮线以上大量沉积的月份为(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11.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

①运输方式单一②开采难度较大③国内供应能力低④对外依赖程度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9.D    10.A    11.C

【解析】9.利用材料信息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这一关键信息,排除甲(中生代沉积岩)、乙(中生代变质岩),       丙和丁均属于太古宙侵入岩,属于火成岩,根据材料,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采矿区位于沿海,应远离成矿物质的来源地,表明需要外力侵蚀搬运沉积才能形成采矿区的锆砂矿,与丙相比,丁临近河流,有河流与采矿区相连,具有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可能性,因此丁地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当地位于南半球10°-20°之间,属热带草原气候,1~3月为当地的湿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对成矿物质的侵蚀作用和砂搬运作用强,使得进入岸海水的含错重砂矿物多(含矿物来源多),容易被波浪带入高潮线之上沉积,其他月份降水量较少,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1.材料信息表明,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因此国内锆资源储量、产量都不高,国内供应能力低,只能以进口为主,对外依赖程度高,③④正确;国内储量小,与开采难度、运输方式关系较小,①②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某地年降水量约480毫米,仅有冷暖两季,冷季平均气温约-10℃,暖季平均气温约10℃,植被以灌丛为主。灌丛在生长季表现为碳汇,在非生长季表现为碳源。下图示意该地灌丛生长季月平均二氧化碳通量(正值表示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平均二氧化碳通量由光合固碳和呼吸作用共同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2.该地光合固碳速率最快的月份是(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13.影响灌丛生长季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风速

【答案】12.B    13.A

【解析】12.不考虑分解作用的微量影响,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灌丛呼吸通量—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光合固碳速率可以用灌丛呼吸通量减去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来衡量。7月灌丛呼吸通量最大,而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为负值,且绝对值最大,说明7月灌丛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远大于呼吸通量,光合固碳速率最快,效果最强,B正确。6月、8月、9月灌丛呼吸量均小于7月,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为负值,绝对值也小于7月,说明光合固碳速率小于7月,A、C、D错误。故选B。    

13.由图可知,灌丛生长季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逐渐由碳源变成碳汇,且随着绝对值的增大碳汇效应增强,7月之后碳汇效应逐渐减弱,与北半球年气温变化一致,故总体与热量条件有关。该地暖季平均气温仅10℃,热量条件成为限制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A正确。与光照、水分、风速关系不大,B、C、D错误,选择A。

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左图)于2023年12月7日开始建设,2024年2月7日正式开站。秦岭站建设期间,某日某科研人员每间隔4小时对太阳拍摄一张照片,并合成了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图片

14.拍摄甲位置太阳时,该科研人员面朝(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15.拍摄乙位置太阳时,北京时间约为(   )

A.5时       B.9时       C.19时       D.23时

16.为期两个月的建站过程中,秦岭站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接近(   )

A.0°       B.8°       C.16°       D.23.5°

【答案】14.A    15.C    16.B

【解析】14.由图示甲的位置和太阳视运动方向可以看出,甲与后一次拍摄位置的太阳高度基本相同且邻近最大太阳高度,结合材料可知,相邻两次拍摄间隔4小时,所以甲位于当地正午之前2小时,秦岭站位于南极地区,正午太阳位于观测者的正北方,正午之前太阳相对靠东,所以拍摄甲位置太阳时该科研人员面朝东北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由上题可知,甲为10时,相邻两次拍摄间隔4小时,则乙为22时。读图可知,秦岭站的经度大致为165°E,故165°E为22时,22-(165°-120°)&pide;15=19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据图结合所学知识,秦岭站的纬度大致为75°S,12月22日左右正午太阳达到最大为90°-(75°-23.5°)=38.5°;2月7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按照太阳直射点一个月移动8°左右,2月7日太阳直射南纬11.5°,正午太阳高度为90°-(75°-11.5°)=26.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为38.5°-26.5°=12°,但由于该段时间位于两至日(冬至日)附近,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幅度较小,故最后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小于12°,四个选项中的8°符合题意,故选B。

二、综合题:4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广东省有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的聚居区,它们是各自独立稳定的地理和文化区域。三大汉民系聚落景观差异鲜明。图Ⅰ、图Ⅱ、图Ⅲ分别为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聚落土地利用格局示意图。

图片

(1)比较广东省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农业生产结构的相似与不同。(4分)

(2)潮汕传统聚落具有近海而不临海的布局特点,说明该聚落布局的优点。(4分)

【答案】(1)相似: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都以耕作业为主,在此基础上发展林果业、淡水或滩涂养殖业;不同:广府汉民系以耕作业、林业、淡水养殖业为主;潮汕汉民系以耕作业和海水养殖业为主;客家汉民系以耕作业和林果业为主。    

(2)不临海:与海洋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聚落的破坏;近海:距离海洋较近,便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运业、捕捞业和养殖业等。

【分析】本题以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聚落土地利用格局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地域文化的形成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1)根据图中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聚落土地利用格局的信息,可以比较广东省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农业生产结构的相似与不同,读图可知,相似之处在于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分别分布有基塘、农田、梯田,故都以耕作业为主,在此基础上发展林果业、淡水或滩涂养殖业;不同之处在于广府汉民系以耕作业、林业、淡水养殖业为主;潮汕汉民系以耕作业和海水养殖业为主;客家汉民系以耕作业和林果业为主。

(2)从资源开发和灾害防御两方面说明潮汕传统聚落布局具有近海而不临海的布局优点。潮汕位于亚热带地区,临海易受到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与海洋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聚落的破坏;潮汕传统聚落具有近海的特征,是因为海洋资源丰富,距离海洋较近,便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运业、捕捞业和养殖业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绿特牧场位于新疆新源县县城郊区,邻近巩乃斯河和特克斯河,牧场内有生产养殖区1000亩、饲草料种植区7000亩、天然草场1万亩,为新源县最具规模化的大型畜牧养殖基地。场区日产牛粪12吨左右,日排放牛尿、污水约6吨。该牧场以畜牧养殖(养牛)为主要依托,同时辅以首蓿种植、饲草料种植、农业土地开发。牧场通过“种养结合”,确保环境整洁、食品健康安全,以“公司+养殖基地+合作社+牧民”的模式经营。下图为绿特牧场沼气池功能图。    

图片

(1)指出绿特牧场选址在郊区的主要原因。(4分)

(2)分析沼气池对绿特牧场产业活动的意义。(4分)

(3)简述绿特牧场“么司+养殖基地+合作社+牧民”经营模式的益处。(6分)

【答案】(1)县城郊区可用地面积广,土地租金低;靠近河流,生产和灌溉水源充足。

(2)沼气池发酵后形成沼渣、沼液,沼气,沼渣为苷蕾种植和饲草料种植提供有机肥料,避免牛粪,牛尿直接排放到自然界污染环境;冬季储存的大量沼液,作为夏季灌溉水肥,既节约水资源又减少化肥的使用:沼气为场区提供充足能源,降低能源成本。

(3)公司及合作社的参与,为牧场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公司+养殖基地+合作社+牧民”的经营模式可降低风险,稳定农民收益;可提高牧民的积极性,也为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提高牧场的经济效益。

【分析】本题以新疆新源县绿特牧场为背景,涉及牧场的区位选择、沼气池的作用、牧场发展的限制条件、公司+养殖基地+合作社+牧民益处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绿特牧场位于新疆新源县县城郊区,邻近巩乃斯河和特克斯河,牧场内有生产养殖区1000亩、饲草料种植区7000亩、天然草场1万亩,为新源县最具规模化的大型畜牧养殖基地”可知,绿特牧场选址在郊区的主要原因有:靠近巩乃斯河和特克斯河,水源充足;草场面积过7000亩,草场面积广,饲料充足;生产养殖区1000亩,土地面积广,地租(价)便宜。    

(2)结合可知,沼气池可能收集牛的粪便、牛尿,避免牛粪、牛尿直接排放到自然界污染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利用沼气照明、牛舍保温,可以提供清洁的能源,节约成本;沼液可以浇灌,沼渣可以施肥,可以提供有机肥料,节约农业成本;沼气池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

(3)公司及合作社的参与,为牧场提供良种、技术、资金支持、管理经验等帮助,解决牧民的实际困难。在“公司+养殖基地+合作社+牧民”的经营模式下,有公司稳定的订货,可降低风险,可以保证牧民稳定的经济收入;可提高牧民的积极性,该模式为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牧民的收入;有利于提高牛的质量和产量,可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品牌效益,提高牧场的经济效益。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根据地层剖面特征可以推测所在区域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某科研小组在黄河源区某河段沿岸进行地层剖面考察,研究发现:支沟山洪沉积层由该支沟爆发的山洪沉积而成;古洪水沉积层主要由黄河干流泥沙沉积而成,该层为水平层理,分选性妤,内部呈现粗细相间的沉积特征),随着气候变化又先后形成风成黄土层和现代草甸土层。下图示意该考察点位置及剖面地层序列。

图片

(1)描述支沟山洪沉积层沉积物的特征。(4分)

(2)推测古洪水沉积层形成期间发生特大洪水事件的次数,并说明理由。(6分)

(3)说明风成黄土层形成至现代草甸土层形成期间,该区域气候干湿冷暖的变化。(6分)

【答案】(1)颗粒较大;分选性差;磨圆度差;层理结构不明显(层理发育差)。

(2)两次。洪水期河流搬运作用增强,沉积物颗粒增大;古洪水沉积层中先后两次出现大颗粒物集中沉积的现象。    

(3)气候由干冷向暖湿变化;风成黄土层形成时期,风力作用强,气候相对干冷;现代草甸土层形成时期,植被状况较好,气候相对暖湿。

【分析】本题以黄河源区某河段沿岸地层剖面考察为材料,涉及沉积层沉积物的特征、气候干湿冷暖的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详解】(1)据支沟山洪沉积层可知,沉积物的颗粒较大;大颗粒和小颗粒混杂,分选性较差;颗粒形态呈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等,磨圆度较差;大颗粒和小颗粒混杂沉积,分层不明显,层理发育差。

(2)古洪水沉积层形成期间发生特大洪水事件的次数为两次。理由:据所学知识,河流处于洪水期,流量大,流速快,河流的搬运作用较强,较大颗粒的沉积物搬运距离较远,沉积物颗粒增大;据古洪水沉积层的颗粒大小特征分析,古洪水沉积层中先后两次出现大颗粒物集中沉积的现象,说明古洪水沉积层形成期间发生特大洪水事件的次数为两次。

(3)该区域气候干湿冷暖的变化为由干冷向暖湿变化;风成黄土层形成时期,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降水较少,气候相对干冷;现代草甸土形成时期,说明植被状况较好,降水量较多,气候相对暖湿。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高山封闭湖对区域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伊塞克湖是中亚最大的高山封闭湖泊,由地壳断裂陷落形成,全年风浪较大,共有一百多条河流流向该湖,且东西部盐度差异较大。某科研团队研究了1960年以来伊塞克湖的相关气象与水文资料,发现1960~1990年伊塞克湖水量明显减少,1990~2020年水量明显回升。下图为伊塞克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片

(1)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伊塞克湖的影响(4分)

(2)指出伊塞克湖盐度东西差异并说出断判依据。(6分)

(3)有学者认为伊克塞湖的整体盐度在不久的将来会变低,请分析支持该观点的理由(4分)

【答案】(1)山脉隆起,地壳下陷,促进伊塞克湖形成;山脉隆起,导致进入伊塞克湖的汇水面积减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减小;山脉隆起,周围海拔变高,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导致湖泊附近地区气候变干,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东部盐度小于西部。盛行西风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东侧山地抬升,导致湖泊东部降水较多;东部河流发育较多,入湖径流量较大,稀释湖泊盐度。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湖区气候呈现暖湿的趋势,降水增多,冰川融水增加,入湖径流量增大;人们生产、生活节水意识增强;农业灌溉技术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使入湖水量增大。

【分析】本题以伊塞克湖为背景,涉及整体性原理、影响盐度的因素、湖泊盐度的变化分析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详解】(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改变了区域的地貌,使得地壳断裂陷落形成伊塞克湖;山脉隆起使伊塞克湖流域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水汽,使该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伊塞克湖获得的补给减少,湖水盐度升高,伊塞克湖逐渐演化为内陆湖。    

(2)盐度东部小于西部。原因:该湖正好处于西风带控制,西风经过湖面带来的水汽在东侧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较多,使湖泊东侧的河流发育较多,入湖径流量大,对湖水稀疏作用明显,盐度较低,相反,湖泊的西侧山地为西风的背风,气流下沉,降水少,补给少,湖水盐度高。

(3)该湖的湖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雪融水量增多,另外,区域的气候呈暖湿化发展趋势,区域降水增多,因此,使入湖径流增多,盐度降低;农业的节水技术不断推广,农业用水量减少,水资源 的利用率提高,使入湖水量增大;人们生产、生活节水意识增强,这都使入湖径流增多,盐度下降。

  本文标题:2024届高考地理押题卷7答案解析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444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4443.html

    标签:高考地理押题卷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