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40519新建一中2024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地理试卷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4-05-2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据预测,到2060 年世界天然能源需求增速放缓,但同期天然气需求大幅增长。目前液化天然气在全球贸易中广泛采用专用船舶(LNG船)运输,该类船舶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制造要求高。上海H造船厂有世界一流的交付能力,且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70%。图1示意2022 年全球液化天然气贸易方向。据此完成1~3 题。
  【答案】1.D 2.A 3.C

  【解析】1.由图可知,全球液化天然气的出口地主要是美国、中东、俄罗斯、澳大利亚等,进口地主要是东亚、南亚、欧洲等,贸易的地区差异主要受各地区(国家)的能源供需及消费结构影响,与人口数量、能源开发及利用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大。故选D。

  2.亚欧国家虽地处同一大陆,但陆地管道运输会跨越多个国家,存在国家安全隐患等多重问题,选择船舶运输可实现港到港服务,较为灵活方便,A 正确。连续性和运价方面,管道运输的优势更明显,BC 错误;两类运输方式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D 错误。故选A。

  3.液化天然气专用船舶(LNG 船)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上海H 造船厂的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70%,交付能力强,主要得益于建造技术高超、配套产业完善,生产能力强,能快速满足LNG 船的生产。故选C。

  【答案】4.B 5.C

  【解析】4.武汉城市圈工业基础雄厚,受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影响,碳排放强度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强度协调度在三大城市群中最低。故选B。

  5.产业转型升级,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强度协调度。故选C。

  【答案】6.D 7.B

  【解析】6.由材料可知,在规定时间段内,大交路(西王—福泽)10 分钟/次,小交路(西王—洨河大道)5 分钟/次,由此可推断出小交路(西王—洨河大道)的客流量较大,发车频次较高,采用大小交路运行,可以提高地铁运输能力,缓解高峰期客流压力,③④正确。地铁运行速度不会随意改变,①错误;单位时间的运输能耗不会改变,增加线路运行频次会增加总能耗,②错误。故选D。

  7.由上题可知,采用大小交路运行是为了缓解客流压力,工作日的运营时间应是上下班高峰期,即7:00—9:00 和17:30—20:00;节假日的运营时间应该在9:00—19:30。故选B。

  【答案】8.D 9.A 10.B

  【解析】8.该流域位于我国新疆,水资源缺乏,聚落沿河分布。由材料可知,流域内洪水频发,且由景观图可看出喀什噶尔高台民居所处地势较高。因此,该民居需建在河流堆积地貌地势较高区域,即河流出山口附近。故选D。

  9.喀什噶尔河,历史上是塔里木河重要源流之一,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河冰融化,形成凌汛;夏季气温升高,大量冰雪融化,形成夏季洪水。故选A。

  10.由材料可知,流域内虽然水库总量多,但蓄水能力下降,推测主要是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在水库淤积所致,因此为提高防洪能力,需要清淤水库,增大库容,B 正确。生态移民工程量大,涉及移民人数多,且不能有效解决洪涝灾害,A 错误;河流改道易破坏区域生态环境,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C 错误;植树造林,短期内防洪效益低,D 错误。故选B。

  【答案】11.B 12.C 13.D

  【解析】11.材料显示,华南地区暖区暴雨的形成与偏南暖湿气流和浅薄冷空气有关。华南地区夏季暖湿气流强劲,且易受浅薄(较弱)的冷空气影响,对流强,暖区暴雨多发。故选B。

  12.与白天相比,华南沿海地区夜间陆地气温更低,偏南暖湿气流易抬升,更易形成暖区暴雨,C 正确。冷空气南下频次、空气湿度大小与昼夜变换无明显关系,AD 错误;与白天相比,夜间气温更低,热力对流更弱,B 错误。故选C。

13.暖区暴雨具有局地性、突发性特征,因此难以预报。与江淮地区相比,华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地形更为复杂,导致大气运动状况更为复杂,因此暖区暴雨预报难度更大。故选D。

【答案】14.C 15.D 16.A

【解析】14.杏仁桉树需要发达的根系及较深的入土能力,才能吸收更多水肥,生长出高大的树干。故选C。

15.塔斯马尼亚岛地处西风带,风力强劲,且树木高大,植物抗风能力好,A 错误;塔斯马尼亚岛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沛,耐旱植物少,B 错误;当地气候温和湿润,树木高大,说明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植被生产力强,C 错误、D 正确。故选D。

16.澳大利亚大陆西南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该地区巨树生长的限制性条件是夏季缺水。故选A。

17.【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①古茶树保存少,(1 分)优质普洱茶叶产量低;(1 分)②传统工艺制作,(1 分)个性化特点突出;(1 分)③茶叶品质好,(1 分)具有越陈越香的特征;(1 分)④依托茶马古道,(1 分)文化价值高。(1 分)

〖评分标准〗本题答出任意2 个原因即可,共4 个得分点,每点1 分,共4 分。

(2)古茶树茶叶产量不高,(1 分)无法满足大规模的生产需求;(1 分)手工制作工艺相对简单,(1 分)大型茶企无明显技术优势;(1 分)传统手工制作个性化特点明显,(1 分)产品更受消费者喜爱。(1 分)

〖评分标准〗本题共6 个得分点,每点1 分,共6 分。

(3)①保护古茶树并传承制茶工艺,(1 分)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1 分)②依托普洱茶文化和茶马古道历史复兴茶产业,(1 分)促进商贸和旅游发展;(1 分)③利用茶产业收入完善基础设施,(1 分)改善乡村环境;(1 分)

④发展制茶产业带动就业,(1 分)增加农民收入并提高生活水平等。(1 分)

〖评分标准〗本题答出任意3 个作用即可,共6 个得分点,每点1 分,共6 分。

【解析】(1)易武普洱茶深受茶叶收藏者喜爱的主要原因,可从普洱茶量少、制作工艺独特、质优、文化价值高等方面分析。

(2)现代大型茶产业集群拥有规模效益,生产能力强、技术水平高。易武镇尚未形成现代大型茶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可从原料供应、制茶技术、消费者喜好等角度分析作答。

(3)本问可结合图中茶叶生产主体所获资金的流向等材料信息,从产业兴旺(保护古茶树、发展商贸及旅游业),生态宜居(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环境),生活富裕(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18.【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含锗矿石非常少见,(1 分)矿源寻找难度大;(1 分)锗元素分散,(1 分)含锗矿可采性低;(1分)伴生于其他矿中,(1 分)提纯要求高。(1 分)

〖评分标准〗本题共6 个得分点,每点1 分,共6 分。

(2)①含锗矿的开采,(1 分)导致锗资源减少甚至枯竭;(1 分)②锗资源冶炼加工过程中产生污染物排放,(1 分)造成环境污染;(1 分)③含锗矿的开采,(1 分)造成生态破坏。(1 分)

〖评分标准〗本题答出任意2 个环境问题即可,共4 个得分点,每点1 分,共4 分。

(3)①提高锗勘探开发技术,(1 分)增强我国锗资源战略储备;(1 分)②适当减少锗及关联产品的出口,(1 分)保障我国锗资源安全;(1 分)③加强科研投入,(1 分)提升锗相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1 分)④延伸锗产业链,(1 分)提高产品附加值(或提高资源利用率);(1 分)⑤加大锗资源开采及利用中的环保投入,(1 分)缓解环境问题等。(1 分)

〖评分标准〗本题答出任意3 个可行性措施即可,共6 个得分点,每点1 分,共6 分。

【解析】(1)获取锗资源面临的主要困难,可结合材料从找矿难度大、可采性低、提纯要求高等方面分析。

(2)环境问题包括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含锗矿石开采及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可从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3)我国锗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可从提高勘探开发技术、适当减少出口、加强科研投入、延长产业链、加大环保投入等方面作答。

19.【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地势由近海向深海倾斜;(1 分)由海岸向深海逐渐变宽;(1 分)截面呈“V”字形,(1 分)谷底较深较窄。(1 分)

〖评分标准〗本题共4 个得分点,每点1 分,共4 分。

(2)冰期:受降水减少、入海径流受阻等影响,(1 分)海水水位大幅下降;(1 分)全盛冰期时海水水位退缩至大陆架边缘;(1 分)河流落差加大侵蚀能力增强,(1 分)不断拓宽和加深河道并切穿大陆架。(1 分)

间冰期:冰川融化增加入海径流,(1 分)海水水位大幅上升淹没河流近海河段,(1 分)使得陆上河谷变为海底峡谷。(1 分)

〖评分标准〗本题共8 个得分点,每点1 分,共8 分。

(3)部分海底峡谷与陆上河谷不连续,(1 分)受河流侵蚀形成的可能性很小;(1 分)部分海底峡谷较深,(1 分)而河流下切深度远不及海底峡谷深度大。(1 分)

〖评分标准〗本题共4 个得分点,每点1 分,共4 分。

(4)受重力影响海底浊流沿大陆架向下流动;(1 分)随着流速加快,(1 分)海底浊流对大陆架侵蚀加强,(1 分)侵蚀持续,海底峡谷逐渐形成。(1 分)

〖评分标准〗本题共4 个得分点,每点1 分,共4 分。

【解析】(1)本问需要对图文信息进行充分解读。根据文字材料“最深处3600 多米”得出该海底峡谷深度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海底峡谷的截面明显呈“V”字形,上宽下窄,由近海向深海倾斜,且宽度逐渐变大。

(2)该问要求结合水循环原理解题,主要联系水循环相关环节进行分析。冰期,降水减少,同时入海径流受阻,使得海水水位大幅下降,加大了河流落差,河流侵蚀能力增强,切穿大陆架。间冰期,随着冰川融化,入海径流增多,海水水位大幅上升,后淹没河流近海河段,使得陆上河谷变为海底峡谷。

(3)推测“河流切割说”不适用于解释所有海底峡谷成因的依据,可从部分海底峡谷与陆上河谷的连续性、河流下切深度与海底峡谷深度的差异性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4)根据材料可知,海底浊流由沉积物和水混合而成,再结合图示海底峡谷与大陆架坡向的一致性得出:受重力作用影响,海底浊流沿大陆架向下流动;随着坡度增大,海底浊流的侵蚀增强,侵蚀持续,最终塑造出海底峡谷的形态。

  本文标题:20240519新建一中2024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地理试卷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443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4436.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