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常见综合题如何建模?(3)
(1)地形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海浪、冰川等),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2)气候成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洋流等)。
(3)“水环境”成因=气候+地形+植被。地形影响河流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状;气候决定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有无结冰期及长短;流域内的植被状况影响河流的含沙量,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
(4)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和植被)+人为原因(侧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解答策略】
(1)明确考查方向:是分析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侧重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人为原因突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理清因果联系: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3)多角度综合分析:依托宏观或微观的区域地图,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人地关系”多角度综合分析,突出主导因素的影响。
(4)由果溯因搭建:首先弄清题中已知信息与所设问题的内在联系,由果到因搭建思维;最后再由因到果,正向综合形成答案。
【押题冲刺】
7.(2024·全国高三·统考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物避难所通常是指在气候变恶劣的条件下动植物能够存活的区域。生物避难所能在冰期保护原有及迁入物种免遭劫难,受保护物种在冰期后以此为起点,借风力、流水、动物等媒介扩散并演化出亚种和新物种。末次冰盛期长白山和朝鲜半岛是温带针阔混交林最重要的两个避难所。下图示意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末次冰盛期避难所分布及扩散路线。
(2)分析温带针阔混交林在末次冰盛期由长白山大规模向朝鲜半岛扩散的原因。
【答案】(2)末次冰盛期时气温降低,植被向更温暖的低纬度扩散;朝鲜半岛面积较大、地形多样,生长空间广阔;长白山脉阻挡冬季风南下,朝鲜半岛受寒潮影响小;朝鲜半岛与长白山相距较近且位于冬季风的下风向。
【解析】(2)相较而言,朝鲜半岛纬度低,且北部长白山脉阻挡冬季风南下,因此朝鲜半岛位于冬季风的下风向,受寒潮影响小,导致朝鲜半岛气候相对温暖,而末次冰盛期时气温降低,植被趋向更温暖的低纬度扩散,再加上朝鲜半岛面积较大、地形多样,生长空间广阔,导致温带针阔混交林在末次冰盛期由长白山大规模向朝鲜半岛扩散的。
8.(2024·辽宁·朝阳市联考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老挝是一个总人口不足700万的内陆国。中老铁路是一条连接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的电气化铁路,由中国按中国国铁Ⅰ级标准建设,是第一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共同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跨国铁路。设计时速160千米,其中,西双版纳隧道全长10.7千米,最大埋深620米,最小埋深20米,随着隧道不断开挖,高温、高湿的情况不断加剧,洞内作业温度一度高达40°C,为了降温,施工单位每天运送20多吨冰块进洞。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2)试分析西双版纳隧道在施工中出现高湿环境的原因。
【答案】(2)隧道长度大、埋藏深,通风条件差;隧道围岩破碎,地下水丰富;冰块融化,加上洞内温度高,水汽蒸发量大,形成高湿环境。
【解析】
(2)析西双版纳隧道在施工中出现高湿环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西双版纳隧道全长10.7千米,最大埋深620米,最小埋深20米”,因此隧道长度大、埋藏深,通风条件差;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隧道围岩破碎,地下水丰富;施工单位每天运送20多吨冰块进洞,冰块融化,加上洞内温度高,水汽蒸发量大,形成高湿环境。
9.(2024·山东·济南统考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南极大陆某地区等高线图,这里冰川广布,但图中无雪干谷内是南极洲唯一没有冰川的区域,到处是裸露的岩石,谷地周围是被冰雪覆盖的陡峭山岭。这里的年平均气温为-20℃,风速可以达到320公里/小时,被人们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2)从气流运动的角度,分析“无雪干谷”内没有冰川的原因。
【答案】(2)偏南风来自于极地内陆,空气水汽含量极低;谷地内下沉气流强,水汽不易凝结;风力极大,水分蒸发强烈,地表积雪不易留存。
【解析】(2)西侧为陆地,东侧为海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气温更低形成冷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即为离岸风,离岸风使无雪干谷地带气流由高处流向低处,下沉气流强,导致上升气流弱,水汽不易凝结;风速可以达到320公里/小时,风力极大,水分蒸发强烈,地表积雪不易留存,难以形成冰川。
10.(2024·山东聊城·统考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镇压是小麦种植中一项很重要的技术,镇压能压实土壤,保促根系,控旺抑长,提高抗旱、抗寒、抗病性,合理有效的镇压能提高小麦产量。华北平原地区小麦一般在玉米收获之后,10月中下旬进行播种,随后小麦发芽、分集,后因气温降低,麦苗进入休眠期,翌年春季返青,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收获。在小麦播种前后、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都可择机进行镇压,以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产量。
(2)从冬季防寒角度,分析冬季小麦镇压的必要性。
【答案】(2)镇压后土壤紧密,裂缝减少,能防止冷空气对麦根的冻伤;镇压后麦苗敦实粗壮,增强麦田耐寒、抗冻能力;镇压后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含水量增加,提高了土壤保湿、保温能力。
【解析】(2)结合材料可知,镇压能压实土壤,由此可知镇压后土壤紧密,裂缝减少,能防止冷空气对麦根的冻伤;结合材料可知,镇压可以保促根系,因此镇压后麦苗敦实粗壮,增强麦田耐寒、抗冻能力;镇压后可以导致土壤夯实,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含水量增加,提高了土壤保湿、保温能力。
上一篇:地理高考环境保护类解题思路整理汇总
下一篇:秘籍一高考地理选择题大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429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