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水文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8-08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1.近些高考地理大题会以某一河流、湖泊为背景材料,提供相关的资料,重难点主要集中在水循环原理的应用、河湖水文特征分析及陆地水体补给、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上,多以图文并重的形式进行命制,综合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河湖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等内容。
2.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把握水循环的特点与环节的关系、河流特征的分析思路、河流的补给来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考生思考人类活动与水体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二、典例在线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莱茵河—默兹河三角洲位于荷兰西南部,由莱茵河、默兹河的复杂支流组成。莱克河和瓦尔河为莱茵河下游的两条分叉支流,两大河流最终经两条入海通道流入北海。这两条入海通道分别是北部新水道和南部哈灵水道。两条入海通道在挡潮闸坝建成后流入北海的平均流量为1960m3/s、230m3/s,三角洲面积约7500km2。挡潮闸坝长4.5km,有17孔泄水闸。南部哈灵水道和荷兰深河在工程建设后由潮汐通道变为与北海隔离的淡水水域,通过连接北部入海通道的中部支流传播潮动力,潮差由闭合前的2m减小到最大仅20cm。下图为莱茵河—默兹河三角洲地理位置图。

(1)指出影响莱茵河—默兹河河口三角洲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
(2)分析哈灵水道挡潮闸坝闭合后对新水道产生的影响。
(3)说出哈灵水道挡潮闸坝建设前水道内潮差最大的季节,并说明其理由。
【答案】(1)潮汐;河流径流量;人类活动。
(2)潮汐上溯加强,水道内潮差增大;南部水道关闭,改变了三角洲河网上游径流分配,新水道径流量增大;潮汐和河流径流对河床冲刷频繁,河床侵蚀严重。
(3)冬季。冬季北海盛行西风势力强,河流入海口风暴潮频发;潮汐作用向水道内传播潮汐动力,推高河流水位,退潮后,河流水位快速下降,加大潮差。
【分析】本大题以荷兰西南部莱茵河—默兹河三角洲的自然地理概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三角洲的形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潮差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河口三角洲是河流沉积(堆积)地貌,其形成与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有关。由材料可知,该三角洲附近潮流作用明显,涨潮落潮等会对三角洲的冲淤产生影响。挡潮坝修建后,影响河流流量和潮汐强度,进一步影响三角洲的冲淤,对三角洲面积产生影响。故影响莱茵河—默兹河河口三角洲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潮汐、河流径流量(含沙量)、人类活动。
(2)水道(河床)具有一定的水量、宽度、深度,其特点受流水和潮汐的共同影响。哈灵水道挡潮闸坝闭合后,潮水涌入新水道,潮汐上溯加强,使新水道内潮差增大;南部水道关闭后,改变了三角洲河网上游径流分配,上游径流向新水道汇集,使新水道径流量增大;潮汐和河流径流对河床冲刷频繁,使新水道的河床侵蚀严重。
(3)哈灵水道挡潮闸坝建设前水道内的潮差主要考虑潮汐作用和盛行风引起的海水运动对潮差的加强或减弱作用。涨潮时潮差较大,此时海水大致自西向东涌入河口;北海地区常年盛行西风,西风带动海水大致自西向东涌入河口,与涨潮时海水流向相同;故潮差最大的季节应是西风势力最强的季节。由所学知识可知,冬季盛行西风势力更强,导致河流入海口风暴潮频发;潮汐作用下向水道内传播潮汐动力,在盛行风的加强作用下,推高河流水位,退潮后,河流水位快速下降,加大潮差。故哈灵水道挡潮闸坝建设前水道内潮差最大的季节是冬季。
 

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分析可以得知:有关河流与海洋交汇处、河流与湖泊交汇处的考查越来越多,尤其是对前者的考查很是频繁。此区域是人口特别集中的区域,人类的影响很大,考题往往集中在河海交汇处的地貌、海岸线、水域环境、海洋生物等方面,也多以某区域的人类活动为背景资料进行考查,如河口闸、填海造陆、拦海大坝、植被培育、滩涂养殖等,考点仍然集中在河流、海水两种不同的水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上。
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河海地区是河流和海洋的相互作用的地区,可以说是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二者的此消彼长引起该地地貌的变化变迁。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掌握三角洲地貌的形成与该地貌的消长变化;要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变化等。复习时,要注意动手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讨论不同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带来的影响,同时要多方位、多角度关注对主要河流、湖泊水文现象的研究分析,如对黄河、长江等水文特征的加强研究;并针对水资源问题,树立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的思想。动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图,结合洋流分布合理设计航海路线;结合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材料思考海雾等现象的成因。
1. 河流的水文特征
1)径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水位的变化(汛期的次数及长短、枯水期)、有无断流现象(取决于降水特征、补给类型、流域内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和流域面积等)。
2)含沙量:取决于流水侵蚀作用的强度,与流域内的降水量及强度、植被、地形、岩石、土壤等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有关。
3)结冰期:有无及长短都取决于冬季气温的高低(最冷月均温是否低于0℃)。
4)水位:高低及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含沙量、湖泊和水利工程的调蓄作用等)。
5)水能:与地形(决定河流落差,影响流速)、气候(与流域内的降水量(决定径流量)和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6)凌汛:有无及分布河段与出现季节。
【例】长江的水文特征。
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有较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径流季节变化大;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小;无结冰期;上游流经山区,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2. 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
1)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强度大,多暴雨,河流的含沙量大。
2)地形:坡度越陡,河流的侵蚀能力越强,含沙量越大。
3)土质:表层土壤越疏松,越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河流的含沙量越大。
4)植被:植被覆盖率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河流的含沙量越大。
3. 河流的水系特征
1)发源地、流向、水系归属(注入的海洋)(即起点、流向和终点);2)流程(即长度);3)流域面积(由地形等决定);4)落差(或比降)(影响水能,由地形坡度决定);5)河道特征(如河道曲直、河谷宽窄、河床高低(如“地上河”)与深浅等);6)支流数量(多少、是否对称等,由地形和气候决定)和水系形状(由地形和地势决定);7)河湖关系(有无湖泊相通);8)流域类型(内流河或外流河);9)上、中、下游的划分;10)流经的主要地形区、省区和重要城市等。
【例】长江的水系特征。
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广大,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径流量丰富,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上、中游支流众多、河网密集;典型的树枝状水系。
4. 河流的航运价值分析
一)自然条件
1)流域内地形(影响河流流速与航行);2)气候(流域内的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影响河流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最冷月气温决定河流有无结冰期及其长短等,影响河流通航时间);3)通航里程、支流数量和河网密度;4)河道状况(河道的深浅、宽窄和曲直影响河流的通航能力);5)河流的含沙量;6)有无运河沟通天然河道;7)是否河海相通(实现河海联运)。
二)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腹地的范围、流域内人口和城镇的数量和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对外开放程度(或对外贸易规模)(决定航运的货源和客源流量,影响航运的经济效益)、与其它运输方式的联结、运输的需求量、河流流向与货流方向是否一致等(影响航运价值的发挥)。
【例】评价长江的通航条件。
长江的支流多,通航里程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径流量大,运输能力强;中下游
地区多平原,地形平坦,流速慢、航道深、水流平稳,航行条件优越;河流无结冰期,可四季通航;长江流域工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需求量大;有京杭运河与钱塘江、淮河等相连,有较为发达的航运网等。
【例】俄罗斯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等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
1)流经纬度较高地区,封冻期长,有凌汛,通航时间短。2)河流自南向北流,与俄罗斯的货流方向不一致。3)流域内气候寒冷,人口稀少,经济较落后,货运和客运量较小。
5. 河流不同河段的治理
河 段 治理原则 治理措施
上 游 调洪 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中 游 分洪、蓄洪 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 游 泄洪、束水 加固大堤,清淤疏浚和开挖河道
6. 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1)径流量大(流域内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域面积大,支流多)。
    2)流速快(位于地表崎岖的山区或阶梯的交界处(或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雅鲁藏布江的水能丰富却极少开发的原因。
1)流域内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能源的市场需求量小。2)地形复杂崎岖,交通不便,开发的难度很大。
7. 凌汛的形成条件
  1)气温:纬度较高,冬季或最冷月气温低于0℃,有结冰期。2)流向:有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地区的河段。
【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河流是黄河,主要出现在上游河套一带和下游山东境内。
8.河流水量巨大的原因
1)地处降水丰富的气候区;2)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3)支流众多,水系庞大。
【例】亚马孙河流量巨大的原因。
1)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的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沛。
2)平原地形及三面高、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有利于大西洋的水汽进入内陆。
3)水汽进入内陆后,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
4)流域面积广,地表径流从三面向亚马孙河汇集。
9. 内流湖面积缩小的原因
1) 自然原因:地处内陆,降水少,为干旱、半干旱区,蒸发旺盛;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
增大。2)人为原因:流域内人口众多,增长快,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大,使入湖河流的水量减少;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例】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工农业生产中大量引用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和锡尔河灌溉),使注入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
罗布泊干涸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2)人为原因:历史上人类大量抽取入湖河水灌溉农田,使入湖水量明显减少。
 10. 外流湖面积缩小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入湖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某些年份气候干旱,
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入湖河流的泥沙含量增高,湖床抬高;围湖造田,导致湖面急剧减小;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加,注入湖泊的河流水量减少。
【例】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
1)自然原因:生态恶化,降水减少;泥沙淤积,湖床抬高;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2)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引水灌溉和工业用水量增大,上游水利工程拦截径流,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11. 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2)发展水产养殖业;3)发展旅游业;4)防洪;5)发电;6)灌溉和供水;7)提高航运价值。
12. 海域盐度的影响因素
1)气候:降水量(由气候决定)与蒸发量(由气温决定,受纬度影响)的大小。2)陆上径流:有无众多河流注入稀释海水。3)洋流。在相同纬度,寒流流经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流经的海区,盐度偏高。4)融冰与结冰。5)海域的封闭度(影响与邻近海域的海水交换):海域封闭,则水体交换量小(如波罗的海、红海、地中海等)。
【例】红海是盐度最高海域的原因。
1)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旺盛。2)两岸为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3)海域较封闭,与邻近海域的水体交换量小。
 波罗的海是盐度最低海域的原因。
1)地处较高纬度,气温较低,蒸发较弱。2)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较丰富,有大量淡水注入。3)海域较封闭,与邻近海域的水体交换量小。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1)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且注入湖泊的河流少;西部有多条河流注入,对湖水起了稀释作用。2)中部狭窄,不利于东、西部的湖水交换,造成两侧的盐度差异较大。
13. 流域开发治理的综合效益
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灌溉、养殖、旅游、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14. 水利工程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1)经济效益——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2)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提高水质。
不利影响:上游——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的生产、生活设施和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孳生,可能导致传染病蔓延。
下游及河口地区——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岸侵蚀加剧,三角洲缩小,海水倒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等。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江全长1532公里,发源于秦岭南麓,在武汉市注入长江。历史上,汉江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但近几十年来,汉江航运价值却不断降低。下图为汉江上游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十堰市是我国著名的“汽车城”,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秦巴山地间的汉江中上游谷地,是冬无严寒、夏可避暑的养生宝地。受节能减排、产业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重工业发展受到挑战。近年来,十堰市出现常住人口减少的现象。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当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

(1)秦岭是汉江北部支流的发源地,分析其对汉江北部支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2)简述近几十年来汉江航运价值不断降低的原因。
(3)阐述十堰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答案】(1)秦岭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秦岭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秦岭阻挡冬季风南下,河流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秦岭南坡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小。
(2)现代社会对运速、运量的要求提高;河运受季节、气候的制约明显;新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等)的兴起;水库和桥梁等工程建设阻碍通航;泥沙淤塞部分航道;船舶大型化使部分河段(江窄水浅)丧失通航能力。
(3)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科技水平不高,竞争力弱;常住人口减少,人才外流;传统产业废弃物排放量大,影响区域生态环境。
【分析】本大题以“汉江和十堰市”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水文特征、影响航运价值的原因、产业升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秦岭是汉江北部支流的发源地,秦岭南坡有效抬升夏季风,形成地形雨,降水丰富对河流的补给量大,河流径流量大。秦岭地势起伏较大,导致汉江北部支流的流速快;作为我国重要的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有效阻挡了冬季风南下,秦岭以南属亚热带,冬季最冷月气温在0°C以上,河流无结冰期;秦岭南坡整体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弱,河流的含沙量小。
(2)汉江主要受雨水补给,河流流量受季节、气候的制约明显 (枯水期径流量小,不利于航运;丰水期流量大,易发生洪灾,航运的危险性高),同时河流泥沙淤积,阻塞部分航道,导致部分河段的航运能力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使得部分江窄水浅的地方丧失了通航能力;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交通运输的运量、运速等要求均较高,而水运的运速低,时效性较慢;汉江沿线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如铁路、高速公路的兴起,使得水运的地位下降。汉江流域水电开发建设了众多的水库,同时汉江千支流也修建了众多的跨河桥梁,水库和跨河桥梁等工程设施的建设,阻碍了水运通航。
(3)十堰市是著名的汽车城,近年来受节能减排、产业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重工业发展受到挑战,其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有必要进行产业转型;同时,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量大,对环境的影响大,而十堰市是冬无严寒,夏可避暑的养生宝地,新的产业 (如养生业)对环境的要求高,产业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加大区域环境的保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近年来十堰市出现了常住人口减少的现象,人口数量的减少,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必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乌伦古湖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即河流终点汇入湖。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缓解乌伦古湖萎缩,当地修建了“引额济湖”渠道工程。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案,乌伦古湖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的同时湖水倒灌进入吉力湖。
材料二  下图为“乌伦古湖位置示意图”。

(1)分别说出“引额济湖”渠道工程修建前、后库依尔尕河的流向。
(2)比较乌伦古湖在“引额济湖”渠道工程修建前、后湖水盐度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3)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析“引额济湖”渠道工程修建后乌伦古湖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的表现。
【答案】(1)修建前,自东南流向西北。修建后,自西北流向东南。
(2)修建前,盐度高;理由:乌伦古湖没有径流流出,盐分逐渐积累。修建后,盐度降低;理由:额尔齐斯河流入后对乌伦古湖有稀释作用;盐分经库依尔尕河流出。
(3)入湖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湖面扩大;增加湖面蒸发量,改善局部小气候;湖泊水体得以更新,水质改善;湿地面积增加,湖泊生物多样性增加。
【分析】本大题以乌伦古湖的位置和近年来的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图文信息获取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乌伦古湖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即河流终点汇入湖”可知,修建前,吉力湖通过库依尔尕河补给乌伦古湖,故流向为自东南流向西北。结合材料“当地修建了引额济湖渠道工程。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案,乌伦古湖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的同时湖水倒灌进入吉力湖”可知修建后,库依尔尕河自西北流向东南。
(2)根据材料可知,修建前乌伦古湖为尾闾湖,盐度较高。理由是乌伦古湖作为尾闾湖,没有径流流出,只有河流流入,河流带来的盐分逐渐积累,盐度变高。修建后盐度降低,主要原因是额尔齐斯河流入乌伦古湖后对乌伦古湖盐类物质有稀释作用,导致盐度降低。乌伦古湖湖水经库依尔尕河流出,带走了部分盐类物质,盐度降低。
(3)“引额济乌”渠道修建后,乌伦古湖的入湖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湖面扩大。乌伦古湖湖面增大,湖面蒸发的水汽增多,大气湿度增加,改善局部小气候;蒸发的水汽再度形成降雨注入湖泊,湖泊水体得以更新,水质改善;湖泊面积增大,湿地面积增加,湖泊生物生存空间大,湖泊生物多样性增加。

1.(2023·山东·日照一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京杭大运河(如图)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全程1789千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且仍在使用的古代运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串联起沿线数十座城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的期盼。为了让运河重焕生机,水利部启动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通过优化调度各类水源,使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再次全线通水。

(1)指出京杭大运河具备的主要功能。
(2)黄河以北南运河、卫运河、小运河的部分河段常年断流,请分析原因。
(3)结合区域图,推测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行动的主要可能水源。
(4)简述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对改善沿岸生态环境的好处。
【答案】(1)内河航运;防洪排涝;供水;生态景观;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等。
(2)从气候来看,锋面雨带控制时间短,降雨量少;从人为原因来看,华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上人口增长,取用水量大,且从河道取水,所以导致部分河流出现断流现象。
(3)借助南水北调工程从南方调水;从黄河引水;利用本地水源、循环再生水等水源。
(4)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回灌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运河及沿岸地区水量增加,水生生物数量增加,生态环境改善。
【分析】本题以京杭运河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运河功能、河流水文特征、河流补给水源、水源调入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人工运河在平原分布区一般具有航运功能。由于京杭大运河水域面积增加,蓄洪能力和供水能力得到提升。运河本身也是生态景观。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所以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等。
(2)河流断流说明补给水源减少,可以分别从气候条件和人为原因进行分析。从气候来看,中国季风区降水主要受锋面雨带影响,锋面雨带控制时间短,降雨量少,从而影响运河水量。从人为原因看,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和人口状况影响用水量大,从河道取水,从而影响运河水量。
(3)京杭大运河贯通需要水,水源既可以来自周边地区,也可以来自区域内。从其他地区调水主要来源就是南水北调工程和从黄河引水;区域内可以是从周边河流调水,也可以是循环再生水。
(4)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后不仅增加对周边地区的水量供应,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还可以补充当地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运河及沿岸地区水量增加,可以改善周围水生生态环境。
2.(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射阳湖历史上曾是江淮之间的大湖,经历了海湾—潟湖—平原淡水湖—河道型湖泊的演变过程。射阳湖在构造上属于凹陷区,曾为浅海海湾,在约7000年前受三角洲平原发育的影响,逐渐成为半封闭的潟湖,隔沙堤由狭窄的潮汐通道与外海相连。约3100年前,我国进入气候寒冷期,海平面下降,加速古射阳湖蓄淡排盐,古射阳湖逐渐成为平原淡水湖。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后,古射阳湖加速萎缩,湖盆更加宽浅,湿生植物繁茂。约150年前,古射阳湖已演变为长条状的河道型湖泊,大部分地区已淤积为荡滩沼泽或已垦为农田。下图示意不同时期古射阳湖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海平面下降加速古射阳湖淡化的机制。
(2)说明黄河夺淮导致古射阳湖萎缩的原因。
(3)与平原淡水湖时期相比,分析成为河道型湖泊的射阳湖水文特征的变化。
【答案】(1)海平面下降,潟湖水面高于海平面,利于水盐向海渗漏;潟湖与海洋之间落差增大,常年外泄的内水冲刷形成了众多天然河道排盐;海岸线东迁,潟湖受波浪、潮汐、沿岸流的影响减弱。
(2)黄河输沙量大,古射阳湖一带地势平缓,(且缺乏稳定的河道,河道多分叉)泥沙堆积,湖床抬高;来水量大增,向海冲刷形成更多河道,排泄古射阳湖湖水;湿地植被残骸多,加剧湖盆淤积。
(3)蓄水空间减小,湖泊水量减小;水域变得狭窄,水位季节变化加大。
【分析】本题以射阳湖的演变过程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外力作用、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等内容,考查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射阳湖曾为浅海海湾,在约7000年前受三角洲平原发育的影响逐渐成为半封闭的潟湖,此时的射阳湖湖水盐度较高,海平面下降使得射阳湖水位高于海水水位,射阳湖高盐度湖水会逐渐下渗并向海洋方向流淌;此时的射阳湖接受陆地上的降水、地表径流,逐渐蓄积淡水,这些淡水在向海洋流动的过程中稀释、带走湖泊中盐分,形成了众多天然河道排盐;海平面下降,射阳湖地势高于海平面,射阳湖受到海洋波浪、潮汐、洋流的影响逐渐减弱。
(2)黄河在射阳湖上游夺淮入海,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泥沙含量大增,黄河水携带的泥沙进入到淮河时,由于地势较为低平,河水流动速度减慢,携带的泥沙在射阳湖堆积,导致射阳湖湖盆变浅,湖泊蓄水量减少;黄河来水量突然大增,侵蚀能力增强,在射阳湖下游冲刷出较多流向海洋的河道,使得古射阳湖湖水被动排泄;湖泊蓄水量减少,湿生植物繁茂,植物死亡后残体堆积,加速湖泊淤积。
(3)平原淡水湖时期,射阳湖湖盆较大、水域面积大、蓄水量较大,转化为河道型湖泊后湖盆变小,水域面积小,蓄水量减少;由于湖泊蓄水量减小,射阳湖削峰补枯能力减弱,湖泊水位在洪水期增高、在枯水期下降,水位季节变化加大。
3.(2023·陕西铜川·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祁连山大野口流域主要有东岔、西岔、头滩沟、西沟梁沟、草圈台5条支流汇流而成。大野口水库以上河流长18km,控制流域面积80km2。大野口水库位于大野口流域出山口处。水库自1988年10月竣工,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的调节性水库。大野口水库水利风景区植被丰富,草场茂密,是黑河和大野口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下图(左)为祁连山大野口流域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利用大野口水库进行流域河川径流量监测所获得的大野口流域资料(1994-2011),如下图(右)所示。

(1)分析大野口流域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流域内水源补给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大野口流域径流量随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
(3)分析大野口水库的功能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的原因。
【答案】(1)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大,总体南高北低,从南向北倾斜;总体海拔高;对流域内水源补给的影响:海拔高,主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沟谷众多,补给水源丰富。
(2)流量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在6-8月,汛期主要出现在7-8月份;径流量较小。
(3)大野口水库位于河西走廊,区域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区域为主要的农业区,灌溉水量大;河流季节变化大,流量集中在夏季,易出现洪涝灾害。
【分析】本道题主要以大野口水库为例,设置3道小题,考查区域地形特征及陆地水土相互补给关系等知识,内容适中,难度较小,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详解】(1)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得,该地区总体地势起伏较大,南边海拔高、北边海拔低,因此总体南高北低,南向北倾斜;图示地区海拔均在2600m之上,海拔高。对流域内水源补给的影响为地区海拔高,主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其次沟谷众多,补给水源丰富。
(2)根据材料可得,该地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高温期主要在6-8月,因此该河流的汛期主要在7-8月份;高山冰雪融水和少量的降水水补给,因此径流量较小。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大野口水库位于河西走廊,在西北内陆地区,区域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河西走廊为我国,区域为主要的农业区,灌溉水量大;该区河流季节变化大,流量集中在夏季,易出现洪涝灾害。
4.(2023·江苏常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周围有大小湖荡189个,进出口河道200余条。太湖水系是长江下游的主要支流水系,太湖入水河道主要有两条,位于太湖西侧,分别为宜溧山区、茅山的荆溪和天目山的苕溪,主要出水河道有三条,均位于其东侧,娄江、吴淞江(黄浦江)、东江。
材料二:京杭大运河流经太湖流域这一段,被称为江南运河,是大运河中最繁忙的一段。运河开凿于太湖东岸,距离太湖最近处约2公里。太湖不仅成就了大运河,也成就了沿岸诸多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等,甚至也成就了上海。
材料三:下图为太湖流域简图。

(1)推测江南运河未直接借用太湖作为通道,并且选址太湖东侧而不是西侧的主要原因。
(2)从物质交换的角度,分析太湖与江南运河的相互作用。
(3)试解释“太湖不仅成就了大运河,也成就了沿岸诸多城市”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1)未直接借用太湖作为通道的原因:太湖水浅,船易搁浅;湖面宽广,风浪作用强;太湖水位季节变化大。
选址东侧而非西侧的原因:西侧距无锡、苏州等城市较远,水运效率低;东侧靠近城市,利于货运;西侧多山,地形不平坦,地势高;运河水位与水量调控困难;东侧地形平坦,工程量小;太湖东侧有出水河道。
(2)太湖水补给江南运河,保证运河通行水量;运河贯通太湖水网,沟通了长江和杭州湾,增加了输沙通道和水流通道。
(3)太湖提供充足的水源;水运条件便利;水产品丰富;调节径流(防洪排涝);旅游资源丰富;促进生态平衡。
【分析】本题以太湖和京杭大运河为背景,涉及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太湖与江南运河的相互作用以及太湖对大运河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等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未直接采用太湖作为通道,可能是由于太湖的航运条件较差导致的,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有多条河流注入太湖,泥沙沉积较多,太湖水浅,船易搁浅;结合材料“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可知,湖面宽广,风浪作用强,风浪大不利于航运;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太湖水位季节变化大,也不利于航运。而运河选址于东侧而不是西侧主要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从社会经济条件看,西侧距无锡、苏州等城市较远,水运效率低,而东侧靠近城市,运输效率较高且需求较大,利于货运;从自然条件看,西侧多山,地形不平坦,地势高,运河水位与水量调控困难,运河修建难度大;而东侧地形平坦,工程量小,且太湖东侧有出水河道,修建成本低。
(2)河流和湖泊之间可以进行水和泥沙等物质交换。结合所学可知,湖泊和河流具有相互补给的作用,太湖水可以补给江南运河,保证运河通行水量;读图可知,运河贯通了太湖水网,沟通了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杭州湾),增加了输沙通道和水流通道,保障了该地区河湖各项效益的持续发挥。
(3)本题主要考查太湖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太湖面积大,能够为周边的地区提供充足的水源;太湖促进了大运河的发展,水运条件便利;太湖生物多样性丰富,能够提供丰富的水产品;长江中下游易发水旱灾害,而太湖可以调节径流(防洪排涝);太湖作为我国著名湖泊,是我国旅游胜地,旅游资源丰富;太湖作为重要的湿地资源,对于促进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5.(2023·山东潍坊·潍坊一中校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若尔盖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为青藏高原抬升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断陷盆地,属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湿地广布。黄河自采日玛至拉加峡口段干流河型多次变化,依次呈现出网状水系、自由曲流、辫状水系、深切曲流。若尔盖盆地地质历史时期曾为湖泊,在新构造活动强烈的东昆仑大断裂和距今3.7万年前温暖湿润的气候综合影响下,古湖外泄与黄河干流贯通,形成了现代黄河水系格局。图1示意若尔盖盆地地理位置及水系分布,图2示意黄河自采日玛至拉加峡口段干流河槽纵向断面及河型分布。

(1)说明若尔盖盆地有利于湿地广泛发育的自然条件。
(2)指出黄河自采日玛至拉加峡口段干流河型多次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3)分析黄河与若尔盖古湖贯通的形成机制。
【答案】(1)属于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丰富;海拔较高,年均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季节性冻土发育,地表水难以下渗;支流众多,汇水多。
(2)河槽比降(地形);河水含沙量;河床质地;支流入汇。
(3)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断裂带;古黄河沿断裂带发育,不断溯源侵蚀和下蚀,切开若尔盖湖盆;若尔盖古湖上游正处于温暖湿润时期,来水量增多,湖泊水位上升,湖水沿断裂带下泄。
【分析】本大题以若尔盖盆地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陆地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河流和湖泊的水系、水文特征、内力作用、河流侵蚀地貌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若尔盖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为青藏高原抬升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断陷盆地,属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湿地广布。”以及若尔盖盆地地理位置,其受季风气候影响,年降水量较多,加上海拔较高,温度低,蒸发作用弱,结合盆地地形,地表水易堆积。位于青藏高原之上,季节性冻土发育,地表水难以下渗,亚洲水塔,支流发育众多汇水多,地表水含量高,易形成湿地。
(2)黄河自采日玛至拉加峡口段干流河型从网状水系到深切曲流发生多次变化,水系特征多变的原因一方面是地形起伏变化大,流速变化大;一方面,河床基岩组成不同,抵御侵蚀的能力也不一样;河水含沙量和支流数量的多少也直接影响河流水系的形态。
(3)结合材料“若尔盖盆地地质历史时期曾为湖泊,在新构造活动强烈的东昆仑大断裂和距今3.7万年前温暖湿润的气候综合影响下,古湖外泄与黄河干流贯通,形成了现代黄河水系格局”可以看出,贯通的关键因素是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带。古黄河沿断裂带发育,不断溯源侵蚀和下蚀,切开若尔盖湖盆,而此时若尔盖古湖上游正处于温暖湿润时期,来水量增多,湖泊水位上升,多余的湖水沿断裂带不断向地势相对低的黄河方向下泄,最终与黄河干流贯通。
6.(2023·山东潍坊·潍坊一中校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洋河是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海拔5000米处,多年平均径流量172.3亿立方米,径流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小,水能资源丰富。据工布江达水文站(1978~2003年)数据,流量连续最大4个月(6~9月份)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7.9%,其中6、7月最大;连续最枯5个月(ll~次年3月)径流量仅占年径流量的9.2%,其中2月和3月份最小。河床床沙多为砾石、卵石携沙物质,修建水电站时一般在河段上游修建一低坝取水,通过人工建造的引水道(明渠、隧洞、管道等)引水到河段下游,集中落差,再经压力管道,引水至厂房,称为引水式水电站(如下图所示)。

(1)说明尼洋河流域径流补给的主要来源及判断依据。
(2)分析尼洋河流域输沙特点。
(3)结合尼洋河流域的水文特点,有人提出双坝的设计方案。指出双坝设计的另一道坝应修建在引水式水电站示意图中的位置,并说明原因。
【答案】(1)冰雪融水,判断依据:河源青藏高原海拔高,冰川大;径流量最大为6、7月,分别是太阳高度角最大、气温最高时间。
降雨,判断依据:6~9月径流量占全年接近78%,受印度洋西南夏季风影响;多年平均径流量大。
(2)输沙量与流量密切相关,沙峰与洪峰基本同步;由于尼洋河径流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小,故输沙量年际变化小,年内变化大;流域内构造发育、冰川活动频繁,岩石较破碎,径流输沙量中砾石、卵石等粗颗粒比重大。
(3)图中的坝前位置,理由:尼洋河流域洪水期输沙量大,且输沙量中大粒径比重大,双坝的上坝可以减少悬沙进入电站,有效地防止底沙对电站的危害。
【分析】本大题以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补给形式、河流水文特点、河流综合开发与治理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本小题可从尼洋河的流量季节变化数据推断其主要的补给类型。尼洋河位于青藏高原上,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海拔5000米处,海拔较高,冰雪量大;由材料可知,尼洋河6、7月流量最大,6、7月,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冰雪大量融化,使尼洋河流量增大。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位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迎风坡;结合材料“尼洋河6~9月份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7.9%”可知,受西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大,使尼洋河多年平均流量大。
(2)由所学知识可知,输沙量主要与河流流量有关,河流流量决定侵蚀作用强弱,影响河流搬运物质的数量、粒径大小,故输沙量的沙峰与洪峰基本同步;由材料可知,尼洋河的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说明输沙量年内变化大;尼洋河的径流量年际变化小,说明输沙量年际变化小;由所学板块构造学说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即尼洋河流域内)构造发育、冰川活动频繁,岩石较为破碎,使径流输沙量中的砾石、卵石等粗颗粒比重大。
(3)由材料可知,该引水式水电站引用河流上游的水至河段下游,集中落差并经压力管道,引水至厂房进行发电。由于尼洋河流域洪水期输沙量大,河床床沙多为砾石、卵石携沙物质,即尼洋河输沙量中大粒径比重大,在发电过程中容易对发电设备(电站)造成危害。故为了减少悬沙进入电站,应将双坝设计的另一道坝修建在引水式水电站的坝前位置。
7.(2023·福建漳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曼是西亚阿拉伯半岛上的临海国家,阿曼年降水量只有100~200mm,水资源严重匮乏,自古以来,阿曼人的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人工修建的水渠灌溉系统——法拉吉。法拉吉主要依靠重力、把山泉水、地下水引到村落中,有的水渠藏于地下、有的水渠露出地面。图为阿曼位置示意图和法拉吉景观图。

(1)与天然的地表径流比,说明法拉吉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
(2)说明法拉吉的修建“有的水渠藏于地下、有的水渠露出地面”的原因。
【答案】(1)法拉吉水渠水面狭窄,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水渠采用了防渗漏措施,减少下渗损耗;方便人们对输水量的控制和调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与全部藏于地下相比,修建工程难度小,建设成本低;部分水渠出露地面,便于后期的维修、保养;与全部露出地面相比,能够减少蒸发损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分析】本大题以阿曼位置示意图和法拉吉景观图及相关文字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区域关联性与区域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与天然河道相比,法拉吉是人工修建的水渠,水渠水面狭窄,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水渠使用的是水泥等防水材料,可减少下渗;人工水渠方便人们使用挡板、水闸等对输水量进行控制、调节,从而减少水资源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结合已学知识,与全部埋藏于地下的渠道相比,部分水渠出露地面,可节省人力、物力,工程量小,修建工程难度小,成本低;部分水渠出露地面,方便法拉吉后期维护、保养;与全部露出地面相比,部分水渠深藏于地下,有利于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8.(2023·山东潍坊·昌乐二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艾比湖湿地是准噶尔盆地西部最低洼地,盛行西北风,胡杨树是该地的典型树种,树冠具有东西向较长、北向短、南向长的形状特点。该地冬季有积雪,积雪消融时,首先从胡杨树的中心主干开始,逐渐向四周扩散,形成融雪漏斗现象(见图)。漏斗形状与树冠形状具有一致性。

(1)简要分析艾比湖湿地的形成原因。
(2)分析积雪消融从胡杨树中心主干开始的原因。
(3)简述融雪漏斗现象对当地冻土层消融的影响。
【答案】(1)地势低洼,周边高山冰雪融水汇集;冬季积雪提供了部分水源;冻土层阻止了地下水进一步下渗。
(2)冰雪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温度升高慢;胡杨树干反射率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增温快,从而造成林冠下积雪消融首先从中心主干开始。
(3)垂直方向上,距离主干越近,冻土层消融得越深;在水平方向,冻土层消融的面积东西向较长、北向短、南向长。
【分析】艾比湖湿地的融雪漏斗为背景,涉及湿地的形成原因、下垫面性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以及融雪漏斗现象对当地冻土层消融的影响等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湿地的形成与地表积水有关。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西部,冬季有积雪,春季的融雪为湿地提供了水源;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为准噶尔盆地西部最低洼地,地势低洼有利于周边高山冰雪融水汇集;结合所学可知,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冻土广布,导致地表水难以下渗,积水成湿地。
(2)结合所学可知,积雪的消融主要受到温度(太阳辐射)的影响,图示树干和周围地区的差异主要在于下垫面性质,故可推测主要是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反射率的差异导致的温度差异。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雪地的反射率高,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反射,地表升温慢,积雪融化慢;而胡杨树干反射率低,使得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到达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增温快,从而造成林冠下积雪消融首先从中心主干开始。
(3)结合图示“原冻土层厚度”和“分异的冻土层厚度”可知,融雪漏斗深度、宽度大的地区,冻土消融较多,即融雪漏斗的分布和冻土消融呈正相关,故有在垂直方向上,距离主干越近,融雪漏斗越深,冻土层消融得也越深;读图并结合文字材料可知,在水平方向,融雪漏斗受到树冠形态的影响,呈现出东西较长、北向短、南向长的特点,故冻土层消融的面积也呈现东西向较长、北向短、南向长的特征。
9.(2023·湖南株洲·校联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科罗拉多河格伦峡大坝于1963年建成,蓄水期间大坝下游的河水来自大坝下游的支流,干流泥沙粒径出现不断细化的现象,1983年大坝开始泄流,干流泥沙粒径出现不断粗化的现象,大坝下游的生态环境也发生变化。为恢复下游河道生态环境,1996平进行人造洪水试验,下图为距坝下游109km处人造洪水前后测量结果断面图。

(1)推测1983年大坝泄流前后,下游干流河床泥沙分别出现细化和粗化的原因。
(2)简述人造洪水后河道断面形态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原因。
(3)推测人造洪水对大坝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1)大坝泄流前:大坝下游的河水来自大坝下游的支流,支流汇入干流,流速减小,携带的泥沙粒径小,沉积覆盖在原有的河床上,导致泥沙细化。
大坝泄流后:受“清水下泄”影响,水流的侵蚀作用增强,河床上细小泥沙被流水带走,导致泥沙粒径粗化。
(2)变化:河床下切加深;右岸侵蚀,坡度增大;左岸堆积,形成露出水面的边滩。
原因:人造洪水径流量大,对河道的冲刷作用强,导致河床加深;由于地转偏向力或者地形的影响,左右两岸侵蚀能力差异,导致右岸侵蚀、左岸堆积。
(3)增加边滩,恢复了河道的自然地貌;可能增加湿地面积和类型、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增强。
【分析】本题以美国科罗拉多河格伦峡大坝为背景,考查大坝建设对河流沉积物的影响、人造洪水对河道形态和生态的影响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难度较大。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河流河床中泥沙的粗细主要受流速,以及外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影响。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大坝泄流前,由于大坝拦水,此时大坝下游的河水来自大坝下游的支流,支流汇入干流,流速减小;结合所学可知,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与流速呈正相关,故此时河流携带的泥沙粒径小,沉积沉积覆盖在原有的河床上的则是小粒径沉积物,导致泥沙细化。相应地,当大坝泄水时,受“清水下泄”影响,此时河流流量大,流速快,侵蚀和搬运作用强,河床上细小泥沙被流水侵蚀搬运带走,导致泥沙粒径粗化。
(2)读图比较4月1日和3月26日的河床断面可以看出,河床右岸受到的侵蚀明显,河床加深,坡度加大;而河床左岸则淤积明显,沉积物出露水面形成边滩。该变化主要受到河流侵蚀和堆积的影响,结合材料分析可知,人造洪水径流量大,流速快,对河道的冲刷侵蚀作用强,导致河床加深;由于地转偏向力或者地形的影响,左右两岸侵蚀能力差异,导致右岸侵蚀,坡度较陡,左岸堆积,坡度较缓,沉积物不断在左岸堆积,出露形成边滩。
(3)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人造洪水泄洪后河流边滩增加,恢复了河道的自然地貌;结合河道形态变化可知,可能增加湿地面积和类型,为生物提供栖息环境,使得生物多样性增加;人造洪水使得的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加快,河流的自净能力加强,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增强。
10.(2023·安徽淮南·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高水位(20米)时湖区面积超过4125km2。一般来说,鄱阳湖的枯水期为10月份到次年3月份。鄱阳湖水位与五大河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和长江的来水量密切相关。下列左图为鄱阳湖及周边水系图,下列右上图为长江与鄱阳湖多年平均作用频率图(河湖作用需达到一定流量标准)。
材料二:2022年9月18日,进入极枯水位的鄱阳湖通江水体面积萎缩,在裸露的湖滩中,由逐渐干涸的河道组成的“大地之树”(下列右下图)呈现于扇三角洲上(注: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它是河流与海、湖共同作用的结果),让人们惊叹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1)据右上图指出正常年份不同时间段长江与鄱阳湖水体的补给关系。
(2)指出今年7、8月鄱阳湖面积大减的原因及由此带来不利影响。
(3)描述今年鄱阳湖“大地之树”景观的形成过程。
(4)为保持鄱阳湖水位稳定,有专家建议在湖口建闸,丰水期蓄水后关闭湖口闸门。对此方案分析其利弊。
【答案】(1)4~6月鄱阳湖补给长江为主;7~10月长江水位高,补给鄱阳湖;11月~次年3月流量小,补给作用不明显。
(2)原因:鄱阳湖流域降水比往年异常偏少(五大河来水偏少);长江中上游降水偏少,长江作用弱;(副高控制时间长)晴天多,气温高,水面蒸发量大;应对干旱,农业灌溉用水增多。
影响:农业灌溉用水紧张导致农业减产;自来水取水点不断降低,影响到用水安全;影响湖区船只通航,同时提高了其他产业的运输成本;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位降低,流域生态用水减少,威胁动植物生存。
(3)今年鄱阳湖流域持续高温干旱,导致鄱阳湖水位快速下落,扇三角洲上高低起伏的湖床逐渐裸露,湖底泥沙在不均衡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深浅宽窄不同的冲沟,形似“大地之树”
(4)利:蓄水后关闭闸门水位高,增加淡水资源;枯水期湖泊面积扩大,水量稳定,利于航运;稳定湖区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弊:水位高浅滩湿地面积缩小,不利于越冬候鸟栖息觅食;对长江调蓄作用减弱,旱涝灾害增加;影响长江洄游鱼类洄游,影响鱼类生长繁殖。
【分析】本题以鄱阳湖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于湖泊的调蓄作用、外力作用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详解】(1)读图可知,每年4~6月鄱阳湖补给长江的次数最大,此时明显的是鄱阳湖补给长江;11月~次年3月流量小,鄱阳湖补给长江的次数和长江补给鄱阳湖次数差不多,表现为互为顶托作用;7~10月长江水位高,长江补给鄱阳湖次数明显增多,表现为长江补给鄱阳湖。
(2)从题目中:“鄱阳湖水位与五大河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和长江的来水量密切相关。”推测今年7、8月鄱阳湖面积大减的原因是降水偏少,五大河流和长流的来水量均偏少;同时除了来水少,也考虑去水多,比如蒸发、工农业用水;不利影响:8月鄱阳湖面积大减,湖床大面积裸露会导致农业灌溉用水紧张,农业减产;自来水取水点不断降低,影响到用水安全;面积萎缩,水位下降,不利于湖区船只通航,同时提高了其他产业的运输成本;湖泊水位下降导致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位随之下降,流域生态用水减少,威胁动植物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如果发生用水之争还可能诱发社会矛盾。
(3)由于湖底泥沙存在高低起伏,那么在地势较低的区域,湖水流速更快,表现为侵蚀性,就会把湖底的泥沙随水带走。而湖底泥沙被流水侵蚀,就会使这一部分湖底比两边更低,从而使得流速更快,因而加剧了湖水下落时的侵蚀性,从而形成循环作用,最终形成了我们见到的“大地之树”。通过以上分析,此次鄱阳湖湖底出现“大地之树”景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温干旱天气,导致鄱阳湖水位快速下落,提前进入枯水期,在湖泊湖床裸露的过程中,不均衡的流水侵蚀作用,在湖床上留下了类似“潮汐树”的景观,称为大地之树。
(4)利:蓄水后关闭闸门,控制枯水期水位,增加淡水资源;能减缓湖区湿地的提前出露,避免过早形成一片荒滩。水位下降意味着食物减少,与此同时,水位下降也给受珍禽价格飙升诱惑的盗猎者打开了方便之门。稳定湖区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控制枯水期水位,水量稳定,利于航运。弊:关闭闸门,会阻碍长江洄游鱼类洄游,影响鱼类生长繁殖。导致湖泊的调蓄作用下降,湖泊下游的旱涝灾害增多;水位高,除了避免过早形成一片荒滩的同时,又可能导致出露的浅滩湿地面积较小,不利于越冬候鸟栖息觅食。

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个特定区域的大气降水主要由水汽输入与水汽输出决定。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输出和径流量之间基本平衡。长江流域受季风影响,降水变率较大。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主汛期反枯”、长期高温少雨的大面积干旱现象,中下游的许多支流和湖泊干涸。
材料二下图为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域示意图。

(1)分析长江下游地区8月降水年际变率大的原因。
(2)图中长江流域入海径流占比为____。说出长江沿江城市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策略____。
(3)针对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状况,专家认为仅调长江上游水库的水无法有效解决中下游农业缺水问题,试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副高控制位置、强度变化大;夏季风不稳定;台风雨占比高,年变率大。
(2)     13.3%     控制高耗水工业布局;循环利用水资源
(3)汛期降水少,上游水库蓄水量少;输水距离远,沿途蒸发、下渗多;支流灌区农田海拔高,地表水无法自流灌溉;河口海水倒灌,可供灌溉地表径流减少。
【分析】本题以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域示意图未治疗,涉及了影响降水的因素、陆地水体和水循环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我国长江流域夏季会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但是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并不确定,因此降水年际变化较大;长江中下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不够稳定;我国长江中下游8月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会带来强降水,但是台风的年纪变化较大。
(2)结合图片可知,降水补给总量主要是25.1%+1.7%=26.8%,蒸发量应为11.8%+1.7%=13.5%,地表径流占比应为26.8%-13.5%=13.3%;长江流域经济发达,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策略,首先应该控制控制高耗水工业布局,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在政策上,应该循环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结合所学可知,2022年长江流域汛期降水较少,因此上游水库蓄水量少,无法通过调配来缓解干旱;长江上游水库距离中下游地区输水距离远,沿途蒸发、下渗多,因此水资源的消耗较大;支流灌区农田海拔高,地表水无法自流灌溉,需要动力引水;河流水量较少,因此河口海水倒灌,河流盐度上升,可供灌溉地表径流减少。
2.(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泃河流域地跨京津冀三地。某校中学生到该流域进行野外研学。下图为泃河流域局部示意图。

任务一:走访桑园水文站
桑园水文站记录了海子水库多年入库径流量,如表所示。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年径流量/106m3 23 11 0 24 37 47 7 0 26 23
 
(1)绘制统计图,并说出海子水库入库径流量的变化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任务二:考察兴隆县山楂产业
泃河发源地兴隆县被誉为“中国山楂之乡”,当地山楂特色栽培是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楂药食同源,用途多样。该县大力发展山楂产业,举办中国兴隆山楂产品发展研讨会,建有产业技术研究院,聘请专家指导山楂种植和产品开发。
(2)概述兴隆县发展山楂产业的有利条件。
任务三:探索流域协作开发
在流域协作开发过程中,京津冀十分重视水资源保护。
(3)列举图示区域水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
【答案】(1)
入库径流量年际波动大,个别年份无径流入库;降水、生态用水、生产生活用水等。
(2)地处低山丘陵区,水源地污染小,山楂品质好,历史悠久,政策和科技支持,市场广阔等。
(3)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修建梯田,防治水土流失,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节水意识等。
【分析】本题以泃河流域水文状况和兴隆县产业发展为材料,涉及河流径流的影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水资源保护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统计图如下:

变化特点:受气候影响,各年份入库径流差异较大,年际波动大,2010、2015年无径流入库;主要影响因素: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不稳定;人口、城市众多,生态压力大,生态用水、生产生活用水引用径流较多,对入库径流影响较大。
(2)当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适合发展林果业;河流源头,水源地污染小,灌溉水质好,山楂品质好;被誉为“中国山楂之乡”,发展历史悠久;该县大力发展山楂产业,举办中国兴隆山楂产品发展研讨会,建有产业技术研究院,政策和科技支持;药食同源,需求大,市场广阔。
(3)开源措施:植树造林,涵养水源,稳定河流流量;修建梯田,防治水土流失,防止河流淤塞导致水资源减少。节流措施:农业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浪费;工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将废水资源化,可持续发展;生活上宣传节水方法,增强节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
3.(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以色列政府从2001年开始推行海水淡化计划,鼓励企业实行“电水联产”模式,即企业在建设海水淡化厂时,兴建以地中海丰富的天然气为能源的发电厂,且并入国家电网(由进口煤炭发电支撑,成本较高)。目前地中海沿岸地区已建成5家这样的海水淡化厂,每年生产的淡水相当于全国淡水用量的1/3,且被统一纳入国家供水网络优先利用。以色列政府于2022年启动淡化水反注太巴列湖工程,打造淡水“蓄水库”,以缓解最大水源地太巴列湖水位迅速下降的状况。下图示意以色列地中海沿岸地区海水淡化厂及供水网络的分布。

(1)说明以色列海水淡化厂的区位特点。
(2)简述以色列海水淡化厂配建天然气发电厂的益处。
(3)指出以色列将海水淡化水纳入国家供水网络的目的。
(4)分析以色列打造淡水“蓄水库”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1)以色列西部临海,海水淡化厂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以色列西部,海水原料资源丰富;西部地区降水量较大,气候相对适宜,人口密度较大;接近重要城市和一般城市,用水需求大,市场广阔;接近城市能为其提供基础设施(管线)、技术、人才、资金等支撑;邻近供水(主)管道,便于形成统一的供水网络。
(2)保障海水淡化厂(蒸汽和高温水所需的)能源供应,进而保障海水淡化厂生产的连续和供应淡水的稳定;降低海水淡化厂进口煤炭的生产成本;避免对国外煤炭的依赖,提高自给率,维护国家安全;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天然气发电厂废弃物的排放。
(3)缓解以色列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满足以色列中东部内陆地区的用水需求;调节淡化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避免“弃水”;提高海水淡化厂的经济效益。
(4)通过增大淡水需求,扩大海水淡化产业的规模;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大海水淡化产业的利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海水淡化产业的生态价值;便于海水淡化产业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取得持续发展;为海水淡化产业提供可靠的淡水满足生产生活需求。
【分析】本题以以色列对淡水资源短缺所采取的措施为设题材料,涉及水资源、气候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以色列位于地中海沿岸,据图分析,海水淡化厂随海岸线分布在西部,空间分布不均,但海水资源丰富。以色列西部地区降水偏多,向东降水减少,但此地人口密度大。生产生活的需水量很大,只依靠降水难以满足需求,海水淡化市场广阔。以色列作为较发达的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拥有资金和技术。供水主管道在其附近,有利于形成统一的供水网络。
(2)海水淡化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配建天然气发电厂,使得能源供应得到保障。淡水生产便更为稳定。而降低了进口能源的使用,降低成本的同时间接避免了对国外能源的依赖,提高本国自给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两厂共用基础设施,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与建设投资。同时天然气发电产生的污染也较低。
(3)此地气候整体比较干旱,但生产生活用水量比较大。所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是最直接因素。此外,纳入国家供水管线,既保障了国家用水安全,又统一调度避免浪费。在另一个角度考虑,海水淡化工厂也可以卖出自己的淡水。提高了经济效益。
(4)大量淡水如果不存储,则可能存在浪费,而存储淡水,也说明以色列对于海水淡化产出的淡水的销路有保障。这样可以保证相关企业扩大生产,获得更多利润以延长产业链。并且提高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另外,蓄水库的存在使得海水淡化还具有较高生态价值。保障国家用水安全的同时,使得在政策角度,国家对于该产业更加支持。
  本文标题: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水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240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2406.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