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能力专题突破--原因分析类
【重点梳理】
1.答题思路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
①自然原因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等角度考虑,但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突出最主要的方面即可。例如,长江中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从地形上看,该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气候上看,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集中;从水文上看,该地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不利于排水。
②人为原因一般要从历史条件、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样,答题时突出对地理事象的最主要影响方面即可。例如,长江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流域上游地区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塞严重;围湖造田,导致湖泊对洪水的调蓄作用减弱。
2.答题规范
(1)气候原因分析
【典题精炼】
1.(2022·湖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苔原带的土壤表层温度受太阳辐射、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000—2550m之间,以时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草本植物不断入侵该区域导致其原有灌木逐渐萎缩退化;受其影响,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下表为长白山西坡苦原带各月土壤表层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海拔每升高100m土壤表层温度变化的度数)。
(2)分析长白山西坡苔原带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
【答案】(1)特点:土壤表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原因: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裸露地面增加,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土壤表层温度升高。
(2)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入侵导致灌木减少,耗水量减少,土壤水分增加;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解析】(1)根据表格可知,6月份海拔每升高100m土壤表层温度变化的度数为1.3℃,故其特点可以表述为:土壤表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原因分析方面:该地为苔原带,植被矮小,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裸露面积增加,利于地表接收太阳辐射而增温。苔原带内海拔越高,裸露地面增加越明显,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也就相应增多,进而使得土壤表层温度得到升高。
(2)根据材料“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可知,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导致土壤中水分增加,草本入侵后灌木逐渐萎缩退化,灌木减少,灌木生长的耗水量减少,土壤水分增加,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的枯枝落叶,草本植物入侵后灌木减少,相应的植物枯枝落叶量减少,故土壤有机质来源量减少,最终,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2.(2022·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楚科奇半岛位于俄罗斯东北部,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地势起伏较大,大部属楚科奇山脉东部,半岛最高峰海拔1158米,北部和沿海有狭长平原。楚科奇半岛地表冻土发育广泛,沼泽广布,并随季节而变化。半岛上植被以苔原(苔藓和地衣)为主,但地表苔原厚度南北差异较大,南部厚度明显大于北部。楚科奇半岛人口稀少,村落也很少,民居建筑独具特色。下图为楚科奇半岛位置示意图。
(1)简述楚科奇半岛地表冻土发育广泛的原因。
(2)楚科奇半岛南部地表苔原较厚,分析其气候原因。
(3)根据自然环境与民居设计的因果关系,推测楚科奇半岛居民房屋建筑的特点。
【答案】(1)①楚科奇半岛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②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云雨天气较多;③气温低,蒸发弱,土壤水分多,利于冻土形成;④地下有永久冻土层存在,地表水不易下渗。
(2)①南部纬度较低,接受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②南部受楚科奇山脉阻挡,从极地吹来的冷空气对其影响较小,气温较高;③地处楚科奇山脉南坡,光照条件较好;④夏季来自南部海域的暖湿气流经地形抬升,降水较多,有利于苔藓和地衣生长。
(3)①常年气候寒冷,为了防寒保暖,房屋墙体较厚;②降水以降雪为主,降雪量大,以防压塌房屋,房屋屋顶较尖(或坡度较大),门槛较高;③常年风力(极地东风)强劲,为防御寒风,房屋较低矮,门窗较少较小、且多朝向南方;④多冻土,为防止冻融作用影响房屋安全,房屋的屋基较深厚。⑤楚科奇半岛地处高纬度,太阳高度角小,为增加采光,房屋门窗较高;⑥就地取材,建筑材料多采用兽皮等。
【解析】(1)据图可知,北极圈穿过楚科奇半岛,可推测楚科奇半岛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蒸发较弱,同时地处副极地低气压带,较为湿润,土壤水分多,以上因素利于季节性冻土甚至永久冻土的形成,因此楚科奇半岛冻土发育较为广泛。
(2)楚科奇半岛南北向气候差异显著。由于楚科奇半岛本身属于寒带苔原气候,因此该地的植物类型主要为苔藓和地衣;由于南部相对北部来说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且地处楚科奇山脉南坡,光照条件较好;夏季来自南部海域的暖湿气流经地形抬升,降水较多,因此更适宜苔藓和地衣类植物生长,故半岛南部苔原生长好于北部,因此半岛南部苔原较厚。
(3)楚科奇半岛属于寒带苔原气候,气候寒冷,温度较低,因此墙体厚是为了增强房屋的保暖性由于该地处于极地东风带,风速大,房屋需要抵御大风,因此房屋建筑坚固,不易损坏;该地降水以降雪为主,降雪量大,以防压塌房屋,房屋屋顶较尖;由于该地区多海湾,居民大多从事捕鱼业,因此还有帐篷等便携居住场所;为降低成本,多就地取材,建筑材料多采用石材、兽皮等。
3.(2022·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山谷冰川上发育形态多姿的冰塔林,冰塔高度为数米至30多米不等,其形貌如丘陵或金字塔。冰塔林是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大陆性冰川上形成的裂缝和裂隙,在特定的气候条件发育而成的特殊地貌。高纬度地区的冰川不易形成冰塔林。据统计,过去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千米缩减至4.5万平方千米,退缩幅度达15%。下左图为青藏高原主要山脉分布图,下右图为冰塔林景观图。
(1)推测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山谷冰川上的冰塔林的发育过程。
(2)分析高纬度地区的冰川不易形成冰塔林的原因。
(3)从气温角度分析近30年青藏高原冰川消融速度加快的原因。
(4)指出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初期对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①冰川多裂隙;②极强的太阳辐射使冰面的温度升高,冰川的融水侵蚀、下切作用强;③末端被分制成一个个冰块,称为冰塔,成群出现的冰塔为冰塔林。
(2)①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不易融化;②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斜射的阳光不易照射到裂隙的深处;③斜射的阳光会横射在冰塔上,削减冰塔的高度,使冰塔无法发育,所以在高纬度很难有冰塔发育。
(3)①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消融;②(裸地增多)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下降,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③区域增温迅速,(冰川增温)冰川消融加速。
(4)①河流径流量增大,河湖增多扩大,水资源增加;②改善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气候更加暖湿,生物多样性增加;③河流径流量增大易导致泥石流、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加。
【解析】(1)由材料可知,冰塔高度为数米至30多米不等,其形貌如丘陵或金字塔,是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大陆性冰川上形成的裂缝和裂隙,在特定的气候条件发育而成的特殊地貌。可知冰塔林是由于冰川多裂隙,当夏季气温升高,太阳辐射增强时,冰面的温度升高,冰川裂隙更容易升温融化,同时融水会沿着冰川裂隙不断侵蚀、下切,使冰川不断被分割,最后形成一个个冰块,形成冰塔,多个冰塔集中分布在一个区域,称为冰塔林。
(2)由材料可知,冰塔林是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大陆性冰川上形成的裂缝和裂隙,在特定的气候条件发育而成的特殊地貌。高纬度地区的冰川不易形成冰塔林,首先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不易融化,冰川裂缝和裂隙不易受到融水侵蚀;同时,由于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阳光不易照射到裂隙的深处,因此冰川裂隙不易融化;另外,斜射的阳光会横射在冰塔上,促使冰塔顶部消融,从而削减冰塔的高度,不利于冰塔发育。
(3)由材料可知,过去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千米缩减至4.5万平方千米,退缩幅度达15%。首先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促进了冰川消融,冰川的消融使得裸地增多,裸地与冰川相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下降,因此会吸收更多太阳辐射,促使地面进一步升温,从而使冰川消融加速。
(4)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初期,融水增加了地表水的补给,从而使得河流径流量增大,河湖数量增多,面积扩大;水资源增加改善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使气候更加湿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生物多样性增加;同时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河流径流量增大后,促使地下水位上升,会导致泥石流、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增大等。
4.(2022·福建漳州·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左图),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查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沟道中有多级淤地坝。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分析建淤地坝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2)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右图),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3)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流量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4)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答案】(1)淤地坝拦蓄上游洪水和泥沙,削减洪峰,降低下游洪灾风险;形成水库,增加当地灌溉用水;淤积后形成的平地,增加当地耕地;保持水土,提高农田生产力。
(2)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
(3)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4)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
【解析】(1)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具体做法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各中等规模的小沟小河内,选狭窄部位,从两面山上取土筑成与山头同高的大坝,把整条沟彻底锁死。之后便听任洪水在沟内淤积,直至把整条沟淤积成小平原、小盆地。这样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扩大农耕地面积,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起到泥沙拦截、防洪减灾的作用。
(2)“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中游是风沙区,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据此分析,冬春季节大风将沙丘(风沙区)的沙尘吹到河道堆积,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当地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汛期河流水量大,将河道泥沙搬运走,因此形成高含沙水流。
(3)根据中国雨带移动规律可知,3月份雨带没到达此地,3月份河流流量增加主要是积雪融水补给河流,积雪融化缓慢,河流水流增加较慢,流速较缓,输沙能力弱,因此输沙率小;而7、9月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为主,此时降水强度比融雪大,流速较快,侵蚀力强。输沙能力强,输沙率高于3月。
(4)入黄口形成沙坝,造成干流严重淤堵,题目要求是提出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的入黄泥沙采取措施。从黄土丘陵沟壑区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上游、“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应该修建淤地坝、谷坊等沟道坝系建设,采取固沟措施;对缓坡可以修建水平梯田、挖鱼鳞坑,改变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针对植被稀琉,可以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坡育林育草,修建护坡林、沟头防护林等,蓄水拦沙。风沙区位于中游,“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针对此可以设置草方格沙障,采取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汛期引洪水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风沙。冲积平原区位于西柳沟下游,地势低平,河道蜿蜓,汛期会泛滥成灾;因此要疏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减轻洪涝灾害;下游分布有农田,当地水资源较缺乏,引洪可以增加灌溉水源,汛期可以引洪淤地,为农田提供肥沃土壤,减少泥沙入黄。
5.(2022·山东·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米布沙漠为一狭长带状沿海平原沙漠,地势由内陆向沿海呈阶梯状降低。该沙漠中数以万计的怪圈赤裸着红沙土,其中央不长草,周围的草却长得特别茂盛,这种圆片状地块被称为“仙女圈”。2013年,德国植物学家尤尔根斯研究发现,“仙女圈”的形成可能与白蚁密切相关。白蚁喜阴凉,多以草类植物为食。一般白蚁巢穴位于地下2米左右,但纳米布沙漠的白蚁巢穴却在地下5米以下,且多分布在“仙女圈”中央土层下。“仙女圈”所在沙漠地区上升气流极弱,年降水量多在100毫米左右,雨期极短,“仙女圈”中央下层泥土较为潮湿。下图示意非洲南部局部地区及“仙女圈”景观。
(1)从下垫面角度,说明“仙女圈”所在沙漠地区上升气流极弱的原因。
(2)分析“仙女圈”中央下层泥土较为潮湿的原因。
(3)尤尔根斯推测“仙女圈”的形成与白蚁密切相关,请为该观点提供理论依据。
【答案】(1)地处东南信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大气温度下冷上热,形成逆温层,空气稳定,不易产生对流现象。
(2)“仙女圈”内缺少植被覆盖,减少植物截留雨水及其蒸腾,下渗量大;“仙女圈”内白蚁活动频繁使土体更加疏松,利于雨期降水下渗。
(3)白蚁喜食草类植物,将“仙女圈”内草类啃食,使雨水下渗增多,增加地下水量,保障生存空间;部分地下水流向周围,促进“仙女圈”附近草类的茂盛生长,从而保障白蚁的食物来源。
【解析】(1)仙女圈所处的纳米布沙漠其纬度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此处受东南信风影响较多。该地位于东非高原西侧,受高原阻挡,该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纳米布沙漠位于非洲西海岸,受本格拉寒流影响,近地面大气降温减湿。由于近地面大气气温相对较低,大气温度下冷上热,容易形成逆温层,受逆温影响,空气较为稳定,对流较弱,故其上升气流较弱。
(2)从材料可知仙女圈内几乎不长草,而周围的草却比较茂盛,仙女圈由于缺少植被的覆盖,下渗量较大,其降水被植物截留的较少,同时植被的蒸腾作用也较弱。根据材料可知,德国植物学家尤尔根斯发现仙女圈的形成可能跟白蚁密切相关,且材料提及白蚁巢穴多分布在仙女圈中央土层下,白蚁活动致使仙女圈下的土壤更加疏松,有利于雨期降水下渗。
(3)从材料可知白蚁喜阴凉,多以草类植物为食,故仙女圈内的草类可能是因为白蚁的啃食,被啃食后的土地缺少了植被的截流,雨水下渗会更多,增加了其地下的含水量,保障了白蚁的生存空间。同时,下渗的地下水流向周围地区,会使得仙女圈附近的草类生长格外茂盛,这些生长茂盛的草类也能保证白蚁的食物来源。
6.(2022·江苏连云港·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80~2021年,高黎贡山发现新物种达627种,成为我国发现新物种最多的区域。高黎贡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了天然物种走廊带,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之称。
材料二:1986年国务院设立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图。
(1)说明高黎贡山成为天然物种走廊带的原因。
(2)分析高黎贡山近40年来能够发现大量新物种的原因。
(3)分析隆阳片区东部谷底有大量仙人掌分布的原因。
【答案】(1)高黎贡山及河谷南北纵列,有利于东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高山物种沿高山向南迁移,有利于中南半岛的热带动植物沿河谷向北扩散。
(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南北跨度大、相对高度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小;加强科学考察,科技水平提高。
(3)地处西南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解析】(1)结合图示信息,高黎贡山及河谷南北纵列,从青藏高原东南部经过亚热带再到中南半岛的热带气候区,而河谷就是生物移动的廊道。很多热带生物沿河谷北上,在青藏高原、东喜马拉雅山等高纬度低海拔河谷能找到;同时青藏东南沿高寒的物种,可以沿着高山环境一直南下到低纬的高海拔地区。
(2)高黎贡山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热量充足;暖湿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丰沛;南北跨度大,山脉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显著;高黎贡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较小;加强科学考察,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能加快发现新物种的速度。
(3)隆阳片区东部谷底地处西南季风的背风坡,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后水汽减少,在东坡下沉,东侧海拔低,干热风下沉幅度大,形成干热的焚风,热量高,适宜仙人掌生长。
7.(2022·湖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的茶卡盐湖总面积154平方千米,呈椭圆形,湖水盐度、面积、水深受季节影响明显。当条件具备的时候,这处高原上的浅水盐湖会呈现出光滑的镜面效应,所以被称为中国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前往。茶卡盐湖极易开采,据传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过去,茶卡盐都以粗放式的采集和经营为主,而且多以工业用盐为主。近年来,产能低、品牌优势不明显的茶卡盐逐渐和市场脱节,导致了盐业发展优势断崖式下降的局面。下图分别为茶卡盐湖地理位置示意图和“天空之镜”照片。
(1)茶卡盐湖的湖水盐度在冬夏季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分析其盐度最高的季节及其原因。
(2)结合青海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拍出天空之镜“网红照”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3)针对茶卡盐湖盐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你认为可以采取改进措施?
【答案】(1)冬季﹔茶卡盐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该地冬季降水少,气温低,冰雪融水量少,湖泊淡水补给少,盐度高;冬季湖面结冰,盐分从冰层析出,导致湖水盐度升高;
(2)季节方面:选择5月或9月(避开天气不稳定的冬季和降水稍多的雨季)﹔
天气方面:选择晴天且无风的时候(风力小的时候湖泊风浪小,湖面涟漪少,湖面平滑如镜;)
时间方面:选择每天早晨的10点之前和下午5点之后(避开日照强烈的正午前后);
其他方面:青藏高原日照强烈,注意防晒和保护眼睛;青藏高原日温差大,注意防寒保暖;
(3)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开发新品种,如“天然湖盐”“低钠盐”“藏青盐”等,满足市场差异化的需求;完善电商平台,开拓消费市场(或建立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挖潜盐文化内涵,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解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地处我国内陆地区,湖泊补给方式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为主;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主要从气温、降水等方面来分析。由于当地冬季降水少,加上海拔高,气温低,冰雪融水量少,注入湖泊的水量少,所以盐度高;冬季由于气温低,湖面结冰,盐分不断的从冰层析出,使湖水盐度升高。
(2)结合青海的自然地理特征及材料信息“当条件具备的时候,这处高原上的浅水盐湖会呈现出光滑的镜面效应,所以被称为中国的“天空之镜””可知,要观赏天空之镜“网红照”要求天气晴朗稳定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选择5月或9月,此时天气不稳定,降水较少;晴天且无风的时候,湖泊上风浪小,湖面平滑如镜;每天早晨的10点之前和下午5点之后,可以避开正午前后强光照射;茶卡盐湖位于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光照强,注意防晒,避开紫外线的侵扰;青藏高原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注意防寒保暖。
(3)结合材料信息“过去,茶卡盐都以粗放式的采集和经营为主,而且多以工业用盐为主。近年来,产能低、品牌优势不明显的茶卡盐逐渐和市场脱节,导致了盐业发展优势断崖式下降的局面”可知,应科技研发力度,提高工业盐的品质,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对茶卡盐湖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根据市场需求的“天然湖盐”“低钠盐”“藏青盐”,积极开发新品种;建立电商平台等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开拓消费市场;不断深挖盐文化内涵,建立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的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8.(2022·北京·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嫩平原曾经分布有深厚、肥沃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下图示意东北黑土的分布。
(1)说明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对黑土资源的掠夺式生产利用,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威胁东北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简述松嫩平原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当地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合作,研发推广了适合当地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技术(秋收后将玉米秸秆覆盖在地表,春季不进行翻耕,直接播种),收效非常显著。
(3)推测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对松嫩平原黑土保护和改良的作用。
【答案】(1)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的原因:当地原生植被茂盛,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当地长期地广人稀,开发晚,黑土的形成、积累期长。
松嫩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当地枯枝落叶较多,为黑土提供大量有机质;当地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
(2)多年来的掠夺式开发、高强度利用,导致原生植被几乎完全被毁,原有的天然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平衡遭到破坏;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表土的侵蚀(风蚀、水蚀),肥沃土层不断流失;传统的玉米种植需要翻耕,而翻耕会加快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高强度种植玉米,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消耗;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和污染。
(3)秸秆覆盖的作用:减轻表土侵蚀;阻滞地表水流,增加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
免耕的作用:减轻土壤侵蚀;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变慢。
【解析】(1)影响土壤厚度的因素主要从:植被状况、地形状况、开发时间等方面来考虑,结合所学可知,松嫩平原当地原生植被茂盛,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当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长期地广人稀,开发较晚,平原地形,利于黑土的形成,黑土肥力积累期较长,故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松嫩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土壤的有机质主要由生物提供,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较快,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积累大量有机质;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有机质在土壤中得以保留,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该地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消耗有机质速度慢。
(2)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分为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据材料“多年来对黑土资源的掠夺式生产利用”说明人类对黑土进行了掠夺式开发、高强度利用,导致原生植被几乎完全被毁,原有的天然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平衡遭到破坏,黑土肥力的来源减少;据材料“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可知,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表土的侵蚀(风蚀、水蚀),肥沃土层不断流失;据材料可知当地主要种植玉米,传统的玉米种植需要翻耕,而翻耕会加快黑土中有机质分解,加剧黑土肥力下降;该地区近年来高强度种植玉米,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消耗也使得黑土退化加剧;人们为了提高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在农业生产中过来使用化肥、农药,也会导致土壤板结和污染,从而加速黑土退化。
(3)秸秆覆盖的作用:据材料“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故将秸秆覆盖在表土上可以减轻表土侵蚀;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秸秆覆盖在表土,可以阻滞地表水流,增加下渗,保持土壤水分状况;秸秆覆盖表土,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秸秆腐化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免耕的作用:免耕是指减少对田地耕作踏压次数的耕作措施,免耕可以减少翻土,减轻土壤侵蚀,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免耕的土壤,透气性差一些,所以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变慢。
9.(2022·山东潍坊·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分布着以栎属高山栎组为主要建群种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区主要的薪柴来源,砍伐后其萌生能力很强。该森林类型既有由高大乔木构成的森林,又有由小乔木构成的矮林,还有灌木林,其分布范围可从海拔1200米,一直到4200米的林线附近。
研究发现,硬叶常绿阔叶林在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前分布广且连续,其目前分布状况与青藏高原隆起有直接关系。左图示意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右图示意硬叶常绿阔叶林中高山栎植株平均高度与海拔的关系。
(1)简述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特点。
(2)分别指出海拔3.2km以下、以上我国高山栎林植株平均高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形成原因。
(3)说明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对我国西南地区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影响。
【答案】(1)分布范围广,不连续分布在川西、滇北和藏东南的高山峡谷地带(或河流两岸的山坡地带);分布纬度较低;海拔跨度大。
(2)3.2km以下,植株平均高度随海拔上升而增高,其原因是过度樵采等人类活动导致,海拔越低砍伐越严重,砍伐后萌生的树木较低矮。
3.2km以上,植株平均高度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其原因是随着海拔上升,水热及其土壤条件变差,风力变大,导致植株矮化。
(3)青藏高原隆升,使该地气候不断寒化、旱化,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其分布面积大大缩小(仅分布在高原东南部和边缘的横断山区);高原隆升导致横断山脉隆起,地势高差变大,地形、气候变得复杂多样,使其只分布在适合生长的地方,呈现碎片化(难以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自然带)。
【解析】(1)读图可知,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川西、滇北和藏东南的高山峡谷地带(或河流两岸的山坡地带),分布不连续;读图可知,集中分布在25°N-35°N之间,分布纬度较低;由材料可知,分布范围可从海拔1200米,一直到4200米的林线附近,分布海拔跨度大。
(2)读图可知,3.2km处为高山栎平均植株高度最高处,3.2km以下,植株平均高度随海拔上升而增高。由材料可知,以栎属高山栎组为主要建群种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区主要的薪柴来源,砍伐后其萌生能力很强。则3.2km以下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因为人类的过度樵采等活动导致的,海拔越低的区域砍伐越严重,砍伐后萌生的树木更低矮。3.2km以上,植株平均高度随海拔上升呈降低的趋势,其原因是随着海拔上升,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水热及土壤条件变差,海拔高处风力变大,导致植株平均高度降低。
(3)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所产生的热力作用与动力作用,对该地区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使高原内部旱化,随高原海拔的不断升高,整个高原寒华也日益明显,因此导致硬叶常绿阔叶林面积极大地缩小,仅在高原的东南部及边缘的横断山区,得以保存。青藏高原的隆升还对周围的地区产生深远影响。与高原隆升相联系的是西南季风的形成,它使得高原周围东南部具有湿润潮湿的气候特点,并且高原隆升引起西风带的北撤,使亚热带荒漠区向北移动。这样,高原周围残存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同时,由于高原周围山脉的隆起,使分布区海拔增高,地形变得更复杂,对硬叶常绿阔叶林产生巨大影响,使其只分布在适合生长的地方,呈现碎片化。
1.答题思路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
①自然原因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等角度考虑,但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突出最主要的方面即可。例如,长江中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从地形上看,该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气候上看,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集中;从水文上看,该地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不利于排水。
②人为原因一般要从历史条件、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样,答题时突出对地理事象的最主要影响方面即可。例如,长江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流域上游地区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塞严重;围湖造田,导致湖泊对洪水的调蓄作用减弱。
2.答题规范
(1)气候原因分析
地理 要素 |
影响因素 | 原因分析 |
气温 | 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等 |
①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纬度低,气温的年变化较小;纬度高,气温的年变化较大 ②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高 ③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小 ④地势高的地区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⑤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增大 ⑥城市人为热源较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气温高于郊区 |
降水 | 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植被和水文状况、人类活动等 |
①沿海地区降水多,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②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④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⑤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湿度较大,降水相对较多 ⑥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热岛效应、人工降雨等方面 |
(2)河流特征原因分析
地理要素 | 影响因素 | 原因分析 |
流量变化 | 降水量的变化或气温变化;流域面积的大小;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调蓄功能 | 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大;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流量大;流域面积广,河流的流量较大;修建水利工程(水库),下游的流量变化减小;湖泊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湖泊下游地区河流的流量变化减小 |
凌汛 | 纬度、流向、流域气候 |
①由较低纬向较高纬流 ②有结冰期(气温在0℃以下) |
水能 | 流量、落差 | 流域内降水多,河流流量大,且水位落差大的河流水能丰富 |
航运价值 | 自然因素(河流的通航里程、水量大小及其变化)和社会经济因素(流域内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和城市数量) |
①气候:降水量大,流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小,冬季气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常年可通航 ②地形:平原地形,河宽水深,水流平缓,则航运价值大 ③流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则航运价值大 |
(3)人口变化原因分析
人口变化 | 原因分析 | |
人口迁移 | 自然原因 | 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具体结合地区特点分析) |
经济原因 | 迁往经济发达和工资水平高的地区 | |
社会原因 | 政策、战争、就业机会和婚姻家庭等 | |
人口增长 模式转变 |
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转变、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等 |
(4)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 | 原因分析 | |
水土流失 | 自然原因 | ①地势起伏大,坡度大;②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如黄土高原);③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④植被覆盖率低 |
人为原因 | 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②开矿;③土地利用不合理等 | |
土壤盐 碱化 |
自然原因 | 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②旱涝灾害频繁 |
人为原因 | 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 | |
土地沙 漠化 |
自然原因 | 气候干旱,土质疏松,植被少,大风日数多 |
人为原因 |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典题精炼】
1.(2022·湖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苔原带的土壤表层温度受太阳辐射、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000—2550m之间,以时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草本植物不断入侵该区域导致其原有灌木逐渐萎缩退化;受其影响,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下表为长白山西坡苦原带各月土壤表层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海拔每升高100m土壤表层温度变化的度数)。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变化率(°C) | -2.6 | -2.1 | -1.4 | -0.5 | 0.9 | 1.3 | 1.1 | 0.8 | 0.8 | -0.7 | -1 | -1.7 |
(1)说出长白山西坡苔原带6月份土壤表层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长白山西坡苔原带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
【答案】(1)特点:土壤表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原因: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裸露地面增加,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土壤表层温度升高。
(2)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入侵导致灌木减少,耗水量减少,土壤水分增加;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解析】(1)根据表格可知,6月份海拔每升高100m土壤表层温度变化的度数为1.3℃,故其特点可以表述为:土壤表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原因分析方面:该地为苔原带,植被矮小,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裸露面积增加,利于地表接收太阳辐射而增温。苔原带内海拔越高,裸露地面增加越明显,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也就相应增多,进而使得土壤表层温度得到升高。
(2)根据材料“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可知,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导致土壤中水分增加,草本入侵后灌木逐渐萎缩退化,灌木减少,灌木生长的耗水量减少,土壤水分增加,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的枯枝落叶,草本植物入侵后灌木减少,相应的植物枯枝落叶量减少,故土壤有机质来源量减少,最终,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2.(2022·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楚科奇半岛位于俄罗斯东北部,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地势起伏较大,大部属楚科奇山脉东部,半岛最高峰海拔1158米,北部和沿海有狭长平原。楚科奇半岛地表冻土发育广泛,沼泽广布,并随季节而变化。半岛上植被以苔原(苔藓和地衣)为主,但地表苔原厚度南北差异较大,南部厚度明显大于北部。楚科奇半岛人口稀少,村落也很少,民居建筑独具特色。下图为楚科奇半岛位置示意图。
(1)简述楚科奇半岛地表冻土发育广泛的原因。
(2)楚科奇半岛南部地表苔原较厚,分析其气候原因。
(3)根据自然环境与民居设计的因果关系,推测楚科奇半岛居民房屋建筑的特点。
【答案】(1)①楚科奇半岛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②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云雨天气较多;③气温低,蒸发弱,土壤水分多,利于冻土形成;④地下有永久冻土层存在,地表水不易下渗。
(2)①南部纬度较低,接受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②南部受楚科奇山脉阻挡,从极地吹来的冷空气对其影响较小,气温较高;③地处楚科奇山脉南坡,光照条件较好;④夏季来自南部海域的暖湿气流经地形抬升,降水较多,有利于苔藓和地衣生长。
(3)①常年气候寒冷,为了防寒保暖,房屋墙体较厚;②降水以降雪为主,降雪量大,以防压塌房屋,房屋屋顶较尖(或坡度较大),门槛较高;③常年风力(极地东风)强劲,为防御寒风,房屋较低矮,门窗较少较小、且多朝向南方;④多冻土,为防止冻融作用影响房屋安全,房屋的屋基较深厚。⑤楚科奇半岛地处高纬度,太阳高度角小,为增加采光,房屋门窗较高;⑥就地取材,建筑材料多采用兽皮等。
【解析】(1)据图可知,北极圈穿过楚科奇半岛,可推测楚科奇半岛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蒸发较弱,同时地处副极地低气压带,较为湿润,土壤水分多,以上因素利于季节性冻土甚至永久冻土的形成,因此楚科奇半岛冻土发育较为广泛。
(2)楚科奇半岛南北向气候差异显著。由于楚科奇半岛本身属于寒带苔原气候,因此该地的植物类型主要为苔藓和地衣;由于南部相对北部来说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且地处楚科奇山脉南坡,光照条件较好;夏季来自南部海域的暖湿气流经地形抬升,降水较多,因此更适宜苔藓和地衣类植物生长,故半岛南部苔原生长好于北部,因此半岛南部苔原较厚。
(3)楚科奇半岛属于寒带苔原气候,气候寒冷,温度较低,因此墙体厚是为了增强房屋的保暖性由于该地处于极地东风带,风速大,房屋需要抵御大风,因此房屋建筑坚固,不易损坏;该地降水以降雪为主,降雪量大,以防压塌房屋,房屋屋顶较尖;由于该地区多海湾,居民大多从事捕鱼业,因此还有帐篷等便携居住场所;为降低成本,多就地取材,建筑材料多采用石材、兽皮等。
3.(2022·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山谷冰川上发育形态多姿的冰塔林,冰塔高度为数米至30多米不等,其形貌如丘陵或金字塔。冰塔林是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大陆性冰川上形成的裂缝和裂隙,在特定的气候条件发育而成的特殊地貌。高纬度地区的冰川不易形成冰塔林。据统计,过去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千米缩减至4.5万平方千米,退缩幅度达15%。下左图为青藏高原主要山脉分布图,下右图为冰塔林景观图。
(1)推测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山谷冰川上的冰塔林的发育过程。
(2)分析高纬度地区的冰川不易形成冰塔林的原因。
(3)从气温角度分析近30年青藏高原冰川消融速度加快的原因。
(4)指出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初期对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①冰川多裂隙;②极强的太阳辐射使冰面的温度升高,冰川的融水侵蚀、下切作用强;③末端被分制成一个个冰块,称为冰塔,成群出现的冰塔为冰塔林。
(2)①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不易融化;②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斜射的阳光不易照射到裂隙的深处;③斜射的阳光会横射在冰塔上,削减冰塔的高度,使冰塔无法发育,所以在高纬度很难有冰塔发育。
(3)①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消融;②(裸地增多)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下降,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③区域增温迅速,(冰川增温)冰川消融加速。
(4)①河流径流量增大,河湖增多扩大,水资源增加;②改善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气候更加暖湿,生物多样性增加;③河流径流量增大易导致泥石流、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加。
【解析】(1)由材料可知,冰塔高度为数米至30多米不等,其形貌如丘陵或金字塔,是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大陆性冰川上形成的裂缝和裂隙,在特定的气候条件发育而成的特殊地貌。可知冰塔林是由于冰川多裂隙,当夏季气温升高,太阳辐射增强时,冰面的温度升高,冰川裂隙更容易升温融化,同时融水会沿着冰川裂隙不断侵蚀、下切,使冰川不断被分割,最后形成一个个冰块,形成冰塔,多个冰塔集中分布在一个区域,称为冰塔林。
(2)由材料可知,冰塔林是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大陆性冰川上形成的裂缝和裂隙,在特定的气候条件发育而成的特殊地貌。高纬度地区的冰川不易形成冰塔林,首先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不易融化,冰川裂缝和裂隙不易受到融水侵蚀;同时,由于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阳光不易照射到裂隙的深处,因此冰川裂隙不易融化;另外,斜射的阳光会横射在冰塔上,促使冰塔顶部消融,从而削减冰塔的高度,不利于冰塔发育。
(3)由材料可知,过去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千米缩减至4.5万平方千米,退缩幅度达15%。首先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促进了冰川消融,冰川的消融使得裸地增多,裸地与冰川相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下降,因此会吸收更多太阳辐射,促使地面进一步升温,从而使冰川消融加速。
(4)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初期,融水增加了地表水的补给,从而使得河流径流量增大,河湖数量增多,面积扩大;水资源增加改善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使气候更加湿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生物多样性增加;同时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河流径流量增大后,促使地下水位上升,会导致泥石流、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增大等。
4.(2022·福建漳州·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左图),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查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沟道中有多级淤地坝。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分析建淤地坝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2)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右图),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3)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流量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4)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答案】(1)淤地坝拦蓄上游洪水和泥沙,削减洪峰,降低下游洪灾风险;形成水库,增加当地灌溉用水;淤积后形成的平地,增加当地耕地;保持水土,提高农田生产力。
(2)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
(3)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4)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
【解析】(1)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具体做法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各中等规模的小沟小河内,选狭窄部位,从两面山上取土筑成与山头同高的大坝,把整条沟彻底锁死。之后便听任洪水在沟内淤积,直至把整条沟淤积成小平原、小盆地。这样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扩大农耕地面积,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起到泥沙拦截、防洪减灾的作用。
(2)“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中游是风沙区,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据此分析,冬春季节大风将沙丘(风沙区)的沙尘吹到河道堆积,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当地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汛期河流水量大,将河道泥沙搬运走,因此形成高含沙水流。
(3)根据中国雨带移动规律可知,3月份雨带没到达此地,3月份河流流量增加主要是积雪融水补给河流,积雪融化缓慢,河流水流增加较慢,流速较缓,输沙能力弱,因此输沙率小;而7、9月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为主,此时降水强度比融雪大,流速较快,侵蚀力强。输沙能力强,输沙率高于3月。
(4)入黄口形成沙坝,造成干流严重淤堵,题目要求是提出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的入黄泥沙采取措施。从黄土丘陵沟壑区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上游、“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应该修建淤地坝、谷坊等沟道坝系建设,采取固沟措施;对缓坡可以修建水平梯田、挖鱼鳞坑,改变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针对植被稀琉,可以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坡育林育草,修建护坡林、沟头防护林等,蓄水拦沙。风沙区位于中游,“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针对此可以设置草方格沙障,采取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汛期引洪水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风沙。冲积平原区位于西柳沟下游,地势低平,河道蜿蜓,汛期会泛滥成灾;因此要疏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减轻洪涝灾害;下游分布有农田,当地水资源较缺乏,引洪可以增加灌溉水源,汛期可以引洪淤地,为农田提供肥沃土壤,减少泥沙入黄。
5.(2022·山东·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米布沙漠为一狭长带状沿海平原沙漠,地势由内陆向沿海呈阶梯状降低。该沙漠中数以万计的怪圈赤裸着红沙土,其中央不长草,周围的草却长得特别茂盛,这种圆片状地块被称为“仙女圈”。2013年,德国植物学家尤尔根斯研究发现,“仙女圈”的形成可能与白蚁密切相关。白蚁喜阴凉,多以草类植物为食。一般白蚁巢穴位于地下2米左右,但纳米布沙漠的白蚁巢穴却在地下5米以下,且多分布在“仙女圈”中央土层下。“仙女圈”所在沙漠地区上升气流极弱,年降水量多在100毫米左右,雨期极短,“仙女圈”中央下层泥土较为潮湿。下图示意非洲南部局部地区及“仙女圈”景观。
(1)从下垫面角度,说明“仙女圈”所在沙漠地区上升气流极弱的原因。
(2)分析“仙女圈”中央下层泥土较为潮湿的原因。
(3)尤尔根斯推测“仙女圈”的形成与白蚁密切相关,请为该观点提供理论依据。
【答案】(1)地处东南信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大气温度下冷上热,形成逆温层,空气稳定,不易产生对流现象。
(2)“仙女圈”内缺少植被覆盖,减少植物截留雨水及其蒸腾,下渗量大;“仙女圈”内白蚁活动频繁使土体更加疏松,利于雨期降水下渗。
(3)白蚁喜食草类植物,将“仙女圈”内草类啃食,使雨水下渗增多,增加地下水量,保障生存空间;部分地下水流向周围,促进“仙女圈”附近草类的茂盛生长,从而保障白蚁的食物来源。
【解析】(1)仙女圈所处的纳米布沙漠其纬度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此处受东南信风影响较多。该地位于东非高原西侧,受高原阻挡,该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纳米布沙漠位于非洲西海岸,受本格拉寒流影响,近地面大气降温减湿。由于近地面大气气温相对较低,大气温度下冷上热,容易形成逆温层,受逆温影响,空气较为稳定,对流较弱,故其上升气流较弱。
(2)从材料可知仙女圈内几乎不长草,而周围的草却比较茂盛,仙女圈由于缺少植被的覆盖,下渗量较大,其降水被植物截留的较少,同时植被的蒸腾作用也较弱。根据材料可知,德国植物学家尤尔根斯发现仙女圈的形成可能跟白蚁密切相关,且材料提及白蚁巢穴多分布在仙女圈中央土层下,白蚁活动致使仙女圈下的土壤更加疏松,有利于雨期降水下渗。
(3)从材料可知白蚁喜阴凉,多以草类植物为食,故仙女圈内的草类可能是因为白蚁的啃食,被啃食后的土地缺少了植被的截流,雨水下渗会更多,增加了其地下的含水量,保障了白蚁的生存空间。同时,下渗的地下水流向周围地区,会使得仙女圈附近的草类生长格外茂盛,这些生长茂盛的草类也能保证白蚁的食物来源。
6.(2022·江苏连云港·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80~2021年,高黎贡山发现新物种达627种,成为我国发现新物种最多的区域。高黎贡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了天然物种走廊带,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之称。
材料二:1986年国务院设立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图。
(1)说明高黎贡山成为天然物种走廊带的原因。
(2)分析高黎贡山近40年来能够发现大量新物种的原因。
(3)分析隆阳片区东部谷底有大量仙人掌分布的原因。
【答案】(1)高黎贡山及河谷南北纵列,有利于东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高山物种沿高山向南迁移,有利于中南半岛的热带动植物沿河谷向北扩散。
(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南北跨度大、相对高度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小;加强科学考察,科技水平提高。
(3)地处西南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解析】(1)结合图示信息,高黎贡山及河谷南北纵列,从青藏高原东南部经过亚热带再到中南半岛的热带气候区,而河谷就是生物移动的廊道。很多热带生物沿河谷北上,在青藏高原、东喜马拉雅山等高纬度低海拔河谷能找到;同时青藏东南沿高寒的物种,可以沿着高山环境一直南下到低纬的高海拔地区。
(2)高黎贡山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热量充足;暖湿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丰沛;南北跨度大,山脉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显著;高黎贡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较小;加强科学考察,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能加快发现新物种的速度。
(3)隆阳片区东部谷底地处西南季风的背风坡,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后水汽减少,在东坡下沉,东侧海拔低,干热风下沉幅度大,形成干热的焚风,热量高,适宜仙人掌生长。
7.(2022·湖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的茶卡盐湖总面积154平方千米,呈椭圆形,湖水盐度、面积、水深受季节影响明显。当条件具备的时候,这处高原上的浅水盐湖会呈现出光滑的镜面效应,所以被称为中国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前往。茶卡盐湖极易开采,据传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过去,茶卡盐都以粗放式的采集和经营为主,而且多以工业用盐为主。近年来,产能低、品牌优势不明显的茶卡盐逐渐和市场脱节,导致了盐业发展优势断崖式下降的局面。下图分别为茶卡盐湖地理位置示意图和“天空之镜”照片。
(1)茶卡盐湖的湖水盐度在冬夏季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分析其盐度最高的季节及其原因。
(2)结合青海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拍出天空之镜“网红照”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3)针对茶卡盐湖盐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你认为可以采取改进措施?
【答案】(1)冬季﹔茶卡盐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该地冬季降水少,气温低,冰雪融水量少,湖泊淡水补给少,盐度高;冬季湖面结冰,盐分从冰层析出,导致湖水盐度升高;
(2)季节方面:选择5月或9月(避开天气不稳定的冬季和降水稍多的雨季)﹔
天气方面:选择晴天且无风的时候(风力小的时候湖泊风浪小,湖面涟漪少,湖面平滑如镜;)
时间方面:选择每天早晨的10点之前和下午5点之后(避开日照强烈的正午前后);
其他方面:青藏高原日照强烈,注意防晒和保护眼睛;青藏高原日温差大,注意防寒保暖;
(3)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开发新品种,如“天然湖盐”“低钠盐”“藏青盐”等,满足市场差异化的需求;完善电商平台,开拓消费市场(或建立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挖潜盐文化内涵,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解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地处我国内陆地区,湖泊补给方式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为主;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主要从气温、降水等方面来分析。由于当地冬季降水少,加上海拔高,气温低,冰雪融水量少,注入湖泊的水量少,所以盐度高;冬季由于气温低,湖面结冰,盐分不断的从冰层析出,使湖水盐度升高。
(2)结合青海的自然地理特征及材料信息“当条件具备的时候,这处高原上的浅水盐湖会呈现出光滑的镜面效应,所以被称为中国的“天空之镜””可知,要观赏天空之镜“网红照”要求天气晴朗稳定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选择5月或9月,此时天气不稳定,降水较少;晴天且无风的时候,湖泊上风浪小,湖面平滑如镜;每天早晨的10点之前和下午5点之后,可以避开正午前后强光照射;茶卡盐湖位于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光照强,注意防晒,避开紫外线的侵扰;青藏高原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注意防寒保暖。
(3)结合材料信息“过去,茶卡盐都以粗放式的采集和经营为主,而且多以工业用盐为主。近年来,产能低、品牌优势不明显的茶卡盐逐渐和市场脱节,导致了盐业发展优势断崖式下降的局面”可知,应科技研发力度,提高工业盐的品质,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对茶卡盐湖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根据市场需求的“天然湖盐”“低钠盐”“藏青盐”,积极开发新品种;建立电商平台等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开拓消费市场;不断深挖盐文化内涵,建立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的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8.(2022·北京·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嫩平原曾经分布有深厚、肥沃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下图示意东北黑土的分布。
(1)说明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对黑土资源的掠夺式生产利用,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威胁东北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简述松嫩平原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当地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合作,研发推广了适合当地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技术(秋收后将玉米秸秆覆盖在地表,春季不进行翻耕,直接播种),收效非常显著。
(3)推测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对松嫩平原黑土保护和改良的作用。
【答案】(1)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的原因:当地原生植被茂盛,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当地长期地广人稀,开发晚,黑土的形成、积累期长。
松嫩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当地枯枝落叶较多,为黑土提供大量有机质;当地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
(2)多年来的掠夺式开发、高强度利用,导致原生植被几乎完全被毁,原有的天然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平衡遭到破坏;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表土的侵蚀(风蚀、水蚀),肥沃土层不断流失;传统的玉米种植需要翻耕,而翻耕会加快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高强度种植玉米,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消耗;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和污染。
(3)秸秆覆盖的作用:减轻表土侵蚀;阻滞地表水流,增加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
免耕的作用:减轻土壤侵蚀;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变慢。
【解析】(1)影响土壤厚度的因素主要从:植被状况、地形状况、开发时间等方面来考虑,结合所学可知,松嫩平原当地原生植被茂盛,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当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长期地广人稀,开发较晚,平原地形,利于黑土的形成,黑土肥力积累期较长,故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松嫩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土壤的有机质主要由生物提供,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较快,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积累大量有机质;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有机质在土壤中得以保留,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该地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消耗有机质速度慢。
(2)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分为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据材料“多年来对黑土资源的掠夺式生产利用”说明人类对黑土进行了掠夺式开发、高强度利用,导致原生植被几乎完全被毁,原有的天然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平衡遭到破坏,黑土肥力的来源减少;据材料“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可知,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表土的侵蚀(风蚀、水蚀),肥沃土层不断流失;据材料可知当地主要种植玉米,传统的玉米种植需要翻耕,而翻耕会加快黑土中有机质分解,加剧黑土肥力下降;该地区近年来高强度种植玉米,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消耗也使得黑土退化加剧;人们为了提高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在农业生产中过来使用化肥、农药,也会导致土壤板结和污染,从而加速黑土退化。
(3)秸秆覆盖的作用:据材料“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故将秸秆覆盖在表土上可以减轻表土侵蚀;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秸秆覆盖在表土,可以阻滞地表水流,增加下渗,保持土壤水分状况;秸秆覆盖表土,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秸秆腐化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免耕的作用:免耕是指减少对田地耕作踏压次数的耕作措施,免耕可以减少翻土,减轻土壤侵蚀,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免耕的土壤,透气性差一些,所以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变慢。
9.(2022·山东潍坊·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分布着以栎属高山栎组为主要建群种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区主要的薪柴来源,砍伐后其萌生能力很强。该森林类型既有由高大乔木构成的森林,又有由小乔木构成的矮林,还有灌木林,其分布范围可从海拔1200米,一直到4200米的林线附近。
研究发现,硬叶常绿阔叶林在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前分布广且连续,其目前分布状况与青藏高原隆起有直接关系。左图示意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右图示意硬叶常绿阔叶林中高山栎植株平均高度与海拔的关系。
(1)简述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特点。
(2)分别指出海拔3.2km以下、以上我国高山栎林植株平均高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形成原因。
(3)说明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对我国西南地区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影响。
【答案】(1)分布范围广,不连续分布在川西、滇北和藏东南的高山峡谷地带(或河流两岸的山坡地带);分布纬度较低;海拔跨度大。
(2)3.2km以下,植株平均高度随海拔上升而增高,其原因是过度樵采等人类活动导致,海拔越低砍伐越严重,砍伐后萌生的树木较低矮。
3.2km以上,植株平均高度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其原因是随着海拔上升,水热及其土壤条件变差,风力变大,导致植株矮化。
(3)青藏高原隆升,使该地气候不断寒化、旱化,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其分布面积大大缩小(仅分布在高原东南部和边缘的横断山区);高原隆升导致横断山脉隆起,地势高差变大,地形、气候变得复杂多样,使其只分布在适合生长的地方,呈现碎片化(难以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自然带)。
【解析】(1)读图可知,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川西、滇北和藏东南的高山峡谷地带(或河流两岸的山坡地带),分布不连续;读图可知,集中分布在25°N-35°N之间,分布纬度较低;由材料可知,分布范围可从海拔1200米,一直到4200米的林线附近,分布海拔跨度大。
(2)读图可知,3.2km处为高山栎平均植株高度最高处,3.2km以下,植株平均高度随海拔上升而增高。由材料可知,以栎属高山栎组为主要建群种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区主要的薪柴来源,砍伐后其萌生能力很强。则3.2km以下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因为人类的过度樵采等活动导致的,海拔越低的区域砍伐越严重,砍伐后萌生的树木更低矮。3.2km以上,植株平均高度随海拔上升呈降低的趋势,其原因是随着海拔上升,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水热及土壤条件变差,海拔高处风力变大,导致植株平均高度降低。
(3)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所产生的热力作用与动力作用,对该地区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使高原内部旱化,随高原海拔的不断升高,整个高原寒华也日益明显,因此导致硬叶常绿阔叶林面积极大地缩小,仅在高原的东南部及边缘的横断山区,得以保存。青藏高原的隆升还对周围的地区产生深远影响。与高原隆升相联系的是西南季风的形成,它使得高原周围东南部具有湿润潮湿的气候特点,并且高原隆升引起西风带的北撤,使亚热带荒漠区向北移动。这样,高原周围残存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同时,由于高原周围山脉的隆起,使分布区海拔增高,地形变得更复杂,对硬叶常绿阔叶林产生巨大影响,使其只分布在适合生长的地方,呈现碎片化。
本文标题: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能力专题突破--原因分析类
上一篇:如何做好高考备考工作
下一篇: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能力专题突破--分析评价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857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8570.html
上一篇:如何做好高考备考工作
下一篇: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能力专题突破--分析评价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857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