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冲刺2023年新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技法2 分析评价类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8-09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一、题型简介
1.分析评价类设问往往结合社会热点,以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或区域可持续发展、大型工程建设(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为切入点,要求分析或评价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优劣,工农业生产、城市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大型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2.常见的设问形式有“分析某地发展××工(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从××角度评价××区位条件”“结合××因素评价××的发展条件”“简要评价××对××的影响”“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分析”等
二、典例在线
例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几字湾经济区”是指黄河经由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5省区接壤地带所形成的“几字湾”地区。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速,其独特的地缘价值和战略地位不断凸显。该区域分布着世界上罕见的特大煤田,且大部分属于发热量高的优质动力煤,埋藏浅,可以露天开采,已成为我国优质动力煤生产和出口基地。

作为能源基地,铁路运输和电力输送是目前该区域能源输出的主要途径,试比较两种运输方式的优劣。
【答案】铁路运输:方便、直接,对产地大气污染较小,但运输量大,消费地燃煤会造成大气污染等。
电力输送:可减轻交通运输压力,也有利于保护消费地环境,但对产地环境压力大。
三、解题技巧
1.答题思路
在解答该类试题时,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明确是评价利还是评价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该从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等,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1)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
(2)要从多角度分析,如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
(3)注意限定条件,只能从所要求的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除此之外,解答分析评价类设问时,要充分利用题目材料信息,合理迁移相关地理原理、规律,组织答案时一定要突出“关键词”,因为“关键词”就是得分点。
2.答题规范
  分析、评价内容
农业生产 有利条件 水热组合条件好(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 水热组合条件差(雨热不同期);地形崎岖;土壤贫瘠;降水稀少,水源短缺;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农业生产资料缺乏;农业劳动人口少;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旱涝灾害频发
工业生产 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能源充足;交通便利;劳动力数量多且素质高;消费市场广阔;技术力量雄厚;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国家政策支持
不利条件 矿产资源缺乏;能源短缺;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等
港口建设 水域条件 航行、停泊条件:河港——沿河、水深、河宽、流缓;海港——沿海、水深、易停靠、避风的海湾等
陆域(筑港)条件 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便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交通条件(影响客货的集散);腹地条件(经济腹地的大小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客货流量,进而影响港口的兴衰);依托城市(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利于港口的建设和发展)等
政策条件 自由贸易和对外开放有利于港口的发展
人口与城市分布 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矿产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发达),工农业发展较早等
不利条件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都不适宜人类生存
河流航运 自然条件 地势落差大,不利于发展航运;径流量大,水深,通航能力强;结冰期长的河流航运价值较低
人文条件 河流流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城市密度通过影响客货流量影响航运的经济效益;配套设施完善的水运网络有利于提高河流的航运价值
区域发展 优势 优越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条件;丰富的矿产和能源;交通便利;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方面占有优势;发达的教育和科技;优美的环境;政策支持等
劣势 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不利因素;矿产和能源短缺;交通不便;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科技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等
资源开发 有利条件 资源条件(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条件(市场广阔);距市场近;交通条件(交通比较便利)等

 

 
四、变式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梯田是人类为满足生存需求,适应山地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农业生产类型。在古代,交通闭塞,物资流通不畅,梯田供养了大量山区农民,发挥着积极地作用。近年我国梯田撂荒现象日趋严重,全国梯田平均撂荒率约为22%,其中湖北、江西、四川等长江流域省份最为严重。如图为撂荒后被废弃的梯田,由于缺乏维护,梯坎已经破损,难以使用。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劳动消耗量的比值。与平原地区相比,梯田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较低。试分析原因。
(2)在古代梯田被大规模开垦,而步入现代社会后反而被撂荒。试说明原因。
(3)如何有效解决我国梯田撂荒问题,请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1)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田间劳作;梯田田面狭窄,田块破碎,阻碍机械化生产,耕种主要依赖人力畜力;梯坎需要不断修复加固,增加农民劳动量;梯田水热条件较差,土壤较贫瘠,产出较低。
(2)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提高,耕种梯田收益下降;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不足;市场粮食价格便宜,常比梯田种粮成本低,且购买便利。
(3)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多种经营;整治环境,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第二、三产业;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提升劳动生产率。
【分析】第(1)题,与平原地区相比,梯田地区劳动生产率较低是因为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梯田不利于田间劳作;田面狭窄,田块破碎,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主要靠人力畜力进行耕种,劳动效率低;为防止水土流失,梯坎需要不断修复加固,增加农民劳动量;梯田水热条件较差,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壤较贫瘠,产出较低,导致梯田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第(2)题,本题可以从区位条件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梯田分布区地形崎岖,坡度较大,大型农业机械难以推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而且需要长期维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提高,耕种梯田收益下降;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农村劳动力不足;梯田种粮成本要比平原区种植成本高,市场粮食供应充足且价格低,所以梯田被搁置弃种。第(3)题,生态环境方面:因地制宜,保护梯田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整治环境;经济方面:在梯田上种植特色农产品,进行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益。发展观光农业,将梯田开发为旅游景区,提高农民耕作的积极性与收益,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第二、三产业,推广小型农业机械耕作,提升农业生产率;社会方面:加大政府补助,促进梯田复耕,申报文化遗产,保护农业文化传承。
五、刷模拟
1.(2023·辽宁·校联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玫瑰是多年生植物,喜光照,花期为4月—5月,干燥少雨利于品质提升。平阴县地处山地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下图),所产玫瑰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花大瓣厚、色艳、味浓,是高级香料,又可食用。平阴县采用传统的玫瑰栽培管理模式,设施农业占比较少,玫瑰花品质不一。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

(1)评价平阴县玫瑰生产的气候条件。
(2)分析平阴玫瑰价格不稳定的原因。
(3)推测平阴县某乡村建设玫瑰主题田园综合休,政府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答案】(1)有利条件: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上升快;春季干旱,花期少雨,光照稳定;冬春季节西北季风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雨雪较多,保证玫瑰生长用水。不利条件:地处冬季风迎风坡,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春季易发生旱灾。
(2)种植方式传统,设施农业占比少,玫瑰生产受天气条件影响大(产量不稳定);玫瑰花种植方式传统,缺乏统一管理,产品品质不一;加工转化能力不足,产销不匹配。
(3)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提高设施农业比重,提升种植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各用地类型空间布局;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餐饮、住宿等),完善交通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品牌(多渠道开拓市场)。
【分析】本题以平阴县的玫瑰生产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农业发展的措施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分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有利条件:结合图可知,该县位于山东,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明显,春季气温迅速上升;春季降水少,气候干旱,开花期少雨,光照稳定充足;冬春季节受西北季风影响,受地形抬升,多形成地形雨,雨雪较多,保证玫瑰生长用水量。不利条件:地处寒冷的冬季风的迎风坡,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影响产量质量;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2)平阴县采用传统的玫瑰栽培管理模式,设施农业占比较少,导致玫瑰生产受天气条件影响大,产量不稳定;玫瑰花种植方式传统,缺乏科学统一的管理,产品品质不一,总体质量较差;玫瑰花的加工转化能力不足,产业链单一,产销不匹配。
(3)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因而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为种植农户提供资金、种植管理技术,提高设施农业比重,提升种植管理水平,提升产品的质量;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各用地类型空间布局;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如餐饮、住宿、交通、通讯等;完善交通条件,提升交通通达度;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多渠道开拓销售市场。
2.(2023·湖南·长沙一中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为洞庭湖流域水系图,表为荆江南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华容河四河流分流径流量变化表。

时段 长江枝城站 四河流分流合计
径流量/亿m3 相邻时段变化率/% 径流量/亿m3 相邻时段变化率/% 占长江分流比/%
1967-1972 4302 -4.93 1021.0 -23.30 23.7
1973-1980 4441 3.23 834.3 -18.30 18.8
1981-1991 4556 2.59 753.0 -9.74 16.5
1992-2002 4326 -5.05 617.7 -18.10 14.3
2003-2008 4060 -6.15 498.4 -19.30 12.3
材料二   长江荆江段号称九曲回肠,1967年和1969年对荆江下游段截弯取直,2003年6月长江三峡枢纽蓄水运行。这一些举措对长江水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三   距今1.4亿年前,发生了燕山运动,形成了洞庭湖断裂盆地。在其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湖心洲,地处洞庭湖腹地的南县在唐宋时期,是一片开阔的水域,位于洞庭湖湖心。南县地势自西向东南微微倾斜。境内水网密布,虾与稻共生共长,南县稻虾米、南县小龙虾已成功申报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县小龙虾被确定为湖南省首批一县一特农产品优秀品牌,小龙虾穴居、杂食、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
(1)结合材料指出荆南四河分流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简述洞庭湖腹地的湖心洲的形成过程。
(3)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评价南县稻虾模式。
【答案】(1)减小趋势。原因:①四河道不断向湖区延伸,河道坡降和水面比降相应变缓,河床淤积抬升;②四河道泥沙淤积;③三峡水利工程运行,使荆江河段侵蚀作用大于淤积作用,河床加深,径流量加大,(荆南四河分流量减小);④荆江截弯取直,荆江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增强。
(2)①断裂下陷形成湖盆,且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积水成湖;②荆江南四河流携带的长江泥沙的淤积,形成沉积地貌;③人工的围湖造田,加快了湖心洲的形成。
(3)有利:①小龙虾的粪便肥田,减少化肥农药投入,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降低污染,提升稻米品质,进而提高小龙虾的品质;②优质的稻米和小龙虾,形成了优质品牌,导致市场需求量大,从而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③促进当地居民就业,促进了乡村振兴。
不利:①挤占基本农田,减少越冬作物种植面积;②长期水汽破坏土壤,威胁“藏粮于地”战略安全;③破坏堤坝、摧毁农田;④因其绝对的竞争优势,造成生态失衡。
【分析】本题以洞庭湖流域水系荆江南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华容河四河流分流径流量变化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荆南四河分流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原因、洞庭湖腹地的湖心洲的形成过程及评价南县稻虾模式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根据表中四河流分流合计中相邻时段变化率皆为负值,且占长江分流比逐渐下降,可知荆南四河分流变化的趋势为减小趋势。原因可以从四河流分流径流量减少和长江干流荆江段径流量略有增加或减少不多两方面分析。由表中四河流分流合计径流量不断下降可推断,伴随着洞庭湖的萎缩,四河道不断向湖区延伸,河道坡降和水面比降相应变缓,河床淤积抬升;荆南四河流域植被破坏、开垦耕地等造成泥沙淤积。由表中长江枝城站径流量略有增加或减少不多,结合材料“对荆江下游段截弯取直,2003年6月长江三峡枢纽蓄水运行”可推断,三峡水利工程运行,使荆江河段侵蚀作用大于淤积作用,河床加深,径流量加大,相对应造成荆南四河分流量比例减小;荆江截弯取直,荆江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增强,径流量比例增大。故由以上分析可知,荆南四河分流变化有减小趋势。
(2)由材料“距今1.4亿年前,发生了燕山运动,形成了洞庭湖断裂盆地。在其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湖心洲”可推断,先形成湖盆及湖泊,即断裂下陷形成湖盆(燕山运动,形成了洞庭湖断裂盆地),且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积水成湖;其次,(洞庭湖湖心地势自西向东南微微倾斜,境内水网密布),荆江南四河流携带的长江泥沙的淤积,泥沙堆积形成湖心洲;最后,人工的围湖造田,加快了湖心洲的形成。
(3)评价南县稻虾模式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方面主要从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考虑;不利方面主要从生态问题及设施毁坏等方面考虑。有利:生态效益方面,“稻虾共作”是一种混合型农业生产模式,能实现龙虾除草,减少除草剂和农药的施用量,减少农田污染,虾粪可以肥田,改变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经济效益方面,提升稻米品质,进而提高小龙虾的品质,优质的稻米和小龙虾,形成了优质品牌,导致市场需求量大,提高种植、养殖收益,从而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农作物多样化,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社会效益方面,促进当地居民就业,促进了乡村振兴。不利:生态问题方面,因其绝对的竞争优势,造成生态失衡;毁坏设施方面,破坏堤坝、摧毁农田;对农业结构和耕地而言,挤占基本农田,减少越冬作物种植面积,长期水汽破坏土壤,威胁“藏粮于地”战略安全。
3.(2022·江苏无锡·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0年、某科考队考察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内的“大漠天池”。队员们爬到沙山高处,看到小溪上游被180米长的黄沙阻断,上游方向则变成了一汪碧绿的深潭、深潭两侧是异常陡峻的发育有大量裂隙的花岗岩崖壁。夹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花岗岩岩体之间这一狭长幽深的潭水即是“大漠天池”。天池全长300米,宽60米,最大水深近10米,水位季节变化小,湖面海拔高约1365米,与紧邻其下的湿地间有15米的高差,与附近地势最低的一个盐湖的高差达175米。下图示意大漠天池景观。

(1)简析“大漠天池”的形成过程。
(2)指出“大漠天池”水源的主要补给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3)分析“大漠天池”能够成为淡水湖泊的原因。
(4)评价“大漠天池”的开发条件?
【答案】(1)溪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下切形成狭长谷地;受风沙活动影响,沙丘阻塞河道而形成堰塞湖。
(2)补给类型:地下水。理由:该地气候干旱,降水少;花岗岩岩体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出露;地下水补给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小。
(3)以地下淡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天池海拔高于其下游湿地,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堰塞体由黄沙组成,渗水性强,利于湖水向下游湿地渗漏,排出盐分。
(4)有利:与大漠、草原、戈壁的相伴而生,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我国人口众多,旅游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不利:位于西北,离主要消费市场远;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接待能力不足。
【分析】本题以“大漠天池”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貌的形成过程、水源补给类型、湖泊的形成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图文获取信息、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素养。
【详解】(1)从材料可知“大漠天池“是小溪被180米长的黄沙阻断形成的,是一个堰塞湖,形成过程:小溪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下蚀作用强烈,形成狭长谷地,地处阿拉善沙漠地区,风沙活动强,沙丘阻塞河道而形成堰塞湖。
(2)由材料可看出“大漠天池”地处沙漠地区,该地气候干旱,降水少,雨水补给量少,周围无高大山脉,高山冰雪融水少;与附近地势最低的一个盐湖的高差达175米,不可能是胡泊水补给,“大漠天池水位季节变化小,花岗岩岩体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出露;地下水补给稳定,因此,“大漠天池水源的主要补给类型是地下水补给。
(3)“大漠天池“以地下淡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堰塞体由黄沙组成,渗水性强,利于湖水向下游湿地渗漏,排出盐分,盐分残留少,天池海拔高于其下游湿地,气温较低,蒸发较弱,盐分不易积累,所以“大漠天池”的水盐得以更新,形成淡水湖。
(4)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大漠天池”的开发条件既有有利条件也要不利条件,“大漠天池”与大漠、草原、戈壁的相伴而生,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我国人口众多,旅游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但“大漠天池”位于西北,离主要消费市场远;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接待能力不足。
4.(2023·江苏常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湖区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干旱区的交汇地带,湖水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2012年7月30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遥感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湖面积持续8年增大。
材料二:下图示意青海湖地理位置及其水系特征。

材料三:下图示意青海湖水量年际变化及2001-2016年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情况。

(1)简述青海湖流域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2)说明2001年以来青海湖水量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评价青海湖水量及面积变化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对青海湖流域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地势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入湖河流多,且西、北部多,水量较大;地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干旱区的交汇地带,干寒、少雨、多风,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属于典型高寒气候。
(2)2001-2016年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2001-2004年水量呈缓慢减少趋势;2004年以后水量迅速增加。流域内降水量增加,降水补给增多;平均气温升高,冰雪融水补给增加;退耕还林、还草,科学放牧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湖泊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提高周边植被覆盖率;减缓沙漠面积扩大,利于恢复生态环境;可能会淹没农田和动物栖息地。
建议:人类活动尽量减少对原生环境的干扰;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
【分析】本题以以青海湖为材料,涉及区域自然地理特征、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湖泊生态功能以及生态脆弱区治理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据图可知,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光照充足,白天气温较高,晚间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从地形上分析,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地势整体西北高东南低;青海湖支流数量较多,尤其西部和北部河流较多,河流径流量较大,注入青海湖水量较多。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01-2004年青海湖水量呈缓慢减少趋势,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增多,截留地表径流量增加;全球气温升高,导致蒸发量增多。2004年以后青海湖水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流域内降水量增加,导致青海湖补给水量增加;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水增多,冰雪融水补给青海湖水量增多;随着区域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退耕还湖、退耕还草、科学放牧等,使得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3)青海湖水量及面积变化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湖泊面积增加,导致湖泊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区域气候湿化;能够促进湿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能够缓解荒漠化的进程,减缓沙漠面积扩大;有利于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但同时也有不利影响,可能会淹没沿湖农田和动物栖息地等。
青海湖流域未来发展的合理建议: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退耕还草,恢复自然植被,合理放牧,使得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促进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
5.(2023·新疆乌鲁木齐·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22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22年11月21日至12月18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这是该赛事首次在北半球冬季举行。比赛场地供电主要来自中国某公司承建的卡塔尔首座光伏发电站,在其全部投产后发电量可满足卡塔尔用电高峰时10%的电力需求。下图为卡塔尔位置示意图。

(1)描述卡塔尔的地理位置。
(2)分析卡塔尔将世界杯重要赛事安排在11-12月且多在晚上进行的主要原因。
(3)评价卡塔尔发展光伏发电的条件。
【答案】(1)卡塔尔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东部,(北、东、西三面)临波斯湾;南与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接壤,东隔波斯湾与伊朗相望。
(2)卡塔尔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高温;11-12月处于北半球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气温较低;沙漠地区,夜晚降温快,凉爽舒适,更适合进行比赛与观赛。
(3)有利条件: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荒漠等不宜利用土地面积占比较大;油气资源丰富,资金充裕;政府支持绿色能源的应用推广。
不利条件:国土面积较小,可供光伏发电站建设的场地有限;该国光伏发电开发较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分析】本题以卡塔尔位置示意图为资料,涉及了地理位置,卡塔尔赛事举办时间和工业区位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本题主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来回答。从图中可以看到,卡塔尔位于北回归线到30°N之间,为北半球,低纬度地区;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卡塔尔位于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东部,北、东、南三面临波斯湾;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卡塔尔与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接壤,东侧与伊朗隔波斯湾相望。
(2)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卡塔尔位于阿拉伯半岛,因此当地应位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高温少雨;结合所学可知,11-12月处于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卡塔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气温较低,适合开展户外体育运动;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卡塔尔地区位于沙漠地区,夜晚降温快,凉爽舒适,更适合进行比赛与观赛。
(3)卡塔尔发展光伏发电的条件需要结合有利和不利角度进行分析;有利角度:结合图片可知,卡塔尔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高温少雨,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合卡塔尔发展光伏发电;结合所学可知,卡塔尔热带荒漠的面积较大,适合铺设光伏电站;卡塔尔油气资源丰富,能源经济发展较快,资金充足,适合发展光伏发电;政府支持绿色能源的应用推广,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不利角度:卡塔尔国土面积狭小,因此可供光伏发电站建设的场地有限,无法通过规模化发展来实现能源供应稳定;该国光伏发电开发较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在技术上对外依赖性较大。
六、刷真题
6.(2022·上海·统考高考真题)日本处于西北太平洋岛弧链,北海道是日本的第二大岛。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海道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均高于日本本国平均水平,水稻等粮食产量位于日本前列,素有日本“食材库”之称;北海道旅游业具有冬、夏双旺季的特点。
表为北海道水稻生产信息和日本总水稻生产信息对比
  北海道 日本
耕地占比 26 100
北海道土地大小占比 22 100
65岁以上水稻种植人口占比 38 66
单位成本(日元) 199 260
单位面积耕种时长(时) 17.8 24

 

 

(1)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日本群岛的成因。
(2)北海道纬度较高,但水稻单产却是日本最高的,分析北海道水稻单产高的原因。
(3)分析日本北海道旅游形成双旺季的自然资源条件。
(4)北海道主要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请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评价其合理性。
【答案】(1)日本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边界,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亚欧板块隆起抬升,形成日本群岛。
(2)北海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北海道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北海道耕地面积较大,人均耕地面积广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量较高;北海道劳动力平均年龄较小,劳动力投入较大。
(3)北海道纬度较高且海洋性强,夏季较为凉爽,适宜避暑纳凉;冬季降雪丰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宜山地冰雪旅游业的发展。
(4)北海道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渔业资源丰富,适度发展渔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北海道群岛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水热充足,且平原面积较广,发展水田农业,可充分利用人工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北海道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时间较长,适宜发展旅游业,且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
【分析】本大题以日本北海道的自然地理环境概况、水稻生产、旅游业双旺季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板块构造学说、农业发展方向及特征、旅游资源的时间分布特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日本处于西北太平洋岛弧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群岛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的岛弧,且位于亚欧板块上,结合板块构造学说知识可知,其具体形成过程是日本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边界,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亚欧板块隆起抬升,形成日本群岛(岛弧链)。
(2)单产高的原因可从优越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角度进行分析。由札幌气候资料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海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北海道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单产高;由表格可知,北海道耕地占比大于其土地大小占比,说明北海道耕地面积较大,结合日本社会经济概况可知,北海道人口较少,即人均耕地面积广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量较高;由表格信息可知,北海道65岁以上水稻种植人口占比远远低于日本的平均水平,说明北海道从事水稻种植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较小,体力和精力充沛,可精耕细作,劳动力投入较大,使水稻单产高。
(3)本小题可从北海道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其冬夏季的自然旅游资源。由札幌气候资料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海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纬度较高且海洋性强,相较日本南部,夏季较为凉爽,适宜避暑纳凉;由气候资料图可知,北海道冬季气温低于0℃,降水量较大且多以降雪的形式降落,由等高线图可知,北海道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故其冬季适宜山地冰雪旅游业的发展。
(4)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结合北海道的自然地理环境概况可知,北海道的第一产业主要包括水稻种植业、渔业。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产业等,结合北海道的社会经济状况可知,北海道的第三产业主要指旅游业。根据题意,本小题主要分析日本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区位条件,并说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或可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由所学洋流知识可知,北海道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是世界著名的渔场,渔业资源丰富,适度发展渔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北海道群岛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水热充足,且平原面积较广,发展水田农业,可充分利用人工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由上一小题可知,北海道夏季可避暑纳凉,冬季山地冰雪旅游优势明显,故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时间较长,适宜发展旅游业,且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可促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7.(2022·湖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中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地表储水条件差,水资源极度贫乏。为了缓解区域缺水问题,国家在黄河支流一洮河上兴建水利枢纽工程,实施跨区域调水。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输水管道多采用隧洞、暗渠和渡槽等方式,线路坡度小,且多呈直线布局。该工程于2021年9月全线通水,极大缓解了当地5市13县(区)用水短缺,600多万群众受益。图示意该调水工程。

(1)分析该区域地表储水条件差的原因。
(2)指出该工程输水管道多采用隧洞、暗渠和渡槽的优点。
(3)评价输水线路网状布局的积极意义。
【答案】(1)植被稀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差;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沙质土壤,下渗强。
(2)当地气候干旱,隧洞、暗渠和渡槽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分蒸发;降低线路坡度,呈直线布局可以缩短线路长度;减少水体污染。
(3)增加输水线路覆盖面积,满足更多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完善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带动沿线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沿线地区植被恢复。
【分析】本大题以国家在黄河支流一洮河上兴建水利枢纽工程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输水线路的特点、网状输水线路布局的积极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1)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地表储水条件差意味着地表水易流失,流失的途径包括蒸发、下渗等,所以该区域地表储水条件差的原因可从下渗量大和蒸发量大两个角度分析,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由材料可知,该地气候干旱,地表水蒸发旺盛;该地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沙质土壤,下渗强。
(2)本题考查输水线路的特点。隧洞、暗渠和渡槽均能减少水分蒸发,减轻水体污染;由材料可知,线路坡度小,且多呈直线布局,可以缩短单条线路长度。
(3)本题考查网状输水线路布局的积极意义。该区域水资源短缺,输水线路网状布局可以增加区域内水资源供给范围,满足沿线地区的用水需求;有利于完善沿线地区与供水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沿线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水资源的供给有利于沿线地区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利于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
8.(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图中甲地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其畜牧业以圈舍饲养方式为主,冬春季节雪灾频发。
(1)甲地冬季主导风向为____风,乙、丙两地降雪日数较多的地区是____地。
(2)分析甲地雪灾频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3)评价冬春季节暴雪对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     西北风     丙
(2)冬季风迎风坡,降雪量大,降雪日数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时间长。
(3)牲畜冻伤、冻死,牲畜圈(棚)舍受损或倒塌;饲草供给困难;积雪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牧草产量。
【分析】该大题利用图文材料,设置三小题,涉及知识有气候、风向、气象灾害、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影响等,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详解】(1)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交界地带,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吹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风,故主导风向是西北风;乙地位于背风坡,丙地位于迎风坡,因此丙地气温较低,降雪时间较乙地长。
(2)图中显示,甲地位于迎风坡,受地形影响,降雪量大,时间较长;且纬度较高,使得温度较低,积雪难以融化,故积雪时间较长。
(3)结合题2结论,缺点是:冬春季节暴雪覆盖,温度较低,且时间较长,会冻死冻坏牲畜,材料二显示畜牧业以圈养为主,长时间冷冻会使圈坏或倒塌,造成财产损失,同时饲养起来困难重重,交通堵塞;优点:来年回暖之际,积雪融化,导致土壤疏松,且水源充足,提高牧草产量,进而提高牲畜产量。
9.(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甘肃、青海和四川三省交界地区(下图),有河流、湖沼、雪山、草甸、藏寨、寺院等,还有多处红军长征纪念地。其中甘南藏区是天津市对口扶贫地区之一,天津援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和商业网点,修建了藏式民舍、度假村,通过旅游扶贫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1)评价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的功能和价值。
(2)分析天津旅游扶贫的举措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在图中所示草甸地区,当地藏族人民因地制宜,发展以放养牦牛、藏绵羊为主的特色畜牧业,实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3)分析当地形成这种特色畜牧业的自然条件。
【答案】(1)革命传统教育功能突出;历史文化价值高
(2)改善当地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开发并保护了当地的旅游资源;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扩大客源市场。
(3)海拔较高(气候冷湿、空气稀薄);草甸面积大;水源充足。
【分析】本题以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区为背景,涉及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农业区位相关知识,考查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当地旅游资源的功能可以从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革命传统教育功能突出的角度组织答案;价值可以从历史建筑、纪念地较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角度组织答案。依据材料,当地有多处红军长征纪念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价值高,可通过开展研学等活动发挥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功能。
(2)本题主要考查旅游与景区建设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接待能力、保护旅游资源、提高知名度、开拓客源市场等角度分析作答。依据材料,天津援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和商业网点,改善了当地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了景点的接待能力,同时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管理经验支持,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通过帮扶宣传,提高景点的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
(3)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当地形成特色畜牧业的自然条件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海拔、草甸面积、水源条件等角度分析作答。该地海拔高,气温低,年降水量少,适合牧草的生长,草甸面积大,河湖众多,水草丰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畜牧业。
10.(2020·天津·统考高考真题)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贵州省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岩溶地貌广布,旅游开发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1)据图1中信息完成下列表格,评价该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图中信息 评价
拥有世界自然遗产
交通通达性差

 

(2)兴义气温年较差最大不超过℃。
(3)兴义与铜仁相比,冬季气温高,夏季气温低,分析其形成原因。
(4)说明川、滇、黔交界处多发泥石流灾害的自然条件。
【答案】(1)游览价值高(知名度高;特色突出)。山区面积广大(地表崎岖)
(2)16
(3)(兴义比铜仁纬度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量较大(正午太阳高度更大,昼长更长);受冬季风影响较小。所以兴义气温较高。夏季,两地获得太阳辐射量相近(兴义正午太阳高度更大,昼长较短);但兴义海拔较高。所以兴义气温较低。
(4)山地坡度较大(相对高差大):年降水量较大:地表多碎屑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影响气温的因素和泥石流灾害多发的条件等相关知识。
【详解】(1)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评价。有利条件:读图可知,贵州省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旅游资源独特性强,知名度高,游览价值高。不利条件:据材料可知,贵州省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岩溶地貌广布,山区面积广大,地表崎岖,交通通达性差。
(2)读图可知,兴义7月均温为20°C-22°C,1月均温为6°C-8°C,所以,兴义的气温年较差为12°C-16°C,最大不超过16°C。
(3)兴义与铜仁相比,冬季气温高是因为兴义所处的纬度比铜仁低,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大,白昼时间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更多,所以兴义冬季气温高。兴义与铜仁相比,夏季气温高是因为夏季,兴义虽然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大,但是白昼时间更短,因此两地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相近;但是,读图可知,兴义的海拔比铜仁高,所以,兴义夏季气温低。
(4)川、滇、黔交界处多发泥石流灾害的自然条件可以从气候、地形和地表物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气候条件来看:据材料可知,川、滇、黔交界处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从地形条件来看:川、滇、黔交界处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山地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从地表物质条件来看,川、滇、黔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断层发育,地表多碎屑物,所以,川、滇、黔交界处多发泥石流灾害。
  本文标题:冲刺2023年新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技法2 分析评价类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242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2422.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